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命周期的电子产品碳足迹核算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欢 贺迪 赵晓宇 《智能建筑》 2022年第9期62-67,共6页
碳足迹分析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产品碳足迹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和计算方法,并依据国际标准PAS 2050,采用完全生命周期方法,详细计算了某出口传感器产品的碳足迹。结果表明,传感器ECW-Sensor-SOF-868生命期内所排放的温... 碳足迹分析为企业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介绍了产品碳足迹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和计算方法,并依据国际标准PAS 2050,采用完全生命周期方法,详细计算了某出口传感器产品的碳足迹。结果表明,传感器ECW-Sensor-SOF-868生命期内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为8.10kgCO_(2)-e,其中生产阶段是主要排放过程,占总量的31.60%,其次是运输阶段,占27.41%,使用阶段占总量的26.79%。因此,优化生产技术、改进运输方式、降低产品能耗是推动产品碳减排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产品 室温传感器 碳足迹 生命周期 PAS 2050
原文传递
以LaF_3为基材的室温氧传感器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钢 张玉英 牛文成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57-64,共8页
固态氧敏传感器采用Si/LaF3/Pt场效应结构([1.2]),因老化使长期稳定性变差.为此本文讨论了四方面内容:1.固体电解质膜LaF3的制备;2.对LaF3膜退火多晶化处理,以及表面特性的改善措施;3.有关LaF3膜退火多晶化及活化处理技术参数;4.传感... 固态氧敏传感器采用Si/LaF3/Pt场效应结构([1.2]),因老化使长期稳定性变差.为此本文讨论了四方面内容:1.固体电解质膜LaF3的制备;2.对LaF3膜退火多晶化处理,以及表面特性的改善措施;3.有关LaF3膜退火多晶化及活化处理技术参数;4.传感器特性的研究.并对这种室温氧传感器用做生物传感器的可能性也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传感器 固态 三氟化镧 传感器
下载PDF
PI-rGO/SnO_(2)氨气传感器的制备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媛媛 柯福佑 +2 位作者 王想军 陈烨 王华平 《合成纤维》 CAS 2022年第8期21-26,37,共7页
以聚酰亚胺(PI)织物为柔性基底,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Sn溶液和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中,经原位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二氧化锡(SnO_(2))复合涂层织物(PI-rGO/SnO_(2))。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 以聚酰亚胺(PI)织物为柔性基底,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在Sn溶液和氧化石墨烯(GO)分散液中,经原位水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二氧化锡(SnO_(2))复合涂层织物(PI-rGO/SnO_(2))。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对PI-rGO/SnO_(2)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并测试了PI-rGO/SnO_(2)传感器的室温氨气传感性能。结果表明,SnO_(2)纳米粒子对rGO进行了成功掺杂。PI-rGO/SnO_(2)传感器对氨气表现出p型传感,在NH体积分数1×10^(-4)~6×10^(-4)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响应(R^(2)=0.97)。此外,传感器对氨气表现出优异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氧化石墨烯 二氧化锡 聚酰亚胺织物 原位水热法 室温氨气传感器
下载PDF
正交相Nb_(2)O_(5)纳米棒的室温氢气传感特性研究
4
作者 唐克勤 杨飘云 +2 位作者 李志伟 张翔晖 王钊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8-892,共5页
氢能源被誉为理想的清洁、高效、可持续能源。然而,氢气的易燃易爆性使其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的氢气传感器及其浓度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利用水热法结合离子交换和高温退火处理制备了多晶、... 氢能源被誉为理想的清洁、高效、可持续能源。然而,氢气的易燃易爆性使其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开发快速、准确的氢气传感器及其浓度监测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利用水热法结合离子交换和高温退火处理制备了多晶、正交相的Nb_(2)O_(5)纳米棒。利用该材料组装的电阻型氢气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电学特性,器件电阻值约为2000Ω。该器件在室温下表现出n型氢敏特性,对浓度为500~4000 ppm的氢气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当空气中的氢气浓度为4000 ppm时,元件的室温响应时间约为85.4 s,恢复时间约为269.2 s。通过分析传感器在不同背景气氛下的响应、恢复特性,证明该材料的室温氢敏特性主要源自表面吸附氧与氢气间反应所释放的束缚电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源 氢气传感器 五氧化二铌 纳米棒 室温气体传感器
下载PDF
四氯金酸修饰的单壁碳纳米管室温气体传感器
5
作者 田阗 马德福 +2 位作者 尹欢 朱明奎 苏言杰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7-423,457,共8页
通过四氯金酸(HAuCl_(4))对(6,5)手性的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sc-SWCNT)进行Au修饰,并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了室温二氧化氮(NO_(2))气体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及Raman光谱仪对修饰后的sc-SWCNT材料进行... 通过四氯金酸(HAuCl_(4))对(6,5)手性的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sc-SWCNT)进行Au修饰,并基于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了室温二氧化氮(NO_(2))气体传感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及Raman光谱仪对修饰后的sc-SWCNT材料进行微观形貌和元素含量的分析和表征,结果表明HAuCl_(4)成功复合到sc-SWCNT表面上。气敏测试结果表明,HAuCl_(4)修饰的sc-SWCNT气体传感器表现出了更高的响应值和更低的检出限,其对体积分数为1×10^(-6)的NO_(2)的响应值为1.25,是纯sc-SWCNT气体传感器的1.47倍,对NO_(2)的体积分数检出限达到了2.4×10^(-9),并且在气体的选择性和重复性上表现优异。同时HAuCl_(4)修饰的sc-SWCNT气体传感器也展现了出色的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导体性单壁碳纳米管(sc-SWCNT) 室温气体传感器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二氧化氮(NO_(2))
下载PDF
一种LED辐照激励下的室温NO_2气体传感器研究
6
作者 贾丁立 胡明 +1 位作者 李明达 刘青林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9-31,共3页
采用快速热处理的方法,提高了室温下WO3薄膜气体传感器对NO2的敏感特性。首先采用直流对靶磁控溅射的方法在Al2O3陶瓷基底上沉积纳米WO3薄膜,然后在N2∶O2=4∶1的混合气氛中,分别在500,600℃和700℃的热处理温度下对纳米WO3薄膜进行快... 采用快速热处理的方法,提高了室温下WO3薄膜气体传感器对NO2的敏感特性。首先采用直流对靶磁控溅射的方法在Al2O3陶瓷基底上沉积纳米WO3薄膜,然后在N2∶O2=4∶1的混合气氛中,分别在500,600℃和700℃的热处理温度下对纳米WO3薄膜进行快速热处理。所得样品表面形貌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晶体结构用X射线衍射仪(XRD)进行表征,在室温下检测经过不同热处理温度的样品在LED光照下的WO3薄膜气体传感器的NO2敏感性能。结果表明:经过600℃快速热处理的样品的气敏性能最好,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灵敏度最高,在室温下可以达到100,且具有较好的响应恢复特性,测试环境的辅助激励光源LED易与IC集成,具有降低能耗、简便实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温气体传感器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快速热处理 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值得一提室温传感器安装不当引起长虹空调制热不开机
7
作者 王召刚 《家电维修》 2003年第11期26-26,共1页
关键词 冷暖型空调器 制热 室温传感器 安装 感温探头
下载PDF
石墨烯/铜异质结室温气体传感器性能研究
8
作者 赵珉 褚卫国 +1 位作者 刘桂英 纪捷先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15-1621,共7页
为了改善石墨烯室温气体传感器响应低、恢复性差等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石墨烯基气体传感器,其具有石墨烯叉指电极以及中央铜薄层沉积区结构。通过XPS分析发现,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氧化,铜薄层存在Cu;、Cu;、Cu;及Cu;四种价态成分;且... 为了改善石墨烯室温气体传感器响应低、恢复性差等缺点,本文设计了一种石墨烯基气体传感器,其具有石墨烯叉指电极以及中央铜薄层沉积区结构。通过XPS分析发现,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然氧化,铜薄层存在Cu;、Cu;、Cu;及Cu;四种价态成分;且随着沉积厚度的变化,四种价态成分所占比例也发生变化。实验发现铜薄层沉积厚度为8nm对应的器件性能最佳,对5×10^(-6)和0.3×10^(-6)NO_(2)的室温响应分别为-30.9%和-8.1%,对105×10^(-6)和10×10^(-6)NH;的响应分别为+29.1%和+5.9%,且具有较好的恢复性能。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本征石墨烯、修饰有铜及铜氧化物的石墨烯表面对NO_(2)和NH;吸附的微观参量,并讨论了器件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基室温气体传感器 铜沉积 NO_(2)检测 NH 检测 响应机制
下载PDF
采用室温电容传感器的红外成像仪
9
作者 《红外》 CAS 2003年第4期42-42,共1页
非致冷红外传感器在空间遥感、夜视、目标识别、热测绘、运动探测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应用。然而, 由于现有非致冷红外传感器的性能还比较低。
关键词 红外成像仪 室温电容传感器 非致冷红外传感器 结构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