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新中国喜剧电影的艺术变迁 |
周星
|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24
|
|
2
|
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 |
老舍
|
《文艺研究》
|
1979 |
23
|
|
3
|
漫评刘震云的小说 |
陈晓明
|
《文艺争鸣》
CSSCI
|
1992 |
19
|
|
4
|
寻觅莱茵河底的“宝物”——伯尔小说的神话原型蠡测 |
黄明嘉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9
|
|
5
|
以精神穿越写作——关于广西的青年作家 |
张燕玲
|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8
|
|
6
|
道德重建与制度安排 |
徐西胜
|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
1999 |
5
|
|
7
|
阿瑟·米勒与《推销员之死》 |
张耘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5
|
|
8
|
乐声与市声的交响——《绝响》观后 |
赵园
|
《当代电影》
|
1986 |
15
|
|
9
|
灰色小人物的灰色理想的幻灭——《我的叔叔于勒》的另外一种读法 |
王君
|
《中学语文教学》
|
2008 |
13
|
|
10
|
《苔丝》的魅力 |
林之鹤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10
|
|
11
|
以喜为正的人物形象美学——谈谈《我和我的家乡》中的喜剧性 |
王一川
|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1
|
|
12
|
有喜剧精神的悲剧——读东西的《篡改的命》 |
谢有顺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1
|
|
13
|
试论契诃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
吴静萍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10
|
|
14
|
论新历史主义小说 |
吴声雷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8
|
|
15
|
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现代意识 |
李春红
|
《日本研究》
|
2004 |
9
|
|
16
|
毛泽东论《红楼梦》(1954-1964年) |
边彦军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8
|
|
17
|
从《大卫·科波菲尔》看狄更斯的创作思想 |
陈苏彬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4
|
|
18
|
笑的重量与长度——中国电视晚会小品的流变与前瞻 |
张子扬
|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9
|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风格” |
赵文博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9
|
|
20
|
沉重的现实与活着的文学——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一辩 |
熊元义
|
《南方文坛》
|
1998 |
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