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临床应用初探
1
作者 赵冰净 韩易辰 +3 位作者 全梓锋 陆勇 张照明 高群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20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用于提高扩弓效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青春发育高峰期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的安氏Ⅰ类直面型患者,均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进行矫治。在4个矫治阶段[扩弓前(T0期... 目的探讨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用于提高扩弓效率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0例青春发育高峰期中度拥挤伴有牙弓狭窄的安氏Ⅰ类直面型患者,均采用上、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进行矫治。在4个矫治阶段[扩弓前(T0期)、扩弓加力结束即刻(T1期)、拆除扩弓器即刻(扩弓结束后6个月,T2期)、矫治结束后(T3期)]对患者拍摄锥形束CT(CBCT)片。应用CBCT片分别测量各个矫治阶段颊尖间距离、牙根尖距离、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观察牙齿位置变化及牙槽骨改建的情况。结果CBCT的测量结果显示:T0~T1期所有牙齿颊尖间距离均增加;T1~T3期颊尖间距离一直在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颊尖间距离在T2~T3期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牙根尖间距离均减少,T1~T3期尖牙和第二前磨牙牙根尖间距离一直在增加,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尖间距离在T2~T3期减小。颊尖间距离的变化小于牙根尖间距离的变化。T0~T1期所有牙齿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均增加,T1~T3期牙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逐渐减少(第一磨牙除外),第一磨牙夹角在T2~T3期有少量增加。T0~T1期所有牙齿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均增加,T1~T3期釉质牙骨质界点到牙槽嵴顶点的距离逐渐减少,牙槽骨的高度在逐渐恢复。结论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有望提高下颌扩弓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弓狭窄 安氏畸形 下颌扩弓 下颌扩弓结合固定矫治技术-制动力系统 下颌牙弓扩展效率
下载PDF
正畸治疗对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有籁 刘月华 +1 位作者 曾韶华 李强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78-81,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弓宽度 牙弓长度 拔牙 不拔牙 安氏畸形
下载PDF
LF托槽和传统托槽临床矫治安氏Ⅰ类错畸形效率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海强 《临床医学工程》 2017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LF托槽和传统托槽临床矫治安氏Ⅰ类错畸形效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安氏Ⅰ类错患者40例,均为恒牙期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LF托槽-低摩擦轻力滑动托槽治疗,对照组应... 目的探讨LF托槽和传统托槽临床矫治安氏Ⅰ类错畸形效率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安氏Ⅰ类错患者40例,均为恒牙期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应用LF托槽-低摩擦轻力滑动托槽治疗,对照组应用直丝弓常规矫治技术的传统托槽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在排齐牙列阶段与关闭间隙阶段的总疗程时间、总复诊次数、托槽的总脱落率、复诊间隔时间和下切牙的牙龈指数,并观察记录两组在矫正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排齐牙列阶段与关闭间隙阶段的总疗程时间、总复诊次数、托槽的总脱落率和复诊间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排齐牙列阶段与关闭间隙阶段下切牙的牙龈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1例),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6例),P<0.05。结论 LF托槽矫治安氏Ⅰ类错畸形可以有效缩短总疗程时间,提高矫正疗效,降低矫正过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F托槽 传统托槽 安氏牙合畸形 正畸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牙周病合并安氏Ⅰ类错颌畸形的效果比较
4
作者 管丽丽 《医药前沿》 2023年第35期63-65,共3页
目的:比较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安氏Ⅰ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响水县中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96例牙周炎合并安氏Ⅰ类错颌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 目的:比较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治疗安氏Ⅰ类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响水县中医院2018年1月—2022年12月96例牙周炎合并安氏Ⅰ类错颌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固定矫治器治疗,研究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正畸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I、PLI、GI、PD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SBI、PLI、GI、PD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牙周病安氏Ⅰ类错颌畸形患者,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显著优于固定矫治器,其能提高患者正畸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牙周状况,是一种临床价值较高的正畸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 固定矫治器 牙周病 安氏畸形 正畸治疗
下载PDF
上下切牙缺失、上前牙过小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海云 邹翠洁 +2 位作者 纪晓花 王进 吴永生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0-52,共3页
目的分析上下切牙缺失、上前牙过小安氏Ⅰ类错患者牙弓特征。方法从廊坊市三所大中专学校筛选祖籍河北且生长在河北的学生349例,其中正常100例(正常组)、上颌切牙缺失61例(上切牙缺失组)、下颌切牙缺失88例(下切牙缺失组)、上前牙过... 目的分析上下切牙缺失、上前牙过小安氏Ⅰ类错患者牙弓特征。方法从廊坊市三所大中专学校筛选祖籍河北且生长在河北的学生349例,其中正常100例(正常组)、上颌切牙缺失61例(上切牙缺失组)、下颌切牙缺失88例(下切牙缺失组)、上前牙过小100例(上前牙过小组),取模后分别测量上下颌模型前、中、后各段牙弓宽度(上、下颌双侧尖牙牙尖间的距离分别用UW1、LW1表示,上、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分别用UW2、LW2表示,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中央窝之间的距离分别用UW3、LW3表示)及长度(上、下颌中切牙接触点到双侧尖牙牙尖的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用UL1、LL1表示,上、下颌中切牙接触点到双侧第二前磨牙远中邻接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用UL2、LL2表示,上、下颌中切牙接触点到双侧第二磨牙远中邻接点的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用UL3、LL3表示)及。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上切牙缺失组男性UW1、UW2、LW1、LW2及女性UW1、UW2、LW2减少,下切牙缺失组男性UW1、UW3、LW1、LW2、LW3及女性UW3、LW1、LW2、LW3减少,上前牙过小组男性UW1、LW2及女性UW1减少(P均<0.05);与上切牙缺失组比较,上前牙过小组男性UW1、UW2、LW1及女性UW1、UW2增加(P均<0.05)。结论切牙缺失、上前牙过小均可引起局部牙弓狭窄,上前牙过小较上切牙缺失者引起牙弓狭窄程度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小牙 切牙缺失 安氏畸形
下载PDF
锥形束CT对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6
作者 罗成 杨馥榕 雷延颖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7期972-975,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错颌畸形患者,分别接受锥形束CT检查及数字化曲面体层X线摄影检查,检查结束后给予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并再次实施锥形束C...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72例错颌畸形患者,分别接受锥形束CT检查及数字化曲面体层X线摄影检查,检查结束后给予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并再次实施锥形束CT检查。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作“金标准”,统计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在不同程度牙根吸收中的诊断结果、治疗前后牙根体积锥形束CT测量结果变化情况及错颌畸形正畸治疗前后锥形束CT表现。结果经X线头影测量得知,本组72例患者中,正畸治疗后无牙根吸收19例,轻度牙根吸收21例,中度牙根吸收18例,重度牙根吸收14例;锥形束CT检查对牙根吸收与X线头影测量的总符合率为87.50%(63/72),较曲面体层片检查[56.94%(41/7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锥形体CT检查示,治疗后72例患者右下侧切牙、右下中切牙、左下侧切牙、左下中切牙、左上侧切牙、左上中切牙、右上侧切牙、右上中切牙体积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牙根吸收,经锥形束CT检查可有效检出并辨别牙根吸收程度及牙根体积变化情况,可为临床制定进一步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 锥形束 安氏~Ⅲ畸形 正畸治疗 牙根吸收
原文传递
锥形束CT在安氏错颌畸形正畸治疗牙根吸收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旭东 《中国乡村医药》 2019年第2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牙根吸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该院2013年2月至20 16年1 0月收治的错颌畸形患者7 2例,分别接受锥形束C T检查及曲面体层片检查,检查结束后患者予正畸治疗,并再次实施锥形束CT检查。以X线头... 目的探讨锥形束CT在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正畸治疗牙根吸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该院2013年2月至20 16年1 0月收治的错颌畸形患者7 2例,分别接受锥形束C T检查及曲面体层片检查,检查结束后患者予正畸治疗,并再次实施锥形束CT检查。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在不同程度牙根吸收中的诊断准确率,治疗前后锥形束CT测量牙根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锥形束CT检查准确率87.5%(63/72),远高于曲面体层片检查的56.9%(41/72)。治疗后72例的右下侧切与中切牙、左下的侧切与中切牙、左上的侧切与中切牙、右上的侧切与中切牙的体积较治疗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Ⅲ类错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和牙根体积变化,经锥形束CT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束CT 安氏-Ⅲ畸形 正畸治疗 牙根吸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