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4
1
作者 马文盛 刘健敏 +2 位作者 卢海燕 左艳萍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NB角、前牙覆盖、磨牙关系、下颌基骨位置、髁突位置和下颌长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基骨位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覆盖减小和磨牙关系改善主要来源于骨骼效应。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快速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可有效改善前牙覆盖和磨牙关系。这种改善包括骨骼效应和牙齿效应,其中下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早期矫治 安氏 头影测量
下载PDF
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安氏Ⅱ类错患者CO-CR位髁突位置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俊峰 刘从华 李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89-1291,共3页
目的:分析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在CO-CR位的髁突位置变化。方法:利用髁突移位测量仪(MCD)记录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CO-CR位的髁突位置。结果:15例患者髁突CO-CR位矢状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0.99 mm;右侧1.22 ... 目的:分析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在CO-CR位的髁突位置变化。方法:利用髁突移位测量仪(MCD)记录15例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CO-CR位的髁突位置。结果:15例患者髁突CO-CR位矢状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0.99 mm;右侧1.22 mm,左右髁突矢状向偏移量均有统计学意义;矢状向上70.0%(21/30)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后方,其中左侧比率为66.7%(10/15)。垂直向偏移量均值左侧为1.09 mm,右侧1.37 mm,左右髁突垂直向偏移量均有统计学意义;垂直向63.3%(19/30)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上方,其中左侧比率为60.0%(9/15)。髁突垂直向偏移量均值(1.23 mm)>髁突矢状向偏移量均值(1.10 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髁突横向偏移量均值为0.54 mm,髁突在横向偏移量有统计学意义;53.3%(8/15)CR位髁突位于CO位的右方。结论:伴有TMD的安氏Ⅱ类错患者存在着CO-CR位髁突位置不一致,正畸治疗前应充分考虑患者的髁突位置以便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中位 正中关系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安氏
下载PDF
微种植钉在安氏Ⅱ类错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赵林琪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第35期312-314,共3页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在安氏Ⅱ类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接诊的28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实施微种植钉治疗,测量并分析正畸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后的ANB角、Ls-E(上唇突距Sn)、FH to UI(上前牙和FH平面... 目的探讨微种植钉在安氏Ⅱ类错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接诊的28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均实施微种植钉治疗,测量并分析正畸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前后的ANB角、Ls-E(上唇突距Sn)、FH to UI(上前牙和FH平面的夹角)、IMPA(下切牙和下颌平面的夹角)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表明,矫治效果较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钉应用于安氏Ⅱ类错,可发挥较好的矫治效果,是此类患者首选支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种植钉 安氏 矫治
下载PDF
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成年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霆钧 王玉玲 李敏 《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17年第2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对比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成年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安氏Ⅱ1s类错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口外弓... 目的:研究对比微型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支抗对成年人安氏Ⅱ1类错患者的疗效并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从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安氏Ⅱ1s类错患者8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口外弓支抗治疗,观察组患者行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矫治成功率为92.86%(3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3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观察组SNA、U1-SN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矫治后观察组OJ、OB分别为(2.5±0.6)mm、(2.5±0.4)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6)mm、(3.0±0.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矫治疗程、拔牙间隙关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矫治安氏Ⅱ1s类错的疗效显著,且能明显缩短矫治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ls 微型种植体支抗 疗效 口外弓支抗
下载PDF
Pancherz分析法评价两种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4
5
作者 任继业 史建陆 王文君 《广东牙病防治》 2014年第4期186-190,共5页
目的应用Pancherz分析法评价Dynamax、固定斜面导板治疗生长发育期Ⅱ1类错袷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Dynamax矫治器(D组)、固定斜面导板(G组)联合固定矫治器分别对15例安氏Ⅱ1类错袷患者进行功能性矫治8一12个月,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 目的应用Pancherz分析法评价Dynamax、固定斜面导板治疗生长发育期Ⅱ1类错袷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Dynamax矫治器(D组)、固定斜面导板(G组)联合固定矫治器分别对15例安氏Ⅱ1类错袷患者进行功能性矫治8一12个月,治疗前后摄头颅侧位片,应用Pancherz法进行头影测量分析,两组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两组下颌骨均显著生长,治疗前后Pg/OLP、ii/OLP、mi/OLP、is/OLP.ii/OLP、ms/OLP—mi/OLP均有明显改变。前牙覆盖明显减小,D组骨性因素占52.3%,牙性因素占47.7%。G组骨性因素占34.9%,牙性因素占65.1%。磨牙关系明显改善,D组骨性因素占93.9%,牙性因素占6.1%。G组骨性因素占74.4%,牙性因素占25.6%。结论两种功能矫治器矫治Ⅱ1类错袷均可促进下颌骨生长,改善覆盖和磨牙关系。应用Pancherz法分析前牙覆盖及磨牙关系,Dynamax矫治器表现出相对较多的骨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1分 功能矫治器 PANCHERZ分析法 安氏 功能性活动矫正器 测颅法
下载PDF
改良式方丝弓技术矫治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何明宜 聂丽萍 +3 位作者 何明弟 古贵刚 唐兴娅 朱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7年第4期497-500,共4页
目的:总结AngleII类1分类成人错畸形的矫治资料、评估疗效、探讨矫治程序。方法:选择就诊的AngleII类1分类错畸形成年患者42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中针对成人的生理特点,以轻力作为原则,以滑动力学机制快速移动牙齿,并在术前... 目的:总结AngleII类1分类成人错畸形的矫治资料、评估疗效、探讨矫治程序。方法:选择就诊的AngleII类1分类错畸形成年患者42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器。矫治中针对成人的生理特点,以轻力作为原则,以滑动力学机制快速移动牙齿,并在术前术后作X线投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42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患者,平均治疗时间为22.6月,矫治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前牙覆、覆盖正常,后牙尖窝关系良好。X线头影测量结果:U1-SN角、U1-NA距、L1-MP距有高度显著性变化,L1-MP角、L1-NB距、U1-PP距有显著性变化。结论:将轻力、滑动技术运用于成人错畸形的矫治中,可缩短临床操作时间,简化治疗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安氏1分 方丝弓矫治器 轻力 滑动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