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烟套种综合利用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汉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0期16840-16841,共2页
[目的]研究贵州省铜仁地区高产高效的粮经型栽培模式,实现植烟土地的合理利用。[方法]以川农麦1号为供试小麦品种,采用3行麦、2行烟的麦烟套种模式,研究麦烟套种对植烟环境和烟叶产量、产值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麦烟套种明显减轻烟株... [目的]研究贵州省铜仁地区高产高效的粮经型栽培模式,实现植烟土地的合理利用。[方法]以川农麦1号为供试小麦品种,采用3行麦、2行烟的麦烟套种模式,研究麦烟套种对植烟环境和烟叶产量、产值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麦烟套种明显减轻烟株马铃薯Y病毒病(PVY)的发生,单作烟马铃薯Y病毒病的发病率是麦套烟发病率的近15倍;麦烟套种可增加纯收入1467.6元/hm2;秸秆覆盖与否对烟叶等级比例、产量、产值和均价没有明显的影响。[结论]在贵州铜仁地区采用麦烟套种技术可减少烟叶病虫害,增加经济收益,提高土地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小麦套作 病虫害 效益 土地利用率
下载PDF
麦套春棉地膜覆盖双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2
作者 朱振华 《山东农业科学》 1992年第1期16-19,共4页
寿光县地处黄淮海平原,依据光热条件,有利于发展麦套春棉地膜覆盖双高产栽培。在1986~1988年小面积试验、示范基础上,1989年种植面积4380亩,平均亩产(自然亩,下同)小麦306公斤,皮棉73公斤。
关键词 小麦套作 棉花 地膜覆盖 栽培
下载PDF
小麦套作菊苣不同密度及施氮量试验
3
作者 王孝华 阮培均 梅艳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1期25-27,35,共4页
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小麦套作菊苣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菊苣产量(鲜草产量,下同)的效应关系,建立了菊苣产量与密度、施氮量的数学模型。解析模型得知,影响菊苣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施氮量。经优化组合频数分析与模拟选择... 采用二因素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小麦套作菊苣不同密度及施氮量对菊苣产量(鲜草产量,下同)的效应关系,建立了菊苣产量与密度、施氮量的数学模型。解析模型得知,影响菊苣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施氮量。经优化组合频数分析与模拟选择,得出菊苣产量≥150000㎏/hm2的种植密度、施氮量为:密度177645~223035株/公顷、每次刈割后施氮量59.22~107.85kg/hm2。经济效益分析种植牧草菊苣纯收入为15327.33元/公顷,产投比2.0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套作菊苣 密度 施N量
下载PDF
核桃小麦套作系统核桃黑斑蚜防治效果评价
4
作者 车茹冰 曾媛玲 +2 位作者 沈煜洋 王锁牢 高海峰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8期32-33,68,共3页
【目的】筛选防治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核桃黑斑蚜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核桃黑斑蚜的发生数量。【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0倍液、4000倍液、300 g·... 【目的】筛选防治核桃黑斑蚜的田间药剂,为新疆核桃黑斑蚜的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定点调查各处理核桃黑斑蚜的发生数量。【结果】药后7 d,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0倍液、4000倍液、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5000倍液和20%啶虫脒可溶粉剂3000倍液(对照药剂)对核桃黑斑蚜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91%、99.48%、97.09%和99.68%。各供试药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核桃树安全,无药害。【结论】推荐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300 g·L^-1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可用于大田防治核桃黑斑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小麦套作 核桃黑斑蚜 防治效果评价
下载PDF
小麦套作菊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5
作者 杨远平 阮培均 +1 位作者 赵明勇 梅艳 《草业与畜牧》 2010年第2期23-25,共3页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选取菊苣密度、氮肥施用量2个因子为研究对象,研究种植小麦条件下套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其密度、氮肥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菊苣鲜草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获得普那菊苣鲜草...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法,选取菊苣密度、氮肥施用量2个因子为研究对象,研究种植小麦条件下套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其密度、氮肥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试验因素与菊苣鲜草产量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获得普那菊苣鲜草产量≥105000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菊苣于2007年3月1日育苗,施有机肥22500kg/hm2,种植密度173565~219585株/公顷,每次刈割后次日施氮量52.88~104.03kg/hm2。合理密植,适当增施氮肥,对提高普那菊苣鲜草产量、改善菊苣品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套作普那菊苣 鲜草产量 密度 氮肥
下载PDF
甜玉米笋的栽培技术
6
作者 林增怡 《西南民兵》 1998年第6期45-45,共1页
甜玉米笋又称娃娃玉米,味美可口,肉嫩质脆,营养丰富,外形美观,适合作中西佳肴的配合料,并可制成罐头销售。据测定,每100克鲜玉米笋约含蛋白质1.9克,脂肪0.2克;糖类8.2克,维生素C11毫克,维生素B-1 0.05毫克,维生素B<sub>2</sub&... 甜玉米笋又称娃娃玉米,味美可口,肉嫩质脆,营养丰富,外形美观,适合作中西佳肴的配合料,并可制成罐头销售。据测定,每100克鲜玉米笋约含蛋白质1.9克,脂肪0.2克;糖类8.2克,维生素C11毫克,维生素B-1 0.05毫克,维生素B<sub>2</sub> 0.8毫克,维生素A64国际单位,以及丰富的铁、磷、钙等矿物质。采笋后的青茎叶,是糖类、蛋白质含量较丰富的好饲料,有利于发展养殖业。近年来甜玉米笋系列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受到外国消费者的青睐。 我国目前生产甜玉米笋的品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多穗型甜玉米,一类是非多穗型甜玉米。前者采收期较长,播种至收完笋的时间约需70~75天,每茎可采笋5~7个;后者每茎产笋2枚左右,播种到收完的时间仅需65天上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技术 玉米笋 甜玉米 维生素B2 多穗型品种 种植密度 维生素A 维生素C 蛋白质含量 小麦套作
原文传递
施氮对单作和套作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亚妮 王科 +2 位作者 王佳锐 陈远学 杨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45-852,共8页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 小麦/玉米套作是四川主要的旱作模式,研究小麦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套作玉米对小麦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提示套作小麦的增产优势、养分高效利用及了解玉米小麦间相互作用机理。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水平下[0 kg(N)·hm-2、60 kg(N)·hm-2、120 kg(N)·hm-2和180 kg(N)·hm-2,分别记为N1、N2、N3和N4]小麦单作、小麦/空带和小麦/玉米套作3种模式中小麦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和玉米对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氮处理下,与单作小麦相比,小麦玉米套作的小麦始终表现出明显的产量优势,其生物量和籽粒产量比单作小麦平均增加15.7%和17.8%;套作小麦边行优势明显,其边行的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比单作行分别增加23.8%、27.3%、48.9%和19.1%,说明套作小麦比单作小麦对氮利用效率更高。不施氮(N1)和低氮(N2)处理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的生物量、产量比小麦/空带模式平均低6.5%和5.7%,但在中氮水平(N3)时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小麦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比小麦/空带模式高14.1%、5.0%、6.8%和4.5%。说明在小麦/玉米套作模式中套入玉米在施氮不足时小麦生长受到抑制,而在施氮充足时小麦生长得到促进。因此,套作小麦有边行优势和产量优势,小麦行间套作玉米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氮肥以消除小麦、玉米间的氮素竞争从而促进小麦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套作 氮素管理 产量优势 边行优势 吸氮量 氮肥偏生产力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孟浩 李倩倩 +3 位作者 刘朋召 张鹏飞 陈小莉 任小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6-115,共10页
通过2018—2020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为试验对象,研究N0、N1和N23个水平下(施N量分别为小麦0、120 kg·hm^(-2)和240 kg·hm^(-2),玉米0、180 kg·hm^(-2)和360 kg·hm^(-2))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 通过2018—2020年连续两年田间试验,以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为试验对象,研究N0、N1和N23个水平下(施N量分别为小麦0、120 kg·hm^(-2)和240 kg·hm^(-2),玉米0、180 kg·hm^(-2)和360 kg·hm^(-2))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土地当量比与土壤水分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与水分利用优势,与单作相比,套作小麦产量提高21.34%~27.80%(P<0.05),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边1行与边2行的增产,而套作玉米表现受氮肥供应的调控,在N0与N1水平下套作产量减少3.02%~11.43%,仅在N2水平下高于单作玉米;小麦/玉米套作群体的土地当量比(LER)在1.04~1.16,具有土地利用优势;在相同产量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比单作群体的耗水量更少,水分利用效率更高,其中在N1水平下耗水量减少最为明显,两年内平均减少消耗47.30 mm的水分,而水分利用效率比单作系统提高2.77%~6.46%,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在3个施氮水平下均表现出节水与水分利用优势;套作种植还可以提高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及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两年内套作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率最高可达64.17 kg·kg^(-1)和11.17 kg·kg^(-1)。因此在半湿润区雨养条件下具有发展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套作 施氮水平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密度小麦豌豆套作的培肥和增产效应 被引量:3
9
作者 董泽鹏 薛世通 +2 位作者 董琦 武强强 王爱萍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第3期372-376,共5页
为了探究冬小麦与豌豆套作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找出2种作物合适的套作密度比例,以冬小麦(长4738)和豌豆(晋豌豆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和豌豆套作密度配比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 为了探究冬小麦与豌豆套作对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的影响,找出2种作物合适的套作密度比例,以冬小麦(长4738)和豌豆(晋豌豆3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冬小麦和豌豆套作密度配比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含量、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孕穗期—抽穗期,M1D1、M1D2、M1D3、M2D1、M2D2和M2D3等6个小麦套作豌豆处理碱解氮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提高20.25%、19.37%、17.96%、8.21%、12.6%、24.5%,其中,M2D3处理的最高,达到88.31 mg/kg;灌浆期—乳熟期,M1D1、M1D3、M2D2、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34%、13.63%、14.87%、24.50%,其中,M2D3处理碱解氮含量最高,达到58.54mg/kg。分蘖期—拔节期,M1D1、M1D2、M2D1和M2D3等4个套作处理的有效磷含量比小麦单作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0.03%、23.69%、36.32%、37.83%;孕穗期—抽穗期,M1D2、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分别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29.36%、39.57%;灌浆期—乳熟期,M2D3处理有效磷含量较小麦单作处理显著提高34.78%。小麦花后7~14 d,M2D3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和旗叶光合速率均最高;小麦花后35 d,6个套作处理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小麦单作处理,M2D3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较其他处理高。M2D3处理较小麦单作处理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了126.03%。M2D3套作处理密度最为合理,培肥和增产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单作 小麦和豌豆套作 土壤养分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河套地区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光能瞬时传输的数学模拟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自奎 吴普特 +3 位作者 赵西宁 陈小莉 李正中 柴荣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04-1710,共7页
作物间套作群体冠层中叶片水平向和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给其光能截获的连续测定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量化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能吸收,本文建立了模拟该套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瞬时传输的几何模型,并用大田实测值对模型... 作物间套作群体冠层中叶片水平向和垂向分布的不均匀性给其光能截获的连续测定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量化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光能吸收,本文建立了模拟该套作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瞬时传输的几何模型,并用大田实测值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几何模型可有效地模拟小麦/玉米套作群体冠层底部的PAR强度.小麦/玉米62套作(I62)群体模型估算结果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47,小麦/玉米124套作(I124)群体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950.2012和2013年I62套作群体截获的PAR分别为1061.4和924.3 MJ·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2012年I62和I124套作群体相对于单作的PAR截获比率分别为1.29和1.19,2013年I62和I124套作群体相对于单作的PAR截获比率分别为1.21和1.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小麦/玉米套作 光合有效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截获 几何模型 河套灌区
原文传递
小麦/玉米垄沟套作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英 赵西宁 +1 位作者 陈小莉 王自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2-78,共7页
通过旱棚小车模拟小麦/玉米垄沟套作种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垄沟部位(垄顶、垄底和沟中)施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垄沟套作水分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的分布... 通过旱棚小车模拟小麦/玉米垄沟套作种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垄沟部位(垄顶、垄底和沟中)施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垄沟套作水分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大;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处理下,由于水肥异区,其垄上小麦生长带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有效地减少了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而后期沟内玉米生长带的水氮处理相同,因此其硝态氮分布差异较小;在相同灌水条件下,垄沟套作可以有效降低水分流失,减少氮肥损失,因此较传统平作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且以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效果最显著,小麦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1.47%、10.81%,玉米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8.87%、2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灌溉 小麦/玉米套作 施氮部位 硝态氮 土壤含水量 产量
下载PDF
小麦/玉米套作及其相应单作群体棵间土壤蒸发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春晖 吴普特 赵西宁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6-21,共6页
通过大田实验,对比分析河套灌区小麦/玉米套作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棵间土壤蒸发的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小麦/玉米套作和单作玉米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28.8%、38.6%和29.9%;套作群体全生育期的棵间土壤... 通过大田实验,对比分析河套灌区小麦/玉米套作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棵间土壤蒸发的差异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单作小麦、小麦/玉米套作和单作玉米的棵间土壤蒸发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28.8%、38.6%和29.9%;套作群体全生育期的棵间土壤蒸发量显著高于单作,且日均棵间土壤蒸发量为1.06 mm/d,高于单作小麦0.85 mm/d和单作玉米0.90 mm/d。不同生育期棵间土壤蒸发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峰值出现在中午12:00~14:00之间,不同种植模式下棵间蒸发占蒸散发的比例与叶面积指数均呈良好的指数关系,同时棵间土壤蒸发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均呈脉冲波动变化,且灌溉后波动幅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小麦/玉米套作 棵间土壤蒸发 土壤含水率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牧草五种丰产栽培模式(外一条)
13
作者 蔡义钧 《专业户》 2003年第7期46-46,共1页
1、稻田种草。水稻收割后,高厢、深沟、排水,种植一年生黑麦草,第二年三月收割4—5次后打田种水稻。黑麦草在春天10—20天左右可割一次,亩产鲜草达6000—8000公斤。2、果草间作。在果园、桑园种植优质牧草,不但收获大量优质鲜草,而且覆... 1、稻田种草。水稻收割后,高厢、深沟、排水,种植一年生黑麦草,第二年三月收割4—5次后打田种水稻。黑麦草在春天10—20天左右可割一次,亩产鲜草达6000—8000公斤。2、果草间作。在果园、桑园种植优质牧草,不但收获大量优质鲜草,而且覆盖地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水果产量和品质,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 丰产栽培模式 稻田种草 果草间作 小麦牧草套作 良田净种 四边地常年种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