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乌托邦──90年代文学的一种价值定位 被引量:7
1
作者 徐德峰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6期57-62,共6页
边缘乌托邦──90年代文学的一种价值定位徐德峰1993年,文学界发生了两起极具启示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经典性”事件,一是《废都》的出版,一是顾城之死。尽管这两起“文学事件”经过了精心的包装后的“商业性轰动”模糊了它们的... 边缘乌托邦──90年代文学的一种价值定位徐德峰1993年,文学界发生了两起极具启示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经典性”事件,一是《废都》的出版,一是顾城之死。尽管这两起“文学事件”经过了精心的包装后的“商业性轰动”模糊了它们的本真意义,然而透过华彩的商业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大众话语 90年代文学 价值定位 “历史” 实验文学 精英话语 权力话语 文学价值 价值选择
原文传递
在喧哗与骚动中活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俞利军 《美国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8-113,共16页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 ,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 ,... 福克纳和余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 ,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 ,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余华 比较研究 人文精神 题材 实验文学 意识流 暴力主题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原文传递
“新状态文学”三人谈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干 张颐武 张未民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3期6-17,共12页
来一次对话 未民:这几天在北京,我们《文艺争鸣》和王干他们的《钟山》两家刊物,就目前的文学发展,也就是90年代的文学走势等问题,联合走访了一些作家、理论批评家,大家对我们两个刊物即将联合推出的“新状态文学特辑”给予了很积极的... 来一次对话 未民:这几天在北京,我们《文艺争鸣》和王干他们的《钟山》两家刊物,就目前的文学发展,也就是90年代的文学走势等问题,联合走访了一些作家、理论批评家,大家对我们两个刊物即将联合推出的“新状态文学特辑”给予了很积极的支持。90年代已过去5个年头,90年代的文学已完全显露出了它不同以往的新状态,现在是对它进行描述、评价和加以切实推动的时候了。今天北京城里的春天景象真是宜人,怎么样?我们三人先来一次对话。 颐武:你们两个编辑部共同搞这样的行动很有必要。90年代的文化大背景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此之下文学上确实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尤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涌现了很多的作品,态势日渐明朗,我们大家都感到确实有一种对文学格局重新描述和概括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状态文学 作家 生存状态 “新写实” 实验文学 90年代文学 文学 新写实小说 生活状态 80年代
原文传递
优美地告别——“新状态”文学漫论之一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干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3期18-28,共11页
告别一个人们已经熟悉、已经习惯、已经喜欢的语言之巢总是很有些艰难很有些留恋的,又谈何优美呢。可它确乎又是优美的,它是一道美丽的曲线。这道曲线的一端是80年代的“新时期”,另一端则是90年代的“新状态”,连接80年代的“新时期”... 告别一个人们已经熟悉、已经习惯、已经喜欢的语言之巢总是很有些艰难很有些留恋的,又谈何优美呢。可它确乎又是优美的,它是一道美丽的曲线。这道曲线的一端是80年代的“新时期”,另一端则是90年代的“新状态”,连接80年代的“新时期”与90年代的“新状态”则是作家们由徘徊甚至迷惘最终而又走向坚定的情绪曲线,它记载着一个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摆脱孤独与焦灼的心理过程。我对“新状态”的描述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状态 实验文学 知识分子 “新写实”小说 新时期文学 作家 小说家 王安忆 中国文学 第一推动力
原文传递
文学:迎接“新状态”——新状态文学缘起 被引量:4
5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4期21-22,共2页
在公元纪年里,90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它将收束一个世纪,并去洞开一个新世纪。此时,9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正处在文化的转型变动之中,已有的状态不会消逝,而新的状态却早已萌生;或者匆宁说,90年代中国文坛所形成的“新状态”正是一种超越... 在公元纪年里,90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它将收束一个世纪,并去洞开一个新世纪。此时,9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正处在文化的转型变动之中,已有的状态不会消逝,而新的状态却早已萌生;或者匆宁说,90年代中国文坛所形成的“新状态”正是一种超越以往的新/旧严重对立的状态。“新”的一切,都是当下生活的鲜活状态,而所谓的“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状态文学 当代文学 90年代 中国文学 中国文坛 生存状态 学缘 实验文学 杂志社 新写实小说
原文传递
回归与融合:文学的新状态 被引量:3
6
作者 朱晶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6期4-8,共5页
对于文论界“符码”、“耗散”、“解构”等西式术语的盛行,对于“新”、“后”、“前卫”、“晚生代”之类命名划代的愈炒愈热,我常常不以为然。不是说其中毫无真知灼见,问题在于那种鹦鹉学舌的效仿与照搬,在于把新名词堆砌当作“新思... 对于文论界“符码”、“耗散”、“解构”等西式术语的盛行,对于“新”、“后”、“前卫”、“晚生代”之类命名划代的愈炒愈热,我常常不以为然。不是说其中毫无真知灼见,问题在于那种鹦鹉学舌的效仿与照搬,在于把新名词堆砌当作“新思维”当作先锋与新潮。然而,“新状态文学”或“文学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状态文学 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当代文学 创作方法 先锋文学 实验文学 资本主义 新时期文学 张艺谋电影
原文传递
高难度的实验文学之谜——写在我的文学评论集亮相之际 被引量:3
7
作者 残雪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7-148,共2页
我从事实验文学的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而从事这一类文学的文学批评也已经有将近二十年了。现在,不论在国内或国际上,都已经公认残雪的创作为高难度的创作,独树一帜的创作。那么我是如何样创造出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别来的?我的创作的... 我从事实验文学的创作已经有三十多年,而从事这一类文学的文学批评也已经有将近二十年了。现在,不论在国内或国际上,都已经公认残雪的创作为高难度的创作,独树一帜的创作。那么我是如何样创造出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别来的?我的创作的根源与动力又在哪里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集 文学批评 实验文学 文学类别 残雪 高难度 独树一帜
原文传递
文学:迎接“新状态”——新状态文学缘起 被引量:3
8
《文艺争鸣》 CSSCI 1994年第3期4-5,共2页
在公元纪年里,90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它将收束一个世纪,并去洞开一个新世纪。此时,9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正处在文化的转型变动之中,已有的状态不会消逝,而新的状态却早已萌生;或者勿宁说,90年代中国文坛所形成的“新状态”正是一种超越... 在公元纪年里,90年代具有特殊的身份,它将收束一个世纪,并去洞开一个新世纪。此时,90年代中期的中国文学正处在文化的转型变动之中,已有的状态不会消逝,而新的状态却早已萌生;或者勿宁说,90年代中国文坛所形成的“新状态”正是一种超越以往的新/旧严重对立的状态。“新”的一切,都是当下生活的鲜活状态,而所谓的“旧”,早已孕含在广泛的层出不穷的新意之中;在这里,“传统”往往很“新”,而“先锋”却时常显得很“旧”;老作家不断遭遇新问题,而新作家则又不时地提起了老话题。无论新与旧,无论中与西,无论老中青,都要真实地面对新的年代、新的生活,中国文坛正以从未有过的宽大胸怀和自然状态跨越着我们的世纪之巅。 一种新的文学走向日渐显露出来,这是90年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坛的“新状态”所导致的新的文学现象。当我们读到王蒙的《恋爱的季节》、刘心武的《四牌楼》、王安忆的《纪实与虚构》、朱苏进的《接近于无限透明》等新发表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状态文学 中国文坛 90年代 文学焦虑 中国文学 生存状态 学缘 实验文学 作家 中国文化
原文传递
新时期文学的晚钟暮鼓——“新写实”小说漫论之一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干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3年第4期80-84,共5页
“新写实”相对于它以前的文学思潮来说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对生活原生状态的“还原”,对情感要求的“零度”处理以及与读者的“对话”姿态,都不难在以往的小说中找到先例。新时期文学最后终结在“新写实”这样的“烦恼人生”、“... “新写实”相对于它以前的文学思潮来说并不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对生活原生状态的“还原”,对情感要求的“零度”处理以及与读者的“对话”姿态,都不难在以往的小说中找到先例。新时期文学最后终结在“新写实”这样的“烦恼人生”、“一地鸡毛”之中,实在是新时期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很不情愿接受的事实。“新写实”犹如薄暮时分的晚钟慢鼓,实在不嘹亮,不让人振奋,带着更多的惆怅和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新写实”小说 作家 晚钟 实验文学 刘震云 烦恼人生 范小青 刘恒 文革
原文传递
叙事的裂变
10
作者 袁苏宁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9-61,共3页
当代写作正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异。“个人式写作”作为先锋文学的叙事法则 ,通过语词游戏和叙事革命 ,走向 80年代的“宏大叙事” ,然而最终耗尽了解构的冲动与热情 ,失去“所指”———政治与道德的文学承诺的焦虑 ,使“个人式写作”... 当代写作正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异。“个人式写作”作为先锋文学的叙事法则 ,通过语词游戏和叙事革命 ,走向 80年代的“宏大叙事” ,然而最终耗尽了解构的冲动与热情 ,失去“所指”———政治与道德的文学承诺的焦虑 ,使“个人式写作”再度裂变为“欲望化叙事” ,并成为当下诸种“新小说”普遍的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法则 个人式写作 欲望化叙事 当代 先锋文学 实验文学 新写实小说
下载PDF
走通大渡河(一)——福克纳与余华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俞利军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4-59,共6页
福克纳和金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 福克纳和金华都是极端关注内心冲突的现代派作家,他们大胆的文学实验不但使自己找到了一条温和的出路,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叙事艺术。两位作家创作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对家乡题材的发掘、苦难和暴力主题的突出、现代技巧的运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底蕴。余华作品的多面性虽然与福克纳作品的琳琅满目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余华的激情和幽默却比福克纳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余华 实验文学 意识流 暴力 苦难 民间传统 人文精神 比较文学 小说
原文传递
后新时期文学:宁静与喧哗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颐武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 九十年代的文化情势是充满戏剧性的,我们突然发现“新时期”所给予我们的承诺与期许已如梦幻般地悄然消逝。一种“现代性”的激情,一种辉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由奔涌,一种变革语言与变革世界同构的狂欢般的热切的体验仿佛在一个早晨变成了一种神话和追忆。我们在仿佛不会中断的憧憬、希望之后似乎已经充满了疲惫。我们仿佛已不再能够承受话语的断裂、冲突和不稳定,已不再能够负载那种批判与质疑的敏锐的眼花缭乱地呼啸而过的文化潮流。文化内部的冲突开始被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新时期文学 第三世界文化 “新写实” 实验文学 大众文化 第一世界 文学 语言 母语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试论东西小说的语言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合 《河池师专学报》 1996年第3期40-44,共5页
关键词 东西 小说 语言 文学评论 实验文学 艺术特征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艺思潮中的先锋小说 被引量:1
14
作者 易晖 《文艺评论》 2017年第12期4-9,共6页
1987年第5期的《收获》杂志,推出了一期“实验文学专号”,进入这期专号的,有后来成为“先锋小说”代表人物的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和孙甘露,但他们当时还只是一些“身份不明的无名小辈”,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此之前已发表过先... 1987年第5期的《收获》杂志,推出了一期“实验文学专号”,进入这期专号的,有后来成为“先锋小说”代表人物的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和孙甘露,但他们当时还只是一些“身份不明的无名小辈”,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此之前已发表过先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先锋小说 文艺思潮 《收获》 实验文学 代表人物 孙甘露 马原
原文传递
李建军专栏:小说病象观察之十一 不及物动词的囚徒
15
作者 李建军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4,共5页
罗兰·巴特是一个对"叙事"和"意义"充满敌意的消解型的批评家.在这一点上,他与卢卡契形成有趣而鲜明的对照:卢卡契贬低描写而看重叙述,罗兰·巴特则贬低叙述而推崇描写.
关键词 罗兰·巴特 文学批评 先锋文学 实验文学 叙事模式 小说病象 不及物动词 法国 “新小说”
下载PDF
关于新实验文学
16
作者 残雪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5-119,共5页
首先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新实验文学。新实验文学是一种有哲学底蕴的文学,以自我来做实验的活动就是这种文学活动。但此处的自我,并不是西方人观念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心理的。它是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相互交... 首先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新实验文学。新实验文学是一种有哲学底蕴的文学,以自我来做实验的活动就是这种文学活动。但此处的自我,并不是西方人观念中的自我。这个自我既不是纯精神的,也不是心理的。它是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相互交融、各自分裂,而又在连接中的矛盾的互动,一种异质的分裂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分裂的互动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文学 哲学底蕴 文学活动 灵与肉 分裂 精神 矛盾
原文传递
论先锋、实验文学中的意识流手法
17
作者 陈斌 王琴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36-38,共3页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一批思想敏锐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本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实验小说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作家们全面吸收和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特质,避开时代政治主题...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一批思想敏锐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本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实验小说可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作家们全面吸收和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特质,避开时代政治主题,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展示人的精神危机所带来的意识流程。在后期,意识流技巧得到更加娴熟的运用,它融入到很多现代和后现代的技巧之中,成为中国作家挖掘人物内心奥秘的常用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 先锋文学 实验文学
下载PDF
缅甸诗歌的现代转型
18
作者 张哲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2期203-213,共11页
本文试从诗歌内容、诗歌形式、诗学理念三个方面逐一考察缅甸现当代诗歌的转型。缅甸诗歌的现代化历程从19世纪末开始,诗人塞耶佩和德钦哥都迈首先将创作内容从传统的诗歌题材转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验派诗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尝... 本文试从诗歌内容、诗歌形式、诗学理念三个方面逐一考察缅甸现当代诗歌的转型。缅甸诗歌的现代化历程从19世纪末开始,诗人塞耶佩和德钦哥都迈首先将创作内容从传统的诗歌题材转向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验派诗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创造新的诗歌意象,以清新易懂的语言传达哲理性思考,并以四言诗的三谐韵为主要创作形式,掀起了新诗创作的高潮。60年代后,在达贡达亚及貌达诺的努力下,缅甸当代诗歌逐步与世界诗坛接轨,在形式上完全摆脱了韵律的束缚,诗歌主题也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反战题材,转变为对城市化进程、人存在的意义等终极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诗歌 实验文学 诗学
下载PDF
残雪小说的空间叙事转型及其意义向度——以《黑暗地母的礼物》的乡土建构为中心
19
作者 李乾熠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59-65,87,共8页
长篇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是残雪创作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当前研究较少关注小说如何依托“乡土”实现空间叙事的转型。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不再视世俗乡土空间为背离的对象,而是对其产生了集体认同的情感;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也不再固执... 长篇小说《黑暗地母的礼物》是残雪创作转型的标志性作品,当前研究较少关注小说如何依托“乡土”实现空间叙事的转型。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不再视世俗乡土空间为背离的对象,而是对其产生了集体认同的情感;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也不再固执于灵魂的追求,而是选择在精神乡土空间展开同世俗一体化的诗性体验。从乡土出发探索融贯中西哲学的“新实验文学”,是新世纪以来残雪为书写世界文学的“中国经验”所做的一种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空间叙事 《黑暗地母的礼物》 乡土 “新实验文学
下载PDF
“除了鲁迅,我并不同中国大师对话”——鲁迅与残雪的“新实验文学” 被引量:1
20
作者 古大勇 《临沂大学学报》 201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鲁迅是残雪唯一认同的中国作家,这源于她独特的文学观。残雪提出"新实验"文学的主张,其基本特征是表现"内心的地狱"里的"分裂的灵魂"图像,残雪的小说和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中的几篇正具备此特... 鲁迅是残雪唯一认同的中国作家,这源于她独特的文学观。残雪提出"新实验"文学的主张,其基本特征是表现"内心的地狱"里的"分裂的灵魂"图像,残雪的小说和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中的几篇正具备此特征。从中国文学史的谱系上来考量,残雪的文学实践显示出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文学史意义,因为中国文学拙于表现人物幽邃的潜意识世界和"分裂的灵魂"图像。但残雪"非此即彼"的一元化思维方式、唯我独尊的文学秩序价值观却是偏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雪 鲁迅 实验文学 分裂的灵魂 文学史意义 文学观的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