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次具有对流合并现象的强飑线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与动力场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徐燕 孙竹玲 +7 位作者 周筠珺 袁善锋 陈志雄 刘冬霞 王东方 田野 徐文静 郄秀书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93-1406,共14页
受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暖湿气流影响,2015年7月27日北京地区爆发了一次具有明显对流单体合并特征的强飑线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北京闪电定位网(BLNet)总闪定位、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等,详细分析了此次飑线过程整个生命史... 受东北冷涡与副热带高压西北部暖湿气流影响,2015年7月27日北京地区爆发了一次具有明显对流单体合并特征的强飑线灾害性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北京闪电定位网(BLNet)总闪定位、多普勒雷达和探空资料等,详细分析了此次飑线过程整个生命史期间不同对流区的总闪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整个飑线过程以云闪为主,地闪活动以负地闪为主;对流单体合并时云闪数量激增,飑线过程后期正地闪比例跃增。93%的闪电主要分布在距对流线10 km范围内,层云区闪电较少;层云区的闪电电荷来源主要是由对流区的电荷经过过渡区输送而来,正地闪更易发生在过渡区和层云区。对流合并过程中有大量的水汽集中,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VIL)峰值超前闪电峰值24min。利用变分多普勒雷达分析系统(VDRAS)对这次过程的三维风场进了反演,据此对单体合并期间闪电增强的动力原因进行了研究。根据VDRAS反演的动力场来看,对流云单体合并主要发生在低层辐合区内,合并后上升运动加强,上升气流范围变大,闪电活动显著增强,并主要发生在具有较强垂直风切变的区域,少部分闪电发生在对流区后部开始出现下沉气流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闪电 对流 层云区 对流合并
下载PDF
舟曲泥石流天气过程中云团合并的卫星观测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勇 覃丹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8,共12页
利用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天气过程中出现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分析。从卫星监测结果来看,多个对流单体合并而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局地强降水,从而引发了特大泥石... 利用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对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天气过程中出现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分析。从卫星监测结果来看,多个对流单体合并而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局地强降水,从而引发了特大泥石流灾害。整个过程中有5个阶段出现了合并现象:首先,多个对流单体合并形成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过程中,3个阶段出现了新旧对流系统的合并;在系统即将消散的阶段又出现了两个强中心的合并。合并过程不仅促成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使得云体增强发展,而且为对流系统维持补充了能量,使系统生命史延长。另外,在5个阶段的合并过程中,合并机制可以归结为内部动力结构变化和外致碰撞合并两大类。其中,在系统形成阶段,外致碰撞合并是主要机制;而在发展维持阶段,包括气压梯度力、辐合抬升、下沉-上升环流加强等在内的内部动力结构变化影响是发生合并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云图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合并
下载PDF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降雹过程中的地形强迫 被引量:14
3
作者 杨军 张磊 +1 位作者 李宝东 孙玉稳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利用WRF模式对2011年5月26日发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降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太行山及周边地形在本次强对流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华北平原的偏东暖湿气流受太行山阻挡并与切变线东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太行山东侧... 利用WRF模式对2011年5月26日发生在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降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太行山及周边地形在本次强对流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华北平原的偏东暖湿气流受太行山阻挡并与切变线东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汇合,在太行山东侧形成水汽高值区。太行山东坡下垫面向上热通量明显高于华北平原,午后850hPa高度山坡与平原的假相当位温梯度达到0.2 K·km^(-1),850~600 hPa假相当位温垂直梯度达4 K·km^(-1),对应上坡风的垂直速度大于1 m·s^(-1),热力环流为太行山东麓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太行山东侧暖湿气层之上为偏西干冷气流,由此形成的强热力不稳定与水汽高值区、上坡风共同造成太行山东麓强对流过程的发生。局地小尺度地形抬升与重力波共同促使太原盆地有对流单体生成,该单体移经太行山西侧迎风坡受阻挡抬升而增强,越过山顶后与维持在太行山东侧的对流单体发生合并,从而导致对流云的强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地形效应 对流合并 数值模拟 太行山
下载PDF
一次对流云团合并的卫星等综合观测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蔡淼 周毓荃 朱彬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70-179,共10页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 利用FY2C卫星观测反演得到的云物理特征参数,结合雷达、微波辐射计和地面雨量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08年7月17日中国安徽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云合并特征。结果表明:对流云团发展合并是这次强降水发生的主要原因,同一区域内FY2C卫星反演的云光学厚度、雷达回波以及地面降水的分布演变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降水落区与云光学厚度大值区以及雷达强回波区基本对应;对流云团中的液水分布不均匀,以团块状结构为主,对流云团合并时,常先有云体上部(云顶)的合并,一旦云中不均匀的液水合并,合并部位的云光学厚度迅速增加,地面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整层液水含量跃增,地面将会出现强降水;一般降水增强之前云顶抬升,光学厚度增大;若云顶高但光学厚度较小时,地面降水一般不明显,光学厚度与降水的关系更密切;对流云团合并初期,云底由小粒子组成,T-re图上表现为深厚的凝结增长区域,合并时整层云粒子的有效半径增长明显,粒子相态达到混合相态区和冻结层的温度不断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团合并 对流云结构 降水特征
下载PDF
夏季江淮区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被引量:22
5
作者 胡雯 黄勇 汪腊宝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6-213,共8页
利用2001—2006年夏季(6~8月)GMS和FY-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合并对云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频发,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 利用2001—2006年夏季(6~8月)GMS和FY-2气象卫星资料,分析了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以及合并对云体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夏季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频发,具有典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与夏季雷暴的气候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首先,江淮流域对流云合并分布与中尺度地形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在区域内有3个高发区: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及洪泽湖-皖东丘陵区域,发生概率分别为28%,23%和16%。其次,对流云合并通常发生在6月末至8月初,并在7月末出现一个峰值。在日变化中,在对流云产生2h后的06:00(世界时,下同)出现一个峰值。(2)在划分的4种合并类型中,两云团或多云团的简单一次合并最多,占87%。(3)对流云合并能明显影响云的发展,80%以上的对流云合并过程中,云团在合并后面积和强度都得到发展,且生命史更长,平均持续时间达6.2h。实况分析表明,对流云合并是引发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重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区域 对流合并 卫星观测
下载PDF
发生短时强降雨的对流云合并作用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刘裕禄 邱学兴 黄勇 《暴雨灾害》 2015年第1期47-53,共7页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wrf数值模拟和LAPS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皖南山区一次短时强降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由三个强弱不同的对流云先后发生合并的过程;强...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wrf数值模拟和LAPS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6月30日皖南山区一次短时强降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由三个强弱不同的对流云先后发生合并的过程;强弱不同或强度相当的两对流云合并后的新对流云系统短时间内强度是增强的。分析认为,山区夏季对流云合并发生在水平垂直风切变及垂直涡度增大的湿斜压不稳定增强的环境中;对流云合并过程中伴有中气旋、地形涡等中γ系统形成,中气旋与地形涡系统内的强烈垂直运动导致低层形成辐合的垂直环流是山区短时强降雨触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合并 短时强降雨 地形涡
下载PDF
强对流系统中对流云合并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翟菁 黄勇 +2 位作者 胡雯 蒋年冲 牟容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6,共7页
用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在河南、安徽等地引发冰雹大风天气的两个强对流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单体间的合... 用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LAPS(Local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对2009年6月14日在河南、安徽等地引发冰雹大风天气的两个强对流系统的形成演变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研究表明,不论是单体间的合并还是对流系统间的合并,合并后单体或对流系统都有显著的增强,并且和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关系密切。安徽整个对流系统的形成经历了"小单体—大单体或积云团—小的对流系统—大的对流系统"多阶段的合并过程,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对流系统的阵风锋有关,合并过程中阵风锋达到最强;对流单体的合并和低层气流的相互作用有关,是单体自身的出入流和环境引导风共同作用的结果。LAPS中尺度再分析场资料的结果说明层结不稳定、中尺度辐合和垂直风切变是这次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对流云合并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对流合并 中尺度对流系统 LAPS
下载PDF
两次对流云合并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勇 吴林林 +3 位作者 冯妍 翟菁 刘慧娟 袁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74-1485,共12页
为了研究对流云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特征,利用2008年7月在安徽寿县进行观测的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对两次不同类型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合并后对流云中偏振量和粒子相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卫星云图观测到的... 为了研究对流云合并过程中的微物理特征,利用2008年7月在安徽寿县进行观测的双线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资料,对两次不同类型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观测分析,研究合并后对流云中偏振量和粒子相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卫星云图观测到的对流云合并过程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小回波块之间的合并;回波合并以后强度、径向速度和差分传播相移率等物理量均增大,差分反射率因子大值区向回波连接处转移,并出现一个与大值中心相对称的负值区;合并时在连接处出现一片雨水区,并且只有在中下部开始的合并过程中才会出现冰相粒子增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合并 双线偏振雷达 粒子相态 观测研究
下载PDF
“8.13”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和触发机制 被引量:14
9
作者 苏爱芳 张宁 黄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05-919,共15页
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 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及边界层扩散南下弱冷空气是主要影响系统;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持续发展的水汽条件是主要环境特征。不同区域云团的形成机制有差别,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促使MβCS旺盛发展。随着低涡发展,MβCS发展合并形成圆形MαCS,强暖湿气流强迫、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辐合线是圆形MαCS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γ或β中尺度气旋及辐合线在对流初生阶段起动力触发作用,辐合加强及辐合区的向后延伸导致对流云团的自身发展和后向发展;成熟阶段对流单体后部的强出流促使对流单体分裂,气旋式环流外围西南和偏南气流合并造成对流单体合并。MαCS成熟和衰亡期雷达上出现的线状对流系统具有明显强降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云团 对流单体合并 低涡切变线 对流触发 组织结构
下载PDF
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黄勇 覃丹宇 邱学兴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35-1149,共15页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是一次多尺度... 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观测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22日淮河流域一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分析。综合观测显示,这是一次在低层显著气压梯度作用下发生的对流云合并现象,是一次多尺度、多合并方式的典型过程,不仅有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还存在着对流云核(强中心)之间的合并。根据合并的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单体发展、云桥形成以及系统合并。卫星云图显示,对流云核合并后云团结构更加紧密、边缘更加光滑;在雷达回波上,合并后回波顶高和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有显著的增加。对流云核合并完成后,区域内最高云顶开始回落,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最大值开始减少,并在地面产生强降水。另外,对流单体之间的合并不仅导致地面降水范围有所扩大,而且还使降水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对合并过程可能存在的机制分析表明,存在着三个方面的动力因素:(1)大尺度环境场中垂直运动存在的水平不均匀性,是促成对流云团合并的环境因素。(2)对流系统间存在的低压中心及其引起的显著地面气压梯度,是对流系统间合并的主要原因。(3)一个云核的下沉气流加强了另一个云核的上升气流,是对流云核合并的动力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合并 暴雨 观测研究
下载PDF
两次MCC红外云图特征与天气实况异同性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万夫敬 刁秀广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59-770,共12页
利用FY-2E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环境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了2011年8月15—16日(简称"0815MCC")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2015年7月30—31日(简称"0730MCC")山东中部和南部地区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 利用FY-2E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环境形势及物理量场,分析了2011年8月15—16日(简称"0815MCC")山东北部和河北南部、2015年7月30—31日(简称"0730MCC")山东中部和南部地区两次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产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两次MCC过程,降水集中在MCC形成到成熟阶段。强降水分布都具有非对称性,主要在风暴传播方向上黑体亮温(TBB)冷中心附近及其西侧和南侧。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强度、移向与新生单体的发展密切相关。(2)正涡度高值区、散度和垂直速度的负值中心的重叠区具有显著的动力条件,对MCC具有强"吸引力",导致明显的后向传播特征。(3)雷达VWP产品显示,有超低空急流的建立,为MCC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能量与动力条件。低层风之间的辐合切变,为新对流单体的生成提供了抬升触发机制。当相邻雷达之间的速度差迅速增大时,强降水开始。(4)"0815MCC"的-52℃冷云面积是"0730MCC"的4倍,TBB比"0730MCC"平均低10℃。"0815MCC"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更强烈,能量更集中,使风暴发展更高,云顶亮温更低;风暴顶强烈辐散将云中冰晶粒子等带到更远的高空,在红外云图上出现较大的冷云面积;同时"0815MCC"强垂直风切变将高空冰晶粒子带到云砧处造成蒸发,降低了降水效率,导致"0815MCC"过程暴雨范围和降水强度小于"0730M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空急流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黑体亮温(TBB) 对流合并
下载PDF
华北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姝 易笑园 +2 位作者 熊明明 孙密娜 林晓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1-194,共14页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 利用常规地面高空观测、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DRAS(Variational Doppler Radar Analysis System)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5—6日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控制下华北一次局地大暴雨过程中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发生在副高控制下,处于高温、高湿气团中,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暴雨由多个相继发展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分别是太行山迎风坡上西南—东北向、华北平原地区保定一带南北向、保定至霸州附近西南—东北向和以雄安新区为中心东西向原地生消的准静止MCS-Ⅰ、MCS-Ⅱ、MCS-Ⅲ和MCS-Ⅳ,均属于β中尺度。在相似的环境中,不同中尺度对流系统触发机制有较大差异,太行山迎风坡上的MCS-Ⅰ是由近地层偏东暖湿气流在迎风坡与山风形成的辐合抬升触发;由辐射差异和前期强降水形成的局地冷池受MCS-Ⅰ影响再次加强后,其出流与环境风形成的两条地面辐合线分别触发了MCS-Ⅱ和MCS-Ⅲ,并组织对流沿辐合线呈带状发展;而超低空偏东风增强叠加冷池出流在地形抬升作用下促使沿山暖湿气团进一步抬升,使得原本消亡的MCS-Ⅰ再次重建。MCS-Ⅳ发展最旺盛、持续时间最长,是大暴雨中心的直接制造者,一方面MCS-Ⅱ与MCS-Ⅲ、MCS-Ⅰ与MCS-Ⅳ的两次合并过程,是MCS-Ⅳ增强、持久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边界层偏东风急流为MCS-Ⅳ的发展提供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等有利条件,同时推动其左前方中尺度涡旋的发展,导致MCS-Ⅳ所在地的气旋性涡度大大增加,加强了以急流轴为中心的垂直次级环流发展,造成MCS-Ⅳ的发展维持,形成华北平原地区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东西向大暴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静止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单体合并 冷池 地面辐合线 中尺度边界层急流 中尺度涡旋
下载PDF
四川盆地暴雨过程对流云合并特征初探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雪芹 徐卫红 《气象科技》 2019年第6期969-975,共7页
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 利用FY-2E静止气象卫星的云图资料,对2012-2018年夏季(6-9月)发生在四川盆地眉山市内的3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探索研究暴雨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结果表明:暴雨过程中有88%出现了对流云合并,对流云合并是造成暴雨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按照合并云团的数目以及合并次数,可将合并过程分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多个对流云团同时合并和多个对流云团多次合并三大类;同时暴雨过程里的合并现象与合并云团之间的距离、面积比例、最低亮温差及最低亮温平均值有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暴雨 对流合并 卫星
下载PDF
江淮夏季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卫星观测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勇 王雪芹 +2 位作者 苏爱芳 冯妍 翟菁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A02期355-360,350,共11页
利用GMS-5、FY-2B和FY-2C等3颗静止气象卫星的资料,对2001年—2009年夏季发生在江淮区域内的35次暴雨过程和43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暴雨、冰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只有65%冰雹过程中出现对流... 利用GMS-5、FY-2B和FY-2C等3颗静止气象卫星的资料,对2001年—2009年夏季发生在江淮区域内的35次暴雨过程和43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暴雨、冰雹这两种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现象的特征。统计结果显示,只有65%冰雹过程中出现对流云合并,平均每个过程出现1.9次合并;而暴雨过程中,不仅有94%出现了合并,而且平均每个过程发生合并的频次也高达11.6次。从对流云之间的距离Dis、面积比Ar、云顶亮温最低值Tmin、最低亮温差异dTmin以及最低亮温变化幅度ΔTmin这5个量的统计与对比发现,两种强天气中的合并现象既有相同规律,也有不同的特征。通过进一步分析数值差异,得到不同云顶亮温最低值Tmin和最低亮温差异dTmin组合下,两强天气过程中不同面积比合并过程发生的可能性。结合距离Dis、面积比Ar得到了区分对流云合并后是产生冰雹还是引起暴雨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夏季强天气 对流合并 卫星观测 暴雨 冰雹
原文传递
通辽市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和雷达回波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乌文奇 佟建华 +1 位作者 邹艳东 夏军 《内蒙古气象》 2010年第3期13-15,共3页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产品,分析了2009年7月16日通辽市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遭受雷电、龙卷风、冰雹袭击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气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中高层有弱冷平流,形成...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产品,分析了2009年7月16日通辽市开鲁县、奈曼旗、科左中旗、科尔沁区遭受雷电、龙卷风、冰雹袭击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低层有较强的西南气流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中高层有弱冷平流,形成了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天气背景。同一条对流云带上的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在合并处有更强的对流云团,甚至龙卷发生。回波顶高度与反射率因子的强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情况下回波顶高度越高,则反射率因子的强度越大,对流越强,发展越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对流云团合并 反射率因子
下载PDF
天山天池一次强降水过程中的地形效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莉莉 连钰 +2 位作者 李梦婕 杨军 申双和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1-8,共8页
2010年6月22日至23日,新疆天山天池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6h累积降水量高达124 mm.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天山地形在本次强对流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北疆地区的西北气流遇博格达山脉阻挡,除... 2010年6月22日至23日,新疆天山天池发生了一次特大暴雨过程,6h累积降水量高达124 mm.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本次强降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讨了天山地形在本次强对流过程的作用.结果表明,控制北疆地区的西北气流遇博格达山脉阻挡,除了一部分西北气流以12 m·s^-1的速度沿迎风坡爬升之外,另一部分偏西绕流因为狭管效应以18~ 24m·s^-1速度沿山体西侧绕流爬升,两支气流在山顶汇合造成的对流增强为本次大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由于地形阻挡和狭谷效应,博格达山西坡上低层偏西气流的垂直分布随高度递减,造成山坡上水平辐合增强,对应的气旋式涡度进一步加强,最大值达136×10^-5 s^-1,有利于降水量增加.高低层风场配置相反,垂直风切变加强,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东北偏东方向移动的多单体系统受博格达山西坡地形阻挡抬升与局地生成的对流单体合并,是本次天池发生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天池 对流 数值模拟 地形效应 对流单体合并
下载PDF
江淮夏季对流云合并发生的天气学条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裕禄 胡雯 方祥生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9,共8页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2005—2006年江淮地区夏季33个对流云合并的个例发生的条件和环流背景分析研究,得出了对流云合并发生的5种天气系统类型:华北槽前型、华北槽后型、副高内部型、副高外部型和东风系统型;不同的天气系统类型触发... 应用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2005—2006年江淮地区夏季33个对流云合并的个例发生的条件和环流背景分析研究,得出了对流云合并发生的5种天气系统类型:华北槽前型、华北槽后型、副高内部型、副高外部型和东风系统型;不同的天气系统类型触发对流云合并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物理条件也不同;山区地形对地面气温和能量的影响与对流云的发生和合并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合并 大气层结 山区地形 物理条件
下载PDF
大别山地区7月份对流云合并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慧娟 胡雯 黄兴友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期32-39,共8页
通过对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2003~2006年逐年7月份回波资料的普查,统计和总结了安徽大别山地区对流云的合并规律,并对一次典型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在影响安徽的诸多天气系统中,华北低槽型天气背景下大别山区发... 通过对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2003~2006年逐年7月份回波资料的普查,统计和总结了安徽大别山地区对流云的合并规律,并对一次典型的对流云合并过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1)在影响安徽的诸多天气系统中,华北低槽型天气背景下大别山区发生对流云合并的几率最大;(2)对流云合并普遍发生在午后时段;(3)对流云合并后,雷达回波面积增大的概率在70%以上,回波强度增大的概率为66.3%,生命史主要集中在90~24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天气雷达 对流合并 大别山地区
下载PDF
黑龙江一次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的观测和机理分析
19
作者 栾晨 张舒 《黑龙江气象》 2017年第4期22-24,共3页
选取黑龙江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的典型个例,综合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过程中出现的对流系统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讨论合并过程的影响及其合并机制。研究发现对流云合... 选取黑龙江强天气过程中对流云合并的典型个例,综合利用静止/极轨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地面气象观测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过程中出现的对流系统合并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讨论合并过程的影响及其合并机制。研究发现对流云合并有利于对流云的发展、加强,且合并后很可能会引起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合并区域垂直方向和水平u、v方向上的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是对流云合并有利的动力因子,可为短时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合并 合并影响 动力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