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种68个品种离体叶段进行抗感性测定;应用NTSYSpc2.10e软件对表型抗感性数据进行UPGAMA(unweighted pair group arithmetic mean analysis)聚类分析;用实验室长期收集保存的31个毒谱不同的菌株作为鉴别菌株对30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和68个主推品种的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比较68个品种和单基因材料对31个鉴别菌株的抗性谱,从而推导68个主推品种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内麦8号、内麦9号和绵麦37抗谱宽,对各省菌群的抗性频率均大于99%;济麦22、扬麦11、扬麦12、扬麦13和轮选987等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70%—90%;有54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40%,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9.4%,表明大部分主推品种的抗性已被克服。某品种对该品种推广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低于对其它非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品种分成4大类,第I类包括6个品种,其中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40%—70%;第II类包括7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70%;第III类包括54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40%;第IV类包括1个品种,抗性频率为46.1%;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省的品种、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基因推导表明,内麦8号、内麦9号含有Pm21,偃展4110、新麦208和扬麦11均含有Pm4b;济麦22含有Pm2+ta;其余品种含有其它未知抗白粉病因子。【结论】当前中国主推小麦品种中近80%的品种对全国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不高,特别是就单个品种而言,对该品种种植区的白粉菌群抗性频率更低,存在小麦白粉病在条件适合时暴发流�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采取室内盆栽接菌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植株发病后喷雾防治,药后定期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药后10 d,250 g/L丙环唑乳...【目的】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采取室内盆栽接菌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植株发病后喷雾防治,药后定期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药后10 d,250 g/L丙环唑乳油112.5 g a.i/hm2处理在室内及田间试验对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82.02%和74.02%,防治效果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防效;其次是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 a.i/hm2处理,室内及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81.84%和67.24%;400 g/L氟硅唑乳油48 g a.i/hm2处理的室内及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69.25%和67.99%,对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25%乙嘧酚水悬浮剂187.5 g a.i/hm2处理、250 g/L已唑醇悬浮剂18.75 g a.i/hm2处理、10%苯醚菌酯悬浮剂12 g a.i/hm2处理在室内试验中对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但田间小区试验中防效略低。【结论】250 g/L丙环唑乳油112.5 g a.i/hm2处理、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 a.i/hm2处理、400 g/L氟硅唑乳油48 g a.i/hm2处理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展开更多
研究结果表明,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自秦岭太白山区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放线菌 s-930-6菌株,其发酵液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作用最强,EC_(50)为2.6g/L。用孢子萌发法测定,该粗提物对黄瓜枯...研究结果表明,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自秦岭太白山区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放线菌 s-930-6菌株,其发酵液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作用最强,EC_(50)为2.6g/L。用孢子萌发法测定,该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EC_(50)分别为0.04、0.02g/L。用 D101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提取得到精提物,它对5种供试病菌的菌丝生长在500mg/L浓度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超过85%。精提物在500mg/L 浓度下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为76.39%,对黄瓜霜霉病保护作用为82.38%,治疗作用为78.31%。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精提物得到4个组分,其中 B 组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达到94.14%,初步鉴定 B 组分为氨基糖苷类化合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对中国68个主推小麦品种进行抗白粉病分析和基因推导,为白粉病流行预警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春季在西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北、黄淮和新疆麦区等12个省(自治区)采集1 094个单孢子堆白粉病菌株,并用每个菌株分别接种68个品种离体叶段进行抗感性测定;应用NTSYSpc2.10e软件对表型抗感性数据进行UPGAMA(unweighted pair group arithmetic mean analysis)聚类分析;用实验室长期收集保存的31个毒谱不同的菌株作为鉴别菌株对30个含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和68个主推品种的离体叶段进行接种,比较68个品种和单基因材料对31个鉴别菌株的抗性谱,从而推导68个主推品种所含的抗白粉病基因。【结果】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抗谱存在明显差异。内麦8号、内麦9号和绵麦37抗谱宽,对各省菌群的抗性频率均大于99%;济麦22、扬麦11、扬麦12、扬麦13和轮选987等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70%—90%;有54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小于40%,占供试品种总数的79.4%,表明大部分主推品种的抗性已被克服。某品种对该品种推广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低于对其它非种植区域菌群的抗性频率。聚类分析可将68个品种分成4大类,第I类包括6个品种,其中5个品种抗性频率在40%—70%;第II类包括7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大于70%;第III类包括54个品种,抗性频率均小于40%;第IV类包括1个品种,抗性频率为46.1%;聚类显示来自于同一省的品种、抗性频率相近的品种具有相似或相近的抗性遗传背景。基因推导表明,内麦8号、内麦9号含有Pm21,偃展4110、新麦208和扬麦11均含有Pm4b;济麦22含有Pm2+ta;其余品种含有其它未知抗白粉病因子。【结论】当前中国主推小麦品种中近80%的品种对全国白粉病菌群的抗性频率不高,特别是就单个品种而言,对该品种种植区的白粉菌群抗性频率更低,存在小麦白粉病在条件适合时暴发流�
文摘【目的】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筛选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采取室内盆栽接菌试验及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植株发病后喷雾防治,药后定期调查防治效果。【结果】药后10 d,250 g/L丙环唑乳油112.5 g a.i/hm2处理在室内及田间试验对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82.02%和74.02%,防治效果优于其它药剂处理的防效;其次是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 a.i/hm2处理,室内及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81.84%和67.24%;400 g/L氟硅唑乳油48 g a.i/hm2处理的室内及田间试验防效分别为69.25%和67.99%,对白粉病的防效也较好。25%乙嘧酚水悬浮剂187.5 g a.i/hm2处理、250 g/L已唑醇悬浮剂18.75 g a.i/hm2处理、10%苯醚菌酯悬浮剂12 g a.i/hm2处理在室内试验中对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但田间小区试验中防效略低。【结论】250 g/L丙环唑乳油112.5 g a.i/hm2处理、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35 g a.i/hm2处理、400 g/L氟硅唑乳油48 g a.i/hm2处理可有效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文摘研究结果表明,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自秦岭太白山区土壤中分离出的拮抗放线菌 s-930-6菌株,其发酵液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根腐病菌的菌丝生长作用最强,EC_(50)为2.6g/L。用孢子萌发法测定,该粗提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强,EC_(50)分别为0.04、0.02g/L。用 D101大孔树脂对粗提物进行提取得到精提物,它对5种供试病菌的菌丝生长在500mg/L浓度下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效果超过85%。精提物在500mg/L 浓度下对小麦白粉病的保护作用为76.39%,对黄瓜霜霉病保护作用为82.38%,治疗作用为78.31%。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纯化精提物得到4个组分,其中 B 组分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达到94.14%,初步鉴定 B 组分为氨基糖苷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