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 被引量:245
1
作者 陈思和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68-80,共13页
本文试图说明的“民间”概念,与当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民间社会”(civli society)和“公众空间”(public Sphere)并非同一个概念。本方学者在讨论这些概念时,是以西欧十七、十八世纪出现的市民社会为参照,指介于国家权威与市民社会之... 本文试图说明的“民间”概念,与当代西方学者所提出的“民间社会”(civli society)和“公众空间”(public Sphere)并非同一个概念。本方学者在讨论这些概念时,是以西欧十七、十八世纪出现的市民社会为参照,指介于国家权威与市民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公众的社会生活领域,人们以自主自律来治理政治生活,并与国家权威相抗衡。这些概念在东欧前政体时代和东方某些地区(譬如台湾)的知识分子中曾引起较强烈的兴趣,其内涵也根据接受者不同的环境而改变。本文提出的“民间”仅仅是指当代文学史上已经出现,并且就其本身的方式得以生存、发展,以及孕育了某种文学史前景的现实文化空间。当我们讨论它的定义时,只有在下列一点上,部分地吸取了东西方“民间社会”讨论者的观点:即民间是与国家相对的一个概念,民间文化形态是指在国家权力中心控制范围的边缘区域形成的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政治意识形态 民间文化形态 当代文学史 当代文学创作 文化性格 赵树理小说 政治话语 市民社会 小说形式
原文传递
谈元小说 被引量:26
2
作者 童燕萍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3-19,共7页
谈元小说童燕萍元小说(metafiction)是西方近20年来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之一。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进行反思和创新,故而元小说被释为“关于小说的小说”①。作为文学术语,“元小说”首次出现在美... 谈元小说童燕萍元小说(metafiction)是西方近20年来引人注目的小说形式之一。其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小说进行反思和创新,故而元小说被释为“关于小说的小说”①。作为文学术语,“元小说”首次出现在美国小说家兼批评家威廉·H·伽斯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小说形式 博尔赫斯 百科全书 自我意识 叙述者 文学传统 《堂·吉诃德》 文学创作 虚构性
原文传递
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被引量:36
3
作者 傅修延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人类主要通过叙事来传递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故事的讲述方式又会受到感知媒介与途径的影响。视觉固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情有独钟,"听"在汉语中往往指包括各种感觉在内的全身心反应,"闻声... 人类主要通过叙事来传递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故事的讲述方式又会受到感知媒介与途径的影响。视觉固然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方式,但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情有独钟,"听"在汉语中往往指包括各种感觉在内的全身心反应,"闻声知情"更被认为是一种圣贤境界的认知能力。听觉传统作用下中国古代叙事的表述特征,可以概括为"尚简""贵无""趋晦"和"从散",而"简""无""晦""散"对应的恰好就是听觉传播的模糊、断续等非线性特征。"缀段性"是西方汉学家和胡适等中国学者对明清小说结构的讥评,导致这一讥评的是亚里士多德重视外显联系的有机结构观,批评者没有注意到明清小说中其实存在着"草蛇灰线"般的隐性脉络。中西结构观念的差异表现在前者讲究有"连"有"断",以或隐或显、错落有致的组织形式为美,后者则专注于"连",以"头身尾"一以贯之的有机整体为美,而结构观念的差异又与感官倚重不无关系,这一认识有助于我们更有穿透力地去观察一些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西方汉学家 灰线 尚简 身心反应 讲述方式 小说形式 感知方式 因果关系 《诗学》
原文传递
论中国现代小说(摘要)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欧梵 邓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5年第3期140-156,共17页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所谓“现代”是指什么?按五四时期的说法,“现代”首先就是“新”,并且自觉地与“旧”传统对立。尽管新文学是在反对旧传统观念的激情中产生的,但并不意味着和旧传统突然决裂。它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比胡适和陈独秀等...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所谓“现代”是指什么?按五四时期的说法,“现代”首先就是“新”,并且自觉地与“旧”传统对立。尽管新文学是在反对旧传统观念的激情中产生的,但并不意味着和旧传统突然决裂。它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比胡适和陈独秀等文学革命领袖所说的更加复杂。中国对“小说”的传统概念是很模糊的,它包括了各种不同的体裁,象野史、传奇、笔记和文选,还有白话小说和章回小说。虽然后两种形式在十六世纪后期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说”就是西方所指的fiction。更确切地说,它不仅有民众日常生活语言形式的特征(象胡适所主张的那样),而且也带有诗歌和散文的那种更加高雅的“古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小说形式 白话小说 乡村小说 中国传统文学 现代文学 FICTION 乡土小说 早期作品 文学传统
下载PDF
“视点”论 被引量:21
5
作者 布.摩里塞特 闻谷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35-62,共28页
摩里塞特(1911— )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专治法国文学,曾因研究成果卓著而两度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他从1934年起,历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澳洲西澳大学副... 摩里塞特(1911— )是美国著名文学教授,专治法国文学,曾因研究成果卓著而两度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骑士勋章。他从1934年起,历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威斯康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澳洲西澳大学副教授、教授。摩里塞特教授著述极丰,已出版的专著有九种,还有大量散见于欧美一些重要文学理论刊物的学术论文。《“视点”论》是摩里塞特教授的比较研究专著《小说与电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5)中的一组论文。它作为对叙事技巧的一次专门研究,虽然引用的例证绝大部分为小说,但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些叙事技巧,尤其在当代小说(例如法国“新小说”)中与电影有极密切关系。《“视点”论》的译文经本刊重新编辑,将分上、中、下三篇陆续刊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形式 叙事技巧 第一人称叙事 当代小说 “新小说 法国文学 芝加哥大学 威斯康辛大学 文学教授 塞特
原文传递
非虚构写作与想象乡土中国的方法——以《妇女闲聊录》、《中国在梁庄》为例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莉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22,共9页
本文以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为例,讨论目前非虚构写作想象乡土中国的不同方法。《中国在梁庄》的问题是如何克制情感和尽可能尊重写作对象,《妇女闲聊录》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与写作对象平等交流的同时,不放弃作家... 本文以林白的《妇女闲聊录》和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为例,讨论目前非虚构写作想象乡土中国的不同方法。《中国在梁庄》的问题是如何克制情感和尽可能尊重写作对象,《妇女闲聊录》的问题则是如何在与写作对象平等交流的同时,不放弃作家主体性。通过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写作传统进行梳理,本文对近年非虚构乡土写作中的乡愁化、问题式写作潮流进行批评,进而指出写作者如何真诚表现乡村及农民生活、如何摆脱"自上而下"的启蒙视角,同时也不放弃作家主体性是目前非虚构乡土写作面临的重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主体性 写作对象 林白 中国现代文学史 叙述策略 叙述人 悲悯情怀 南方文坛 小说形式
原文传递
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被引量:19
7
作者 雅罗斯拉夫.普鲁塞克 沈于 《文学评论》 1981年第5期66-69,共4页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了。亚洲文学史研究中最吸引入的题目莫过于考察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深刻的决裂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把两个时代截然分开的这种决裂还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伴随这种决裂出现的许多现象的本质。... 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起了。亚洲文学史研究中最吸引入的题目莫过于考察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深刻的决裂及其原因和意义。分析把两个时代截然分开的这种决裂还能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伴随这种决裂出现的许多现象的本质。关于这个题目,我以前的研究曾涉及较大的范围,如文学进程中作家所起作用的变化、对过去的遗产、即对文学传统的新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鲁迅作品 故事情节 小说形式 文学作品 新文学 传统文学 中国作家 文学史研究 太平天国起义
原文传递
大地守夜人——张炜论 被引量:14
8
作者 张新颖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3-78,共6页
一一连几个晚上,写下上面这样一个题目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本来是因为要说的话一遍遍在心里翻滚,要像作家本人那样“激切地理解和欣悦地相告”,可是真开始动笔,却感到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阻塞着表达。这不免令人懊恼。后来我慢慢明白... 一一连几个晚上,写下上面这样一个题目之后,就再也写不出一个字。本来是因为要说的话一遍遍在心里翻滚,要像作家本人那样“激切地理解和欣悦地相告”,可是真开始动笔,却感到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阻塞着表达。这不免令人懊恼。后来我慢慢明白,我无力先清除掉这阻塞再作表达,我必须在对阻塞的克服过程中完成表达。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我说不准,但我非常明确的是,推动我来做这件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夜人 一遍遍 芦青河告诉我 《古船》 中短篇小说 小说形式 当代文学 美妙雨夜 乡村生活 这个世界
原文传递
政治意识与小说形式——论卞之琳的《山山水水》 被引量:17
9
作者 李松睿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3-66,共14页
卞之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山山水水》由于在文本的意义上缺乏自足性,在学术界要么被存而不论,要么被予以过低的评价。本文则试图从政治意识与小说形式的角度,深入解读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山山水水》这部小说的文... 卞之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山山水水》由于在文本的意义上缺乏自足性,在学术界要么被存而不论,要么被予以过低的评价。本文则试图从政治意识与小说形式的角度,深入解读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山山水水》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或许并不突出,但鲜明地反映了特定历史语境下作家如何努力与时代发生紧密联系,为我们探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提供了独特的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卞之琳 《山山水水》 政治意识 小说形式
原文传递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6
10
作者 温儒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0年第2期223-246,共24页
一九二一年十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出版,“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象吹了一股春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的作者郁达夫成为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同诗集《女神》的作者郭沫若一样蜚声文坛,赢得了当时广大青年读者很高的称誉... 一九二一年十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本小说集《沉沦》出版,“在中国枯槁的社会里,好象吹了一股春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的作者郁达夫成为独树一帜的小说家,同诗集《女神》的作者郭沫若一样蜚声文坛,赢得了当时广大青年读者很高的称誉。此后,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郁达夫写下了四十多篇短篇小说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不少篇章都产生过很大影响。郁达夫是新文学发展初期拥有最多读者的优秀作家之一。他的小说那么受欢迎,是由于那“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他敢于真实地揭示五四运动后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反映了这种“时代病”;他塑造了徘徊于历史岔路口的“零余者”形象,暴露了黑暗现实给青年的精神磨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他在艺术上敢于创新,探索并扩大了浪漫主义小说艺术表现的疆域,具有独特的风格。郁达夫的小说尽管内容复杂,有许多消极成份,形式上也不尽完善,但对于“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是起过重要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形式 《沉沦》 零余者 蜚声文坛 自叙传 《女神》 浪漫主义小说 学史 象征主义 黄仲则
下载PDF
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国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1年第4期142-162,共21页
二十年代,在“文学革命”运动后纷纷问世的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一种与我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的小说体裁。它既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客观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却以种种激情强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崭新的现代抒情小说... 二十年代,在“文学革命”运动后纷纷问世的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一种与我国传统的小说形式完全不同的新的小说体裁。它既没有曲折引人的故事情节,也不注重客观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却以种种激情强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崭新的现代抒情小说。它从鲁迅的《狂人日记》等篇发端,经过由郁达夫为代表的早期小说作家大力创作使之繁盛,后来又在巴金、沈从文、肖红及孙犁等作家手里经历了丰富曲折的发展演变,在现代小说库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小说 现代小说 小说 中短篇小说 早期小说 小说形式 《狂人日记》 《沉沦》 创作动机 迟桂花
下载PDF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删节谈起 被引量:7
12
作者 盛宁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9-16,共8页
手边这本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译本,是花城出版社于1985年5月出版的,时隔6年之后才对译本的删节说三道四,不啻是十足的“马后炮”。但转念一想,我所要发的一通议论。
关键词 虚构性 中译本 法国 出版社 小说文本 小说形式 小说 花城 叙述形式 维多利亚时期
原文传递
非虚构文学:影响、异议、正名与建构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晖 《中国作家(纪实版)》 2006年第4期203-210,共8页
关键词 非虚构文学 小说形式 中国作家 纪实散文 文体革命 新写实小说 历史小说 口述实录 当代文论 主流文学
原文传递
意义熵:拼贴术与叙述之舞——马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杨小滨 《文艺争鸣》 1987年第6期57-62,共6页
我在讨论马原小说的同时,准备花相当的篇幅作一番马原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平行研究,尽管后者并非我的最终目的。不过我以为,如果我的论述能够揭示马原作品中的魅力的奥秘所在,那么这种方法并不是不值得的。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认... 我在讨论马原小说的同时,准备花相当的篇幅作一番马原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平行研究,尽管后者并非我的最终目的。不过我以为,如果我的论述能够揭示马原作品中的魅力的奥秘所在,那么这种方法并不是不值得的。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不认为马原的小说只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种摹本,恰恰相反,在马原自己开创的一大批他喜爱阅读的西方作家名单内,却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者(塞缪尔·贝克特和约瑟夫·海勒都只能算半个)。但是无论如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文学 小说形式 后现代主义小说 现实主义 约瑟夫·海勒 现代主义者 格里耶 作品 贝克特 西方作家
原文传递
“新的综合”:沈从文四十年代中后期的形式理想与实践——以《雪晴》系列小说为中心 被引量:13
15
作者 路杨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2015年第1期192-222,共31页
一1945至1947年间,沈从文发表了《赤魇》、《雪晴》、《巧秀和冬生》与《传奇不奇》四篇小说,内容上前后连贯,构成了一个短篇小说系列。这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想做画家的少年司书"我"跟随几个同乡学生到高枧乡下做客,在雪后新... 一1945至1947年间,沈从文发表了《赤魇》、《雪晴》、《巧秀和冬生》与《传奇不奇》四篇小说,内容上前后连贯,构成了一个短篇小说系列。这组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想做画家的少年司书"我"跟随几个同乡学生到高枧乡下做客,在雪后新晴的乡村风景中,"我"却耳闻目睹了当地两大家族之间的一场惨烈却无谓的仇杀,由此构成了一段"不奇"的"传奇"。1982年,戴乃迭将这组小说中的后三篇译成英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晴 沈从文创作 小说形式 四十年代 系列小说 现代经验 新晴 戴乃迭 司书 叙事者
原文传递
浮光掠影嚣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时英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里称穆时英是“垃圾粪土里孤生的一株妖艳的花。”这话把穆时英糟踏了!穆时英作为首席作家的中国三十年代的都市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也在文学史之外奇形怪状地长期孤独着。在这儿,我欲以“浮光掠影嚣孤魂”... 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里称穆时英是“垃圾粪土里孤生的一株妖艳的花。”这话把穆时英糟踏了!穆时英作为首席作家的中国三十年代的都市文学流派——新感觉派也在文学史之外奇形怪状地长期孤独着。在这儿,我欲以“浮光掠影嚣孤魂”来为穆时英重新塑像并希望有所发现;“浮光掠影”指穆时英所反映亦是他所创造的文字环境,“孤魂”指作品中体现的精神状态,“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时英 新感觉派 文学流派 中国新文学史 小说形式 都市文学 上海的狐步舞 内心生活 短篇小说 格格不人
下载PDF
苏童论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海燕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80-85,共6页
苏童论王海燕苏童,原名童中贵,他属笔名大噪而淹没了正名的作家。普通的中国人常常误以为苏童是“一作定乾坤”,成名于他的《妻妾成群》被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还很看重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荣誉。评论界关注... 苏童论王海燕苏童,原名童中贵,他属笔名大噪而淹没了正名的作家。普通的中国人常常误以为苏童是“一作定乾坤”,成名于他的《妻妾成群》被拍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人们还很看重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荣誉。评论界关注苏童显然要早于此,然开始并没有对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童 《妻妾成群》 小说形式 最佳外语片 罂粟之家 先锋派 中贵 《北京文学》 王安忆 妇女生活
下载PDF
有声的乡村——论赵树理的乡村文化实践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晓忠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8,共10页
有声的乡村,对应的是现代中国"无声"的乡村。赵树理将中国传统曲艺中的"声音"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也创作出了当代文学的新的写作方式。赵树理的"歌舞化"理论,既是对当代生活的具体的抽... 有声的乡村,对应的是现代中国"无声"的乡村。赵树理将中国传统曲艺中的"声音"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本形式,也创作出了当代文学的新的写作方式。赵树理的"歌舞化"理论,既是对当代生活的具体的抽象,也是对文化地方性的超越。通过"小戏性"文本的阐释,发现了赵树理小说形式与传统小戏的渊源。他通过自己独特的写作实践,回答了文学与形式、文学与政治以及文化与乡村的实践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实践 赵树理 乡村 当代文学 中国传统 文本形式 小说形式 文学与政治
原文传递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艺术风格的形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素英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1-94,共4页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凯瑟琳 艺术风格 小说形式 写作风格 短篇小说 写作生涯 情节线索 小说 技巧 传统
原文传递
生命中的那个美丽瞬间——试析弗·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绘画元素 被引量:11
20
作者 冯伟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0-94,共5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极其注重小说形式和技巧的作家 ,传统的小说要素在作品中越发淡化 ,作家在其创作中大量借鉴使用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手法 ,如绘画等。本文认为 ,光线和色彩是全面理解小说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可不察。一方...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个极其注重小说形式和技巧的作家 ,传统的小说要素在作品中越发淡化 ,作家在其创作中大量借鉴使用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手法 ,如绘画等。本文认为 ,光线和色彩是全面理解小说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可不察。一方面 ,作品中大量有关光和色的描写虽然细微 ,却有着不可或缺的象征意义 ;另一方面 ,在这些光色表现之下 ,是作家关于生命的永恒、和谐、真实、情感、记忆等重大问题的独特、深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 小说形式 《到灯塔去》 弗·伍尔夫 弗吉尼亚·伍尔夫 文学 作品 全面理解 试析 重大问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