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的多维传播模式——基于鄂西南土家族民俗的田野考察 |
罗翔宇
|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2
|
微信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传播——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微信传播为例 |
邰山虎
陈玉文
|
《新闻论坛》
|
2015 |
4
|
|
3
|
基于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民俗内涵演化研究 |
吴静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4
|
李羽:用泥塑作品凝聚生命记忆永恒 |
袁诗君
李羽
|
《新疆画报》
|
2013 |
0 |
|
5
|
民俗性博物馆的摹拟法与演示法 |
许治平
|
《中国博物馆》
|
1988 |
0 |
|
6
|
丹东民俗旅游精品路线 |
闫思雨
张佳祺
董佳
|
《国际公关》
|
2019 |
0 |
|
7
|
遗产时代的传统文化命运——评徐赣丽《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 |
夏楠
|
《民间文化论坛》
|
2016 |
0 |
|
8
|
我是怒江“峡客” |
张甬
|
《宝藏》
|
2012 |
0 |
|
9
|
《血誓》的民俗奇观审美探微 |
张蕊晗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10
|
永恆的创生之母——石 少数民族民俗中的石崇拜现象 |
章海荣
|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1 |
0 |
|
11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
陈永辉
白晋湘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98
|
|
12
|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多重矛盾关系的解读 |
贺桂华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3
|
|
13
|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 |
张芳燕
梁浩
|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0
|
|
14
|
变译理论关照下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
许岚
|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5
|
|
15
|
内蒙古文化生态旅游中少数民族民俗的保护 |
黄河
杨春梅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6
|
长江三峡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与情歌的特色研究 |
鲜于煌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09 |
1
|
|
17
|
民俗文化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利用——以广西蛙婆节民俗文化为例 |
张鑫
易刚明
朱春燕
|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
2016 |
1
|
|
18
|
《中国回族民俗学》英文版后记 |
王正伟
|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0 |
|
19
|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
杨韫
|
《昆明大学学报》
|
2006 |
1
|
|
20
|
民族形象的塑造——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实践 |
胡扬
|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