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的主体性(续) 被引量:68
1
作者 刘再复 《文学评论》 1986年第1期3-20,共18页
过去的鉴赏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强调艺术鉴赏的认识论性质,二是过份强调艺术的思想灌输功能,从而造成接受主体性的削弱或丧失。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 过去的鉴赏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缺陷,一是过份强调艺术鉴赏的认识论性质,二是过份强调艺术的思想灌输功能,从而造成接受主体性的削弱或丧失。艺术接受的本质是把人应有的东西归还给人,使人变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接受主体性的实现包括两种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接受主体的自我实现机制,使欣赏者超越现实关系和现实意识,以获得心灵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即人性的复归);二是通过接受主体的创造机制,即通过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欣赏者审美再创造的能动性。批评家作为艺术接受者的高级部分,它的主体性的实现,必须包括三级超越:一是与一般鉴赏者一样,必须超越现实意识,把自己升华到审美境界;二是在充分理解作家的同时超越作家的意识范围,发现作家未意识到的作品的价值水平以及作品的潜在意义,并以独特的审美理想进行审美再创造;三是在批评实践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超越自身的固有意识而实现批评主体结构的变革即实现自身的再创造;最后,批评从科学境界升华到艺术境界。本文还概述文学反映论的基本发展轮廓及文学主体性不断强化的历史,并对机械反映论进行反省,从而说明主体论在整个艺术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性 批评家 审美心理结构 反映论 作家 艺术接受 接受主体 审美理想 审美创造 超越
原文传递
音乐表演再创造的美学原则 被引量:38
2
作者 罗小平 《音乐研究》 1986年第2期40-50,共11页
一在记谱法产生前的漫长岁月,音乐的历史由一代代表演者继承、发展。
关键词 作品内容 美学原则 表现形式 艺术家 欣赏者 作品内涵 审美意识 形式美 个性特征 审美创造
原文传递
古代文学鉴赏理论中的自得说 被引量:5
3
作者 左健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0年第8期51-55,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史上 ,对鉴赏者功能和地位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齐梁论家否定鉴赏差异性 ,宋代提出“自得”说 ,标志着对鉴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以咏诵、评点、选书、引诗、注释、集句等为形式的鉴赏自得都显示了一... 在中国古代文学鉴赏史上 ,对鉴赏者功能和地位的认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齐梁论家否定鉴赏差异性 ,宋代提出“自得”说 ,标志着对鉴赏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肯定。以咏诵、评点、选书、引诗、注释、集句等为形式的鉴赏自得都显示了一个成熟的鉴赏者强烈的审美再创造的精神。在审美关系上 ,“言外之旨 ,善读者当自得之” ,表明了鉴赏者的自得与审美对象之间相辅相承、互为表现的特殊的审美关系。“自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鉴赏学 自得 鉴赏主体性 审美创造
全文增补中
从“椽檐构件”到“题拓载体”——瓦当图饰中书法元素的显隐及当代题跋介入的再造
4
作者 赵紫文 张金梁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5-189,共5页
瓦当是古代建筑椽檐上的基础构件,兼及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其所具之图文样饰,既增益了建筑的整体风貌,亦彰显了古人的构图理念与审美追求。尤其是书法元素的融入、凸显到逐步式微,继而经过促发瓦当艺术属性的转换,再到后世以题跋为形... 瓦当是古代建筑椽檐上的基础构件,兼及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其所具之图文样饰,既增益了建筑的整体风貌,亦彰显了古人的构图理念与审美追求。尤其是书法元素的融入、凸显到逐步式微,继而经过促发瓦当艺术属性的转换,再到后世以题跋为形式,使瓦当重新焕发艺术生命。此并非简单的风格界说所能赅涉其理,实际则是审美视域转换下书法介入瓦当发展,并不断生成涵濡关系的过程。探究该过程对我们重新认识瓦当图饰中书法元素效应的内理,以及判断当代题跋对于瓦当艺术形式与审美再创造中的美学价值、批评标准与发展进路等,皆有裨益。本文即结合瓦当相关研究与当代典型性题展,对上述方面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当艺术 基础构件 整体风貌 批评标准 审美创造 题跋 书法元素 发展进路
原文传递
略论夸张的修辞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峥琳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1期57-59,共3页
夸张是修辞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辞格。它不恪守客观真实的束缚 ,用艺术思维中看似模糊的语言方式准确地表现了审美主体原初的情感体验 ;在文本和现实之间拉开的心理距离的空间内 ,使阅读者获得审美再创造的乐趣 ;在有限的语言单位内通过深... 夸张是修辞活动中一个重要的辞格。它不恪守客观真实的束缚 ,用艺术思维中看似模糊的语言方式准确地表现了审美主体原初的情感体验 ;在文本和现实之间拉开的心理距离的空间内 ,使阅读者获得审美再创造的乐趣 ;在有限的语言单位内通过深层语义容纳尽可能多的情感信息 ,提高了审美信息传递的效率。文章将对夸张在修辞活动中形成的这些审美效应进行阐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修辞手法 夸张 修辞效应 修辞格 审美效应 审美创造 审美主体
下载PDF
E=C·P·A——漫谈音乐接受者的审美再创造 被引量:4
6
作者 高为杰 《人民音乐》 1986年第5期34-35,39,共3页
让我先对作为本文标题的数学表达式作点说明。在这个公式中,E代表音乐审美效应;C代表作曲家创作的作品;P代表音乐作品的表演(演唱、演奏);A则代表音乐接受者的欣赏活动。
关键词 审美效应 音乐作品 音乐接受 审美创造 音乐审美活动 存在形式 音乐欣赏者 数学表达式 作曲家 接受者
原文传递
审美意识与表演再创造 被引量:1
7
作者 罗小平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42,共7页
在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再创造过程中,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差异、审美经验积累与层次的不同,都直接影响再创造的水平、方式与效果.首先,曲目的选择就与演唱、演奏家的审美观念、美学理想、审美趣味相关.傅聪曾谈到:他喜欢演奏的曲目中有德... 在表演艺术家的审美再创造过程中,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差异、审美经验积累与层次的不同,都直接影响再创造的水平、方式与效果.首先,曲目的选择就与演唱、演奏家的审美观念、美学理想、审美趣味相关.傅聪曾谈到:他喜欢演奏的曲目中有德彪西与莫扎特的作品,就因为在德彪西的音乐中传达出“一个能入能出的境界,那就是中国文化的这个美学上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一种“无我之境”,这亦是深受东方文化传统影响的傅聪极其欣赏的境界.所以,他在弹德彪西的作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识 审美经验 审美趣味 作品 审美情感 演奏家 音乐表演 审美创造 理性分析 审美观念
下载PDF
琴曲打谱之美学探微 被引量:4
8
作者 朱默涵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7-10,共4页
关键词 琴乐 节奏形式 曲谱 表意过程 美学 节奏因素 琴曲 审美创造 《阳关三叠》 情感状态
下载PDF
试论教师对既定教学内容的审美再创造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启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S1期130-132,共3页
既定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美,它们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能给人各不相同的美感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它们并重新加以审美创造,就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既定教学内容中大量的还是... 既定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美,它们是现成的审美对象,能给人各不相同的美感享受。在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利用它们并重新加以审美创造,就会起到特殊的效果,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圆满地完成教与学的任务。 既定教学内容中大量的还是非美形态的知识、理论。它们作为专门的文化科学知识可能有着很高的真理度和巨大的善值,但是它们不具备明显的美的形态特征,不能直接成为人们进行审美感知的对象。但是,它们经过教师的独特发现和独特表现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审美创造 论教师 理性美 形态特征 审美 美感享受 美态 和理论 审美特征
下载PDF
主客同构 物我相通──艺术共鸣新探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金城 《北方论丛》 CSSCI 1994年第1期73-78,共6页
本文认为艺术共鸣是在审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客体美感魅力整体性条件下,主客体双向同构的一种审美关系,是一种信息交流过程.艺术共鸣可分为消极共鸣和积极共鸣两大类。
关键词 审美主体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客体 形式因素 审美创造 审美关系 联想和想象 《红楼梦》 艺术欣赏 信息交流过程
下载PDF
都市传统商业街的审美再创造——以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曾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77-280,共4页
从审美的角度,由美与善(审美心理)、美的多样与统一、建筑美与自然美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美感的产生与营造,指出建筑功能的完善、“母体”的运用、对自然美的依存与萃取,是营造其美感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步行街 江汉路 武汉市 审美创造 商业街 传统 都市 审美心理 建筑功能 美的 关系人 建筑美 营造 美感
下载PDF
论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教育审美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昭阁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30-31,共2页
博物馆陈列展览必须达到真实可信、独特新颖、诚挚深沉、含蓄蕴藉 。
关键词 博物馆 陈列展览 审美教育 审美感受 审美创造 真实性 独创性
下载PDF
论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再创造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华 刘景超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2-58,共7页
教科书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文本。师生的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提升师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是沟通教科书文本与学生审美再创造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指向审... 教科书是具有美学价值的文本。师生的教科书审美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提升师生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师生对教科书的审美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教师是沟通教科书文本与学生审美再创造之间的桥梁。教师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指向审美化教学文本的生成,其途径是对教科书中美与非美元素的审美加工,其实质是对教科书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审美化阐释。学生的教科书审美再创造以实现与创造教科书的审美价值为目的,是由教师引领在课堂情境中完成的情感共鸣性创造,其实质是体验层面的个性化感悟与理解。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力可通过编写审美生成性教科书,激发师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意识;提升教师美学素养,加强对学生的教科书审美创造引导;树立平等对话教学观,凸显学生的教科书审美主体地位等策略来逐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审美 审美接受 审美创造 审美生成性 审美化教学文本
下载PDF
“音画手法”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道荣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81-84,共4页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表现手法 音画 音乐作品 审美经验 审美创造 欣赏者 艺术形象 审美心理 音乐审美
下载PDF
诗歌通感艺术的审美创造及思维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耀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68-72,共5页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 通感艺术的运用作为诗歌创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和追求审美价值为目的的审美创造活动。它的审美创造力,就在于诗人在情感的追光作用下,沟通各种感觉渠道,将以艺术直觉捕捉到的生活表象熔炼成新颖生动的多感性的审美意象,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开掘诗的思索广度,创造诗歌艺术所独具的美学价值,并且在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上能够充分利用读者的艺术感受潜力,将其引向诗情画意的更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创造 思维特征 审美创造 诗歌创作 诗歌艺术 艺术直觉 艺术感受 有效手段 境界 审美意象
下载PDF
《聊斋》:诗化的意境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九成 《蒲松龄研究》 2010年第3期51-60,共10页
《聊斋志异》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它在坚持小说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处处显示出一种诗化的艺术倾向(包括诗化的情感、诗化的意境、诗化的语言等)。本文着重对其意境的诗化作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包括《聊斋》意境诗化的主要类型、《聊斋... 《聊斋志异》虽然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但它在坚持小说基本特征的同时,还处处显示出一种诗化的艺术倾向(包括诗化的情感、诗化的意境、诗化的语言等)。本文着重对其意境的诗化作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包括《聊斋》意境诗化的主要类型、《聊斋》诗化意境的美感及其创造诗化意境的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意境 诗化 象外之象 水中之月 审美创造
下载PDF
古典诗词审美鉴赏初探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林喜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8期119-120,共2页
鉴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我们读了一首诗词,对其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意境、神韵等进行感受、体验、鉴别、欣赏,激发审美再创造的积极性,获取愉悦的审美享受,这就是诗词鉴赏。
关键词 审美鉴赏 古典诗词 审美创造 精神活动 文学作品 艺术形象 审美享受 诗词鉴赏
下载PDF
独辟蹊径 以异见美─—浅谈《聊斋》中“异类”形象的创作审美特点
18
作者 陈玉国 孙珲 《蒲松龄研究》 1995年第1期95-97,共3页
独辟蹊径以异见美─—浅谈《聊斋》中“异类”形象的创作审美特点陈玉国,孙珲《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塑造了一系列鬼怪狐仙等“异类”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自... 独辟蹊径以异见美─—浅谈《聊斋》中“异类”形象的创作审美特点陈玉国,孙珲《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先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感受,塑造了一系列鬼怪狐仙等“异类”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超现实的形象来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创作审美 现实生活 审美理想 创造性想象 典型形象 超现实 审美创造 异类 审美想象
下载PDF
文艺批评与“陌生化”效果
19
作者 栾贻信 盖光 《齐鲁学刊》 CSSCI 1990年第4期3-8,共6页
文艺批评是审美再创造活动,又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维活动,它有自身独具的艺术实践领域和审美形态结构。在具体的审美表现中,它又作为中介系统,沟通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读者的艺术接受。因而它对艺术审美活动中的这两个环节具有超前反映性... 文艺批评是审美再创造活动,又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维活动,它有自身独具的艺术实践领域和审美形态结构。在具体的审美表现中,它又作为中介系统,沟通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和读者的艺术接受。因而它对艺术审美活动中的这两个环节具有超前反映性。然而就当前的文艺批评现状看,恰恰缺乏这种超前性。缺乏对艺术创造和读者的阅读进行整体的观照,使批评自身陷入两难困境。文艺批评如何走出困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文艺批评 审美创造 批评主体 艺术文本 审美创造 审美理想 艺术创造 两难困境 意义结构
下载PDF
桑塔格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及美学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晓玲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5-128,共4页
苏珊.桑塔格虽然以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但其文化批评的力量却是源于其小说中溢出的能量。本文以桑塔格发表的主要小说进行分析,首先探求其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中真、善、美的表现;接着分析并且揭示出这些小说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 苏珊.桑塔格虽然以文化批评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知,但其文化批评的力量却是源于其小说中溢出的能量。本文以桑塔格发表的主要小说进行分析,首先探求其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中真、善、美的表现;接着分析并且揭示出这些小说所表现出的美学特征,它们分别是形式美、人的存在、女性主义和读者的审美参与及再创造。对桑塔格小说展开美学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桑塔格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审美价值 美学特征 形式美 人的存在 女性主义 审美创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