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骈文的隶事用典与国人的尚古意识和崇经征圣传统
1
作者 王艳平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2-42,37,共2页
用典,古人也叫用事,在先秦的古籍中已现端倪,但那只是修辞手法,却并非文体特点.只有魏晋以后,骈文正式出现,才开始襞积典事,炼词铸句,一句一典,精加雕琢,"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达到自然高妙,博雅含蓄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骈文 隶事用典 意识 崇经征圣传统 中国 经学 文化
下载PDF
论陶渊明的“回归”情结
2
作者 袁达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1996年第5期62-64,共3页
陶渊明反反复复地说到"回归",说到对上古的怀念与向往。通观陶渊明的诗文和思想,这实际上表现了他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如果放在中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中考察,这种"回归"情结,是中华民族心理特点和诗人所处时代交汇的结果。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文 回归情结 心理根源 怀情结 意识 生活时代
下载PDF
简论农业文化与古代文学的民族特征
3
作者 邓乔彬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9,共7页
我国古代受农业文化的影响 ,很早就萌生了天人合一观 ,生产对象改造了生产主体 ,也使之变为审美主体 ,使情景交融遍及古代文学的所有样式。在生产劳动中观察自然、气象 ,形成了“有机”自然观 ,导致了阳刚阴柔说及相关的正变说产生 ,方... 我国古代受农业文化的影响 ,很早就萌生了天人合一观 ,生产对象改造了生产主体 ,也使之变为审美主体 ,使情景交融遍及古代文学的所有样式。在生产劳动中观察自然、气象 ,形成了“有机”自然观 ,导致了阳刚阴柔说及相关的正变说产生 ,方法论则使古代文学具有传神写意的特点 ,且体现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中 ,形式的简约凝练 ,规范性与程式化等 ,是主要的表现。从劳动的主体而言 ,农业社会中氏族组织得到充分发展 ,血缘亲属成为社会基础 ,其生活结构和社会心理生成的伦理核心导致了古代文学以情理和谐、美善相兼为尚 ,祖先崇拜和血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 代文学 民族特征 中国 “天人合一” 情景交融 阳刚阴柔说 正变观 “传神写意” 形式 艺术手法 规范性 程式性 情感 道德 意识 传世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