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寰枢椎脱位患者的颈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量表信效度检验及其临床应用
1
作者 王云生 王峰 +5 位作者 张尧 陈俊屹 李文帅 李若禹 申勇 王林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7-913,共7页
目的:对颈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cervical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CSDI)量表进行汉化,并检验其评估寰枢椎脱位患者颈椎僵硬度的信效度;对比后路寰枢融合术治疗单纯寰枢椎脱位与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单纯寰枕融合/“三明治型”寰枢椎脱... 目的:对颈椎僵硬功能障碍指数(cervical stiffness disability index,CSDI)量表进行汉化,并检验其评估寰枢椎脱位患者颈椎僵硬度的信效度;对比后路寰枢融合术治疗单纯寰枢椎脱位与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单纯寰枕融合/“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颈椎僵硬程度等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2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因寰枢椎脱位行后路寰枢或枕颈融合术的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50.8±10.7岁。观察指标包括颈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颈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北美脊柱学会(North American Spine Society,NASS)患者满意度量表、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satisfaction scale,health questionnaire depression Scale,PHQ-9)及CSDI量表评分。汉化CSDI量表并对其进行内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检验,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进行结构效度评价。根据NASS量表满意度是否达预期将患者分为两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术后满意度、CSDI量表评分及观察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寰枢椎脱位亚型/术式及满意度分层进行CSDI等指标对比。结果:中文版CSDI量表具备理想信效度(Cronbach alpha=0.885,ICC=0.927)。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两个因子,累计解释了总体变异的66%,该量表具备良好结构信度。中文版CSDI量表评分与末次随访时颈部VAS疼痛评分(r=0.509,P<0.01)、JOA评分(r=-0.42,P<0.01)及抑郁情绪(r=0.549,P<0.01)中度相关。术后颈椎僵硬度的增加值与满意度中度相关(r=0.493,P<0.01)。患者满意度受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其改善率、颈椎僵硬程度和抑郁情绪影响。枕颈融合较寰枢融合术后轴性疼痛症状(3.2±1.1 vs 2.1±1.4,P=0.021)及颈部功能受限(38.4±15.4 vs 24.4±11.8,P=0.005)均更为显著。达预期组较未达预期组患者报告结局更佳,CSDI评分更低(22.0±12.6 vs 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脱位 融合术 枕颈融合术 颈椎活动度 颈椎僵硬度
下载PDF
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唐向盛 谭明生 +2 位作者 移平 杨峰 郝庆英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观察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纳入4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后路融合方式分为寰枢融合组(23例)和枕颈融合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C2-3半脱位(SAS)的出现率... 目的:观察寰枢椎脱位不同后路融合术对其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0年6月~2010年6月共纳入43例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照后路融合方式分为寰枢融合组(23例)和枕颈融合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C2-3半脱位(SAS)的出现率及活动度,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2/3椎间隙高度与C3椎体高度的比值(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术前的JOA评分、S值及C2-7矢状位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随访时间为7.40±1.51年,枕颈融合组随访时间为6.97±1.32年,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3例行寰枢融合术者出现2例SAS(8.7%),20例行枕颈融合术者出现7例SAS(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融合组和枕颈融合组末次随访时S值均较术前减小,枕颈融合组S值减小更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寰枢融合组及枕颈融合组C2-3活动度分别为3.78°±3.01°和1.45°±1.7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寰枢融合组C2-7矢状位角度由术前的15.16°±5.66°降至末次随访的12.40°±9.34°,枕颈融合组由术前的15.54°±6.54°降至末次随访的-0.22°±12.45°,两组末次随访的C2-7矢状位角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寰枢融合术比枕颈融合术的颈椎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低、程度轻,临床上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不要轻易行枕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脱位 融合术 枕颈融合术 相邻节段退变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与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莫挺挺 张文斌 +1 位作者 李宏杰 方春养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钉棒暂时固定非融合与寰枢椎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例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按融合与否分为两组:非融合组9例,一期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不进行植骨融合,骨折愈合后拆除内固定;融合组8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内固定的同时,行寰枢椎后路植骨融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旋转度、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17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术中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及脊髓损伤。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6.1±2.1)个月。两组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非融合组为6~14(10.1±2.4)个月,融合组为7~16(10.3±3.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颈痛均明显缓解,颈痛VAS评分: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3±0.7)分,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2.2±0.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旋转度: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142.5°±10.3°,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80.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I:非融合组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为2.3%±1.2%,融合组骨折愈合后3个月为17.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患者能够最大限度保留颈椎旋转活动范围,降低颈椎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骨折 钉棒固定 融合 融合术
下载PDF
后路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曾小军 施永彦 +3 位作者 禹志宏 赵宙 钱炜 苗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后路CerviFix系统内固定结合短节段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19例。结果随访时间0.5~2年,19例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均有... 目的探讨Cervi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上颈椎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后路CerviFix系统内固定结合短节段植骨融合术治疗上颈椎损伤19例。结果随访时间0.5~2年,19例均获得融合。无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脱出等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植骨融合后有5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术后颈椎活动度有所改善。结论CerviFix内固定系统能有效维持枕颈融合及上颈椎融合所需的稳定性,融合率高,内固定物取出后头颈活动度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术 融合术 侧块螺钉 CerviFix内固定系统
原文传递
寰枢椎弓距离预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法在形态学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跃先 刘玉秀 贾连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 :为探讨寰枢椎融合处于最佳稳定位置的手术入路和方法。 方法 :在X线数据测量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 :回归模型的计算机界面能够提供寰枢椎弓融合的最佳距离。 结论 :在形态学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可以通过... 目的 :为探讨寰枢椎融合处于最佳稳定位置的手术入路和方法。 方法 :在X线数据测量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结果 :回归模型的计算机界面能够提供寰枢椎弓融合的最佳距离。 结论 :在形态学上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可以通过某些已知变量来预测某个未知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融合术 椎弓 稳定性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下载PDF
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的影响及临床应用
6
作者 陈跃先 贾连顺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 :探索和观察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的影响 ,为提高寰枢融合术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静力分析确定寰枢关节相对稳定的体位。 结果 :30 0例寰枢后路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 ,2 70例于中立位融合获得 95 %的成... 目的 :探索和观察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的影响 ,为提高寰枢融合术的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静力分析确定寰枢关节相对稳定的体位。 结果 :30 0例寰枢后路钢丝固定植骨融合术 ,2 70例于中立位融合获得 95 %的成功率。而未能于中立位融合的 30例失败率达 5 0 %。 结论 :寰枢关节失稳状态下体位对移位方向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立位是相对稳定的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失稳状态 体位 后路融合术
下载PDF
寰枢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关节不稳14例
7
作者 张嵩 宋涛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1-131,共1页
关键词 后路融合术 治疗 椎关节不稳
下载PDF
寰枢后路融合术失败3例
8
作者 张嵩 宋涛 《实用医药杂志》 1999年第2期63-63,共1页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脱位的有效术式,但融合失败常导致治疗无效或加重,增加病人负担。现将我们28例寰枢椎融合术失败的3例总结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45岁,农民。高处坠落致齿状突基底骨折并寰枢椎脱位。颅骨牵... 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脱位的有效术式,但融合失败常导致治疗无效或加重,增加病人负担。现将我们28例寰枢椎融合术失败的3例总结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45岁,农民。高处坠落致齿状突基底骨折并寰枢椎脱位。颅骨牵引复位3周后在局麻下行寰枢后路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融合术 椎脱位 椎不稳 石膏外固定 齿状突骨折 头环背心 骨质吸收 骨折分离 旋转移位 关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