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壤颗粒粒径分布质量分形维数和体积分形维数的对比 被引量:82
1
作者 杨金玲 李德成 +3 位作者 张甘霖 赵玉国 赵文君 唐先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3-419,共7页
用激光衍射法(LD法)和吸管法实测了60个富铁土土样的颗粒粒径分布(PSD)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Dm和体积分形维数Dv。结果发现:由于LD法"低估"了黏粒部分,因此Dv相对低于Dm;由于Dv和Dm之间呈现出了一定... 用激光衍射法(LD法)和吸管法实测了60个富铁土土样的颗粒粒径分布(PSD)数据,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了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Dm和体积分形维数Dv。结果发现:由于LD法"低估"了黏粒部分,因此Dv相对低于Dm;由于Dv和Dm之间呈现出了一定的正相关性(p<0.001),且Dv与其实测黏粒之间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Dv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用于表征土壤的某些基本属性;LD法可以对粒径进行更多的分级,但不同的粒径分级会对Dv产生影响,对粒径的再细分会导致Dv略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维数 激光衍射 吸管法 粒径 富铁
下载PDF
应用Le Bissonnais法测定富铁土中团聚体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2
作者 卢升高 竹蕾 郑晓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11,共5页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Bissonnais法对富铁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物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eBissonnais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常规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 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抗蚀性和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应用LeBissonnais法对富铁土团聚体的稳定性和物理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eBissonnais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常规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MWD和>2mm团聚体破坏率(PAD)呈极显著正相关。富铁土中5~2,2~1,1~0.5mm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处理后,稳定性团聚体的粒级分布随处理方式和初始团聚体大小的不同而不同;经FW处理后,大多数团聚体崩解;团聚体崩解产物的MWD表现为FW<SW<WS,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机制是由于团聚体内部的闭塞空气产生的压力引起的,其次是黏粒的膨胀作用。富铁土团聚体的数量和稳定性指标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有机质是影响富铁土团聚体形成和稳定的主要胶结物质。团聚体MWD与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氧化铁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 Bissonnais法 测定技术 富铁 团聚体 稳定性
下载PDF
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艳芳 李德成 +3 位作者 杨金玲 张甘霖 赵玉国 赵文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2,共8页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三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三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粒径分布 激光衍射 吸管法 富铁
下载PDF
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磁性矿物学 被引量:16
4
作者 卢升高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8-504,共7页
通过55个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_(fd))、非滞后剩磁(ARM)和饱 和等温剩磁(SIRM)等磁性参数测定,结合氧化铁化学形态分析和矿物鉴定,初步明确了亚热 带富铁土的磁学特征及其磁性矿物.磁测数... 通过55个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_(fd))、非滞后剩磁(ARM)和饱 和等温剩磁(SIRM)等磁性参数测定,结合氧化铁化学形态分析和矿物鉴定,初步明确了亚热 带富铁土的磁学特征及其磁性矿物.磁测数据表明富铁土中存在强磁性的矿物,其磁化率χ 与土壤游离氧化铁(Fe_d)含量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R~2=0.5971),频率磁化率χ_(fd)与土壤游离氧 化铁含量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R~2=0.4289).富铁土的χ_(fd)和非滞后磁化率χ_(ARM)。值表明土壤 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性(SP)和稳定单畴(SSD)颗粒为主,富铁上的χ和χ_(ARM)呈极显著直线 正相关(R~= 0.9429),证明富铁土的磁性是由风化成土过程产生的 SP和 SSD磁性颗粒贡献 的.矿物磁测结合X-衍射证明富铁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由赤铁矿、磁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 游离氧化铁 磁赤铁矿 磁性矿物学
下载PDF
富铁土团聚体稳定性的表征及其物理学机制 被引量:10
5
作者 郑晓萍 卢升高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5-310,共6页
应用Yoder湿筛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Bissonnaia法对富铁土的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3种方法测定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都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和LeBissonnaia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 应用Yoder湿筛法、机械和化学分散法、LeBissonnaia法对富铁土的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3种方法测定的团聚体稳定性指标都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极显著相关,湿筛法测定的>0.25mm团聚体含量和LeBissonnaia法测定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相关.土壤的团聚体稳定性以林地和高肥力园地最高,荒地和母质最低.LeBissonnaia法中富铁土团聚体经快速湿润(FW)、慢速湿润(SW)和预湿后扰动(WS)3种处理后,团聚体的MWD表现为WS>SW>FW,表明富铁土团聚体崩解的主要物理机制是团聚体中闭塞空气引起的消散.结果表明富铁土中的水稳性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是衡量土壤质量和抗蚀性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铁 团聚体组成 团聚体稳定性 壤质量
下载PDF
川西丘陵地区黄色母质发育土壤的系统分类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毓蓉 黄成敏 +1 位作者 陈学华 宫阿都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34-338,共5页
对四川盆地西部丘陵地区分布的几种黄色母质发育的土壤 ,以系统分类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类 ,并与现有发生学分类进行参比。代表性剖面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土壤分别被划归富铁土、淋溶土和雏形土等 3个土纲。
关键词 黄色母质 壤系统分类 丘陵地区 富铁 雏形 发生学分类 淋溶
下载PDF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富铁铝土壤的分类 被引量:8
7
作者 龚子同 陈志诚 +1 位作者 赵文君 石华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0年第2期149-153,共5页
回顾了我国富铁土和铁铝土分类的历史。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开始于3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分类深受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的影响。在地理发生分类体系中,按生物气候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分别为燥红土、红壤、黄壤、赤红壤和... 回顾了我国富铁土和铁铝土分类的历史。我国近代土壤分类开始于3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分类深受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的影响。在地理发生分类体系中,按生物气候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地带性土壤分别为燥红土、红壤、黄壤、赤红壤和砖红壤。从8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科技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引入了土壤系统分类。这一分类的特点是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土壤类型。据此,这一区域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富铁土和铁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系统分类 地带性 富铁 铁铝 中国
下载PDF
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系统分类探讨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新民 潘根兴 +1 位作者 尹力初 周运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8-61,共4页
本文对池州市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特性进行了分析,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将该区土壤分成淋溶土纲和富铁土纲和雏形土土纲。从而解决了石灰岩分布区种茶的土壤学上的一些认识问题。
关键词 石灰岩分布区 壤系统分类 淋溶 富铁 雏形 茶园
下载PDF
亚热带花岗岩坡地富铁土铁氧化物相分配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邢邓春 陈静 +1 位作者 鲍海鹏 龙晓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75-986,共12页
铁氧化物是环境敏感矿物,也是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物。自然铁氧化物相存在多尺度分异现象,可能影响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本文以闽中丘陵区花岗岩坡地上发育的富铁土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和吸管法分离团聚体;运用土壤化学和漫反射... 铁氧化物是环境敏感矿物,也是土壤团聚体的重要胶结物。自然铁氧化物相存在多尺度分异现象,可能影响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本文以闽中丘陵区花岗岩坡地上发育的富铁土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湿筛法和吸管法分离团聚体;运用土壤化学和漫反射光谱(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DRS)方法测定了全铁(Fe_(t))、游离铁(Fe_(d))、无定形铁(Fe_(o))、赤铁矿(Hm)和针铁矿(Gt)含量,并系统探讨了坡地、剖面和团聚体尺度铁氧化物相分异特征及其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坡地尺度上,沿坡面向下,全样Fe_(d)与游离度(Fe_(d)/Fe_(t))减小,Fe_(o)与活化度(Fe_(o)/Fe_(d))增加,Hm与Hm/(Hm+Gt)明显降低,Gt变化不明显;剖面尺度上,上层土壤的Fe_(d)、Gt多高于下部,Fe_(o)和Hm则多低于下部;团聚体尺度上,Fe_(d)、Fe_(o)和Gt趋向微团聚体中富集,Hm在微团聚体和大团聚体中含量相当,Hm/(Hm+Gt)则随粒级增长而增大。坡地土壤团聚体粒级组成以微团聚体为主,但团聚体稳定性由>0.25 mm大团聚体主导。Fe_(o)、Fe_(o)/Fe_(d)和Hm(Hm/(Hm+Gt))分别与0.5~0.25 mm、1~0.5 mm和2~1 mm大团聚体显著正相关。不同尺度上铁氧化物存在明显分异,其中坡地尺度铁氧化物相的强烈分配导致Hm和Fe_(o)分别在坡顶和坡底相对富集,使得坡地两端团聚体稳定性高于坡中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 富铁 铁氧化物 壤团聚体 花岗岩
下载PDF
系统分类在池州市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分类中的应用
10
作者 吴新民 《池州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25-27,共3页
本文对池州市石灰岩分布区茶园土壤性质进行了分析,依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案)》,将该区土壤 分成淋溶土纲和富铁土纲和雏形土土纲。从而解决了石灰岩分布区土壤种茶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 石灰岩分布区 壤系统分析 淋溶 富铁 雏形 安徽 池州市 茶园 壤性质
下载PDF
Effect of Antimony on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Green Chinese Cabbage and Enzyme Activities of Allitic Udic Ferrisols
11
作者 XIAO Xi-Yuan GUO Zhao-Hui +3 位作者 LUO Yue-Ping BI Jun-Ping YANG Miao HUANG Dong-Qin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ntimony(Sb) in soils and vegetables can cause potential health risk. However, the effect of Sb on the growth and response of crops are not well known and to date, there is still no Sb limit sta...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ntimony(Sb) in soils and vegetables can cause potential health risk. However, the effect of Sb on the growth and response of crops are not well known and to date, there is still no Sb limit standard for Allitic Udic Ferrisols in China. In this study,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imony(Sb) on biomass, physiological performances,and macro- and micronutrient element concentrations of green Chinese cabbage(Brassica chinensis L.), as well as enzyme activities,in Allitic Udic Ferrisols from Hunan Province, China. Antimony was supplied at rates of 0(control), 2, 5, 10, 20, and 50 mg kg-1and thus with the background value of 1.0 mg kg-1, the Sb concentrations in the treated soil samples were 1, 3, 6, 11 21, and 51 mg kg-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e leaf biomass and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cabbage significantly(P < 0.05) decreased by 30.6% and 48.3%, respectively, and soil urease and dehydrogenase activities also significantly(P < 0.05) decreased by 33.6%and 32.5%, respectively, when soil Sb concentration was 21 mg kg-1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uptake of essential nutrient elements such as Mg, Cu, and Zn by cabbage was obviously affected, while the leaf soluble sugar content slightly changed when the soil Sb concentration exceeded 21 mg kg-1. Based on cabbag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soil enzyme activities, the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 of 21 mg kg-1for Sb in Allitic Udic Ferrisols should be recomme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corbic acid biomass DEHYDROGENASE nutrient elements permissible Sb concentration soluble sugar UREASE
原文传递
Leaching potential and changes in components of metals in two acidic ferrisols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郭朝晖 廖柏寒 黄昌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6年第6期631-636,共6页
Two acidic ferrisols, i.e., red soil (RS) and yellow red soil (YRS), from the vicinity regions of non-ferrous ores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leached with simulated acid rain through artificial column experi... Two acidic ferrisols, i.e., red soil (RS) and yellow red soil (YRS), from the vicinity regions of non-ferrous ores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leached with simulated acid rain through artificial column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leaching mass of metals are m(Zn)〉m(Cu)〉m(Cd) from the original soils and m(Cd)〉m(Zn)〉〉 m(Cu) from the contaminated soils with external metals after leaching for 60 d continuously, leaching quantities of Cd and Zn from the contaminated red soil (CRS) are more than that from the contaminated yellow red soil (CYRS), but for Cu, it is almost the same. The preferential fractions for leaching are mainly in exchangeable forms, and content of exchangeable forms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 profiles. The unstable fractions of Cd, Cu and Zn in the RS and YRS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ith the decrease of pH value of simulated acid rain. Changes of fi, actions of external Cd, Cu, and Zn in the residual CRS and CYRS profil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cidity of acid rain, too. After leaching for 60 d continuously, Cd exists mostly in exchangeable form, Cu exists mainly in exchangeable, manganese oxide-occluded and organically bounding forms, and Zn exists in residual in CRS and CYRS profiles. Most of exchangeable Cd and Zn exist only small in surface layer (0-20 cm) and are transferred to the sub-layers, contrarily, Cu accumulates mostly in the topsoil (0-20 cm) with low translo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dic ferrisols leaching behavior metals contamination column exper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