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北宋审官院与宰相的人事权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傅礼白
-
机构
山东大学法学院
-
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5-72,共8页
-
文摘
北宋审官院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官吏管理机构。由于种种原因 ,学术界对其设立原因和机构性质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 :审官院的设立分割了中书人事职能 ,限制了宰相权力。然而 ,通过考察审官院职权范围、北宋京朝官管理的具体分工、宰相的堂除、宋人心目中人事权的归属和实际运行情况却只能得出下述截然相反的结论 :审官院根本没有限制相权 ,北宋宰相的人事权力甚重 !
-
关键词
北宋
审官院
中书宰相
人事权
职权范围
中书吏房
-
Keywords
Northern Song
Uandarinate Jnvestigated Office(Shenguan yuan)
the Prime Minister
right of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论宋朝审官院之演变
被引量:1
- 2
-
-
作者
肖建新
-
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出处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1-118,共8页
-
文摘
论宋朝审官院之演变肖建新审官院(公元994—1082年),乃北宋前期考课、磨勘中高级文官(京朝官)之机构,也为我国政治史上颇具特色的治官机构。它名称独特,机制殊异,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欧阳修曰,“审官院、流内铨是天下抡材之府”①,而司马光则对审...
-
关键词
审官院
北宋前期
流内铨
枢密
考课
元丰改制
宋会要辑稿
政治史
知院事
三班院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宋朝审官院演变考述
- 3
-
-
作者
施伟
肖建新
-
机构
南通市虹桥二中
-
出处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487-492,共6页
-
文摘
宋朝审官院演变考述施伟,肖建新审官院(993-1082年)为北宋前期最高的考核和管理官吏的机构之一,承担着考课、磨勘京朝官(中高级文官)之重任。欧阳修曰:“审官院、流内铨是天下抡材之府。”①司马光则以为:“国之致治在于审官,官之得人在于选士,士之向道...
-
关键词
审官院
考课
《宋史》
州县官
朝官
熙宁
尚书
元丰
《续资治通鉴长编》
吏部
-
分类号
D691.4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中国古代的官吏考课制度
- 4
-
-
作者
吕建中
-
出处
《中国行政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38-39,共2页
-
文摘
中国的考课制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奴隶社会末期。这一制度大致情形如下:一、考课的方法与期限1.西周的朝觐巡狩制。西周时,王朝对诸侯和地方官的考查,主要是通过王本人的巡狩和诸侯的朝觐述职来实现。周天子的巡狩一般是在农闲时进行,巡狩的规模很大,相当一次出征...
-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官吏考课制度
官吏的考课
巡狩
战国时期
二十七
县令长
地方官
审官院
不称职
-
分类号
D691.46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中国古代地方官的考核
- 5
-
-
作者
吴野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74-80,83,共8页
-
文摘
地方行政长官在中国古代政治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而为郡县,嗣后,地方行政长官承宣王命,抚绥一方,发展各地经济文化,向中央政府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一统天下、号令四方的基石。《汉书·循吏传》说:“(宣帝)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也”。地方官任用得当,“政平讼理”,民服其教化;中央各项政令能够贯彻到底,中央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能按期征齐;君主、三公九卿以及后世中央各部主事者得以集中精力处理国家重大问题。由于地方官吏为“理乱所系”。
-
关键词
地方官吏
考课
郡守
吏部
汉书
郡国
中国古代
百官
审官院
简拔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本校作者论文选摘
- 6
-
-
-
出处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1期135-136,共2页
-
文摘
本校作者论文选摘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陈文忠《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刍议》本文受到西方接受美学的启示,基于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实际,对我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首先,考察了接受史研究的基础。接受史研究是以绵延持续的接受史的存在为依据的。中国...
-
关键词
诗歌接受史
徽州商帮
《尤利西斯》
论文选
卡夫卡
审官院
“有意味的形式”
专制集权
实践规律
徽商
-
分类号
G644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北宋京朝官“磨勘法”形成述論
- 7
-
-
作者
張亦冰
-
机构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
出处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94,共30页
-
文摘
唐宋之際,職事官多失職掌,而差遣制度日漸發展。與之相關的職事官遷轉制度,以及官員課績制度,也發生一系列變化。北宋前期,一方面自太祖開始,便力圖在職事官遷轉中貫徹"循名責實"原則,改變考滿即遷的局面;另一方面針對京朝官差遣課績的"磨勘"制度,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並制度化。最終,兩方面變化相互影響、融合,形成了以"限年轉官"爲主要特徵的"磨勘法",並在宋代長期維持。
-
关键词
京朝官
审官院
课绩
迁转
磨勘
-
分类号
K244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