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6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5G时代数字技术场景中的沉浸式艺术 被引量:49
1
作者 江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7,共11页
5G技术系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技术集体优化的技术升华和结晶,具有万物互联、泛在网、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低功耗等优势。借助5G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光学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体验将成为... 5G技术系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技术集体优化的技术升华和结晶,具有万物互联、泛在网、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低功耗等优势。借助5G移动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光学和电子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体验将成为学习、生活、娱乐和审美的重要形态。在5G+VR+AR+AI数字技术场景中,探索沉浸式体验艺术的生成及其与新时代数字技术的耦合、沉浸式艺术与虚拟现实之间的深层关系、5G时代技术组合态势下的沉浸式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转向和审美法则,反思技术统治和感官娱乐至上虚拟场景中沉浸式艺术的"景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技术、审美与艺术价值,有利于提升人们在5G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技术互联时代的沉浸式艺术创作、表达和受众体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时代 沉浸式艺术 审美范式 艺术“景观化”反思
下载PDF
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 被引量:25
2
作者 覃江梅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6-241,共6页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出现了两种范式: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审美范式孕育并形成于五、六十年代,鼎盛于七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受到众多质疑。实践范式酝酿于八十年代,出现于九十年代。两种范式坚持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 20世纪下半叶,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出现了两种范式: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审美范式孕育并形成于五、六十年代,鼎盛于七十年代,于八十年代受到众多质疑。实践范式酝酿于八十年代,出现于九十年代。两种范式坚持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的本质与价值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对音乐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从历史的视角看,这两种范式的出现与主张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论背景分不开。审美范式为音乐教育专业的稳定与统一起了很大的作用。实践范式则为人们理解音乐与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教育哲学 审美范式 实践范式
原文传递
数字时代的视觉狂欢:论短视频消费的审美逻辑及其困境 被引量:20
3
作者 柴冬冬 金元浦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9-86,共8页
2017 年来,在互联网文化消费市场,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开始超过直播的热度,下载量暴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01亿人,市场规模116.9亿元,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将超过7亿人,市场规模接近400亿元(1)。短视频消... 2017 年来,在互联网文化消费市场,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开始超过直播的热度,下载量暴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01亿人,市场规模116.9亿元,预计2020年用户规模将超过7亿人,市场规模接近400亿元(1)。短视频消费的火爆无疑成为当下最重要的视觉文化现象之一,集中代表了数字新技术语境下视觉审美范式的变革。但这种新的视觉审美形式在满足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下载量 视觉文化 视频消费 精神文化需求 审美范式 数据显示 审美逻辑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的设计美学变革 被引量:16
4
作者 祝帅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10期47-59,I0003,I0004,共15页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经渗透到各种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尽管传统的人工设计仍然没有也不可能被AIGC完全取代,但随着AIGC生成设计的普及和建立话语霸权,其审美范式将会从模仿现有的设计逐渐发展到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规律和法则... 当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已经渗透到各种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尽管传统的人工设计仍然没有也不可能被AIGC完全取代,但随着AIGC生成设计的普及和建立话语霸权,其审美范式将会从模仿现有的设计逐渐发展到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规律和法则,并逐渐影响到公众领域的审美变革。虽然说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形成了全新的设计美学风格还为时过早,但不管从现象还是逻辑来推断,人工智能都正在形成一种特有的美学风格,对此我们要开展及时的解析,并基于设计美化生活的初心进行积极的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 程序化创意 现代主义 设计美学 审美范式
下载PDF
从审美范式到反思性实践范式——历史视域中的音乐教育范式转换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王秀萍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9-144,共6页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的建立是以音乐课程进入美国公共教育体系为物质前提,以18、19世纪的美学为艺术哲学基础,以绝对表现主义美学为音乐哲学基础,以雷默的思想为代表。而音乐教育反思性实践范式的产生是以多元文化运动与科技迅猛发展为社... 音乐教育审美范式的建立是以音乐课程进入美国公共教育体系为物质前提,以18、19世纪的美学为艺术哲学基础,以绝对表现主义美学为音乐哲学基础,以雷默的思想为代表。而音乐教育反思性实践范式的产生是以多元文化运动与科技迅猛发展为社会背景,以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反思性实践美学为理论基础,以埃里特思想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范式 反思性实践范式 范式转换
原文传递
文化间性的例证:中国诗歌审美范式对美国诗歌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邱国红 《云梦学刊》 2005年第1期96-99,共4页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作实践产生了整体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 美国诗歌 审美范式 文化间性
下载PDF
审美范式的世俗化:艺术哲学的重构与审美风尚的改变 被引量:10
7
作者 傅守祥 《探索》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加深,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必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范式 世俗化 艺术哲学 大众文化 审美风尚 超越性
下载PDF
凝视与倾听——试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视听审美范式问题 被引量:15
8
作者 路文彬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82-87,共6页
视觉与听觉属于审美消费过程中的两种范式,前者偏重于理性,后者偏向于感性。以古希腊哲学为基准确立起来的西方形而上学正是以视觉为本位的,而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构建起的则恰是与其截然相反的听觉中心主义传统。如此两种哲学传统直接促... 视觉与听觉属于审美消费过程中的两种范式,前者偏重于理性,后者偏向于感性。以古希腊哲学为基准确立起来的西方形而上学正是以视觉为本位的,而中国古代老庄哲学构建起的则恰是与其截然相反的听觉中心主义传统。如此两种哲学传统直接促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学艺术样式。但“五四”启蒙运动对于西方理性的推崇和借用,消弭了中国这种听觉范式的文学艺术品格,将其引向了视觉中心主义的道路。这一道路通向当代之后,愈走愈远,致使文学艺术严重疏镦了情感,转向欲望的无节制膨胀。文学艺术不再是丰富人们的感受,而是剥夺人们的感受,将读者训练成冷漠的“凝视”者和“窥视”者,进而遏抑住他们想象的冲动。特别是当下这个所谓“读图时代”的来临,更是表明了人们仍然还没有意识到视觉对于我们的无情剥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 听觉 审美范式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 被引量:12
9
作者 胡友峰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3-113,共11页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发生了从"形象"向"拟像"的转型,导致了文学的异变。这种异变主要表现在文学形态从"读"转向了"看",文学功能从"文学性"转向"娱乐性",文学趣味从"精神性"转向"世俗性",文学理想从"审美救世"转向"娱乐消费"。这种异变引发了文学审美空间的变化。电子媒介时代文学走出异变的途径在于:摆脱媒介的形式偏好,面向文学的实践召唤;恢复文学的想象和形而上学功能;呼唤一种"尊灵魂"的文学创作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审美范式 转型 文学镜像
下载PDF
“赛博格”:后人类时代的身体范式与审美隐喻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亚芹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142-148,共7页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 “赛博格”这个词语是新兴范畴,但赛博格思想却有着悠长的知识学创生历史。实际上,“赛博格”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对西方传统二元论的反叛和对人类身体的重塑。赛博格身体是后人类时代审美范式变革的一种典型,无论是“具身化”的人机混合形态或是“离身化”的身心分离形态,都是当前审美景观的多元化呈现。因此,面对后人类时代的不确定性和生存风险,我们的审美观和价值标准也应该发生相应变化,实现由“人机共存”向“审美共生主义”的转变,这不仅意味着人类身体的敞开与延伸,意味着人类与具身世界的交织互融,更意味着美学未来发展的开放性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格 后人类 身体隐喻 审美范式
下载PDF
冯家慧教授的民族声乐艺术实践及其理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莺燕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5-173,共9页
冯家慧教授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系教授,是我国当代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她民族唱法立足戏曲、说唱、民歌,重视从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追求民族特点、歌曲风格和个性特征,追求演唱风格... 冯家慧教授是武汉音乐学院的声乐系教授,是我国当代艺术院校民族声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她民族唱法立足戏曲、说唱、民歌,重视从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追求民族特点、歌曲风格和个性特征,追求演唱风格色彩的多样性,并借鉴西洋传统唱法,在不断努力探索中,身体力行地追求民族声乐审美范式。文章探索她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民族声乐道路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家慧 民族声乐 教育家 民族唱法 审美范式 教学
下载PDF
新中国民族民间舞审美范式的构建——兼论贾作光蒙古族舞蹈的“规范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仝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8年第2期1-5,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氛围的变化和舞蹈专业水平的提高,传统民族民间舞在继承各民族舞蹈传统的同时,在身体语言的塑造力、艺术形象的创造力和舞台综合的表现力等方面,逐渐建构起其审美范式,并以此为载体与途径,追求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氛围的变化和舞蹈专业水平的提高,传统民族民间舞在继承各民族舞蹈传统的同时,在身体语言的塑造力、艺术形象的创造力和舞台综合的表现力等方面,逐渐建构起其审美范式,并以此为载体与途径,追求深刻的人文内涵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境界,展现了更富有时代感、人民性的审美现代性特征。从历史发生的角度看,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建构,是在新中国初兴的历史语境中,在苏联模式、专家系统、人民主体的共同作用下,以"舞台化"呈现出来的。在这个现代转型的历程中,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先生对蒙古族传统舞蹈的"规范化"改造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重要的艺术经验和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律性 新中国民族民间舞 审美范式 贾作光 规范化
原文传递
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泽庆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6,共4页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审美理想,已不能指导新的艺术样式。全媒体时代审美理想的探讨,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艺术形态的新旧并存,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是新旧共生...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艺的发展日新月异。建立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审美理想,已不能指导新的艺术样式。全媒体时代审美理想的探讨,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艺术形态的新旧并存,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必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也是新旧共生。虽然全媒体时代新兴的审美理想并未定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毕竟呈现某些新的端倪。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有利于当代艺术和审美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 审美理想 审美范式 艺术的生活化 感性的偏执
下载PDF
论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秀萍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1-126,共6页
艺术的独特价值是对人性的感觉的表现,而艺术作品是人类表现人性之感觉的载体,领会艺术的意义意味着艺术表现形式与感觉状态的双重打开。因此,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或感觉教育,即通过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感知与反应,获得感觉或审美体验的教育。
关键词 审美范式 审美体验 音乐教育 艺术表现 感知效果
原文传递
中国新诗的审美范式与民族心理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同道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42,共6页
本文认为,新诗的诞生并非源于本体演进而是文学革命的结果。80年来,在新诗的本体建设上人们作了许多探索,寻找契入民族心理的审美范式。这种探索还需继续下去。
关键词 审美范式 中国新诗 新诗体 自由诗 民族心理 诗歌体制 大众化 闻一多 新格律诗 现代格律诗
原文传递
“雅”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兼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评判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宗登 《艺术评论》 CSSCI 2019年第7期164-173,共10页
"雅"的内涵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是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就民间手工艺而言,"雅"的价值体系经历了"雅俗对立"到"雅俗相依"的过程。随着"雅"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理念的不断扩展,其美学范式... "雅"的内涵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是不断拓展和延伸的,就民间手工艺而言,"雅"的价值体系经历了"雅俗对立"到"雅俗相依"的过程。随着"雅"的审美内涵与审美理念的不断扩展,其美学范式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物质层面的雅物、雅器、雅玩;二是行为层面的雅趣、雅交、雅贿;三是审美层面的清雅、文雅、典雅。民间手工艺的"雅"化伴随着"雅"的身份"区隔"、文化"占位"和价值认同,在利益至上与资本裹挟的背景下,其人文伦理、生态伦理与市场伦理相继缺失。"雅"的价值重构包括"雅"的传统价值伦理的解构、辨析、吸收与重构,以及人文生态与文化生态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 民间手工艺 审美范式 价值重构
原文传递
从《溪山琴况》的审美范式到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行动范式
17
作者 张宸源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7期171-174,共4页
本文从对《溪山琴况》“物象-象意-意象-意境”审美范式的讨论出发,阐明小学音乐美育需秉持的三个观念:关注性灵的培养、构建音乐美育的生活境界、坚持无功利的音乐欣赏。并借助具体课例讨论审美范式移植至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方式,即... 本文从对《溪山琴况》“物象-象意-意象-意境”审美范式的讨论出发,阐明小学音乐美育需秉持的三个观念:关注性灵的培养、构建音乐美育的生活境界、坚持无功利的音乐欣赏。并借助具体课例讨论审美范式移植至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有效方式,即“直觉感受-限定时间-限定空间-限定象意-填充世界-注情-哲思-留白”的行动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山琴况 审美范式 音乐欣赏课 行动范式
下载PDF
庄子的气论及其哲学、美学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柏青 朱登武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47-50,共4页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 气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本体论范畴,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庄子的"气"具有三种基本的意义。庄子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通过"听之以气"的途径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真人、神人、至人的境界。庄子的"气"论对中国哲学影响巨大,奠定了"气"的宇宙文化在中国文化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它生成了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范式及其美学的独特品质,对中国美学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之“气”哲学 审美理想 审美范式
下载PDF
重构千年词史的演进范式:评《词体的唐宋之辨研究》
19
作者 胡娟 《中国韵文学刊》 2024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陈寅恪先生曾言:“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1](P3... 唐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陈寅恪先生曾言:“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1](P332)学界多将魏晋至中唐称为“唐型文化”的发展、成熟期,而中唐至宋代则为“宋型文化”的萌生与成熟期。作为这种转型的表征之一,文学亦可作“唐型”与“宋型”之分,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诗歌。以中唐为界,中国古典诗歌的风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形成了“唐音”与“宋调”两种并驾齐驱的审美范式,后世诗史的演进,基本上处于这两种范式的影响之下,或宗唐,或宗宋,或出入唐宋,两者并尊,而诗学史上也形成了持续数百年的唐宋诗之争,至今仍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宋型文化 宗宋 唐音 宗唐 词史 宋调 审美范式
下载PDF
从生产方式到审美范式:类型电影的当代价值
20
作者 田义贵 刘欣如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106,共4页
“制片商”和“观众”是考察类型电影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本性,后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审美活动,二者共同为类型电影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主要作为某种特定的“生产方... “制片商”和“观众”是考察类型电影的两个重要因素,前者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商业本性,后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进行审美活动,二者共同为类型电影的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经典好莱坞时期的类型电影主要作为某种特定的“生产方式”被指称,而中国的类型电影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和50至80年代的香港地区最为典型,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电影商业性的复苏才使类型电影逐渐被重视,但更多地作为一种“审美范式”被发展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电影 生产方式 审美范式 当代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