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南市类鼻疽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1
作者 吴前程 余朝涛 +1 位作者 水岩 李杰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4期304-306,共3页
目的通过对淮南市首起类鼻疽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进一步评估淮南市类鼻疽爆发的风险,为今后类鼻疽防控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患者家属面对面的交流、对患家及周围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此... 目的通过对淮南市首起类鼻疽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进一步评估淮南市类鼻疽爆发的风险,为今后类鼻疽防控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通过对患者家属面对面的交流、对患家及周围环境进行现场调查的方式,对此起疫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实地走访患者可能的感染环境,搜索可能的传染源以及可疑病例。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此起疫情中涉及的2名患者发病前2个星期内一直呆在家中,无出国史,无海南、广东等地的旅游史,无与归国人员、赴海南、广东等地旅游人员接触史,无与病畜(马、牛、羊、猪等)接触史,无与被可疑污染的水、尘土接触史,未发现可疑传染源。结论根据2名患者的生活史,发病时间,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结果判断此起疫情为一起疑似同源暴露机会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散发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 新发传染病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家庭聚集疫情
原文传递
扬州市首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4
2
作者 田元睿 吴志明 +2 位作者 韩小亮 王月萍 刘泓 《上海预防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392-396,共5页
【目的】描述一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探讨该病在人群中传播模式。【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聚集性疫情相关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发病日期、隔离日期等资料,... 【目的】描述一起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以探讨该病在人群中传播模式。【方法】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聚集性疫情相关的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患者、密切接触者的发病日期、隔离日期等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对采集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在这起聚集性疫情中确诊病例1例,此病例共接触36人(家庭内12人,家庭外24人),家庭内2人核酸检测阳性,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结论】COVID-19传播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易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调查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辉 段东辉 +9 位作者 陈冰冰 孙嘉璐 丁克琴 易波 袁薇薇 夏胡 张栋梁 李宁 雷松 崔军 《预防医学》 2020年第9期895-898,共4页
目的报道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防控COVID-19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人口学信息、发病诊疗过程、临床资料... 目的报道宁波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防控COVID-19疫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的人口学信息、发病诊疗过程、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史等;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排查和管理;分析传染源、传播链及病例代际关系。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12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罹患率为16.05%。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11岁,最大85岁,中位数为39岁。临床分型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潜伏期为2~13 d,中位数为6.5 d。首例病例(病例1)2020年1月22日发病,曾于1月20日近距离接触过无症状感染者张某,张某与1月19日宁波市一起佛事集会活动引起的COVID-19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1于1月22—27日多次走亲访友,与24名家庭成员聚餐,导致二代和三代病例各6例。除该家族成员外的密切接触者54人,未检出感染者。结论该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可能为无症状感染者,通过近距离接触感染家庭某一成员,后通过家庭聚餐和生活接触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凉山州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邓明菊 边绍勇 +5 位作者 廖强 汪培章 廖如珺 余涛 邓云琼 关陶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0年第10期1260-1264,共5页
目的对凉山州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3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4版)》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使用RT-PCR... 目的对凉山州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3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4版)》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使用RT-PCR方法对呼吸道和消化道标本记性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此次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2020-02-04/19发生的该起疫情为1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共涉及4例确诊病例、2例无症状感染者,传染源为湖北省Y市输入病例(病例1),其余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均为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发病或检出核酸阳性的最短潜伏期为5 d,最长潜伏期为18 d,平均潜伏期为11.5 d。结论本起家庭聚集性疫情传染源的传染性强,但由于密切接触者追踪、隔离及时,后续病例均在隔离点发病,未产生更多的密切接触者,无三代病例出现。因此,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发生的关键在于对密切接触者的及时追踪管理。在密切接触者解除隔离前进行核酸检测以排除无症状感染者也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绵竹市一起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链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戈 刘官文 +4 位作者 杨九洲 朱小飞 朱登攀 殷长清 吉昇洋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20年第3期144-147,150,共5页
目的调查一起绵竹市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过程,分析造成家庭聚集传播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完善家庭聚集性传播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3版)》病例个案调查表,所有确诊病例及其... 目的调查一起绵竹市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过程,分析造成家庭聚集传播的原因和流行病学特点,为完善家庭聚集性传播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3版)》病例个案调查表,所有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通过其流行病学资料、病例档案及呼吸道标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绘制传播链,说明本次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过程。结果传染源为2名输入性病例,与2名输入性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59人,发病3人,总罹患率为5.08%,与Ⅱ代病例相关密切接触者25人,无人发病。结论本案例中所有Ⅱ代病例都有与2名输入性病例有明确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史,但密切接触者并非全部发病,家庭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可防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传播链 核酸检测 密切接触者
原文传递
一起家庭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调查处理 被引量:1
6
作者 韦懿芸 华伟玉 刘锋 《首都公共卫生》 2013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家庭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结果等。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学核实疫情。结果该起事件为一起由... 目的探讨家庭聚集性肾综合征出血热感染来源与传播途径,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患者资料,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检查结果等。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学核实疫情。结果该起事件为一起由家鼠引起的经肠道感染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家庭聚集性疫情,共涉及病例2例,未发病感染者1例。结论多部门联防联控是出血热疫情处理的重要手段,防鼠灭鼠、高危人群疫苗应急接种和环境治理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间接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四川省开江县1起不明原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文桂欢 卢有见 +3 位作者 黄小梅 李敏 王小娟 周兴余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调查分析四川省开江县1起不明原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查找传染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聚集性疫情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其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调查分析四川省开江县1起不明原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查找传染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该起聚集性疫情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其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结果输入性首代病例汪某与武汉返乡3人通过家庭聚餐、家庭生活等密切接触方式,在无防护措施下引起了本地家庭聚集性疫情,首代病例1例,可疑首代3例,二代病例3例;本地不明原因病例曾某与病例汪某等一行人多次在同时段经过相同道路,且均未戴口罩;病例曾某在潜伏期内通过家庭聚餐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崔某。结论新冠肺炎存在家庭聚集性传播,其潜伏期存在传染性;采取有效防护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需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居民防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聚集疫情 不明原因病例 COVID-19
原文传递
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续发率 被引量:1
8
作者 高璐 周朋辉 +5 位作者 刘辉 李佳萌 周宁 郭燕 张晓萌 张颖 《职业与健康》 CAS 2021年第6期793-795,799,共4页
目的探讨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续发率。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及人工筛查的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天津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家庭聚集性发病及处置相关资料。结果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共报告27起家庭聚... 目的探讨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及续发率。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及人工筛查的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天津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家庭聚集性发病及处置相关资料。结果2020年1月21日—2月20日共报告27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病例82例,占此间报告病例(131例)的62.60%。家庭共同暴露1起,26起有明确传播链,一代病例26例,二代病例53例,二代病例续发率20.46%(53/259),无三代病例。发病年龄集中在30~<80岁,占84.15%。农民发病最多,占总病例数的24.39%。家庭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中位数为5天,最短1天,最长为14天。夫妻、父母、子女关系的发病间隔中位数为4天,兄弟姐妹、外戚、邻居发病间隔中位数为6天。近郊地区、远郊地区和市区二代病例续发率分别为25.81%、22.83%和15.84%。近郊地区、远郊地区家庭聚集性疫情二代续发率均高于市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家庭中发病数4~8例的有8个,其中6个有2次以上家庭聚餐。有2次以上家庭聚餐史的二代续发率(32.05%)高于其他家庭(15.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密切接触是造成疫情传播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家庭聚餐或家庭集体外出。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续发率较高,因此在疫情高发期应减少家庭成员的大规模聚集,减少暴露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一起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的家庭聚集性疫情特征和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 刘学星 魏跃红 《广州医药》 2021年第4期35-39,共5页
目的探讨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的传播风险,分析家庭聚集性疫情中所有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为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旅居史和暴露危险因素,并收集临床治疗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 目的探讨无症状感染者在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中的传播风险,分析家庭聚集性疫情中所有患者的住院治疗情况,为防控策略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旅居史和暴露危险因素,并收集临床治疗资料,利用统计软件进行作图和分析。结果指示病例的潜伏期为15天,其余4名家庭成员的潜伏期为1~15天,其中指示病例作为无症状感染者,在感染后第4~6天内具有传染性相继导致4名成员感染;指示病例携带病毒8天以上,其余4人从2天到31天不等;症状持续时间5~20天,住院期间共进行CT检查次数为4~10次,肺部炎症最快在住院第三天好转。发病初期只有1个病例出现白细胞、淋巴细胞降低。发病到就诊和住院的时间间隔为1~1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3.4天。结论无症状感染者在家庭聚集性疫情传播中具有关键作用,难以及时发现,存在较大传播风险,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较大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感染者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下载PDF
兰州市报告的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调查
10
作者 王宇红 张薇 +5 位作者 张晓宇 马汉平 王昭君 张艳 苏延军 李红蓉 《预防医学》 2020年第9期891-894,共4页
目的对兰州市报告的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提高COVID-19疫情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月23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报告2例COVID-19疑似病例,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目的对兰州市报告的首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提高COVID-19疫情防控能力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月23日,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报告2例COVID-19疑似病例,参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第二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基本信息、发病诊疗经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家庭环境、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和转归等情况,分析家庭聚集性疫情的传播链和传播代际。结果该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从1月23日发现至2月21日,持续29 d,报告9例COVID-19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死亡1例。其中3例为武汉市输入病例,是该起疫情的传染源;二代病例7例,均与3例武汉市输入病例有聚餐史和(或)日常生活接触史,家庭续发率为41.18%(7/17)。9例确诊病例中,潜伏期最长10 d,最短4 d,中位数为9 d。除7例续发病例外,排查到密切接触者24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兰州市报告的首起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由武汉市输入病例引起,通过聚餐和(或)日常生活接触在家庭内传播,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原文传递
宁波市海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11
作者 袁月荣 王海滨 +3 位作者 陈冰冰 童思未 唐倩如 陈洁 《浙江医学教育》 2021年第3期55-57,共3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分析宁波市海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易感接触者续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1月24日至3月10日,共报...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描述性分析宁波市海曙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易感接触者续发的影响因素。结果:2020年1月24日至3月10日,共报告18起家庭聚集性疫情,涉及确诊病例5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0例。发病日高峰是1月22日(7例),报告日高峰是2月3日(14例)。病例集中在集士港镇,以50-69岁、家务及待业女性为主。代际发病为第一代9例,第二代17例,第三代及以上34例。家庭总续发率为30.16%,同住者续发率高于非同住者(OR=2.535 95%CI[1.060,6.062])。结论:家庭聚集性疫情病例数占比大,应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早期隔离密切接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疫情 续发率
下载PDF
一起涉及HIV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分析
12
作者 卫晓丽 孙亚辉 +8 位作者 曾令城 赵鑫 靳娟 李琴丽 于立芬 常玲 顾馨倩 马思原 张盼 《中国艾滋病性病》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01-902,共2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3]。其病毒传染性强,聚集性疫情已成为重要的流行形式[4-6]。艾滋病是因感染HIV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破坏后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3]。其病毒传染性强,聚集性疫情已成为重要的流行形式[4-6]。艾滋病是因感染HIV导致免疫功能严重破坏后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7]。本文通过对西安市报告的一起伴有HIV感染的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研究,描述COVID-19传播链,追踪合并感染HIV和COVID-19患者相关情况,进一步加强对COVID-19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艾滋病病毒 家庭聚集疫情 流行病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