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现代美学:历程与模式 被引量:12
1
作者 张法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20 0 4年 4月 2 5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美学研究所召开了“纪念中国著名美学家马奇先生逝世一周年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 ,在专门的学术会议上 ,滕守尧、陈望衡、李丕显、潘知常、陶东风、王志敏、方珊、肖鹰、薛富兴、朱青军... 20 0 4年 4月 2 5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美学研究所召开了“纪念中国著名美学家马奇先生逝世一周年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研讨会” ,在专门的学术会议上 ,滕守尧、陈望衡、李丕显、潘知常、陶东风、王志敏、方珊、肖鹰、薛富兴、朱青军、袁济喜、王旭晓、牛宏宝、吴琼、张永清、章辉、张法等就中国当代美学的演化理路 ,2 0世纪中国美学的研究模式和 2 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各抒己见并相互问难 ,新见迭出 ,气氛热烈。这里 ,刊发张法先生、章辉先生、王志敏先生和潘知常先生根据发言整理的四篇文章 ,以期对中国当代美学的演化与发展问题进行一次集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 审美现象学 实践美 审美意识
下载PDF
现象学的未完成性与审美现象学的建立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春时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9-57,共9页
当代现象学的建设并没有最终完成,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现象学必须建立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达到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同一。现象并非存在物的本质显现,而是存在意义的显现。因此,现象学应该体现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从而实现我与世界之间... 当代现象学的建设并没有最终完成,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现象学必须建立在存在论的基础上,达到现象学与存在论的同一。现象并非存在物的本质显现,而是存在意义的显现。因此,现象学应该体现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从而实现我与世界之间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而真正符合这一条件的只能是审美,审美是存在意义的显现,从而成为充实的现象学。因此,必须建立审美现象学,以把握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存在论 审美现象学 未完成性 主体间性 存在意义
原文传递
美的建构与解构——从美学原理中的三大问题谈起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法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6期57-62,共6页
美学原理中有三大问题,美是主观的,同时又有客观性,美是有个人性的又是有共同性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解决在于第三个问题,美的建构与解构,理解了美的建构与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形成,客观化、普遍化、符号化的问题,理解了美的解构,就理解了... 美学原理中有三大问题,美是主观的,同时又有客观性,美是有个人性的又是有共同性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解决在于第三个问题,美的建构与解构,理解了美的建构与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形成,客观化、普遍化、符号化的问题,理解了美的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差异和变化。审美现象学,美由个人性到普遍性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理 三大问题 审美现象学 美的建构与解构
下载PDF
中西审美现象学的时空结构差异 被引量:5
4
作者 仲霞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7,共6页
杨春时认为,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是领会存在意义的途径,最终走向审美现象学;而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是体道的方法,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它通过感兴、真情、意象、妙语等环节,使道得以显现。仲霞指出,西方审美现象学具有时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 杨春时认为,现象学作为哲学方法论是领会存在意义的途径,最终走向审美现象学;而中华美学认为审美是体道的方法,具有现象学的性质;它通过感兴、真情、意象、妙语等环节,使道得以显现。仲霞指出,西方审美现象学具有时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时间的超越把握存在的意义,最后向空间性审美现象学转化;中华审美现象学则具有空间性倾向,经由对现实空间的超越把握道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向时间性审美现象学转化。毛宣国梳理了80年代以来自觉运用现象学观念与方法来阐释中国传统美学"意象"理论的三位代表人物叶朗、张祥龙、杨春时:叶朗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整合西方现象学与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理论资源,提出了"美在意象"的理论;张祥龙以西方存在论现象学为依据,提出"现象本身是美的"的命题,将之与中国古代"意象"审美经验的阐释紧密联系;杨春时则以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路与需要出发,提出"审美意象是现象学的现象"的观点,并以此为根据阐发中国"意象"美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象学 时空结构 中西 意识哲 海德格尔 存在意义 时空维度 本质直观
原文传递
审美现象学视域中的美 被引量:5
5
作者 杨春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92-97,共6页
从现象学的角度考察审美对象,批判实体论的美的本质观。审美是一种现象学直观,所谓美就是一种意向性对象即现象,因而不同于经验对象即表象。作为意向性对象,美就成为本真的世界,它具有虚实同一的性质;而且美具有主客同一性,从而解决了... 从现象学的角度考察审美对象,批判实体论的美的本质观。审美是一种现象学直观,所谓美就是一种意向性对象即现象,因而不同于经验对象即表象。作为意向性对象,美就成为本真的世界,它具有虚实同一的性质;而且美具有主客同一性,从而解决了美的主客观性的难题。同时,作为审美(现象),美也消除了内容与形式的分离,达到了二者的同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象学 意向性对象
下载PDF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交织的艺术世界 被引量:2
6
作者 罗乐 《艺术当代》 2017年第5期40-43,共4页
本文从杜夫海纳的审美现象学进行切入,通过对美与审美经验的两个问题的分析,指出审美现象学对于艺术实践具有的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审美现象学 杜夫海纳 现象学 审美经验
原文传递
论审美现象学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春时 《厦大中文学报》 2014年第1期3-10,共8页
现象学在胡塞尔以后,形成了三种走向。第一种走向是由先验现象学变成了经验现象学。第二种走向是由在场的现象学变成了缺席现象学。它们都不能最终解决领会存在的意义问题。第三种走向是建立审美现象学。审美体验符合了现象学的一般规定... 现象学在胡塞尔以后,形成了三种走向。第一种走向是由先验现象学变成了经验现象学。第二种走向是由在场的现象学变成了缺席现象学。它们都不能最终解决领会存在的意义问题。第三种走向是建立审美现象学。审美体验符合了现象学的一般规定,成为充实的现象学:审美体验以其超越性悬搁了现实意识,成为充分的非自觉意识,从而回归了纯粹意识。审美体验以其彻底的意向性克服了主客对立,实现了我与世界的同一,从而使现象显现。审美体验以其审美理想使世界的本质呈现,从而领会存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现象学 缺席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
原文传递
论美与美感的现象学生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都爱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6-41,共6页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 从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精神出发,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构建一个审美主客体的交互同构机制:审美态度开启了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向;通过"心理距离"的加括号和悬隔作用,使得直面对象形象的审美意识得以净化和澄明;直觉意识的观照中,形象的直觉和直觉的形象趋为浑然的同构之境;在"内模仿"的自动应感活动中,对象形象地被显现于一切感知觉意识中;在移情的情感感应模式中,物我互化,主客同一,在一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意向混成之中,美与美感最终被显露为一种具有情感深度和形上境界的生成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象学 审美态度 心理距离 审美直觉 移情与内模仿
下载PDF
美学方法论与先验现象批判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春时 《中国美学研究》 2014年第1期249-264,共16页
现象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如何由不在场变成在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缺席现象学,一条是审美现象学。缺席现象学认为本真的存在或他者不在场,因此不直接感知,但由于存在的缺席,必然造成现实生存的缺陷,于是现实生存体... 现象学的根本问题是存在如何由不在场变成在场。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条是缺席现象学,一条是审美现象学。缺席现象学认为本真的存在或他者不在场,因此不直接感知,但由于存在的缺席,必然造成现实生存的缺陷,于是现实生存体验就会出现一种缺失感。而审美现象学即充实现象学,使世界整体作为审美对象出现,使审美成为存在的显现形式,使存在的意义作为审美意义被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意向性 缺席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
原文传递
从现象学美学向审美现象学的转向
10
作者 王欢欢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11-118,共8页
在宽泛意义上的"现象学美学"中发生着从"现象学美学"到"审美现象学"的转向。"现象学美学"不同于"审美现象学",二者乃是不同的思想范式。"审美现象学"超越了"现象学美... 在宽泛意义上的"现象学美学"中发生着从"现象学美学"到"审美现象学"的转向。"现象学美学"不同于"审美现象学",二者乃是不同的思想范式。"审美现象学"超越了"现象学美学"对现象学本质直观方法的机械式运用,认为审美经验本身完成了现象学还原,审美对象即是现象,显现了"存在"。我们认为,这种转向不是偶然的,其具有内在逻辑的必然性,因为"审美现象学"完全实现了现象学的本意,或者说,借助于"现象学美学"这个中介,现象学在"审美现象学"中完全实现了自身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现象学 审美现象学 存在
下载PDF
回到审美现象学——审美的难易论
11
作者 王世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5年第3期19-21,共3页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 生活中有无限多样的美,每一个有正常感觉的人都能够感受到。但在美学理论研究中,要给美下定义时却反倒变成了难的。这是因为用玄空幻想编织的美学理论,没有回到原来真切的审美感觉的现象学,看似高深,实则遮蔽了审美学的真相。审美是对形象的直接感觉,常常不假思索;审美是欣赏的事物的形象符合自己理想的情趣,而不是要占有实物供己实用。只要没有求利的心态,达到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就能达到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境界,并且又提升到一个更加重要和更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现象学 审美难易论 直觉 审美无功利
下载PDF
观念论美学与现象学美学之间的《海德堡美学》手稿——论卢卡奇早年审美现象学思想
12
作者 秦佳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9-133,共15页
卢卡奇海德堡时期(1914—1918)美学研究的核心是美的理念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目的仍在于解决审美二元论困境。他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美学设定、作品效应形式、经验现实、美的理念四个层面,揭示出主... 卢卡奇海德堡时期(1914—1918)美学研究的核心是美的理念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其目的仍在于解决审美二元论困境。他发展了康德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从美学设定、作品效应形式、经验现实、美的理念四个层面,揭示出主体认识活动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即主体基于意向性并通过自由变更,建构符合主观经验的对象化客体的过程。卢卡奇在《海德堡美学》手稿(1916—1918)中提出的审美现象学,不仅在美学中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交往提供了可能,也是对理念美学与现象学美学有机结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堡美》手稿 审美现象学 设定 效应形式 经验现实
原文传递
意象,主体间性与中华审美现象学——从杨春时的《中华美学概论》谈起
13
作者 简圣宇 郭冠男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9年第10期123-126,共4页
《中华美学概论》从现代美学视角,特别是积极借鉴现象学的资源来反观和阐释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努力推动其现代转型。该书力求在中华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审美资源在现代美学理念下与现象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以构建... 《中华美学概论》从现代美学视角,特别是积极借鉴现象学的资源来反观和阐释中华传统美学思想,努力推动其现代转型。该书力求在中华美学思想与现代美学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审美资源在现代美学理念下与现象学理论的深度融合,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通约性的“中华审美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 审美意象 审美现象学 存在论
下载PDF
杨春时先生的美学思想历程
14
作者 李婷文 《厦大中文学报》 2019年第1期42-50,共9页
杨春时先生是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走出实践美学,建立了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本文主要考察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共时和历时特征,并探寻该体系生发演变的逻辑和文化意义。本文认为,历时层面上,从理论资源来看,杨春时先生从20世纪80... 杨春时先生是后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走出实践美学,建立了主体间性-超越论美学。本文主要考察杨春时美学体系的共时和历时特征,并探寻该体系生发演变的逻辑和文化意义。本文认为,历时层面上,从理论资源来看,杨春时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先后受到早期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现象学-存在论,以及中国古典文论的洗礼,走过了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理论历程;共时层面上,他在2010年后建立审美现象学和现代性文化思想体系,这两个体系看似分立,实则贯通,见证着杨春时先生独特的求真与求善之道,并在建立中华美学的事业中实现求真与求善、自由与自然的合题。对杨先生体系共时和历时方面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他对现代中国美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后实践美 审美现象学 现代性 中华美
原文传递
“神理”范畴的审美现象学观照(本体论)——自然性、铺叙性与“过程”的“整体显现”
15
作者 王新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47-51,共5页
“神理”是一个尚未系统论及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 ,从神理范畴本体论层面探讨其历史赋予的丰富的理论内涵 ,并运用现象学美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观照 ,可以看出其自然性、铺叙性的形上品格 ,与现象学美学的“过程”、“整体性”
关键词 "神理"范畴 审美现象学 本体论 铺叙性 "过程" "整体显现" 自然性 中国古典美
下载PDF
中华审美现象学与“意象”概念的现代阐释问题——从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谈起 被引量:28
16
作者 简圣宇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2020年第2期193-205,209,共14页
在意象理论的现代转型研究中,现象学理论是值得借鉴的重要资源之一。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是他正在建设的"审美现象学"理论的一部分。但现象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各自产生的观念背景有较大差异,以现象学阐释中国传统美学很可能会遮... 在意象理论的现代转型研究中,现象学理论是值得借鉴的重要资源之一。杨春时教授的意象论是他正在建设的"审美现象学"理论的一部分。但现象学和中国传统美学各自产生的观念背景有较大差异,以现象学阐释中国传统美学很可能会遮蔽中国传统美学本身的某些特质。理解和阐释"意象"概念,不能过度仰赖现象学的理论,而应当依循中国传统美学的内在理路和资源,援引其他现代美学思想来加以批判审视。回归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侧重对"领悟力"的探讨,是我们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精神资源以建构现代美学需要关注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审美现象学 意象 轻美 领悟力
原文传递
美学何以成为第一哲学——杨春时先生美学思想述论
17
作者 肖建华 吴上清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6期9-14,共6页
杨春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后实践美学代表。他不断在美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他始终站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引领着中国当代美学的向前发展。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其美... 杨春时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美学家,后实践美学代表。他不断在美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他始终站在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前沿,引领着中国当代美学的向前发展。201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是其美学思想的最新表达。重建现代性美学,要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克服,对其合理性进行吸收。首先要对美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进行重置,再以主体间性为基础建构中华审美现象学。在这个过程中,现象学和存在论哲学都走向了审美主义,美学也就成为了充实的现象学和本源的存在论。而现代哲学和美学中两大谱系即现象学与存在论的汇流并最终走向审美主义,证明了现代美学成为了哲学的奠基,美学因此成为第一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春时 主体间性 作为第一哲的美 现代性 审美主义 中华审美现象学
下载PDF
杜夫海纳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4
18
作者 M.赛松 王柯平 《世界哲学》 2003年第2期69-80,共12页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 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不同程度地涉及到鉴赏、品位、判断、体验、因借、翻译等美学或跨文化问题。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到底是何走向 ?是要重估传统的学说 ,澄清原来的疑难 ,继而提出新理论、新体系呢 ?还是从跨文化学的角度切入 ,将中西美学与诗学的主要范畴及其理念 ,置于社会历史和语言文化的特定语境中加以比较分析 ,继而在其互动互补的关系中追求“法乎其上”的沟通与超越呢 ?凡此种种 ,中外美学家均有各自的构想与见地。 2 0 0 2年 1 0月 ,“美学与文化 :东方与西方”国际美学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来自 1 5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80名美学家就相关话题进行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与对话。这其中 ,侧重审美经验的现象学美学 ,推崇伦理功用的实用主义美学 ,强调跨文化视界的翻译美学和标举诗性智慧的比较诗学 ,均试图为未来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维度与探索平台 ,故值得我们从学理上给予一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夫海纳 思想 审美经验现象学 人类 审美客体 表现性 情感 审美体验 光验论
原文传递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何振科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30-32,共3页
关键词 杜夫海纳 现象学思想 审美经验现象学 艺术本体论 审美知觉论 审美经验论
下载PDF
“先验”的音乐美学观——杜夫海纳审美经验论
20
作者 冯钰文 《音乐生活》 2024年第2期22-26,共5页
米凯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大学美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3)、《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三册论文... 米凯尔·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1910—1995),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曾任法国巴黎大学美学讲座教授,著作有《审美经验现象学》(1953)、《先验的概念》(1959)、《语言与哲学》(1963)、《诗学》(1963)、《为了人类》(1968)、三册论文集《美学与哲学》(1967—1976)等,其中《审美经验现象学》较为系统集中地体现了其现象学美学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经验现象学 与哲 杜夫海纳 审美经验论 现象学 法国巴黎大 《诗 讲座教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