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置管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3
1
作者 张红 马淑玲 +3 位作者 董静 苏颖 于晓红 王丽华 《护理管理杂志》 2011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了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方法观察20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00%。不同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目的了解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方法观察200例PICC患者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1.00%。不同年龄、性别及穿刺体位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P<0.01)和正中静脉(P<0.05),而贵要静脉与正中静脉导管异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时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优先选择贵要静脉,以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异位 穿刺部位
下载PDF
半坐卧位在预防PICC导管异位中的作用 被引量:73
2
作者 吕玉芳 周小香 王晓珍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1870-1872,共3页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半坐卧位在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接受PICC插管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采取标准的置管操作,干预组23例,在半坐卧位下进行置管操作,所有患者术后均进...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半坐卧位在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导管异位中的作用。方法接受PICC插管的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采取标准的置管操作,干预组23例,在半坐卧位下进行置管操作,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照片,比较两组间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对照组6例(25%),干预组1例(4.4%)。干预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418,P=0.0372)。结论在插管过程中,患者取半坐卧位可以显著减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预防PICC导管异位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半坐卧位 导管异位 护理
下载PDF
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与正位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3
作者 石英 李艳华 +1 位作者 易建华 李柳英 《护理学报》 2012年第3期21-24,共4页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中。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导管头端理想的位置在上腔静脉[1],又以上腔静脉的下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等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静脉治疗中。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导管头端理想的位置在上腔静脉[1],又以上腔静脉的下1/3处,临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为最佳[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异位 导管正位 测量法 护理
下载PDF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被引量:51
4
作者 张秋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4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导管异位 预防
下载PDF
11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复位 被引量:42
5
作者 邵乐文 胡晓蓉 +2 位作者 金爱云 廖巧芬 卢卫明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54-456,共3页
总结了113例肿瘤患者经PICC置管时异位的识别及复位对策。置管过程中借助B超和心电图实时识别导管异位,采用颈内静脉阻断法、呼吸配合联合前段导丝撤出法等一系列及时有效的复位处理,111例成功复位,成功率98.23%,2例因疾病等原因复位失败。
关键词 PICC 导管异位 复位 B超
原文传递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胡君娥 龚兰 +3 位作者 赵东娥 陈红宇 周娟 唐运香 《护理学报》 2008年第9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PICC患者异位入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的导管,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视引导下正位,正位后及时行导管头端定位,再行X线摄片导管...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纠正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6例PICC患者异位入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右心房及下腔静脉的导管,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视引导下正位,正位后及时行导管头端定位,再行X线摄片导管头端定位,以X线摄片定位结果为标准,记录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置管后导管头端定位的准确率及纠正头端定位的成功率。结果36例导管异位患者正位成功率及头端定位准确率均为100%。结论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导管头端异位后正位是一种实用、直观、及时、安全的正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二维超声 彩色多普勒超声 导管异位 导管正位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异位分析与改进对策 被引量:36
7
作者 黄艳 朱雁 +3 位作者 赵江丽 唐芸 宋淑芬 齐莉 《齐鲁护理杂志(下半月刊)(外科护理)》 2010年第2期31-32,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 导管异位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正位处理 被引量:35
8
作者 王虹 《护理学报》 2010年第13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正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异位 护理 乳腺癌
下载PDF
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在PICC置管时的应用 被引量:34
9
作者 付艳枝 戴德兰 +1 位作者 张海霞 周欣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48-349,共2页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阻断颈内静脉的方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将118例PICC置管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9例,观察组在送管时让助手采用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照组在送管时采用传统的偏头法以阻断颈内静脉。置管后通过胸片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对预防PICC置管时发生导管异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喃喃自语中心静脉导管 指压式 颈内静脉阻断法 导管异位
下载PDF
改良PICC置管体位预防导管异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黄敏清 黄蝶卿 +1 位作者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13年第7期2228-2230,共3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改良体位
下载PDF
床旁超声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11
作者 刘聿秀 高玉芳 +1 位作者 王秀荣 吴欣娟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0年第4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监测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及异位后调整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533例门诊患者中,291例在B超监测下置管(B超组),242例不在B超监测下置管(无B超组),比较其胸部X线摄片时导管异位情况,并分析X线摄片后对异位导管B超调整位置... 目的探讨超声在监测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及异位后调整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533例门诊患者中,291例在B超监测下置管(B超组),242例不在B超监测下置管(无B超组),比较其胸部X线摄片时导管异位情况,并分析X线摄片后对异位导管B超调整位置情况。结果胸部X线摄片显示B超组异位6例,非B超组异位23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床旁超声可应用于监测置管中PICC异位情况及重新调整异位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床旁超声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下载PDF
PICC置管两种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和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12
作者 陈丽光 陈姬雅 吕秀燕 《护理与康复》 2014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 目的比较PICC置管中两种不同送管方法对导管异位及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行PICC置管的10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3月行PICC置管的10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偏头法送管,观察组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比较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及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结果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对照组为9.7%、观察组为1.0%;置管过程患者舒适度测评对照组为29.1%、观察组为55.4%,x2CMH=21.908,P<0.01。结论 PICC置管采用举臂靠头法送管优于偏头法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送管 导管异位 舒适度
下载PDF
PICC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3
作者 邓益君 黄秋雨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年第27期2158-2160,F0003,共4页
本文综述了PICC尖端最佳置管位置及置管前、中、后尖端定位方法,包括体外测量定位、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电磁感应技术、超声检测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定位、放射线成像定位技术、咳嗽法等,以上方法在临床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笔者对... 本文综述了PICC尖端最佳置管位置及置管前、中、后尖端定位方法,包括体外测量定位、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电磁感应技术、超声检测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定位、放射线成像定位技术、咳嗽法等,以上方法在临床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笔者对不同定位方法进行分析阐述、整理归纳,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定位
原文传递
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 被引量:27
14
作者 赵洁 姚晶晶 +3 位作者 陈敏 李红梅 许汇娟 梁玉婷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CSCD 2015年第12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 目的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引导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将150例血液病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B超组和心电图组各75例,分别采用B超引导置管、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引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末端的位置。结果 B超组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88.00%)显著低于心电图组(97.26%),术中出血量、置管所需时间显著多于心电图组(P<0.05,P<0.01)。结论 B超联合心电图定位法应用于血液科患者PICC置管,可提高导管末端一次性到位率,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PICC B超 腔内心电图定位法 X线 导管异位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15
作者 胡艳玲 唐孟言 +1 位作者 李小文 苏绍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05-108,共4页
对新生儿PICC导管原发性与继发性异位的不良影响与后果、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上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重视,强化前置管理,提高预防意识,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为提高新生儿PICC护理质量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综述文献
下载PDF
不同体位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情况的观察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郭梅 汪丹 +2 位作者 穆婷婷 周晶 许宗仪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6-47,共2页
目的拟探讨不同的体位配合歪头动作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合的体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将155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组55例、半卧位组49例、坐立位组51例,均采用标准的PICC置管方法。平卧位组患者取平枕仰... 目的拟探讨不同的体位配合歪头动作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合的体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将155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组55例、半卧位组49例、坐立位组51例,均采用标准的PICC置管方法。平卧位组患者取平枕仰卧位,半卧位组患者取床头抬高约30°,坐立位组患者取坐位900,置管后均拍X线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3组间的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1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半卧位组8例占16.3%,平卧位组2例占3.6%,坐立位组1例占1.9%,半卧位组与其他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PICC置管术中患者取平卧位是最佳选择,只有当患者伴有呼吸困难或导管异位需要调整时采用坐立位,不推荐床头抬高300的半卧位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原文传递
部分导丝外撤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6
17
作者 王碧芸 赵锐祎 《护理学报》 2015年第4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在PICC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患者25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2013年9-12月置入PICC患者126例为对照组,2014年1-4月置入PICC患者12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操作送管法,观察组... 目的探讨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在PICC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置入PICC患者252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2013年9-12月置入PICC患者126例为对照组,2014年1-4月置入PICC患者12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操作送管法,观察组采用导管送入20 cm时,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再送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20例、腋静脉2例,观察组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2例、腋静脉1例、左侧上腔静脉1例,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895,P=0.001)。结论对置入PICC患者当送入导管20 cm时,将导丝外撤5 cm联合按压颈内静脉后送管,能有效降低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其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丝外撤 送管 导管异位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刘洪 石果 +1 位作者 邢雷 罗凤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9期648-65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755例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后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 753例置港成功并已顺利取港,输液港总置管时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755例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后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 753例置港成功并已顺利取港,输液港总置管时间为110~940 d,平均置管时间为147.33 d。输液港并发症为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导管脱落、港体外露及输液港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79%(6/755)、27.81%(210/755)、0.13%(1/755)、0.93%(7/755)和0.13%(1/755)。其中经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港的并发症发生率34.88%,右侧为25.74%,左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左侧输液港置入血栓发生率为33.10%,右侧为24.68%,左右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安全有效,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低;输液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输液港导管周围无症状附壁血栓形成,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输液港 并发症 化疗 导管异位 血栓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异位的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21
19
作者 邢雷 刘洪 +2 位作者 石果 罗凤 任国胜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7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发生导管异位的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IVAP化疗的36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左右颈内静脉置管发生IVAP导管异位的差异,...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发生导管异位的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IVAP化疗的36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左右颈内静脉置管发生IVAP导管异位的差异,以及IVAP导管异位患者发生IVAP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情况。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60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置管,其中左侧颈内静脉置管139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221例。术后X线摄影发现IVAP导管异位患者5例,导管位于上腔静脉者355例。导管异位部位为同侧颈内静脉2例,同侧锁骨下静脉2例,对侧无名静脉1例。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4%(5/360),其中,左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后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2.2%(3/139)和0.9%(2/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7,P=0.598)。5例IVAP导管异位患者均出现无症状的IVAP相关性血栓形成,经IVAP回抽见血,输液通畅,无一例患者出现因导管异位所致的不适症状,对其进行严密随访,未予特殊治疗,并于化疗结束后顺利取出IVAP,中位置管时间为156 d(135~182 d)。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使用IVAP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低,在密切随访的情况下继续使用IVAP也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输注 静脉内 导管 留置 导管异位
原文传递
体位配合送管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20
作者 黄群爱 林嘉旋 +1 位作者 林伟娟 肖思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67-1868,共2页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进行PICC送管的PICC异位发生率比较。结果:常规法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1.66%,常规法加半坐卧位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21%,增加半坐卧位法的送管组的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法送管组(χ2=55.497,P〈0.01)。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在肘窝下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5~20 cm,或在上臂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0~15 cm时,常规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再予摇高床头45°成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异位 经外周静脉置管 半坐卧位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