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当代史的“不响”与转换——《繁花》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 |
陈晓明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7
|
|
2
|
论刘震云对鲁迅小说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赵东祥
|
《艺术广角》
|
2011 |
5
|
|
3
|
在两种小说传统之间——读《白鹿原》 |
林岗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5
|
|
4
|
个人主义、穿越史观与共同体诱惑——论“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的“三宗罪” |
房伟
|
《创作与评论》
|
2015 |
4
|
|
5
|
小说传统的边缘处回响——评刘震云长篇小说《一日三秋》 |
毕文君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6
|
史传文学与中国小说传统之关系简论 |
杜志军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
1
|
|
7
|
“进化”链条上的“革命中间物”——1949-1979对鲁迅形象及其话语资源的借用机制 |
妥佳宁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8
|
莫言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 |
凌云岚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3
|
|
9
|
作为方法论的“六道轮回”——论《生死疲劳》对传统叙事的改造 |
褚云侠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0
|
沈从文小说叙事中物我混一的生命观 |
何圣伦
|
《创作评谭》
|
2005 |
1
|
|
11
|
我们仍未知道那些开在网络上的花的名字——来自二次元的网络文学 |
刘小源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2
|
当代文学和批评的七个话题(中)——答客问 |
郜元宝
|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3
|
试论金宇澄《繁花》的叙事特色与精神风骨 |
王春林
|
《黄河》
|
2013 |
2
|
|
14
|
从“叙作合一”到“叙作分离”——论中西第一人称小说叙述传统在近代的融合及其意义 |
申洁玲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15
|
冯梦龙:衔接文学的高端和原生态 |
孙丽华
|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6
|
略论鲁迅开启的知识分子还乡小说传统 |
姚国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
|
|
17
|
论《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传统的解构及其现代性 |
张石川
|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18
|
《红楼》的景语 |
李书磊
|
《文学自由谈》
CSSCI
|
1991 |
0 |
|
19
|
从“拿来”到“反哺”——中国小说百年的本土化实践以及创新性尝试的个案分析 |
李浩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0
|
如何记住我们的青春期——夏商笔下的成长小说 |
张灵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