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 |
陈思和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1994 |
245
|
|
2
|
谈元小说 |
童燕萍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6
|
|
3
|
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 |
傅修延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36
|
|
4
|
论中国现代小说(摘要) |
李欧梵
邓卓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5 |
26
|
|
5
|
“视点”论 |
布.摩里塞特
闻谷
|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
1991 |
21
|
|
6
|
非虚构写作与想象乡土中国的方法——以《妇女闲聊录》、《中国在梁庄》为例 |
张莉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1
|
|
7
|
鲁迅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
雅罗斯拉夫.普鲁塞克
沈于
|
《文学评论》
|
1981 |
19
|
|
8
|
大地守夜人——张炜论 |
张新颖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1994 |
14
|
|
9
|
政治意识与小说形式——论卞之琳的《山山水水》 |
李松睿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10
|
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
温儒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0 |
16
|
|
11
|
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 |
张国祯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1 |
10
|
|
12
|
文本的虚构性与历史的重构——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删节谈起 |
盛宁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7
|
|
13
|
非虚构文学:影响、异议、正名与建构 |
王晖
|
《中国作家(纪实版)》
|
2006 |
12
|
|
14
|
意义熵:拼贴术与叙述之舞——马原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 |
杨小滨
|
《文艺争鸣》
|
1987 |
12
|
|
15
|
“新的综合”:沈从文四十年代中后期的形式理想与实践——以《雪晴》系列小说为中心 |
路杨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CSSCI
|
2015 |
13
|
|
16
|
浮光掠影嚣孤魂——析三十年代作家穆时英 |
周毅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9
|
|
17
|
苏童论 |
王海燕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4 |
11
|
|
18
|
有声的乡村——论赵树理的乡村文化实践 |
孙晓忠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19
|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艺术风格的形成 |
王素英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
|
|
20
|
生命中的那个美丽瞬间——试析弗·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绘画元素 |
冯伟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