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中国小黄黝鱼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研究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郑新
李晨虹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
出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8-365,共8页
-
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B2-5308-13-0455)
-
文摘
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是广布于中国长江及北方各水系的一种小型淡水虾虎鱼类。本研究采集了来自松花江(哈尔滨)、辽河(沈阳)、海河(北京)、黄河下游(濮阳)、高邮湖、长江水系(邵阳资水、洪湖、荆州、靖江市、巢湖、太湖、郎溪、洞庭湖)和云南腾冲的88个样品。通过分析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和控制区D-loop基因序列的变异研究小黄黝鱼不同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并探讨其遗传结构和物种分化。Cyt b和D-loop的序列串联共得到63个单倍型,133个变异位点。AMOVA、SAMOVA、网络图以及贝叶斯建树分析结果都支持将其分为邵阳资水种群(A种群)、太湖种群(B种群)、其他地区种群(C种群)3个差异较大的分支,其中C种群又大致可以分3个子种群。错配分布分析表明靖江(Fu’s FS:-4.119,P=0.009)和洪湖(Fu’s FS:-2.814,P=0.016)两地的种群历史上发生过种群扩张。
-
关键词
小黄黝鱼
线粒体细胞色素
D-LOOP
种群结构
单倍型网络图
-
Keywords
Micropercops swinhonis
Cyt b
D-loop
population structure
haplotype network
-
分类号
S917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
-
题名小黄黝鱼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金锦锦
张方方
仇玉萍
陈国柱
-
机构
西南林业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
出处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7-518,共12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31400477)
西南林业大学高原湿地科学云南省创新团队项目(2012HC007)
云南省滇池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项目(2017-LYPT-DW-157)
-
文摘
两性异形可能在促进入侵种成功入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促使研究者进行广泛的探讨。本文利用传统形态性状测量及框架性状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滇池流域典型入侵鱼类小黄黝鱼Micropercops swinhonis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两性异形特征,为系统研究小黄黝鱼的繁殖生态与入侵机制的关系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小黄黝鱼种群在5—6月出现世代交替,可以划分出5月前的世代Ⅰ和6月后新成熟的世代Ⅱ2个繁殖群体。这2个繁殖群体繁殖期雄鱼体长均显著大于雌鱼,提示小黄黝鱼是偏向于大个体雄性的两性异形物种。非繁殖期,小黄黝鱼雌雄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黄黝鱼雌雄个体无论繁殖期还是非繁殖期均在多个测量参数中呈现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世代Ⅰ繁殖群体繁殖期雌雄鱼在第二主成分PC2轴上显著分离,尾柄高/体高、腹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是导致两性形态差异的主要指标,提示雄鱼尾柄增大及雌鱼腹腔增大以提高两性的繁殖成功率等策略是促使两性异形的重要因素;世代Ⅱ繁殖群体在第一主成分PC1轴上显著分离,全长、体长、尾柄长/头长、尾柄高/体长、头宽/体长、胸鳍起点-臀鳍起点/体长等与生长及腹腔增大有关的指标是导致两者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非繁殖期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不明显。判别分析结果则进一步支持了雌雄鱼形态性状差异繁殖期明显、非繁殖期不明显的结论。小黄黝鱼两性异形与提高其繁殖输出及后代早期存活率密切相关,对其入侵与种群扩张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生物入侵
小黄黝鱼
两性异形
繁殖期
-
Keywords
biological invasions
Micropercops swinhonis
sex dimorphism
reproduction period
-
分类号
Q959.4
[生物学—动物学]
Q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