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产卵场分布及其环境特征 被引量:52
1
作者 林龙山 程家骅 +3 位作者 姜亚洲 袁兴伟 李建生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485-3494,共10页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 根据2003~2005年和2007年4月份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小黄鱼产卵场分布和产卵场环境特征等。结果表明,目前小黄鱼产卵场范围较过去有扩大,范围已经扩展到外海海域,产卵场可分为黄海南部产卵场和东海产卵场;其中黄海南部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3°00′~34°00′N,122°30′~124°00′E,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9.65~12.17℃,最适盐度范围为32.25~34.54,最适水深范围为29.74~76.49m;东海产卵场主要集中在30°30′~31°00′N,124°00′~125°00′E海域和30°30′~32°30′N,125°00′~126°00′E海域,产卵场最适水温范围为10.13~16.64℃,最适盐度范围为32.50~34.37,最适水深范围为40.23~85.61m;黄海南部和东海产卵场水温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小黄鱼产卵场较过去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过度捕捞等扰动因素的影响下,小黄鱼对环境适应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产卵场 黄海南部 东海
下载PDF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寅儿 郑学斌 +5 位作者 高心明 王景倩 谢庆平 詹炜 楼宝 竺俊全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6-1126,共11页
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 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及肠构成,食道粗短,胃卜型,肠呈“S”型弯曲,肠指数为0.63;舌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少量各型黏液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食道含初级及次级突起,分别被覆复层扁平及单层柱状上皮,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以Ⅱ型为主。胃内胃腺发达,分布有大量Ⅰ及Ⅱ型黏液细胞;胃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层分布有各型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肠道肌层厚度、黏膜褶皱高度及黏液细胞总密度由前往后递增;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且后肠高于前、中肠。小黄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酶活性分布特点与其肉食食性相适应,口咽腔(舌)及食道上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胃在蛋白质消化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在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解剖学 组织学 黏液细胞 消化酶 食性
下载PDF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鰤鱼诺卡氏菌的分离及鉴定
3
作者 吴迪 阮泽超 +4 位作者 王跃斌 张鼎元 张燕 许文军 柴学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2-1190,共9页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NK21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ZHNK2101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表明,该菌株可以感染小黄鱼并引起和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半致死浓度LD50为7.28×10^(4)CFU/尾。另外,该病株会引起小黄鱼鳃、肝、肾和脾脏发生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丝紊乱,肝脏、肾脏、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形成病理性结节。试验首次报道了小黄鱼感染鰤鱼诺卡氏菌的病例,并从理化特性、药敏试验、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 组织学病理
下载PDF
神经肽FF在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性腺发育早期的表达与定位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燃 宋长普 +4 位作者 朱阳 黄伟 郑利兵 迟长凤 楼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3-221,共9页
神经肽FF是属于RFamide相关肽家族中的一种八肽,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具有调节功能。本文开展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神经肽FF相关基因(LpNPFF:Accession No.MT012894)的组织表达与定位分析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黄鱼... 神经肽FF是属于RFamide相关肽家族中的一种八肽,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具有调节功能。本文开展了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神经肽FF相关基因(LpNPFF:Accession No.MT012894)的组织表达与定位分析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黄鱼神经肽FF基因在性未成熟期(第Ⅱ期)的小黄鱼的脑和性腺中表达较高,其次是肌肉和脾脏,在胃和肠中表达相对较少;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小黄鱼中脑的视顶盖(OTec)、圆环体(TL)、结节前核(NAT)、外侧结节核(NLT)、下丘脑弥散核(NDLI)以及延脑(MO)中检测到大量LpNPFF mRNA阳性的细胞,而端脑和小脑部分的表达较少。同时,在小黄鱼第Ⅱ期卵巢细胞的细胞质和核仁中也能观察到明显的阳性信号;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黄鱼脑部表层细胞和卵巢壁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可见明显的RFamide免疫阳性纤维。上述研究结果有助于神经肽进化的深入研究,也为进一步探索NPFF相关基因在生殖调控方面的潜在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神经肽FF(neuropeptide FF) 组织表达与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