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着火及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孝琴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42-44,共3页
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对玉米秆、小麦秆及稻秆着火、燃烧燃烬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了秸秆的挥发分着火、燃烧燃烬特性的特性参数,并测算了反映燃烧性能的燃烧特性指数和挥发分特性指数。结果表明,玉米秆和小麦秆的着火温度随升温速度... 采用非等温热重分析法对玉米秆、小麦秆及稻秆着火、燃烧燃烬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了秸秆的挥发分着火、燃烧燃烬特性的特性参数,并测算了反映燃烧性能的燃烧特性指数和挥发分特性指数。结果表明,玉米秆和小麦秆的着火温度随升温速度的增大而减小,燃烧特性指数随升温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稻秆的着火温度、燃烧特性指数随升温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热重分析 着火温度 燃烧特性 秸秆 玉米秆 麦秆 稻秆
下载PDF
CuFe_(2)O_(4)氧载体与小麦秆-煤化学链共气化研究
2
作者 林德顺 丁宁 +1 位作者 李炜光 王保文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8-195,共8页
以小麦秆与印尼褐煤为原料,制备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uFe_(2)O_(4)复合氧载体,在自制多功能反应器上,系统研究了CuFe_(2)O_(4)氧载体反应活性及小麦秆和印尼褐煤化学链共气化特性,重点关注小麦秆和煤不同掺混比、气化温度、氧载体过量系数... 以小麦秆与印尼褐煤为原料,制备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uFe_(2)O_(4)复合氧载体,在自制多功能反应器上,系统研究了CuFe_(2)O_(4)氧载体反应活性及小麦秆和印尼褐煤化学链共气化特性,重点关注小麦秆和煤不同掺混比、气化温度、氧载体过量系数和水蒸气输入量这4个关键运行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uFe_(2)O_(4)复合氧载体中Cu-Fe的协同作用有助于晶格氧的有效传递和反应活性的提升,而小麦秆和印尼褐煤化学链共气化时碳转化率及冷煤气效率比单一燃料的大,促进了高品质合成气的形成;小麦秆和褐煤在与CuFe_(2)O_(4)化学链气化过程中的最优运行参数为共气化温度950℃、氧载体过量系数0.2、水蒸气通入体积流量0.125 mL/min、小麦秆-印尼褐煤掺混质量比1∶1,在此最优条件下,合成气产量高达1.262 m^(3)/kg,H_(2)与CO体积比为1.69,碳转化率为89.7%,合成气选择性为6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共气化 麦秆 褐煤 CuFe_(2)O_(4)氧载体
下载PDF
小麦秆腐赤霉病药剂防治新技术田间试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叶龚灵 王凤良 +3 位作者 沈田辉 梁文斌 陈华 丁世峰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2-43,共2页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小麦重要病害,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该病在大丰地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小麦秆腐很少发生,症状一般不易识别。2008、2009年笔者调查发现,西农...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世界性小麦重要病害,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而且降低小麦品质。该病在大丰地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小麦秆腐很少发生,症状一般不易识别。2008、2009年笔者调查发现,西农979、烟农5286等部分小麦品种秆腐赤霉病发生严重,病穗率0.2%~18.9%,平均4.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赤霉病 麦秆 田间试验 药剂防治 新技术 禾谷镰孢菌 麦产量 麦品质
原文传递
小麦秆制备糠醛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桂芬 林旺 蔡丽希 《莆田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5-77,共3页
研究了小麦秆制备糠醛的可行性。分别对干燥时间、氯化铵浓度、反应时间进行糠醛收率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经过反复试验,得到小麦秆制备糠醛的最佳工艺参数:干燥时间为6h(100℃)、氯化铵浓度为20%,反应时间为5h。... 研究了小麦秆制备糠醛的可行性。分别对干燥时间、氯化铵浓度、反应时间进行糠醛收率进行对比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经过反复试验,得到小麦秆制备糠醛的最佳工艺参数:干燥时间为6h(100℃)、氯化铵浓度为20%,反应时间为5h。糠醛收率达到理论值的65%,比玉米芯生产糠醛收率提高了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 糠醛 氯化铵 干燥时间 反应时间
下载PDF
堪萨斯州立大学发现对小麦秆锈病菌Ug99有抗性的基因
5
作者 小仓红叶 《生物产业技术》 2014年第1期58-59,共2页
2013年6月27日,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宣布,由该校植物病理学的Eduard Akhunovg副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Jorge Dubcovsky博士率领的研究团队,发现了对小麦秆锈病菌Ug99产生抗性的基因。
关键词 州立大学 锈病菌 麦秆 堪萨斯 基因 抗性 美国加州大学 植物病理学
下载PDF
长玉米秆小麦秆室外栽培蘑菇
6
作者 杨世敏 余新民 +1 位作者 罗国淘 黄勇 《食用菌》 1997年第1期23-24,共2页
为了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和自然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粮食生产,丰富菜篮子,增加农民收入,特选定双孢蘑菇在稻田里栽培试验。通过试验,全面推广,为黔东南州山区农民寻找一条致富之路。1995年8月开始试验,用长玉米秆、小麦秆为主料。
关键词 蘑菇 室外栽培 长玉米秆 麦秆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及命名方法的演变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远银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7-172,共6页
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 为了监测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及其毒力变异规律,为预防Ug99入侵并开展相应抗源筛选创新提供参考,全面介绍了国内外不同时期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及相应的小种命名法的演变情况:(1)Stakman′s标准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2)Roelfs单基因鉴定法的鉴别寄主与小种命名;(3)中国当前和以后拟采用的小麦秆锈菌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名称与小种命名。这些介绍将有助于小麦秆锈病研究者与育种学家间的信息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菌 种鉴定方法 抗锈育种
下载PDF
北方麦区120个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被引量:11
8
作者 邱永春 张书绅 刘永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31-234,共4页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 利用含已知Sr5~38、SrGT和SrWld基因的42个单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秆锈菌系,对北方麦区的120个生产品种和后备品系进行了抗秆锈病的基因推导.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和北方冬麦区抗病品种(系)含有的抗秆锈病基因相似,绝大多数品种(系)主要含有Sr5、Sr31,少量品种含有Sr11、21、29等抗病基因;东北春麦区的小麦抗病品种(系)主要含有Sr5、6、8a、9b、9e、11、21、27、30、31、34、36等多基因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麦品种(系) 抗病基因推导 Sr基因
下载PDF
2007-2008年我国小麦秆锈菌小种种群结构及其对Ug99抗性新种质的毒性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韩建东 曹远银 孙仲桂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3-166,共4页
为明确我国目前小麦秆锈菌小种种群结构,利用复合鉴别寄主体系对2007-2008年采于黑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的59个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21C3CTH、21C3CFH、21C3CPH和34MKG四个小种。其中21C3CTH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2.9%,未发现... 为明确我国目前小麦秆锈菌小种种群结构,利用复合鉴别寄主体系对2007-2008年采于黑龙江、四川和云南等地的59个菌株进行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21C3CTH、21C3CFH、21C3CPH和34MKG四个小种。其中21C3CTH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2.9%,未发现新的小种和Ug99。利用47个Sr单基因系测定了21C3CTH和21C3CFH等的毒力谱,将我国优势小种与Ug99的毒力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Ug99能够克服Sr5、Sr9 e、Sr11、Sr21、Sr30、Sr31、Sr38等我国大多数有效抗秆锈病基因,对我国小麦生产具有潜在威胁。利用我国优势小种21C3CTH、21C3CFH和34MKG对从CIMMYT引入的131份抗Ug99的小麦材料进行了成株期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有近30%的材料只对其中一个或两个小种具有抗性或者全无抗性;有92份材料对全部供试小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做为今后育种的抗源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菌 生理 UG99 CIMMYT
下载PDF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的微卫星标记 被引量:8
10
作者 韩建东 李伟华 +2 位作者 曹远银 宫志远 姚强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3-1008,共6页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对强毒力小种Ug99和我国多数小麦秆锈菌小种具有良好抗性。以感病品种McNair701和来源于Tetra Canthatch/Triticum tauschii的单基因系Sr33为亲本,选用我国流行的小种34MKG,对作图群体161个F2单株及其F2:3家系进行... 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3对强毒力小种Ug99和我国多数小麦秆锈菌小种具有良好抗性。以感病品种McNair701和来源于Tetra Canthatch/Triticum tauschii的单基因系Sr33为亲本,选用我国流行的小种34MKG,对作图群体161个F2单株及其F2:3家系进行抗性鉴定分析,利用分离群体集群分析法对位于小麦1D染色体上的57对微卫星引物进行扩增多态性筛选。获得2对在亲本及F2抗、感群体间揭示多态性的共显性标记Xbarc152和Xcfd15,位于Sr33两侧,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4cM和2.1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麦秆锈病 Sr33 基因定位
下载PDF
黑龙江省88份小麦品种(系)抗秆锈基因鉴定及抗性评价
11
作者 高福 王睿 +4 位作者 刘东军 孙会言 王子叶 宋维富 李天亚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68-2582,共15页
【目的】近年来,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新小种Ug99、TKTTF和TTRTF相继出现且不断蔓延传播。黑龙江省是小麦秆锈病常发区,论文旨在分析该地区小麦品种所含抗病基因及对国内小麦秆锈菌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为我国小... 【目的】近年来,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新小种Ug99、TKTTF和TTRTF相继出现且不断蔓延传播。黑龙江省是小麦秆锈病常发区,论文旨在分析该地区小麦品种所含抗病基因及对国内小麦秆锈菌优势生理小种的抗性,为我国小麦秆锈病抗病基因的区域合理布局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43个单基因系与88份小麦品种(系)对7个不同毒力的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21C3CTTSC、21C3CTHQM、34MKQSM、34C3MTGQM、34MKGQM、34MTGSM和RTGRM)的反应型结合系谱分析推导该88个品种(系)中所含有的抗病基因;利用与Sr31、Sr24、Sr25、Sr26和Sr38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供试品种(系)中上述基因的存在情况。同时于2021年和2022年采用我国的两个优势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21C3CTHQM和34MKGQM对供试品种(系)进行成株期抗性评价。【结果】基因推导结果表明,有37个小麦品种可能含有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9e、Sr11、Sr17、Sr23、Sr30、Sr35、Sr37、Sr39、Sr40和SrWld中的一个或多个。此外,分子检测结果证实,有10个小麦品种(垦麦16、龙春204、龙辐麦8171、龙蒙麦2305、龙辐麦7166、龙春218、龙麦95、龙辐麦19-92、克春171286和龙辐麦194)含有抗病基因Sr31,未检测到含有Sr24、Sr25、Sr26和Sr38这4个抗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在2021年和2022年的田间试验中,对小种21C3CTHQM和34MKGQM表现抗性的品种分别有86个(97.7%)和83个(94.3%),其中有62个(70.5%)小麦品种连续两年对两个供试小种均表现良好的抗性,其余品种(系)对单一小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感病。【结论】黑龙江省小麦品种对当前国内两个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CTHQM和34MKGQM具有良好的成株期抗性;有37个品种被推导出可能含有10个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9e、Sr11、Sr17、Sr23、Sr30、Sr35、Sr37、Sr39、Sr40和SrWld)中的一个或多个;有10个品种含有Sr31,未检测到含有Sr24、Sr25、Sr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麦秆锈菌 分子标记 抗性基因 品种
下载PDF
小麦秆锈抗性遗传及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2
作者 尹静 王广金 +3 位作者 张宏纪 马凤鸣 孙岩 肖佳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6-112,共7页
目前国际上已发现近80个小麦抗秆锈基因,其中45个抗秆锈基因已被正式定名,58个抗秆锈基因已定位在小麦特定染色体上,其中12个基因被标记。本文对小麦抗秆锈病基因抗源、抗秆锈性遗传、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综述,并对抗秆锈分... 目前国际上已发现近80个小麦抗秆锈基因,其中45个抗秆锈基因已被正式定名,58个抗秆锈基因已定位在小麦特定染色体上,其中12个基因被标记。本文对小麦抗秆锈病基因抗源、抗秆锈性遗传、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综述,并对抗秆锈分子遗传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抗秆锈遗传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下载PDF
新型小麦秆锈病菌Ug99对我国小麦生产的威胁和应对措施 被引量:6
13
作者 姜玉英 陈万权 +1 位作者 赵中华 曾娟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16,共3页
小麦秆锈病由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是世界范围内的禾谷类重要病害之一。1999年首次在乌干达(Uganda)出现该病菌的一种新型致病性小种,以发现地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加出现年份通称为Ug99,按照北美小... 小麦秆锈病由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是世界范围内的禾谷类重要病害之一。1999年首次在乌干达(Uganda)出现该病菌的一种新型致病性小种,以发现地英文名称的前两个字母加出现年份通称为Ug99,按照北美小麦秆锈病生理小种命名法定名为TT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锈病菌 麦生产 威胁 生理 世界范围 英文名称 柄锈菌
原文传递
139份小麦品种(系)抗秆锈性测定及其Ug99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限鑫 李天亚 +4 位作者 陈思 王冠钦 曹远银 马世良 李明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4618-4626,共9页
【目的】云南省在中国小麦秆锈病的大区传播与病害流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Ug99及其变异体入侵中国,极大可能会首先在本地区定植、增殖、向其他麦区传播,引起全国小麦秆锈病新的流行。因此,论文旨在分析云南省主要生产后备品种及CIMMYT... 【目的】云南省在中国小麦秆锈病的大区传播与病害流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旦Ug99及其变异体入侵中国,极大可能会首先在本地区定植、增殖、向其他麦区传播,引起全国小麦秆锈病新的流行。因此,论文旨在分析云南省主要生产后备品种及CIMMYT抗Ug99的材料对中国小麦秆锈菌小种的抗性及含有Ug99抗病基因情况,为抗病品种布局提供指导。【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沈阳农业大学植物植保学院玻璃温室中,将119份云南省小麦品种(系)、20份经国外穿梭鉴定抗Ug99的材料及感病对照小密穗分别在直径为10 cm泥盆中播种,小麦一叶一心时,用中国小麦秆锈菌流行小种21C3HTTTM、34MRGQM和1个经有性过程的新小种34C3RTGQM进行喷粉接种、保湿箱保湿并在15—26℃(夜/昼)的温室环境里孵育。约两周后,当感病品种小密穗充分发病时,按照0—4级标准调查记载侵染型:(0-2+级记为抗病、3--4记为感病),对供试小麦品种(系)的抗秆锈性进行评价。同时,分别剪取各个未接种的供试材料幼叶组织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利用文献报道的4个抗Ug99基因的分子标记(Sr22、Sr25、Sr26和Sr28)进行PCR扩增、2.0%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聚丙烯酰胺电泳对目标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检测。【结果】在119份云南省小麦材料中,有42份材料对参试小麦秆锈菌小种表现出差异性抗性(占35.3%),其中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6份(5%),表现高抗-中抗的有36份(30.3%)。剩余77份材料均表现感病,其中高度感病的有42份(占35.2%),中度感病的有35份(占29.4%),而20份抗Ug99的种质中对全部参试小种表现中度和高度感病的材料也各有2份(均占10%)。对全部139份小麦材料用4个抗病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表明,有2份CIMMYT的材料被检出含Sr25、1份材料含有Sr26、1份材料含有Sr28。有12份云南省小麦品种(系)被检出含有Sr28,但没有检测出含有另3个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品种抗性 UG99 基因 分子检测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夏孢子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仲桂 曹远银 +1 位作者 韩建东 陈雯舒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81-1284,共4页
试验分析比较了3种破壁法和4种提取液法对小麦秆锈菌夏孢子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玻璃珠液氮振荡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RAPD扩增条带清晰,为提取DNA的最佳破壁法;CTAB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满足RAPD扩增条件,条带清晰,为... 试验分析比较了3种破壁法和4种提取液法对小麦秆锈菌夏孢子DNA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玻璃珠液氮振荡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RAPD扩增条带清晰,为提取DNA的最佳破壁法;CTAB法获得的DNA纯度及浓度最高,满足RAPD扩增条件,条带清晰,为最佳提取液法。适合于小麦秆锈菌RAPD分子标记研究的DNA提取方法的最佳体系为玻璃珠液氮振荡法+CTAB提取液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菌 DNA提取 RAPD
下载PDF
小麦/小麦秆锈菌亲和性互作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徐建强 曹远银 +1 位作者 侯颖 李会娜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6-540,共5页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 利用化学显微技术和生物电镜技术,系统地研究了小麦秆锈菌在感病寄主上发育过程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秆锈菌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孢子萌发和芽管形成,附着胞的形成和气孔下囊的分化,初生侵染菌丝和次生侵染菌丝的形成和生长,吸器母细胞和吸器的形成,夏孢子床和夏孢子堆的产生。小麦秆锈菌菌丝沿着细胞壁生长和蔓延,菌丝顶端细胞原生质稠密,代谢旺盛;吸器母细胞形成在细胞壁周围,吸器产生在细胞里面,呈指状,吸器外围和细胞膜区域有吸器外间质的存在。小麦秆锈菌发育早期,小麦细胞一直保持正常;而在发育后期,小麦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菌 组织学 超微结构 亲和性互作
下载PDF
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及注射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徐建强 侯颖 +2 位作者 曹远银 林晓民 周雷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6-68,共3页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 通过真空渗入离心法提取小麦秆锈病病组织的细胞间隙液,并采用注入法将细胞间隙液注入到健康的小麦细胞,研究了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对小麦叶片细胞HR的诱导作用,明确了细胞间隙液的提取和注射技术在小麦秆锈病细胞间隙液研究中利用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细胞间隙液 寄主病原互作
下载PDF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相对生存能力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振涛 曹远银 +1 位作者 姚平 吴友三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65-71,共7页
将我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分别与历年来出现频率很低的34C1或116小种的夏孢子等量混合,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接于八个来自次要越冬区长江中下游感病的生产品种上。经几个夏孢子世代的继代转接结果表明:21C3小种的毒力虽弱但与34C2或... 将我国小麦秆锈菌优势小种21C3分别与历年来出现频率很低的34C1或116小种的夏孢子等量混合,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转接于八个来自次要越冬区长江中下游感病的生产品种上。经几个夏孢子世代的继代转接结果表明:21C3小种的毒力虽弱但与34C2或116种相比,其相对生存能力强;而34C2和116小种的毒力虽强,但相对生存能力却弱。小种间毒力强弱与其生存能力强弱呈负相关的现象,可能是我国小麦秆锈菌21C3小种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优势的原因之一。在一定高温条件下,虽能影响小种频率上升或下降的速度,但未能左右其总的趋势。试验应用的继代品种对不同小种的感病性没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菌 生存能力
下载PDF
94个小麦重要抗源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书绅 邱永春 姚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利用含已知Sr5~Sr38基因的39个单抗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系,对94个小麦抗源品种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结果有4个品种可能含有Sr38基因或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有72个品种可能含有... 利用含已知Sr5~Sr38基因的39个单抗基因系和19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秆锈菌系,对94个小麦抗源品种进行了抗秆锈病基因的推导。结果有4个品种可能含有Sr38基因或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有72个品种可能含有Sr22,Sr26和Sr31中的某些抗病基因或含有国际上尚未命名的新的抗病基因,有3个品种含有Sr33基因,有1个品种含有Sr21等基因。我国的小麦秆锈病菌对这80个抗源品种表现无毒力或毒性频率很低,这些抗源品种是我国小麦抗秆锈病育种的有效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抗源品种 抗病基因推导 Sr基因
下载PDF
小麦秆锈病流行的简要模拟模型研究(Ⅰ)一日传染率、潜育期和显症率子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20
作者 高增贵 贾显禄 +1 位作者 傅俊范 刘维志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12-415,共4页
通过定量研究和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日传染率和潜育期(显症率)的主导因子。经多元逐步回归建立了日传染率的回归方程,R1=0.5048+0.03437DTi+1.989*103'DPi*DTi+0.4859Ln(Wl... 通过定量研究和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日传染率和潜育期(显症率)的主导因子。经多元逐步回归建立了日传染率的回归方程,R1=0.5048+0.03437DTi+1.989*103'DPi*DTi+0.4859Ln(Wli);R2=0.0360+0.2799sqr(DPi)+0.0384DTi+0.7680Ln(WIi);R3=-0.9027+0.2567sqr(DPi)+0.03934DTi+0.8812Ln(WIi)。其中,R1,R2,R3分别代表病茎秆、茎秆病斑和叶片病斑的日传染率;DPi,DTi,WIi分别代表露时、露温和风速。显症率采用了方程PP=sin2(-118.65+1.2089TT)进行拟合,PP为累积显症率,TT为累积有效积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秆锈病 流行 日传染率 显症率 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