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青光眼手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白刚 张贵森 +1 位作者 张晓光 刘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5-949,共5页
微创青光眼手术(micro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是新兴的一类青光眼手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并发症相对少。MIGS按降眼压原理分为三类:减少房水生成术(如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外引流手... 微创青光眼手术(micro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是新兴的一类青光眼手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手术并发症相对少。MIGS按降眼压原理分为三类:减少房水生成术(如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高强度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外引流手术(如EX-PRESS微型引流钉植入术,Schlemm管成形术),内引流手术(如小梁网微分流支架iStent植入术,内路小梁消融术)。本文将对近年MIGS的优缺点及适应证进行简单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手 微创 成形术 高聚焦超声睫状体成形术 iStent
下载PDF
微创青光眼手术的新时代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慧娟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49-155,159,共8页
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是近年来青光眼治疗领域的热点话题。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MIGS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并发症相对少,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更小。虽然手术效果各有千秋,但其发展方兴未艾。本文简要回顾目前可检索到的MIGS发展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青光眼手 微创 成形术 梁消融
下载PDF
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初步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3
作者 程欢欢 胡城 +7 位作者 孟京亚 张绍丹 林思耕 保江艳 解彦茜 乐融融 叶聪 梁远波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48-453,共6页
目的观察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选取22例(24只眼)PACG患者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附手术视频),手术... 目的观察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短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8年8月选取22例(24只眼)PACG患者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附手术视频),手术在常规Schlemm管成形术后于角巩膜缘床开窗进入前房,使房水可以直接经巩膜瓣下进入Schlemm管断段开口,术中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进行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手术成功定义为术后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主要观察的效应指标包括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术后滤过泡状态。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结果22例(24只眼)PACG患者中4只眼由于Schlemm管未完成360°穿通而改行小梁切除术,最终纳入19例(20只眼)完成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比例为11∶8,年龄为(54±7)岁(41~65岁),房角关闭范围为326.3°±46.6°。术前眼压为(38.0±11.9)mmHg,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眼压分别为(14.5±11.1)、(16.1±6.0)、(17.7±5.5)、(15.7±5.0)和(15.4±3.7)mmHg,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抗青光眼用药数量的中位数(范围)为3(2~5)种,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抗青光眼用药数量分别为0(0~3)种、0(0~2)种、0(0~3)种、0(0~2)种、0(0~2)种,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6个月手术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5%(19/20)和90%(18/20)。20只PACG患眼中7只患眼(35%)出现手术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3只眼(15%)、浅前房2只眼(10%)、角膜后弹力层脱离1只眼(5%)、滤过内口堵塞1只眼(5%)。眼前段裂隙灯照相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14只眼(70%)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眼外科手 眼内压 穿透性黏成形术
原文传递
微导管辅助的内路部分黏小管成形联合内路部分小梁切开术与内路全周小梁切开术的早期疗效对比 被引量:9
4
作者 尹鹏 石砚 +5 位作者 王一玮 王怀州 辛晨 曹凯 万月 王宁利 《眼科》 CAS 2020年第4期304-308,共5页
目的评估微导管辅助的内路部分小梁切开术联合内路部分黏小管成形术(简称GABi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18岁以上既往无其他抗青光眼手术史POAG患者30... 目的评估微导管辅助的内路部分小梁切开术联合内路部分黏小管成形术(简称GABiC)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设计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18岁以上既往无其他抗青光眼手术史POAG患者30例(30眼)。方法回顾行GABiC术与微导管辅助的内路360°小梁切开术(GATT)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主要指标眼压、降眼压药物用药情况、并发症、条件成功率、完全成功率。结果GABiC组7眼;GATT组23眼。术后3个月,GABiC组和GATT组眼压分别为17.0±2.2 mmHg和14.7±3.0 mmHg(P=0.081);用降眼压药物分别为(0.3±0.8)种、(0.1±0.4)种(P=0.865);绝对成功率分别为86%(6/7例)和83%(19/23例)(P=1.000);条件成功率分别为100%(7/7例)和96%(22/23例)(P=1.000)。术后眼压反弹分别为14%、48%(P=0.193),睫状体脱离分别为100%、100%,前房出血分别为57%、87%(P=0.120)。结论短期随访结果显示,GABiC治疗POAG的效果和安全性与GATT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路360°梁切开 内路黏成形术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
原文传递
黏小管成形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军 王怀洲 王宁利 《国际眼科纵览》 2018年第2期78-82,共5页
黏小管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型非穿透性手术,通过扩张Schlemm管重建自然房水外流通道以加强房水外流,从而达到降眼压目的。黏小管成形术从最初的外路手术到近来改良的内路黏小管成形术(ab-interno canaloplasty,ABiC),变得更加简单、... 黏小管成形术作为一种新型非穿透性手术,通过扩张Schlemm管重建自然房水外流通道以加强房水外流,从而达到降眼压目的。黏小管成形术从最初的外路手术到近来改良的内路黏小管成形术(ab-interno canaloplasty,ABiC),变得更加简单、微创和标准化,二者均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治疗效果;其降眼压作用是非滤过泡依赖性的,术中无需使用抗代谢药物,与滤过泡相关的并发症也极罕见。黏小管成形术不论单独手术或联合白内障手术均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成形术 内路黏成形术
原文传递
小梁切除术可以回归其内引流本质吗? 被引量:6
6
作者 梁远波 程欢欢 《眼科》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01-403,共3页
1968年Cairns设计小梁切除术的最初理念是希望房水经小梁切除断端流入Schlemm管而达到内引流降低眼压,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该手术大部分成功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滤过泡,目前普遍认为其属于外引流滤过性手术。历经50年的发展及改良,联合抗代... 1968年Cairns设计小梁切除术的最初理念是希望房水经小梁切除断端流入Schlemm管而达到内引流降低眼压,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该手术大部分成功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滤过泡,目前普遍认为其属于外引流滤过性手术。历经50年的发展及改良,联合抗代谢药物使用和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已较为完美,一直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术后远期滤过泡瘢痕化仍是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的最大挑战。为减少此术式其它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聚焦于"非穿透性"抗青光眼手术,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诸多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逐渐兴起,虽然术后并发症较少,但降眼压幅度有限,且适应证窄。将黏小管成形术整合进小梁切除术中,可望让小梁切除术回归内引流本质,从而回避瘢痕化这一个难以战胜的自然愈合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外科学 梁切除 成形术
原文传递
内路黏小管成形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范道青 钟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3期187-191,共5页
黏小管成形术是在黏小管切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Schlemm管手术,通过扩张Schlemm管重建自然房水外流通道,增加房水外流来降低眼压,避免了结膜瘢痕化及滤过泡相关并发症问题.黏小管成形术从最初的外路手术到近来改良的内路黏小管... 黏小管成形术是在黏小管切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Schlemm管手术,通过扩张Schlemm管重建自然房水外流通道,增加房水外流来降低眼压,避免了结膜瘢痕化及滤过泡相关并发症问题.黏小管成形术从最初的外路手术到近来改良的内路黏小管成形术(ab-interno canaloplasty,ABiC)变得更加微创、简单、标准化,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不论是单独手术或是联合白内障手术,均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ABiC在临床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微创青光眼手 成形术 内路黏成形术(ABiC)
原文传递
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应用的六个月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程欢欢 邓宇轩 +6 位作者 古娟 张绍丹 解彦茜 乐融融 叶聪 梁远波 王宁利 《眼科》 CAS 2019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初步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温州眼视光医院接受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方法使用国... 目的观察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初步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温州眼视光医院接受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30例(30眼)。方法使用国产眼科光纤导管进行黏小管成形术,于角巩膜缘床开窗进入前房,使房水可以直接经巩膜瓣下进入Schlemm管断端开口,术中不使用抗代谢药物,术末紧密缝合巩膜瓣。术后随访6个月。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21 mmHg为条件成功,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为完全成功。主要指标 Schlemm管穿通率、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23眼(76.7%)完成了360°Schlemm管穿通。术前平均眼压(34.3±13.9)mmHg,术后1天、1周、1、3和6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0±9.7)mmHg、(17.3±8.8)mmHg、(15.6±3.7)mmHg、(13.9±6.1)mmHg和(13.4±3.3)mmHg(P<0.001);术前平均用药为(3.4±1.2)种,术后1天、1周、1、3和6个月的平均用药分别为(0.2±0.9)种、(0.5±0.9)种、(0.2±0.5)种、(0.1±0.2)种和(0.2±0.5)种(P<0.05)。术后6个月条件成功率和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5.0%(19/20)和85.0%(17/20)。 4眼(18.2%)出现前房积血,其中1眼(4.5%)伴有一过性低眼压和I级浅前房。术后6个月95%(19/20)在裂隙灯下未见明显滤过泡。9眼(40.9%)出现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结论随访6个月的结果表明,国产眼科光纤导管在穿透性黏小管成形术中的Schlemm管穿通率约为四分之三。手术成功者6个月随访期间眼压明显下降,且滤过泡发生率低。但其远期疗效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眼科光纤导 穿透性黏成形术 青光眼/外科学
原文传递
两种体位对青光眼患者实施粘小管成形术后前房积血吸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朱琳玲 段蕊蕊 +1 位作者 赵丹丹 孔雪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两种体位对青光眼患者实施粘小管成形术后前房积血吸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6月30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实施粘小管成形手术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头高位33例,半卧位32例... 目的探讨两种体位对青光眼患者实施粘小管成形术后前房积血吸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06月30日至2022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实施粘小管成形手术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头高位33例,半卧位32例。比较两组不同体位的患者术后体位依从性、睡眠质量,并检测术眼压和前房积血吸收情况。结果采取头高位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睡眠是否充分优于半卧位组患者(t/z=-2.24^(z),P=0.025),中段失眠,频度睡眠质量优于半卧位组患者,(t/z=-3.863^(z)P<0.001),中段失眠,程度优于半卧位组(t/z=-2.31^(Z),P=0.021),醒后不适感优于半卧位组(t/Z=-2.8617^(Z),P=0.004),两组睡眠障碍评分(SDRS)差异比较独立样本t检验,(t/z=2.802^(z),P=0.007),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头高位患者与半卧位患者前房积血吸收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出院时眼压头高位组和半卧位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粘小管成形术后采取头高位与半卧位均能促进前房积血的吸收,采取头高位患者睡眠质量优于半卧位组,实施体位角度需根据患者睡眠习惯、病情和患者耐受程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成形术 前房积血护理
下载PDF
泪小管阻塞的KTP激光治疗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俭华 汤淳 唐志文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8-539,共2页
目的 观察磷酸钛氧钾 [Kalium(potassium)titanylphosphate ,KTP]激光治疗泪小管阻塞的效果。方法 采用国产KTP激光治疗仪。用带针芯的泪道套管针按常规泪道探通法从下泪点插至泪道阻塞处 ,拔出针芯 ,插入光纤 ,发射激光 ,气化疏通泪... 目的 观察磷酸钛氧钾 [Kalium(potassium)titanylphosphate ,KTP]激光治疗泪小管阻塞的效果。方法 采用国产KTP激光治疗仪。用带针芯的泪道套管针按常规泪道探通法从下泪点插至泪道阻塞处 ,拔出针芯 ,插入光纤 ,发射激光 ,气化疏通泪道。结果 在各种原因所致的泪小管阻塞 489例 ,5 16眼中 ,激光治疗有效 478眼 (92 64 % ) ,无效 3 8眼 (7 3 6% )。结论 KTP激光治疗泪小管阻塞有较好的效果。适应证广 ,组织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 磷酸钛氧钾激光 治疗 成形术
下载PDF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丹 杨瑾 《国际眼科纵览》 2018年第5期297-301,共5页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onpenetrating glaucoma surgery,NPGS)是一种不进入前房,房水通过小梁网-狄氏膜流出的手术。主要包括深层巩膜切除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三种术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它能降低术后并...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onpenetrating glaucoma surgery,NPGS)是一种不进入前房,房水通过小梁网-狄氏膜流出的手术。主要包括深层巩膜切除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三种术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比,它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着各种植入材料和改良手术不断出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不断发展,成为近年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 深层巩膜切除 黏弹物质切开 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丝裂霉素C联合粘小管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英文) 被引量:1
12
作者 Sabur Huri Baykara Mehmet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605-1609,共5页
目的:评估丝裂霉素C(MMC)联合粘小管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12/2014-03接受粘小管成形术患者104例122眼。记录术前术后眼内压(IOP),青光眼用药数量,视力,并发症,辅助治疗(激光前房角穿刺或青光眼用药... 目的:评估丝裂霉素C(MMC)联合粘小管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7-12/2014-03接受粘小管成形术患者104例122眼。记录术前术后眼内压(IOP),青光眼用药数量,视力,并发症,辅助治疗(激光前房角穿刺或青光眼用药)和成功率。IOP≤21 mmHg无额外用药为完全成功,IOP≤21 mmHg有或无青光眼用药为部分成功。结果:术前平均IOP为27.5±9.2 mmHg,术后平均IOP为14.5±6.6 mmHg(P<0.001)。术前平均视力为0.42±0.4,术后为0.32±0.4(P=0.726)。部分成功106眼(86.9%),完全成功62眼(50.8%)。激光前房角穿刺术43眼(35.2%),青光眼药物使用率为49.1%。术后平均随访27.29±16.78(1~79)mo。结论:粘小管成形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且术后视力稳定,是一种安全的选择,术后补充进行激光前房角穿刺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丝裂霉素C对于粘小管成形术的作用还需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激光前房角穿刺 丝裂霉素C 成形术
下载PDF
小梁切除术和粘小管成形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
13
作者 何周 汤永强 《临床医学进展》 2023年第5期7853-7859,共7页
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如未经治疗,将会导致不可逆失明。青光眼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眼压,常见的青光眼手术方式包括小梁切除术和粘小管成形术。本文就小梁切除术和粘小管成形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综述,以期为... 青光眼是临床上常见的眼科疾病,如未经治疗,将会导致不可逆失明。青光眼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眼压,常见的青光眼手术方式包括小梁切除术和粘小管成形术。本文就小梁切除术和粘小管成形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切除 成形术 青光眼
下载PDF
粘小管成形术对比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赟 陈君虹 +3 位作者 吕喆 王奇骅 沈丽君 陶继伟 《浙江医学》 CAS 2016年第11期804-80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粘小管成形术对比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共纳入7篇临床对照试验,共390眼,其中粘小管成形组218眼,小梁切换组... 目的系统评价粘小管成形术对比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共纳入7篇临床对照试验,共390眼,其中粘小管成形组218眼,小梁切换组172眼。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然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术后眼压值:治疗后6、12个月,粘小管成形组眼压值均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61,95%CI(2.69~0.52),P<0.05;WMD=2.60,95%CI(3.92~1.27),P<0.05]。(2)手术成功率:治疗1年后,粘小管成形组眼压控制成功率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84,95%CI(0.74~0.94),P<0.01]。(3)住院时间:粘小管成形组术后住院时间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5.30,95%CI(-6.05^-4.55),P<0.05]。(4)并发症:粘小管成形组术后早期前房积血发生率高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7.79,95%CI(2.82~21.50),P<0.05]。粘小管成形组术后早期低眼压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4,95%CI(0.06~0.89),P<0.05]。粘小管成形组术后脉络膜异常的发生率低于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16,95%CI(0.04~0.58),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和粘小管成形术在术后6个月及1年均能显著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值,粘小管成形术的降眼压效果及控制眼压成功率不及小梁切除术。但粘小管成形术术后低眼压、脉络膜异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相对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梁切除 青光眼
下载PDF
黏小管成形术中缝合线扩张小梁网过程的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研究
15
作者 巴鹏 刘识博 刘进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864-4871,共8页
黏小管成形术是治疗青光眼较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向患者施莱姆氏管(Schlemm’s canal,SC)中递送缝合线一周并张紧的方法,使患者小梁网(trabecular meshwork,TM)和施莱姆氏管处于扩张状态,恢复房水自然流出通路从而降低眼... 黏小管成形术是治疗青光眼较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向患者施莱姆氏管(Schlemm’s canal,SC)中递送缝合线一周并张紧的方法,使患者小梁网(trabecular meshwork,TM)和施莱姆氏管处于扩张状态,恢复房水自然流出通路从而降低眼内压。然而,缝合线张紧力是组织扩张的直接因素,过大会导致组织损伤,医生往往通过经验或出血进行扩张程度判断。为了研究缝合线上张紧力与组织扩张的关系,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包含巩膜、施莱姆氏管、小梁网和缝合线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了黏小管成形术的仿真分析,并开展了猪眼球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施莱姆氏管和小梁网由松弛变形至术后扩张状态的过程中,扩张宽度随着缝合线拉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仿真中拉力为43.5~57.3 mN时,扩张宽度为300~390μm;实验中拉力在34.1~66.6 mN范围时,扩张宽度为297.8~404.6μm,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呈现相同趋势。所提方法可以用于实时预测术中施莱姆氏管和小梁网的扩张程度,辅助医生进行决策,提升手术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梁网 施莱姆氏 缝合线张紧力 扩张宽度 有限元
下载PDF
缝合线拉力与小梁网扩张宽度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16
作者 巴鹏 刘识博 《机械工程师》 2022年第9期20-23,共4页
黏小管成形术是治疗青光眼较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向患者施莱姆氏管中递送缝合线一周并张紧的方法,使小梁网和施莱姆氏管处于扩张状态,恢复房水自然流出通路从而降低眼内压。为了研究缝合线上张紧力与组织扩张的关系,文中... 黏小管成形术是治疗青光眼较为安全有效的新型手术方式,医生通过向患者施莱姆氏管中递送缝合线一周并张紧的方法,使小梁网和施莱姆氏管处于扩张状态,恢复房水自然流出通路从而降低眼内压。为了研究缝合线上张紧力与组织扩张的关系,文中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黏小管成形术的仿真分析,并开展了猪眼球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施莱姆氏管和小梁网由松弛变形至术后扩张状态的过程中,扩张宽度随着缝合线拉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仿真中拉力为43.5~57.3m N时,扩张宽度为300~390μm;实验中拉力在34.1~66.6 m N范围时,扩张宽度为297.8~404.6μm,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呈现相同趋势。这种方法可以辅助医生进行决策,提升手术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梁网 缝合线张紧力 扩张宽度 有限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