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俗关系:定义民俗与民俗学的新路径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霄冰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6期5-15,共11页
有关民俗概念的理论研究,以往多集中于"谁是民""什么是俗"这两个中心议题,而较少关注民众群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的关系。宏观民俗史的研究表明,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民俗关系不尽相同,主要有传承、... 有关民俗概念的理论研究,以往多集中于"谁是民""什么是俗"这两个中心议题,而较少关注民众群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的关系。宏观民俗史的研究表明,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社会形态中的民俗关系不尽相同,主要有传承、革命和认同三种类型,分别对应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三个社会阶段。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学术史上会出现几种完全不同的民俗定义。从民俗关系的角度出发,民俗可被重新定义为一个共同体中的大部分人以传承、革命或认同的方式所维系的、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日常生活实践,其意义在于记忆、建构或相互交流共同体的生活文化。任何一项民俗都具有历史的、物质的、身体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维度,并包含主体、行为、过程和意义四个要素。民俗学研究社会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所要揭示的是文化事象背后的社会关联性(民俗关系)以及社会心理或精神信仰因素(民俗意义)。它天然地具有跨学科性质,可以在学术大家庭中起到联结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民俗 宏观民俗 民俗关系 民俗四要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