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动短视频的众生话语与审美裂变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永昶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4-180,共7页
数字影像技术使影像生产大众化和普及化,通信技术迭代使大规模的影像传输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使影像实现分类精准传播,“技术赋权”让移动短视频生产和传播成为后景观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移动短视频呈现出与现实世界直接呼应的“众... 数字影像技术使影像生产大众化和普及化,通信技术迭代使大规模的影像传输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使影像实现分类精准传播,“技术赋权”让移动短视频生产和传播成为后景观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移动短视频呈现出与现实世界直接呼应的“众生话语”形态,尤其是大量纪实类影像的出现,使普通大众的话语表达从“说与被说”的语言中心范式逐步转变到“看与被看”的影像中心范式。在美学品质上,移动短视频呈现出生动的“日常审美”风貌,但在各种力量的推动博弈之下,也孕育着产生具有“艺术审美”品格的经典图式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 后景观社会 众生话语 审美裂变
下载PDF
“屈原戏”的现代转型与审美裂变
2
作者 郭丰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0,共7页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 较之元明清,现代“屈原戏”在抒情主题、审美追求、悲剧结撰三个层面发生裂变:(1)跳出科场、仕途的古典抒情主题,通过植入自我、国族、人民等现代性话语,契合不同时段的政治文化规范,提升屈原抒情的现代品格;(2)摆脱儒家“怨而不怒”的诗教规范,将屈原的“怨情”导向具有突破性力量的“怒”,激发主体的反抗意志;(3)跳出古典戏曲“大团圆”的结撰传统,叙事终止于屈原投江,那一刻悲剧情感达至饱和,震动不同时代的观者。现代“屈原戏”为知识分子发抒情感以及参与现代中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能量源,但是,对戏剧功能性的强调以及剧中自我/他者二元对立的抒情模式,减弱了其美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戏” 审美裂变 怨而怒 悲剧意识
下载PDF
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20世纪30年代论语派与左翼文学论争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本朝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12期80-82,共3页
新文化和新文学是在不断论争和分化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就与左翼文学发生了论争,它不同于发生在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而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在挣脱传统经学和玄学束缚之后而有了审美... 新文化和新文学是在不断论争和分化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林语堂为代表的论语派就与左翼文学发生了论争,它不同于发生在新文学内部的其他论争,而有着丰富的美学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美学在挣脱传统经学和玄学束缚之后而有了审美的自觉,从逻辑的、理性的理论构想走向了文学的审美创造,在文学与时代、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尚力与闲适的审美裂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力 闲适 审美裂变
下载PDF
妍媸互现下的性别焦虑——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的审美裂变及其心理原因的探寻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建峰 《华文文学》 2007年第4期52-56,共5页
白先勇受自身同性恋文化心理的影响,在面对女性形象时形成了他迥异于正常男性作家的审美心态。具体到他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以"女性衣饰和形体"为美、以"女性肉体和性行为"为丑的女性审美的裂变性描写。这种描写在丰... 白先勇受自身同性恋文化心理的影响,在面对女性形象时形成了他迥异于正常男性作家的审美心态。具体到他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以"女性衣饰和形体"为美、以"女性肉体和性行为"为丑的女性审美的裂变性描写。这种描写在丰富女性形象审美画廊的同时,也通过形象和叙述本身揭示了作者在同性恋文化遭禁斥的时代氛围里潜隐于内心的性别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先勇 同性恋文化 女性形象 审美裂变 心理探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