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俗翻译的“震惊”效果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精神——林语堂翻译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杨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47,共6页
通俗翻译是文化现代性过程中一道新的风景,它以其“震惊”的效果和亲和的魅力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和广阔的市场,对于现代刻板的日常生活和现代性过程中的人格分裂具有审美“救赎”的功效。本文以现代翻译家林语堂的翻译实践为主例,从美学... 通俗翻译是文化现代性过程中一道新的风景,它以其“震惊”的效果和亲和的魅力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和广阔的市场,对于现代刻板的日常生活和现代性过程中的人格分裂具有审美“救赎”的功效。本文以现代翻译家林语堂的翻译实践为主例,从美学角度分析了这种通俗翻译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和社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俗翻译文化 现代性 日常生活 审美救赎
原文传递
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范导作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池友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80-84,共5页
精英文化有责任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套批评机制。这一机制不是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本文着... 精英文化有责任来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套批评机制。这一机制不是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本文着力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精英文化现代人文意识的启蒙与批判作用,积极促成大众文化的审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精英文化 人文精神 审美救赎
下载PDF
德育的疼痛与审美救赎 被引量:9
3
作者 赵伶俐 《中国德育》 2017年第6期11-15,共5页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短板定理,长期的美育缺失必然导致德育乃至智育、体育等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解决德育长期投入大但效果不佳的办法,不是单纯地加强德育,而是需要补足美育这块...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短板定理,长期的美育缺失必然导致德育乃至智育、体育等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解决德育长期投入大但效果不佳的办法,不是单纯地加强德育,而是需要补足美育这块短板,要让德育教师接受系统地审美教育,包括美育理论及其教学方法的培训。此外,不仅德育,全面教育的所有方面,学校的所有学科课程和教学等,也都需要进行审美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美育 真善美 短板定理 审美救赎
原文传递
时尚,在实际意义上是一种大众审美主义——解读西美尔“时尚的哲学”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岚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4-56,共3页
时尚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在实际意义上表现为一种大众审美主义。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解读,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认识现代性的"钥匙"。时尚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现象,呈现"现在之感",... 时尚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在实际意义上表现为一种大众审美主义。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解读,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认识现代性的"钥匙"。时尚作为一种现代审美文化现象,呈现"现在之感",为现代个体提供一种审美、救赎之途,尽管那也许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审美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尚 西美尔 审美现代性 大众审美主义 审美救赎
下载PDF
影视传媒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救赎 被引量:6
5
作者 孙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4-235,共2页
当代社会,审美在迅速走向商业化和日常生活化,经典美学和高雅文化日趋松弛,"泛审美"的消费主义文化出场,并大有取代之势。本文针对影视传媒中的"泛审美"化乱象,作出了较为深刻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成因分析,进而提出了... 当代社会,审美在迅速走向商业化和日常生活化,经典美学和高雅文化日趋松弛,"泛审美"的消费主义文化出场,并大有取代之势。本文针对影视传媒中的"泛审美"化乱象,作出了较为深刻的消费主义文化的成因分析,进而提出了如何对"泛审美"影视作品进行审美救赎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传媒文化 审美 消费主义 审美文化 影视乱象 审美救赎
下载PDF
论美育是一种他者教育还是自我教育 被引量:6
6
作者 蔡震洋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127,共23页
美育实践受阻,原因众说纷纭,可能的突破路径是厘清美育主要适用于他者教育还是自我教育的形式问题。马克思人学、康德人学、马丁·布伯-潘知常人学理论综合指明,人在现象界的功利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时属于人的社会化,关注形而下... 美育实践受阻,原因众说纷纭,可能的突破路径是厘清美育主要适用于他者教育还是自我教育的形式问题。马克思人学、康德人学、马丁·布伯-潘知常人学理论综合指明,人在现象界的功利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时属于人的社会化,关注形而下的现实关怀,主要以他者教育形式完成;人在超验界的意义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时属于人的个性化,关注形而上的终极关怀,主要以自我教育形式完成。美育适用何种形式,取决于所要规避的误区及所要复归的本然使命。当前,他者(教育)对自我(教育)的僭越造成美育实证主义、虚无主义的异化问题,表征为以艺术知识技能训练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困境和以情感美育论、审美愉悦论、生活泛审美化美育论为代表的虚无主义困境。美育的复归应承领后实践美学观,基于审美形而上学,引导人借由审美体验进入审美意象,进而与人类真善美的永恒价值共在,建立意义意向性,最终超克实证与虚无困境,实现个性化与终极关怀。美育在功能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方面的特性表明,其主要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美育法、审美实证方法论问题是关切美育实践命运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自我教育 审美救赎 虚无主义 实证主义
下载PDF
数字异化的生成及消解路径 被引量:6
7
作者 代砚春 孙美玲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67,共9页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产生了物化现象,卢卡奇与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展开了“物化批判”。当现代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物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数字异化,人们相应拥有了“数字人”和“视...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在机器大工业时代产生了物化现象,卢卡奇与马克思分别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视角展开了“物化批判”。当现代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物化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数字异化,人们相应拥有了“数字人”和“视觉人”的双重异化形态。消解数字异化需要解蔽现代人的异化样态,构建一个全新的社会。为此,它呈现为两条不同路径:“卢卡奇式”的生产力批判路径从总体性的视角拒绝数字异化的演进,它求助于无产阶级的主体激情来突破数字异化的现代性牢笼,最终在阿多诺的理论中堕为一种“新人本主义”的审美救赎;“马克思式”的生产关系批判路径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挖掘数字异化的历史客观的自反性,它要求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为“数据共同体”,在“数据共享”“数据共有”的前提下将克服数字异化的路径理解为改变世界的现实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化 数字异化 审美救赎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与审美救赎 被引量:7
8
作者 方玲波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116,共3页
为了保持足够的审美自律和审美空间,审美活动拒绝和反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物化和庸俗化。审美对日常世界的批判性,可以使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克服社会的功利性障碍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使人和自然能找到协调一致的审美状态;它能... 为了保持足够的审美自律和审美空间,审美活动拒绝和反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物化和庸俗化。审美对日常世界的批判性,可以使人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束缚,克服社会的功利性障碍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使人和自然能找到协调一致的审美状态;它能够培养人的高尚的情怀,使人保持一种健康、平和的心态。审美是克服信仰危机,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仰危机 审美救赎 价值虚无 犬儒主义 批判
原文传递
曹丕“不朽论”与赋家的审美救赎
9
作者 刘可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曹丕“不朽论”所思所言的核心问题,是面临必死的预期,赋家创作对必死命运的拯救而言有何价值。曹丕就此问题展开了他关于必死和永生的价值之思,以及赋文写作何以是对赋家必死命运的审美救赎的思考。曹丕同时探讨了不朽对于赋家而言的... 曹丕“不朽论”所思所言的核心问题,是面临必死的预期,赋家创作对必死命运的拯救而言有何价值。曹丕就此问题展开了他关于必死和永生的价值之思,以及赋文写作何以是对赋家必死命运的审美救赎的思考。曹丕同时探讨了不朽对于赋家而言的有效性问题,他将赋文话语阐释为由人类社会公共话语和作者一己私语共构的复调性文学话语。曹丕的文“不朽论”开启了赋的死亡美学思想之路,促进了赋的死亡主题在创作实践活动中的丰富与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文章不朽论” 赋家 审美救赎
原文传递
尼采的游戏——对一种喻像的几个文本考察 被引量:6
10
作者 余明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30,共11页
文章首先说明了游戏在尼采成熟的哲学立场中的重要位置;进而集中于早期尼采,特别是《悲剧的诞生》和《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试图勾勒出尼采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隐蔽线索。通过分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的赫拉克利特式世界游戏,文章指... 文章首先说明了游戏在尼采成熟的哲学立场中的重要位置;进而集中于早期尼采,特别是《悲剧的诞生》和《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试图勾勒出尼采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隐蔽线索。通过分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的赫拉克利特式世界游戏,文章指出,尼采所谓的"审美之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或审美观众,而是能用既严肃投入又超越静观的双重视角来看待生命的人。狄奥尼索斯状态基于主体的变形,《悲剧的诞生》中对生命的审美证成和审美救赎正是基于这种变形,就此而言,《悲剧的诞生》已然开始游戏,但其中仍有不彻底处。只有通过"希腊悲剧哲学",通过对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的细致辨析,尼采才真正超越叔本华。在尼采的解释中,叔本华是一位现代的阿那克西曼德,而他自己则是一位现代的赫拉克利特。通过赫拉克利特,尼采才克服了艺术形而上学中的二元论预设。彻底的游戏用双重视角取代二元论,取消而非满足救赎需要,如此才真正克服了悲观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游戏 审美救赎 狄奥尼索斯式静观 主体的变形 悲剧哲学
下载PDF
论王尔德童话中浪荡子精神与审美现代性
11
作者 江雨斯 《外文研究》 2024年第2期55-61,108,共8页
王尔德的童话是他文学职业生涯的正式起点,同时也反映了浪荡子精神在其文学作品中的早期形式。本文反驳了传统文学评论将王尔德的童话意义主要归结于道德性的说法,认为在童话故事里,王尔德已经开始构建与浪荡主义相关的基本原则。以文... 王尔德的童话是他文学职业生涯的正式起点,同时也反映了浪荡子精神在其文学作品中的早期形式。本文反驳了传统文学评论将王尔德的童话意义主要归结于道德性的说法,认为在童话故事里,王尔德已经开始构建与浪荡主义相关的基本原则。以文本细读为依据,以审美现代性相关理论为指导,本文细致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浪荡子精神,并论证,童话故事本质上构建了一个作者想象中的审美乌托邦,充分体现了艺术自律和审美救赎的特性,但同时读者需要认识到这种审美性人生观因其自身的矛盾性,在处理个人主义和社会发展关系问题上具有局限性,需要批判地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浪荡主义 现代性 艺术自律 审美救赎
下载PDF
从“平滑感”到“异质性”:韩炳哲的审美救赎思想探析
12
作者 冉丽 刘可文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72-77,共6页
韩炳哲的审美救赎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理论一脉相承,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韩炳哲直面当今数字社会的审美异化:具有“阻拒性”的他者在当代艺术和身体中的消失,审美距离和内在意义也随之消逝,审美进入“肯定性”的平滑状态。... 韩炳哲的审美救赎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救赎理论一脉相承,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韩炳哲直面当今数字社会的审美异化:具有“阻拒性”的他者在当代艺术和身体中的消失,审美距离和内在意义也随之消逝,审美进入“肯定性”的平滑状态。面对这一审美困境,韩炳哲认为“否定性美学”蕴含的“异质性”是审美救赎的核心,呼吁通过遮蔽和创伤重返艺术本质。但仅仅借助感性的审美救赎,无法真正解决数字时代的审美问题,仍不免走向乌托邦的迷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炳哲 审美救赎 平滑感 异质性
下载PDF
王尔德与审美救赎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瑞红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121,共6页
奥斯卡.王尔德的审美救赎之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审美救赎之于王尔德主要意味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他将形而上的意义和价值寄托于艺术审美之中,并将人生艺术化视为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有效途径。其次... 奥斯卡.王尔德的审美救赎之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审美救赎之于王尔德主要意味着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他将形而上的意义和价值寄托于艺术审美之中,并将人生艺术化视为赋予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有效途径。其次,他试图借助于审美体验来缓解现代精神生活的压抑和苦痛,在审美沉醉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感官的满足。最后,他还通过文学创作与批评寄予对英国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美好社会远景的呼唤,正是此种批判精神和乌托邦精神赋予其理论与创作更为深广的救赎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尔德 审美救赎 审美批判 乌托邦精神
下载PDF
时尚与时间:齐美尔生命哲学中的时间性问题及其审美反思 被引量:1
14
作者 熊亦冉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8-155,F0003,共9页
时间性在齐美尔的社会互动及形式理论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根源于生命哲学的本质立场,并充当了理解生命界限的理论起点。齐美尔的时尚美学同样蕴含着他对时间意识的解读,即时间性产生于秩序与变化的张力关系之中,进而体现为从众性和... 时间性在齐美尔的社会互动及形式理论中具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它根源于生命哲学的本质立场,并充当了理解生命界限的理论起点。齐美尔的时尚美学同样蕴含着他对时间意识的解读,即时间性产生于秩序与变化的张力关系之中,进而体现为从众性和区分性的动态关联,这也同时显示出康德的审美趣味观念及二律背反的影响。生命的时间意识构成了齐美尔阐释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重要面向。其中,个性的现代生成极为生动地反映了生命本身既诉诸流动性又反抗形式固定性的复杂过程,因为人既是形式的主体也是形式的对象。基于差异逻辑的个性观念也将促使理性的对称形式发生变化,以此凸显时尚的审美诉求与形式体系之间的对立,并最终展现时尚美学的发生机制以及审美救赎的实现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美尔 时尚 时间性 现代经验 审美救赎
下载PDF
伦理学视域下的电影“救赎” 被引量:5
15
作者 袁智忠 周星宇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9-103,共5页
电影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一套综合的叙事体系,其依托丰富多样的产出在艺术空间架构出的世界观也不断的熏陶和影响着人类的现实行为。倘若电影不能回归诗性、指向正义,其必然就会导致影像世界的伦理失序,使艺术走向道德的对立面... 电影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已然形成了一套综合的叙事体系,其依托丰富多样的产出在艺术空间架构出的世界观也不断的熏陶和影响着人类的现实行为。倘若电影不能回归诗性、指向正义,其必然就会导致影像世界的伦理失序,使艺术走向道德的对立面。为近一步甄别不良影像,防止电影陷入更难以把控的道德困境,我们将依托伦理从技术运用、文艺重构、审美引导等多个视角去探索和建构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影像道德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伦理 审美救赎 道德规制
原文传递
新媒体环境下读书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与审美救赎——以梁文道《一千零一夜》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米斯茹 《新闻知识》 2016年第3期16-18,共3页
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创办大陆首档读书节目《读书时间》至今(2016年)已整整二十载。期间,从中央台到地方电视台的读书节目经历了兴盛到式微的过程。如何改变文化类节目的尴尬境地?本文将以《一千零一夜》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读书节目... 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创办大陆首档读书节目《读书时间》至今(2016年)已整整二十载。期间,从中央台到地方电视台的读书节目经历了兴盛到式微的过程。如何改变文化类节目的尴尬境地?本文将以《一千零一夜》为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读书节目的创新传播路径及其审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 说书 创新传播 审美救赎
下载PDF
现代生活的审美救赎——齐美尔的时尚理论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向荣 曾莹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5,共6页
时尚具有从众性、区分性和转瞬即逝性三个特点。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单一性带来个体的无聊与空虚,使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无所适从,找不到“归家”的感觉,而对时尚的追逐能不断破坏现代个体的“常备反应”,使个体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为... 时尚具有从众性、区分性和转瞬即逝性三个特点。现代生活的碎片化和单一性带来个体的无聊与空虚,使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无所适从,找不到“归家”的感觉,而对时尚的追逐能不断破坏现代个体的“常备反应”,使个体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为了拒绝日常生活的平淡与庸俗,现代人就不得不远离日常生活,站在日常生活的对立面,努力扩大自我与客体的距离来实现对现代生活的审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美尔 时尚 现代性体验 审美救赎
下载PDF
从工具理性的宰制看儒家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文力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67,共4页
近代启蒙运动期望以理性代替神话来肯定人的主体性,却发展出成熟的工具理性和"合理化的社会",对个体形成宰制,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希望通过"审美救赎"来摆脱困境,但审美救赎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 近代启蒙运动期望以理性代替神话来肯定人的主体性,却发展出成熟的工具理性和"合理化的社会",对个体形成宰制,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希望通过"审美救赎"来摆脱困境,但审美救赎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具有虚幻性、片段性、还缺乏普适性。从儒家伦理思想发掘精神资源,应该能够为精神的救赎指出一条现实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具理性 宰制 审美救赎 儒家伦理思想
原文传递
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救赎的新路径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冰菁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5,共6页
20世纪以来,为了寻找抵抗现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推进无产阶级解放的进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转向探讨艺术、美学等审美救赎方式。其中,以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学者提出通过与现实疏离的自律艺术来实现人类解放。而同时代以列斐伏尔... 20世纪以来,为了寻找抵抗现代资本主义的道路、推进无产阶级解放的进程,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转向探讨艺术、美学等审美救赎方式。其中,以阿多诺和马尔库塞为代表的学者提出通过与现实疏离的自律艺术来实现人类解放。而同时代以列斐伏尔和德波为代表的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则提出与此相悖的审美救赎新路径,要求打破艺术的自律性,将其引入改变现实生活的实际过程中。在法国生命哲学潮流的宏大背景下,他们的理论视域逐渐向生命本自具足的创造性敞开,艺术被视为打破艺术自律性、解放生命力量、抵抗资本宰制的自主创造活动。然而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救赎都无法真正完成人类解放的根本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德波 审美救赎 资本主义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文化幻想与审美救赎——电影《阿凡达》引发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岚 《电影评介》 2010年第5期34-36,共3页
2009年末上映的电影《阿凡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观影热潮,除了杰出的电影制作手段,其文化意义更引起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电影以梦幻般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精致的梦的套层结构。电影以"阿凡达"为"镜"营造了此世界... 2009年末上映的电影《阿凡达》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观影热潮,除了杰出的电影制作手段,其文化意义更引起了深入而广泛的思考。电影以梦幻般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精致的梦的套层结构。电影以"阿凡达"为"镜"营造了此世界与彼世界的"镜像"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给予想象性消弭和审美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凡达》 镜像 文化幻想 审美救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