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畜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冷蒿种群资源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古琛 陈万杰 +3 位作者 杜宇凡 王亚婷 赵天启 赵萌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37-2243,共7页
研究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以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载畜率水平的随机区组试验,由冷蒿地上、地下及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入... 研究植物的资源分配格局以揭示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种群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载畜率水平的随机区组试验,由冷蒿地上、地下及各构件生物量的变化入手,探讨了载畜率对该种群资源分配格局的影响规律,为退化草地的恢复及合理的放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冷蒿种群的高度随载畜率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中度与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该种群的盖度(P<0.05),轻度放牧使该种群密度显著增加(P<0.05);(2)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均随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3a的年际效应及载畜率与年际的互作效应对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差异均显著(P<0.05);(3)生物量分配的总体格局是根>茎>叶>花/果,且各构件的生物量均随着载畜率的增加而减少;(4)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对载畜率的响应不同,中度与重度放牧显著增大了生物量在根的分配(P<0.05),茎的生物量分配在轻度放牧显著增加,重度放牧显著降低(P<0.05),轻度与中度放牧显著促进了叶的生物量分配(P<0.05),花/果的生物量分配随载畜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5)随着载畜率的增大,冷蒿的有性繁殖能力减弱,而无性繁殖能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放牧 短花针茅 生物群系 种群特征 生物量分配比例
下载PDF
不同啃食强度对沙拐枣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志宇 付华 +4 位作者 陈善科 苏振军 王长命 塔拉腾 青松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9-41,共3页
在飞播区根据牲畜对沙拐枣啃食程度的不同 ,采用人工模拟放牧方法对牲畜啃食的绿色部分设置了 10 %、30 %、50 %、70 %、90 %、对照 6种不同啃食强度处理 ,以探讨啃食强度对沙拐枣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30 %啃食强度的生物量比 90 ... 在飞播区根据牲畜对沙拐枣啃食程度的不同 ,采用人工模拟放牧方法对牲畜啃食的绿色部分设置了 10 %、30 %、50 %、70 %、90 %、对照 6种不同啃食强度处理 ,以探讨啃食强度对沙拐枣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30 %啃食强度的生物量比 90 %的高 12 1.37% ,比对照高34.85%。沙拐枣的啃食强度在 30 %~ 50 %时生物量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拐枣 啃食强度 生物量 家畜放牧
下载PDF
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草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亚婷 张宇 +5 位作者 杜宇凡 王玺 赵天启 古琛 陈万杰 赵萌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59-1167,共9页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载畜率样地(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的土壤水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半变异函数及空间插值分析,旨在研究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土壤水分空间异... 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不同载畜率样地(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的土壤水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半变异函数及空间插值分析,旨在研究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1)各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各处理的变异系数(CV)在7.29%~9.79%,均呈弱变异性。2)半变异函数分析显示各处理的土壤水分含量均呈指数模型,不放牧的结构比为74.4%,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轻度、中度、重度放牧处理的结构比分别为94.4%、91.2%和96.0%,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3)利用克里格插值法对各样地的未知采样点进行插值分析,发现重度放牧处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不放牧处理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程度最低。所以,载畜率对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畜放牧 短花针茅 土壤水分 空间异质性 变异系数 克里格插值 半变异函数
下载PDF
退化草原的恢复状态:气候顶极或干扰顶极?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德利 梁存柱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64-1470,共7页
针对世界性的草原普遍退化,以及人类利用的影响问题,该文阐述了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演替中气候顶极、环境变化与草原状态转移、放牧利用与干扰顶极,以及人工辅助干预恢复,提出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路径与状态模式。该文特别强调:应... 针对世界性的草原普遍退化,以及人类利用的影响问题,该文阐述了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演替中气候顶极、环境变化与草原状态转移、放牧利用与干扰顶极,以及人工辅助干预恢复,提出了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路径与状态模式。该文特别强调:应该以生态系统为视角开展退化草原恢复,而非仅考虑植被或土壤等单一过程;同时注重干扰下的退化草原恢复,其恢复状态可能存在多个选择。退化草原恢复包括3种基本方式:1)依渐进式恢复的生态演替理论,在环境条件较好,退化程度处于中轻度的草原,借助系统自组织性,以“自然演替”能够达到顶极或近顶极状态;2)人工辅助干预恢复:对重度或极度退化草原,突破由于非生物(土壤物理、养分等)与生物(植物定植、物种相互作用等)因素带来的限制,使用工程、物理、化学及生物生态等方法,可以恢复到某种平衡或稳定状态,或者顶极状态;3)放牧干扰恢复:通过适度家畜放牧,调控生态系统基本结构(物种组成、多样性)、主要过程(生产力形成、养分循环、反馈作用),进而促进与维持较高的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与稳定性,对于处于中轻度的退化草原可以选择这种恢复方式。总之,退化草原恢复的目标是实现其长期稳定的生态系统多功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原 生态演替 家畜放牧 环境变异 气候顶极 干扰顶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