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黄帝内经》经脉脏腑相关解析
被引量:29
- 1
-
-
作者
张维波
王燕平
李宏彦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
出处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24-42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173206)
-
文摘
经络和脏腑是中医的两大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时代只有初步融合,到了《内经》中已形成系统的经脉脏腑相关学说。对《灵枢·经脉》中经脉病候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最多的为循经病候,占一半以上,与经脉所属脏腑同名西医脏器相关的病候约10%,除此以外与所属中医脏腑相关的病候约占30%。现代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以脏器为主,且主要集中在胃与心两个脏器上,以针刺即时效应为指标的经脉脏器研究与神经节段有复杂的关系,表现为"多经司一脏",具有经脉的相关特异性。堵塞经脉的慢性实验提示经脉与中医脏腑病候存在相关性,用体表客观指标测量及数学分析,可验证经脉体表-体表相关规律,是未来经络研究的一个方向。脏器功能的稳态依赖于负反馈,脏器通过内脏躯体双投射神经和经络组织液通道的容积传输实现负反馈稳态调节。针刺远隔部位的穴位通过神经体液接力传递,开通经络负反馈渠道,实现针刺的双向调节,同时在向中枢的传递过程中产生循经感传现象。
-
关键词
经络
经脉脏腑相关
脏器
稳态
容积传输
-
Keywords
Meridian
Correlations between meridians and viscera
Viscera
Stability
Volume transmission
-
分类号
R245-0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中国与瑞典科学家联手破解循经感传现象之谜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张维波
荣培晶
赵晏
韩立炜
-
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
-
出处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0-282,285,共4页
-
文摘
循经感传现象是刺激穴位后沿经脉路线出现的感觉敏感现象,这个现象与早就为我们祖先所知而今天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经络有关,古代医学家称之为“得气”,《内经》明文记载:“中气穴,则针游于巷”,现在则称为循经感传现象。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中,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和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共同署名发表了题为“用外周组织的容积传输理解循经感传现象”的长篇特约文章,介绍了他们运用国际上最新形成的容积传输理论,结合国内经络研究的多项成果,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科学阐释。
-
关键词
循经感传现象
容积传输
组织液通道
经络
针刺
-
Keywords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s, volume transmission, interstitial fluid channel, meridians, acupuncture
-
分类号
R224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容积传输理论在兼顾“双极病灶”治疗方面的指导作用
被引量:3
- 3
-
-
作者
邵暄茗
韩杰
孙大勇
季晓飞
-
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出处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61-1064,共4页
-
文摘
大脑作为人体的主要器官,身体的每一部位在其都有对应的投射区,人体某一点损伤,在大脑总有对应的投射区域,当远端局部出现原发损伤时,大脑对应的投射区也会产生继发病灶,可概括为"双极病灶"。容积传输与中医上提出的循经感传现象,使得我们在兼顾"双极病灶"的治疗上找到了核心的指导理论。循经感传的趋病灶性通过容积传输实现,即容积传输的感传趋病灶性。容积传输从三方面兼顾治疗"双极病灶",形成一个环形闭合通路,通过以容积传输为主、布线传输为辅的治疗方式,在疾病的治疗方面形成更为完整的指导理论思想,而这个理论在未来疾病的治疗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
关键词
双极病灶
容积传输
循经感传
-
Keywords
bipolar lesions
volume transmission(VT)
propagated sensation along meridian(PSAM)
-
分类号
R245
[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
-
题名DCE-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
- 4
-
-
作者
曾果
-
机构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
出处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4期653-655,共3页
-
文摘
目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45例经超声检查疑似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I检测;经临床手术治疗后,取颈动脉斑块组织样本送至病理实验室进行成分检测,并根据病理检验结果验证颈部斑块的稳定性。比较DCE-MRI与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对比DCE-MRI检测不同性质斑块所得的各项药代动力学参数值,绘制DCE-MR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结果:入组45例患者经病理检查共检出52个颈动脉斑块,其中稳定型斑块20个,易损斑块32个。DCE-MRI与病理结果比较,kappa值为0.879,一致性较高,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5.00%、93.75%、90.48%、96.77%、94.23%;DCE-MRI诊断稳定型斑块Ktrans、Kep水平均高于易损斑块(P<0.05),Ktrans、Kep诊断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0.693,截点值分别为0.062min-1、1.232min-1。结论:DCEMR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准确性较高,通过观察药代动力学相关参数可评估斑块的稳定性。
-
关键词
DCE-MRI
容积传输常数
颈动脉斑块
稳定性
-
分类号
R44
[医药卫生—诊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