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元学说的补丁——脑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被引量:8
1
作者 韩鸿宾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71-74,共4页
以西班牙病理学家卡哈尔的神经元学说为根基的西方脑科学和脑病研究已发展100多年,然而,研究结果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尽管微环境概念已提出150多年,但在脑科学领域,人们始终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神经元上,而在活体上占据脑容积20%的脑... 以西班牙病理学家卡哈尔的神经元学说为根基的西方脑科学和脑病研究已发展100多年,然而,研究结果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尽管微环境概念已提出150多年,但在脑科学领域,人们始终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神经元上,而在活体上占据脑容积20%的脑细胞外间隙一直未受到重视。通过系统综述脑缺血性中风神经治疗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神经元学说体系下脑卒中神经保护药物研发失败的原因和重视脑细胞外间隙研究的重要意义,阐述以神经元为脑的唯一代理的神经元学说的潜在漏洞,论述了脑细胞微环境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提出脑细胞生存微环境研究是神经元学说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是脑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脑卒中 神经科学 对流增强 简单扩散
原文传递
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对流增强给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艾博 田灿 +9 位作者 李媛媛 赵国梅 王睿 高亚娟 宋宇 卢嘉宾 刘英慧 韩易兴 韩鸿宾 徐德生(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4期481-486,共6页
传统经口服和外周血管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由于血脑屏障的阻挡限制了药物进入脑组织药效的发挥。由于脑细胞外间隙是各类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药物通过血管进入脑组织后也要在该空间内发挥作用,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的对... 传统经口服和外周血管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由于血脑屏障的阻挡限制了药物进入脑组织药效的发挥。由于脑细胞外间隙是各类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药物通过血管进入脑组织后也要在该空间内发挥作用,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的对流增强给药能够使药物避开血脑屏障的阻挡而进入脑组织内进行有效的分布和药效的发挥。因此经脑细胞外间隙的对流增强给药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文章总结了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的对流增强给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研究中的进展情况,同时介绍了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增强 脑疾病 物治疗 血脑屏障 脑细胞外间隙
下载PDF
脑对流增强给药对老年大鼠脑细胞外间隙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宇 韩鸿宾 +9 位作者 杨军 王艾博 和清源 李媛媛 赵国梅 高亚娟 王睿 韩易兴 刘爱连 宋清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2-367,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经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途径的脑对流增强给药(convection enhanced delivery,CED)在进行脑病微创治疗时,不同给药速率下成年大鼠与老年大鼠脑ECS结构参数及局部药物分布的改变。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按照... 目的:对比研究经细胞外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途径的脑对流增强给药(convection enhanced delivery,CED)在进行脑病微创治疗时,不同给药速率下成年大鼠与老年大鼠脑ECS结构参数及局部药物分布的改变。方法:36只SD雄性大鼠按照月龄分为成年大鼠组(2~8月龄,18只)和老年大鼠组(18~24月龄,18只),每组再按照不同的给药速率(0.1μL/min、0.2μL/min、0.3μL/min)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6只。采用立体定位注射法分别在各组鼠脑尾状核区导入浓度为10 mmol/L的磁示踪剂钆-二乙三胺五乙酸(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Gd-DTPA)后,应用磁示踪法动态采集Gd-DTPA在脑间质系统(brain interstitial system,ISS)中的扩散和分布图像。利用自主研发的MRI影像测量分析系统软件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可获得各组大鼠脑尾状核区ECS内的有效扩散系数(DECS)、清除率、容积占比和半衰期(T1/2)等参数。比较分析在不同给药速率下,老年大鼠与成年大鼠脑ECS内药物清除以及ECS结构功能的影响和差异。应用磁示踪DECS-mapping技术观察示踪剂在尾状核区的分布引流情况。结果:0.1μL/min注药速率下,与成年大鼠相比,老年大鼠的容积占比增加(18.20%±0.04%vs.17.20%±0.03%,t=3.752,P=0.004),迂曲度下降(1.63±0.04 vs.1.78±0.09,t=-3.680,P=0.004),药物清除速率下降[(1.94±0.68)mm2/s vs.(3.25±0.43)mm2/s,t=-3.971,P=0.003],ECS内分子扩散速率增快[(3.99±0.21)×10-4mm2/s vs.(3.36±0.37)×10-4mm2/s,t=3.663,P=0.004]。注药速率增加到0.2μL/min时,老年大鼠ECS内药物清除减慢[(2.53±0.45)mmol/L vs.(3.37±0.72)mmol/L,t=-1.828,P=0.021],但容积占比、ECS内分子扩散和宏观药物代谢参数无明显差异。注药速率增加到0.3μL/min时,老年大鼠容积占比减小(17.20%±0.03%vs.18.20%±0.05%,t=-0.869,P=0.045),ECS内药物清除明显加快[(4.04±0.76)mmol/L vs.(3.26±0.55)mmol/L,t=1.786,P=0.014],迂曲度和ECS内分子扩散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示踪剂 细胞外间隙 对流增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对流增强给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叶飞龙 杨冠英 王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5期287-292,共6页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常选择手术切除后辅以放化疗进行治疗,但疗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包括肿瘤难以完全切除、血脑屏障对药物的限制以及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对流增强给药(CED)是一种有望改善... 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常选择手术切除后辅以放化疗进行治疗,但疗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包括肿瘤难以完全切除、血脑屏障对药物的限制以及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对流增强给药(CED)是一种有望改善胶质母细胞瘤化疗效果的技术手段。本文通过查阅2000年至2020年间CED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文献,从CED技术基础、动物模型、化疗药物、药物示踪、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显示CED技术具有克服血脑屏障、诱导肿瘤内免疫反应、降低系统性毒性等优势,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中潜力极大。阐释药物在细胞间隙内的转运和代谢规律、研发高效的化疗-示踪多模态纳米药物是CED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对流增强 化疗 磁共振成像 示踪剂
原文传递
麻醉方案对脑肿瘤对流增强给药的影响
5
作者 赵莎 王强 +4 位作者 高巍 卜宁 汪博 宋珂珂 王睿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目的对流增强给药技术可直接将抗癌药物输注到脑肿瘤组织局部区域,在治疗脑胶质瘤疾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给药之前通常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当前缺乏评估不同麻醉方案对对流增强抗癌药物传输过程的方法。拟通过数值模拟揭示麻醉方案对药... 目的对流增强给药技术可直接将抗癌药物输注到脑肿瘤组织局部区域,在治疗脑胶质瘤疾病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给药之前通常患者处于麻醉状态,当前缺乏评估不同麻醉方案对对流增强抗癌药物传输过程的方法。拟通过数值模拟揭示麻醉方案对药物传递的影响。方法通过CT重构建立脑结构及肿瘤组织的物理模型,进而将复杂的脑部组织看作多孔介质,建立组织间液和药物传输的数学模型。以紫杉醇(对照组)为抗癌药,研究对照组及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两种麻醉方案对紫杉醇传输的影响。分析24 h药物传输过程的给药区流场、脑部压力场及药物传递的浓度场。结果台盼蓝染料的扩散系数设置为1.1×10^(-10)m^(2)/s,模型预测的渗透的深度与实验测量结果吻合得很好;对流速度Q=1μL/min,直径0.41 mm和0.31 mm两种输液管产生不同的染色渗透,较小的导管导致了更大渗透深度,但是要求更高的渗透压力。紫杉醇传递过程中2~24 h给药期间,压力分布较为稳定,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增加速率逐渐降低。麻醉剂存在的情况,药物传输的深度和传输体积要高于对照组,24 h后,右美托咪定组传输深度相比对照组增加了4.5%,丙泊酚组增加了9.0%。对照组和两种麻醉组速度和压力分布均呈现从针管中心向外逐渐减小的趋势,在对数坐标下,速度与传输深度呈现线性下降关系。结论麻醉方案通过影响脉压而增加了针管附近组织间液的流动速度,进而促进了药物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增强技术 物传递 脑肿瘤 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