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张京媛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249
|
|
2
|
畅饮“天河之水”——迟子建访谈录 |
文能
迟子建
|
《花城》
北大核心
|
1998 |
165
|
|
3
|
叙述的极限——论莫言 |
张清华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15
|
|
4
|
视角 |
申丹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23
|
|
5
|
叙事学 |
申丹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01
|
|
6
|
文学的第三地 |
迟子建
周景雷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08
|
|
7
|
“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 |
徐德明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98
|
|
8
|
“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 |
王振华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7
|
|
9
|
忧伤而不绝望的写作──我读迟子建的小说 |
谢有顺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89
|
|
10
|
语言的宿命 |
毕飞宇
汪政
|
《南方文坛》
|
2002 |
87
|
|
11
|
躯体修辞学:肖像与性 |
南帆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6 |
72
|
|
12
|
词语、对话和小说 |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
祝克懿(译)
宋姝锦(译)
黄蓓(校)
|
《当代修辞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9
|
|
13
|
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 |
马真
|
《汉语学习》
|
1983 |
70
|
|
14
|
石黑一雄访谈录 |
李春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77
|
|
15
|
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述评 |
林斌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6
|
|
16
|
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 |
夏琼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72
|
|
17
|
当代文学中的文化寻根意识 |
陈思和
|
《文学评论》
|
1986 |
68
|
|
18
|
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 |
申丹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76
|
|
19
|
《红字》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 |
任晓晋
魏玲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0 |
74
|
|
20
|
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
王富仁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