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地幔变黏度小尺度对流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叶正仁 王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35-339,共5页
基于二维模型 ,利用有限元方法 ,研究上地幔 -岩石圈系统的变黏度小尺度对流 .考虑该系统的黏度随温度以指数形式变化 ,数值结果表明 ,当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剧烈时 ,由于低温高黏度 ,系统的最上部物质不参与对流 ,系统发育形成一个类似于... 基于二维模型 ,利用有限元方法 ,研究上地幔 -岩石圈系统的变黏度小尺度对流 .考虑该系统的黏度随温度以指数形式变化 ,数值结果表明 ,当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剧烈时 ,由于低温高黏度 ,系统的最上部物质不参与对流 ,系统发育形成一个类似于岩石圈的静止盖层 .计算表面热流、地形起伏及重力异常与对流格局有较好的相关性 ,高热流、上升地形对应于对流的上升区 ,反之低热流、下降地形与对流的下降区对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对流 有限元方法 静止盖层 热流 黏度
下载PDF
弹性岩石层、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景赟 黄建华 傅容珊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2000年第4期1-9,共9页
在小尺度地幔对流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顾及岩石层与地幔耦合的地幔对流模型。考虑到岩石层对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弹性响应 ,将上地幔视为一均匀的等粘滞系数的牛顿粘滞流体 ,其对流能量来源于下地幔 ,用热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得到的上地... 在小尺度地幔对流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顾及岩石层与地幔耦合的地幔对流模型。考虑到岩石层对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弹性响应 ,将上地幔视为一均匀的等粘滞系数的牛顿粘滞流体 ,其对流能量来源于下地幔 ,用热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得到的上地幔对流在壳幔边界处的垂向应力作为弹性板弯曲方程的垂直加载 ,来耦合弹性岩石层和可流动地幔。推导了两者耦合下区域重力异常和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 ,用以反演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模式和岩石层底部拖曳力场格局。对比了有、无弹性岩石层影响的模型之间的差异 ,并对模型应用范围 ,特别是板块边界水平构造力可能产生的影响 ,作了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岩石层 重力异常 上地幔 尺度对流 模型
下载PDF
台风云娜(2004)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研究:眼壁小尺度对流运动 被引量:11
3
作者 李青青 周立 范轶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87-798,共12页
通过对2004年云娜台风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环境垂直风切变不是单一方向情况下,中尺度涡旋只在对流层低层的眼壁区域形成。这些涡旋中有的伴随气旋环流是闭合的,有的则为非闭合;并且有的伴随着小尺度对流上升运动,而有的则没... 通过对2004年云娜台风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在环境垂直风切变不是单一方向情况下,中尺度涡旋只在对流层低层的眼壁区域形成。这些涡旋中有的伴随气旋环流是闭合的,有的则为非闭合;并且有的伴随着小尺度对流上升运动,而有的则没有。进一步分析发现当环境入流与涡旋的出流相遇产生辐合时,或者入流受涡旋本身阻挡产生辐合时,小尺度对流上升运动随即发生。中尺度涡旋伴随着对流上升活动在眼壁中沿气旋方向移动,表现出涡旋Rossby波特征,当移动至垂直风切变矢量下风向时对流加强,加强的上升气流通过拉伸涡管使得相应的涡旋环流也加强,通常对流在移向垂直风切变矢量上风向时逐渐减弱。反观在眼壁区域的对流层中上层,没有明显的中尺度涡旋活动,强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眼壁东南侧,并且强上升运动也呈现小尺度特征。眼壁区域中速度大于1 m/s的上升运动仅占14%,大于2 m/s的则小于7%,但速度超过1 m/s的向上的质量通量约占整个上升运动的30%,表明尽管这些小尺度强对流运动所占空间比例较小,却在眼壁质量输送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这些强上升运动核表现出正的浮力特征,大值浮力分布与上升运动核位置一致的特征也进一步说明眼壁中大量的垂直质量通量输送与只占很小范围的小尺度上升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壁 尺度对流 尺度涡旋 浮力
下载PDF
Small-scale convection beneath oceans and continents
4
作者 SLEEP Norman H.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13期1292-1317,共26页
Small-scale convection supplies heat flow of ~17 mW m-2 to the base of stable continents where xenolith studies resolve the geotherm.However,effects of small-scale convection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in ocean basins.... Small-scale convection supplies heat flow of ~17 mW m-2 to the base of stable continents where xenolith studies resolve the geotherm.However,effects of small-scale convection are difficult to resolve in ocean basins.On first pass,most seafloor appears to subside to an asymptote compatible with ~40 mW m-2 convective heat flow.These common regions are tracked by hotspots so uplift associated with ponded mantle material is an attractive alternative.Unaffected seafloor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tlantic continues to subside with the square root of age as expected from pure conduction.The theory of stagnant-lid convection provides good scaling relationships for heat flow.For linear viscosity,heat flow is proportional to the underlying "half-space" viscosity to the 1/3 power and the temperature to change viscosity by a factor of e to the 4/3 power.The formalism is easily modified to represent convection beneath a lid of highly viscous and buoyant cratonal lithosphere and to represent transient convection beneath thickening oceanic lithosphere.Asthenospheric mantle with linear,strongly temperature-dependent,and weakly depth-dependent viscosity is compatible with both oceanic and continental data.More complicated rheology may allow vigorous small-scale convection under most but not all old ocean basins.Still viable hypotheses require poorly understood global features,including lateral variations of asthenospheric temperature.Seismological studi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resolve the lithosphere-asthenosphere boundary,including local variations of its depth associated with small-scale conv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对流 大陆 大洋岩石圈 海洋 大洋盆地 地幔物质 温度改变 数据兼容
原文传递
“莫兰蒂”外螺旋雨带在浙江局地发展引发大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段晶晶 钱燕珍 郭建民 《干旱气象》 2019年第1期57-66,共10页
利用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6年9月13—16日"莫兰蒂"台风在登陆福建南部北上后给浙江沿海地区带来的局地大暴雨天气,发现这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台风移动路径右侧,对流层低层强盛的东南气流促进了台风登陆减弱后... 利用诊断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16年9月13—16日"莫兰蒂"台风在登陆福建南部北上后给浙江沿海地区带来的局地大暴雨天气,发现这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台风移动路径右侧,对流层低层强盛的东南气流促进了台风登陆减弱后其东北侧外螺旋雨带局地发展,导致这一区域对流发展旺盛,在浙江引发大暴雨天气。控制试验表明"莫兰蒂"东侧显著的东南到偏南气流导致外螺旋雨带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在"莫兰蒂"东北侧存在小尺度的对流耦合系统,小尺度雨带在涡度场和垂直运动场上正、负涡度中心和上升、下降运动交替分布的中小尺度波列结构明显,强降水就发生在此处。台风东侧显著的东南到偏南气流与"莫兰蒂"东南侧的"马勒卡"台风以及10~20 d的带通滤波场上台湾岛附近的气旋性涡旋密切相关。敏感性试验表明"马勒卡"台风和准双周振荡都对"莫兰蒂"路径有很重要的西北行引导作用,进而影响东南气流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暴雨 准双周振荡 外螺旋雨带 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贵州鸭池河流域雹云移动演变机理及回波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浩隽 魏鸣 万雪丽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2-50,共9页
使用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在流域交汇处的东风湖地区湖面大风的产生原因和降雹的RHI(range-height indicator,距离高度显示器)特征。对鸭池河流域范围内两个雹云回波移动演变个例的分析表明,具有多个小尺度对流中心的雷暴自不... 使用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在流域交汇处的东风湖地区湖面大风的产生原因和降雹的RHI(range-height indicator,距离高度显示器)特征。对鸭池河流域范围内两个雹云回波移动演变个例的分析表明,具有多个小尺度对流中心的雷暴自不同河段跨河后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具有利己路径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雹云 地形 机理 雷达回波 尺度对流中心 利已路径
下载PDF
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雷晓 刘绍文 +2 位作者 蒋学鸿 曹萦 王华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8-1012,共15页
热流与岩石圈热状态是大陆边缘构造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不仅能为探讨发生在大陆边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地热约束,而且还能为深水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对海底过程研究的深入和对能源资源问题的关注,大陆边... 热流与岩石圈热状态是大陆边缘构造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不仅能为探讨发生在大陆边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地热约束,而且还能为深水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对海底过程研究的深入和对能源资源问题的关注,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取得了新认识,特别是,主动大陆边缘弧后地区高热流的认识及成因机制以及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可能存在的高热流异常等这些重要发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陆边缘热状态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陆边缘热流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主动大陆边缘岛弧-弧后地区热状态和部分被动大陆边缘发现的高热流异常,前者一般被认为是与弧后地区岩石圈之下的浅地幔对流有关;而后者既包括来自浅层地壳生热贡献,也有深部地幔热流所致,一些学者将此归因于小尺度地幔对流或岩石圈厚度差异引发的边界效应,仍存争议.我们还分析了探针热流、钻孔热流和BSR热流等不同类型数据的优缺点,指出钻孔热流和BSR热流成为继传统探针热流之后研究大陆边缘热流的有效手段.在海底热流和近海底过程之间相互响应的基础上,强调热流探测对近海底过程研究的贡献.还对比了国内外热状态的研究,探讨了国内研究与国际的差距.最后,就未来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热状态 尺度地幔对流 大陆边缘
下载PDF
小尺度地幔对流与海底地形抬升 被引量:2
8
作者 黄金水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8-482,共5页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 根据建立的垂直于大洋中脊的二维热对流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常粘性以及与温度相关的粘性两种粘性结构对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研究。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开放边界条件,从而可以避免原有封闭模型因回流问题而产生的复杂效应。数据结果显示,在常粘性模型中,小尺度地幔对流可造成海底地形抬升;但对与温度相关的粘性模型,小尺度对流对地形几乎不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动力学 尺度地幔对流 海底地形 板块运动 地幔蠕变
下载PDF
小尺度地幔对流及其与层序地层学的相关性
9
作者 周小龙 刘豪 赵春晨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13年第6期299-307,共9页
小尺度地幔对流理念的提出距今已有20多年,人们用它来解释一些较异常的地质现象,如青藏高原、天山的快速隆起等。这些构造的沉降与隆升直接影响着层序界面的划分,其形成时间也影响着层序级次的划分。根据Petersen的数值模拟实验显示,小... 小尺度地幔对流理念的提出距今已有20多年,人们用它来解释一些较异常的地质现象,如青藏高原、天山的快速隆起等。这些构造的沉降与隆升直接影响着层序界面的划分,其形成时间也影响着层序级次的划分。根据Petersen的数值模拟实验显示,小尺度地幔对流的作用周期为2~20个百万年,与三级层序的周期范围最为吻合,对于区域构造的升降及海平面变化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虽然小尺度地幔对流对海底地形影响不大,但对于被动和主动大陆边缘,内陆塑、刚性岩石圈均有影响。笔者认为在进行层序划分时应考虑小尺度地幔对流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度地幔对流 层序地层 海平面 层序划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