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的多维传播模式——基于鄂西南土家族民俗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1
1
作者 罗翔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民俗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传播实践的产物,少数民族民俗既是先民在历史时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也是今人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中主动建构的。随着人类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也被嵌入“媒介化生存”的当代语境之中,因此,... 民俗文化本质上是人类传播实践的产物,少数民族民俗既是先民在历史时空的生产生活中自然生成的,也是今人在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播中主动建构的。随着人类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社会,少数民族民俗也被嵌入“媒介化生存”的当代语境之中,因此,民俗与媒介之间的深层互动关系理应构成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的重要论域。鄂西南的土家族民俗文化传承实践显示,在大众媒介、社交媒介、空间媒介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现代社会媒介生态中,土家族民俗文化形成了由“殿堂模式”“广场模式”和“村寨模式”所建构的多维传播格局,从而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了一条媒介生态互嵌、社会场域互动、文化功能互补的现代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社会 少数民族民俗 传播模式 媒介生态
下载PDF
微信中的少数民族民俗传播——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微信传播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邰山虎 陈玉文 《新闻论坛》 2015年第6期65-67,共3页
新兴媒体微信的崛起,使民俗文化突破了习有的人际传播,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一些热衷于民族文化的人们自发组织,创建了诸多公共微信平台或微信群,把民族历史文化和现行文化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制作,通过各种形式给以传播... 新兴媒体微信的崛起,使民俗文化突破了习有的人际传播,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一些热衷于民族文化的人们自发组织,创建了诸多公共微信平台或微信群,把民族历史文化和现行文化分门别类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制作,通过各种形式给以传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对族际间思想情感、文化知识的沟通、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乃至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微信已经成为少数民族民俗传播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 蒙古族文化 俗文化 文化知识 人际传播 整体力量 配图片 草原文化 传播特点 双语人才
下载PDF
基于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民俗内涵演化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静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64,共4页
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化是民族精髓的核心文化变迁,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晶,或者说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变是社会压迫式的催生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无论居于何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民俗内涵演变都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轮廓。因此,... 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化是民族精髓的核心文化变迁,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的结晶,或者说少数民族民俗内涵的演变是社会压迫式的催生与民族文化自觉的产物。无论居于何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民俗内涵演变都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习俗轮廓。因此,能否基于文化影响的角度辨析少数民族民俗内涵与形式,将严重影响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重塑甚至民族梦的构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 社会取向 内涵演化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李羽:用泥塑作品凝聚生命记忆永恒
4
作者 袁诗君 李羽 《新疆画报》 2013年第3期78-83,共6页
他对民俗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到骨髓;他的泥塑作品充满故事,生动感人;他将维吾尔族老阿妈提水、维吾尔族大叔在大巴扎替人刮胡子等真实的生活场面用泥塑生动地表现出来;他的泥塑作品外形轮廓粗糙,却非常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观赏他的泥... 他对民俗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到骨髓;他的泥塑作品充满故事,生动感人;他将维吾尔族老阿妈提水、维吾尔族大叔在大巴扎替人刮胡子等真实的生活场面用泥塑生动地表现出来;他的泥塑作品外形轮廓粗糙,却非常注重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观赏他的泥塑作品,观者无需听他解读作品故事,仅从面部表情便可读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很多人都被他的泥塑作品所打动。他就是李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记忆 李羽 少数民族民俗 文化认识 面部表情 大巴扎 民族民俗文化 生动感人 民俗传统 外形轮廓
原文传递
民俗性博物馆的摹拟法与演示法
5
作者 许治平 《中国博物馆》 1988年第1期82-84,共3页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不同性质的陈列和展览,都极力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特征的展示方式,以期收到理想的社会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我想结合民俗性陈列与展览的特殊要求,陈述一下我对如何使...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不同性质的陈列和展览,都极力寻求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特征的展示方式,以期收到理想的社会宣传效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我想结合民俗性陈列与展览的特殊要求,陈述一下我对如何使观众“从审美上去理解现实,用艺术形象进行思维”的理解和想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美学主张 艺术形象 演示法 展示方式 展示形式 社会宣传 拉普人 民俗活动 少数民族民俗
下载PDF
丹东民俗旅游精品路线
6
作者 闫思雨 张佳祺 董佳 《国际公关》 2019年第12期263-263,266,共2页
针对丹东民俗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对于不同游客进行不同路线的分析与设置规划,使得丹东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得以提高,走向民族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同时也促进丹东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借以促进丹东地区经济贸易、自然保护... 针对丹东民俗旅游业的开发与发展,对于不同游客进行不同路线的分析与设置规划,使得丹东地区的旅游知名度得以提高,走向民族化、多元化、国际化的道路。同时也促进丹东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借以促进丹东地区经济贸易、自然保护等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东 少数民族民俗 民俗旅游
原文传递
遗产时代的传统文化命运——评徐赣丽《文化遗产在当代中国》
7
作者 夏楠 《民间文化论坛》 2016年第3期118-124,共7页
十余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毫不夸张地说,传统与民间文化进入了遗产时代,对传统和民间文化的认知已从"追求本真性转移到了建构性上来",霍布斯鲍姆提出"被发明的传统",正是对具有流动性和... 十余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毫不夸张地说,传统与民间文化进入了遗产时代,对传统和民间文化的认知已从"追求本真性转移到了建构性上来",霍布斯鲍姆提出"被发明的传统",正是对具有流动性和建构性的传统所做的回应。当"传统是被建构的"成为共识后,我们继续发问:传统在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中,其生发和展现出了怎样的价值?谁拥有建构的主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民间文化 霍布斯鲍姆 空间场 公共空间 民俗学研究 黄姚古镇 布洛陀 少数民族民俗 乡村性
下载PDF
我是怒江“峡客”
8
作者 张甬 《宝藏》 2012年第11期108-109,共2页
去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长316千米,两岸山岭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高谷深,垂壁千里,景色壮丽,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入云南后折... 去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长316千米,两岸山岭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高谷深,垂壁千里,景色壮丽,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峡谷"之一。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入云南后折向南流,一路流急坎陡,江势惊险,流水侵蚀力强。大江出奇石,我在一些观赏石书籍上看见过怒江石的倩影,有驴友来邀,便满口应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皮石 观赏石 福贡县 飞来石 黄蜡石 石皮 水冲 匹河 少数民族民俗 虎跳峡
原文传递
《血誓》的民俗奇观审美探微
9
作者 张蕊晗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99,共4页
《血誓》采用了传统的“革命+恋爱”母题,以女主人公覃岚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如何由一位女学生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传奇故事。在大革命浪潮的召唤下,覃岚来到恩施寻找男友田正明,却不幸误入清江土匪的手中,机缘之下被林武所救。他们共同... 《血誓》采用了传统的“革命+恋爱”母题,以女主人公覃岚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她如何由一位女学生成长为革命战士的传奇故事。在大革命浪潮的召唤下,覃岚来到恩施寻找男友田正明,却不幸误入清江土匪的手中,机缘之下被林武所救。他们共同“血誓”除掉了匪首,但女主却卷入到一连串阴谋之中。全剧以郑家庄战斗的胜利和覃岚率领自己的队伍加入了革命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告终。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电视剧,该剧之所以能在大量的同类型电视剧中脱颖而出,同前不久所热映的抗战剧《血色湘西》一样,其成功之处并不在于豪华的明星阵容和曲折的情节设置,而在于编剧独具匠心地在影视剧中穿插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俗奇观,顺利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 弘扬主旋律 传奇故事 明星阵容 情节设置 抗战剧 奇观 影视剧
下载PDF
永恆的创生之母——石 少数民族民俗中的石崇拜现象
10
作者 章海荣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86-91,共6页
石,《辞海》中说它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解释还没有反映出人类与石头的关系。石,在原始初民那里,它首先作为工具、武器、建筑材料等等,使人类凭借着它越出野蛮的境界,走向文明之门。人类的诞生以创... 石,《辞海》中说它是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这个解释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一解释还没有反映出人类与石头的关系。石,在原始初民那里,它首先作为工具、武器、建筑材料等等,使人类凭借着它越出野蛮的境界,走向文明之门。人类的诞生以创造劳动工具,作为标志,似乎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在人类的祖先所创造的各种劳动工具中,唯有石器工具能大量深埋于地下,历万代而不朽,成为今人赖以确定人猿分界线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在人类的创生之始,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谁以它为工具,谁就取得了动物进化到人类的通行证,成为这个世界自我意识的主体。此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 建筑材料 人类的祖先 原始初民 这个世界 创世 自我意识 动物进化 布洛陀 昆明西山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 被引量:98
11
作者 陈永辉 白晋湘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5-80,共6页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认识、创新、运用及对次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创新、运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拓展。提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主要面对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是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认识、创新、运用及对次生态民俗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创新、运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拓展。提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主要面对的问题有:(1)政府主导力度不够;(2)民族传统体育法制保护和发展机制不健全;(3)科研工作不够深入和扎实;(4)社会群体义务与责任缺乏。指出开发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要遵循本源性、整体性、人本性、创新性原则。在开发策略上,提出:(1)加强政府主导力度;(2)建立健全民俗体育文化法制保护与开发机制;(3)深入开展普查、科研工作;(4)着重关注民俗体育文化"活态传承"人的培养;(5)结合自然景观资源优势,开发、打造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品牌;(6)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民俗体育竞技、娱乐、休闲等活动;(7)在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中有选择地开展民俗体育文化教育与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保护 少数民族民俗体育 资源开发
下载PDF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多重矛盾关系的解读 被引量:13
12
作者 贺桂华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9-92,共4页
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已取得一些开拓性成就,但在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多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顺向翻译"与"逆向翻译"、"全译"与"变译&q... 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已取得一些开拓性成就,但在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多重矛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顺向翻译"与"逆向翻译"、"全译"与"变译"、"归化"与"异化"、"纯文字型译本"与"多媒体型译本"、"闭门造车"与"借帆出海"六对备选项中。在深入解读上述矛盾关系的基础上,对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外宣翻译 矛盾关系 选择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芳燕 梁浩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92-195,共4页
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支持力度的增加,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旅游纪念品对于发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向游客展示当地民俗风情至关重要。同时,旅游纪念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重... 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支持力度的增加,各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旅游纪念品对于发扬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向游客展示当地民俗风情至关重要。同时,旅游纪念品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从目前我国各地区少数民族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来看,由于缺乏恰当的开发策略,旅游纪念品品种仍然较为单一,且难以突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民俗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具体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旅游 传统文化 旅游纪念品 开发策略
原文传递
变译理论关照下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 被引量:5
14
作者 许岚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37-141,共5页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变译理论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是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的一次新的尝试。在遵循变译理论"内外有别"... 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在对外交流活动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变译理论出发研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是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翻译的一次新的尝试。在遵循变译理论"内外有别"的原则基础上,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译手法,通过实例分析,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进行了探索研究。旨在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从而为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民俗文化传播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译理论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外宣翻译
下载PDF
内蒙古文化生态旅游中少数民族民俗的保护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河 杨春梅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1-3,共3页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在体验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带来的新奇感受与精神愉悦的同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危机。在旅游产业日...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尤其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人们在体验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带来的新奇感受与精神愉悦的同时,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自身也面临着危机。在旅游产业日渐商业化的背景下,很多传统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被过度地利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成为单纯的牟利工具,与此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虽然采取了一定政策和措施,但缺少有效的立法规定。本文对内蒙古文化生态旅游中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困境加以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保护 生态旅游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与情歌的特色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鲜于煌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7-11,共5页
本文详细论述了长江三峡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与情歌的特色,它对全面认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文学显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 三峡少数民族民俗 情歌 特色
下载PDF
民俗文化在形势与政策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功能与利用——以广西蛙婆节民俗文化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鑫 易刚明 朱春燕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3-17,共5页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为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要提高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实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民俗生态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一种重要途径。我国少数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传统悠... 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为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要提高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实效性,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民俗生态文化的教育功能是一种重要途径。我国少数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传统悠久,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少数民族受到这种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文章以广西东兰县壮族传统节日蛙婆节为例,提出我国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少数民族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方式,体现少数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对推进《形势与政策》中生态文明教育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与政策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蛙婆节 生态文明教育
下载PDF
《中国回族民俗学》英文版后记
18
作者 王正伟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28,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回族民俗学》 英文版 后记 中国 回族 少数民族民俗 书评
原文传递
试论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韫 《昆明大学学报》 2006年第A01期33-36,共4页
伴随着旅游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除了拥有丰富而瑰丽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拥有浓郁奇特的多民族风情文化。文章通过阐述了云南少数... 伴随着旅游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开发能反映民族性格,代表民族特征的民俗旅游已成为一个新的旅游发展方向。位于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除了拥有丰富而瑰丽多姿的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拥有浓郁奇特的多民族风情文化。文章通过阐述了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特点,分析讨论了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开发价值,从而进一步讨论了加快云南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旅游 开发价值 战略意义
下载PDF
民族形象的塑造——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实践
20
作者 胡扬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6-137,共2页
回溯过往,西部神秘而辽阔的地域风光与复杂多样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吸引着无数艺术家舍身前往,他们所塑造的少数民族形象不但有着生动的面容,还有着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核。每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融合与演变才形成其特有的民族形... 回溯过往,西部神秘而辽阔的地域风光与复杂多样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吸引着无数艺术家舍身前往,他们所塑造的少数民族形象不但有着生动的面容,还有着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内核。每个民族都是经过漫长融合与演变才形成其特有的民族形象形态,非本民族的艺术家在去描绘“他者”民族时,都会面临无法以其族群内部视角进行创作的困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核 少数民族形象 内部视角 创作实践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民族 形象的塑造 西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