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米莉·狄金森的家园书写与文化身份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玲 张跃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9-206,共8页
家园是人类文学艺术亘古长青的主题之一。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而言,幽居一隅的“家宅”既是其栖居的物理场所,也是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房子,是其一生思想、精神及心灵的巢穴。狄金森的家园想象与书写蕴含了其对家园的精神追寻,... 家园是人类文学艺术亘古长青的主题之一。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而言,幽居一隅的“家宅”既是其栖居的物理场所,也是一座充满无限可能的房子,是其一生思想、精神及心灵的巢穴。狄金森的家园想象与书写蕴含了其对家园的精神追寻,其中富含超越性别与时代的家园情怀和家园意识。通过对家园符号的解码,狄金森从观察体悟自然家园的“内在之眼”超越以自然家园为主的文化书写,转向关注人类。同时,借助定义、再定义自然本体与提升主观自然,狄金森最终介入19世纪美国国别文学主体性身份、国民性及家园意识的社会建构。狄金森的家园已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想象力、美国文学的民族认同性与民族精神之间的逻辑关联,且演变为创建国家文化身份与文化记忆、表达家国意识和社会认同感的某种核心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家园书写 家园意识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家园书写——以《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为例
2
作者 王玉成 黄怀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27-134,共8页
在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太古”这一蕴藏着层层故事的家园进行了怀旧书写,并以此作为重铸波兰民族身份认同、重寻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方式。首先,小说通过地理与空间的构建塑造了一个诗意的原始乌托... 在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对“太古”这一蕴藏着层层故事的家园进行了怀旧书写,并以此作为重铸波兰民族身份认同、重寻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方式。首先,小说通过地理与空间的构建塑造了一个诗意的原始乌托邦,唤起人们的在家感与归属感;其次,小说对家园历史与记忆的追溯既还原了波兰民族真实的失家之殇,也深化了其民族身份与文化认同;最后,小说通过描写古老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下的失落历程,既体现了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虑与思考,也传达了作者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书写 怀旧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印度海外文学的发展与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义华 王伟均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168,共7页
印度海外文学在印度数次移民浪潮中日渐孕育萌芽,20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并在随后三十年达到繁荣期,形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家群,冲击了世界文学的固有版图。本文从印度海外文学的萌芽与发展、主题与特征、影响与研究三个主要方... 印度海外文学在印度数次移民浪潮中日渐孕育萌芽,20世纪八十年代迅速发展,并在随后三十年达到繁荣期,形成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家群,冲击了世界文学的固有版图。本文从印度海外文学的萌芽与发展、主题与特征、影响与研究三个主要方面概述了印度海外文学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海外文学 移民潮 身份追寻 家园书写 研究现状
原文传递
论文化流散与潘年英的家园书写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红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7-112,共6页
从文化流散的视角出发,关注作家的流散经历对其家园书写的影响。潘年英的流散状态,一方面使得他具有抵制他者文化同化的意识,从而致力于对家园诗意生存的构筑;另一方面又养成了他的多重文化视野,这使得他对乡村现代化之路的探寻保持着... 从文化流散的视角出发,关注作家的流散经历对其家园书写的影响。潘年英的流散状态,一方面使得他具有抵制他者文化同化的意识,从而致力于对家园诗意生存的构筑;另一方面又养成了他的多重文化视野,这使得他对乡村现代化之路的探寻保持着富有弹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流散 家园书写 诗意生存 乡村现代化
原文传递
共同体视域下的家园书写比较研究——以《饥饿的路》与《生死疲劳》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吴晓梅 许宗瑞 《长春大学学报》 2022年第7期62-66,共5页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研究两部作品的家园书写主题,可以探究两条不同的“流”经由相异的国度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共同憧憬和探索理想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的路》 《生死疲劳》 家园书写 共同体
下载PDF
拉什迪的家园书写与文化身份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苏周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96-101,共6页
家园与身份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作品中时隐时现的恒久主题。参照拉什迪流散经历和创作实践,并将其家园书写和相关的论述进行梳理发现:首先,拉什迪的家园回归实则是身份追寻之旅;其次,他提出“边界书写”概念,并据此展开... 家园与身份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作品中时隐时现的恒久主题。参照拉什迪流散经历和创作实践,并将其家园书写和相关的论述进行梳理发现:首先,拉什迪的家园回归实则是身份追寻之旅;其次,他提出“边界书写”概念,并据此展开了混杂的家园叙事,体现了流散个体对新时期文化身份的重新思考和再定位;最后,他提倡保持一种开放的、“不确定性”的流动家园观,建构具有世界主义的多元文化身份,以期更好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家园书写 文化身份 混杂性
下载PDF
空间叙事下的20世纪台湾女性家园书写
7
作者 钱子涵 张可伊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8期169-172,共4页
中国台湾女性文学是中国台湾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历史、结构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离散漂泊的命运与生俱来。借助列斐伏尔空间叙事学的理论,从三类空间探究20世纪中国台湾女性作家作品中流动的空间:(一)物理空间:故... 中国台湾女性文学是中国台湾文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政治、历史、结构以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其离散漂泊的命运与生俱来。借助列斐伏尔空间叙事学的理论,从三类空间探究20世纪中国台湾女性作家作品中流动的空间:(一)物理空间:故乡的还原与建构;(二)心理空间:记忆、想象与流动的意识;(三)社会空间:性别、家庭与国族。三类空间互相映衬变化,呈现出女性在空间中寻找自我的过程和对家国思索中的家园情怀与文化乡愁。中国台湾女性文学有一种独特的区域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台湾女性文学 家园书写 空间叙事
下载PDF
行进中的家园书写——加勒比流散文学的变迁研究
8
作者 张建萍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92-97,共6页
家园书写是流散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作为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加勒比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因此,其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在全球化流散背景下极具前瞻性意义。加勒比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形成... 家园书写是流散文学创作亘古不变的主题。作为最早的世界性移民地区之一,加勒比是多种不同的种族、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杂交和融合的十字路口,因此,其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在全球化流散背景下极具前瞻性意义。加勒比文学中的家园书写形成过程经历了较长历史时期的变迁,时间跨度约四百年,前后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真实的家园再现为特点的殖民书写、以真实与想象混杂中的家园镜像为特点的后殖民书写和以想象中的家园梦想为特点的流散写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勒比 流散文学 家园书写 真实 镜像 想象
下载PDF
游走与认同:论虹影离散诗歌中的家园意识
9
作者 《江汉学术》 2021年第4期63-72,共10页
在当今的离散讨论中,身份认同的诘问、“家”在何处的命题伴随着全球化加剧移动的速度,移民对文化、社会的认知不再仅局限于单一面向,逐渐扩张为男女性别的冲突、个体价值的探索,甚至是后殖民的问题与研究。华裔离散诗人、作家作为中西... 在当今的离散讨论中,身份认同的诘问、“家”在何处的命题伴随着全球化加剧移动的速度,移民对文化、社会的认知不再仅局限于单一面向,逐渐扩张为男女性别的冲突、个体价值的探索,甚至是后殖民的问题与研究。华裔离散诗人、作家作为中西方的沟通桥梁,为异质文化下的离散经验提供许多案例,特别是中国移民女作家以独特的双边视野建立写作框架,一方面构筑着“家园的想象”,另一方面则在世界文学中努力找寻自我的定位。她们以游走的女性诗人、作家身份与已知的文化、历史进行揉合,而女性的柔情也在双重归属下隐含着多重意义。虹影通过对恪守东方女性特质的书写,试图在境外找寻“家”的意义,又在流浪的旅程中与过去和解,进而重构想像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 虹影 当代诗歌 当代女诗人 华裔作家 家园书写 新移民
下载PDF
被赋形的情感——评广西作家潘大林的散文创作
10
作者 魏继洲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7-172,共6页
广西作家潘大林借重家园书写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切,其散文创作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鲜明的家园意识。他穿行于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家园之间,进而接近构成社会生活的细节,摹画生命活动的真相,追寻自我灵魂的憩息之地。他家园主体被设定为人... 广西作家潘大林借重家园书写表达对社会生活的关切,其散文创作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鲜明的家园意识。他穿行于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家园之间,进而接近构成社会生活的细节,摹画生命活动的真相,追寻自我灵魂的憩息之地。他家园主体被设定为人,而对亲情、友情与基于思乡的怀古之幽情的书写则使个体与家园的心灵交流变得可触摸般具体。他无意于叙事的复杂与抒情的晦涩,而敞开与随性的书写方式则使他的情感表达别有意味,使他的散文在审视与抒写生活之间显现出了某种特有的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大林 家园书写 心灵交流 情感表达
原文传递
东西方之间:拉什迪的印度家园书写与文化认同
11
作者 刘苏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0期94-97,共4页
家园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作品中时隐时现的恒久主题之一。通过精神还乡下的“家园”回归、立足“边界”的家园书写和超越家园的文化身份三个层面分析,文章指出,拉什迪的家园的想象和呈现不仅蕴含了其对家园的精神追寻,... 家园是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作品中时隐时现的恒久主题之一。通过精神还乡下的“家园”回归、立足“边界”的家园书写和超越家园的文化身份三个层面分析,文章指出,拉什迪的家园的想象和呈现不仅蕴含了其对家园的精神追寻,而且超越了以物质家园为主题的文化书写,演变为重构移民文化身份和文化记忆,寻求移民文化认同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什迪 流散 家园书写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家园的永恒召唤——《大地的阶梯》的人类学解读
12
作者 胡志明 胡楠婷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164-169,共6页
《大地的阶梯》是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阿来扮演着观光者、摄画师、写作家,甚至是导游等多重角色。阿来以归来人的独特视角旨在追溯家园写作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以及其未来憧憬。纵观《大地的阶梯》,我们可以看到... 《大地的阶梯》是阿来在游走西藏的旅途中所见、所闻、所感。阿来扮演着观光者、摄画师、写作家,甚至是导游等多重角色。阿来以归来人的独特视角旨在追溯家园写作的历史根源、现实原因以及其未来憧憬。纵观《大地的阶梯》,我们可以看到阿来作为藏族子民对脚下这片故土的诚挚热爱以及厚重责任,他以一种焦虑与担当的心态来正视家园面临瓦解的现实,用自己的文字去绘制美好的家园蓝图,去感召同族人乃至外族人一齐实现这幅蓝图,重建关乎爱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 《大地的阶梯》 家园书写
下载PDF
成长的精神空间——读《心灵外史》
13
作者 杜臣弘宇 《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 2018年第8期74-76,共3页
石一枫的小说从来都能让读者伴随他"成长",从刚入行的青春写作到后来的三部社会问题小说,再到当下的《心灵外史》,无论是题材、叙事,还是内涵,其思考都呈现一种阶梯式上升。在小说《心灵外史》中,石一枫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故事... 石一枫的小说从来都能让读者伴随他"成长",从刚入行的青春写作到后来的三部社会问题小说,再到当下的《心灵外史》,无论是题材、叙事,还是内涵,其思考都呈现一种阶梯式上升。在小说《心灵外史》中,石一枫将个人故事与社会故事融为一体,从而引发对"家园"的书写和对信仰冷静的哲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 家园书写 信仰 回归
下载PDF
家园记忆书写的蕴含与特色——读张劲帆小说集《初夜》
14
作者 张勇会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张劲帆小说中有大量的家园记忆描写,有以下几方面的蕴含:一,家园记忆描写展现出对家园美好生活的眷恋;二,表现了小说人物在历史洪潮中的悲剧命运;三,其小说的回忆性呈现了真实的人性之善。其家园记忆书写的特色:第一,对人物形象塑造具... 张劲帆小说中有大量的家园记忆描写,有以下几方面的蕴含:一,家园记忆描写展现出对家园美好生活的眷恋;二,表现了小说人物在历史洪潮中的悲剧命运;三,其小说的回忆性呈现了真实的人性之善。其家园记忆书写的特色:第一,对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深化中外文化矛盾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第三,构建小说独特的时空叙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记忆书写 命运 人性 矛盾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