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
被引量:6
- 1
-
-
作者
郭英德
-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3-12,共10页
-
文摘
蒲松龄复杂矛盾的心态在中国古代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有其心理原因,所以称作文化心态。蒲松龄的文化心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科举制度既欣羡,又怨恨。为了使个体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他不得不奔竞于科场;但久困场屋的愤懑,又激发他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2)《聊斋志异》对男女爱情的描写,并非反映蒲松龄的爱情婚姻观,而是寄托了他寻求红颜知己的理想。(3)深切的现实感受,一方面固然把蒲松龄引向宗教,但同时也激发了他对宗教信仰的怀疑。
-
关键词
宗教信仰
宗教意识
宗教追求
文化现象
蒲松龄
明清时代
聊斋志异
文化心态
现实社会
宗教性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社会转型期的宗教价值观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冯波
-
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
-
出处
《理论学习与探索》
1998年第4期38-41,共4页
-
文摘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式的一种。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宗教的本质,宗教是颠倒的世界借以安...
-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宗教价值观
伊斯兰教
宗教追求
天主教
青年信教
精神追求
宗教活动
基督教
-
分类号
B920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漫谈精神家园建设与审美提升
被引量:4
- 3
-
-
作者
袁济喜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
出处
《北京政协》
1997年第5期17-18,共2页
-
文摘
所谓精神家园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它指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范畴。有时候,精神家园又与一定的宗教追求相联系,往往指人的灵魂归宿。今天我们所说的精神家园,显然是指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精神文明范畴。精神家园这个词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用来指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指形成了一定群体意识的时代精神。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的精神是世界上最不安分的,它充满着渴求,喜欢探求宇宙和人类社会的奥秘。然而,它又是最脆弱的,它必须有自己的家园,当失去家园时,就会处于痛苦与忧闷之中。比如屈原的《离骚》就抒发了主人公的精神遨游、寻求归宿的愁苦心情。在西方中世纪时代,人们漫游于神学和上帝的世界之中,在上帝身边筑起精神家园。近代文艺复兴之后。
-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审美活动
精神世界
文艺复兴
时代精神
建设
宗教追求
理性基础
群体意识
文明范畴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佛教学者的本分与社会责任——陈兵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刘朝霞
王永会
-
机构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成都市人事局
-
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9-152,共4页
-
文摘
陈兵教授研读佛书,纯粹是出于弄通佛法、解宇宙人生之谜、获得安身立命之本的浓厚兴趣,可谓宗教性的追求。他认为,当前国内的佛教学术研究尚不能满足佛教及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佛教研究学者,应具备一般的宗教学知识和系统的佛教知识;具有一定信仰或起码有浓厚的兴趣,在研究佛教时多能全身心投入,容易理解佛法、了解佛教现状。大乘教义必出佛陀,大乘经的多数源出佛说,仅依个别部派所奉的《阿含》论佛陀,未免以偏概全;关于佛教现代化,研究佛教的人,只能有理有据地提出意见和方案,供佛教界和政府参考。
-
关键词
佛学研究
宗教追求
社会责任
陈兵
-
分类号
B949.9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信仰与情感
- 5
-
-
作者
王书楷
-
机构
神父
-
出处
《中国天主教》
1995年第5期34-35,共2页
-
文摘
我们经常听人说,信教是为了求得精神安慰。确实,一个人,不管是信徒或是非信徒,当他遭到不幸或受到冤屈时,就会到教堂里去向神灵祈祷、倾诉。因此他会得到心灵净化和平静。
-
关键词
宗教信仰
遭到不幸
心灵净化
精神安慰
人与神
本质定义
宗教追求
宗教行为
情感作用
天主
-
分类号
B97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孤旅的行者——析张承志的文学创作理想
- 6
-
-
作者
姬凤霞
-
机构
广东嘉应教育学院
-
出处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6期107-110,共4页
-
文摘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
关键词
张承志
文学创作理想
文学评论
审美倾向
小说
自我精神
宗教追求
精神结构
人格理想
-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