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7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事作品人物文化身份的多重性探析——从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与文化身份的关系谈起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光慧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2-125,共4页
本文从文化身份批评的角度,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复杂性的分析,指出文学批评对叙事作品人物的分析应该侧重于对人物性格多重性的分析,以达到对人物性格魅力的进一步认识。“走向多重文化身份的解读”或许是一条较为理想的批... 本文从文化身份批评的角度,通过对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复杂性的分析,指出文学批评对叙事作品人物的分析应该侧重于对人物性格多重性的分析,以达到对人物性格魅力的进一步认识。“走向多重文化身份的解读”或许是一条较为理想的批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作品 人物文化身份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批评 俄罗斯 长篇小说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立足点 被引量:8
2
作者 孙歌 《文艺争鸣》 1987年第1期43-47,共5页
一部作品是否“有用”,与这部作品的“好”、“坏”,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作品有用与否,是在它与社会的关系中确定的。换言之,作品是否有用,就看它是否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科学其他范畴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某种道德形态... 一部作品是否“有用”,与这部作品的“好”、“坏”,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作品有用与否,是在它与社会的关系中确定的。换言之,作品是否有用,就看它是否深刻地表现了社会科学其他范畴的研究对象。例如,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某种道德形态、某种历史现象、某种文化特征、某种心理素质……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 文化特征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社会学批评 历史内容 后结构主义 道德批评 文学理论 安娜·卡列尼娜
原文传递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对安娜悲剧的再审视 被引量:8
3
作者 杨宏 王永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9,共4页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安娜悲剧进行审视,可以看到,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的地位,是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而安娜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安娜悲剧进行审视,可以看到,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的地位,是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而安娜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主义女权理论 安娜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
下载PDF
应该怎样评价《寒夜》的女主人公——与陈则光先生商榷 被引量:7
4
作者 戴翊 《文学评论》 1982年第2期142-144,共3页
读了陈则光先生的《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读巴金的中篇小说〈寒夜〉》(载《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一文,很受启发。但文章对《寒夜》的女主人公曾树生的评价,却值得商榷。陈先生认为曾树生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一... 读了陈则光先生的《一曲感人肺腑的哀歌——读巴金的中篇小说〈寒夜〉》(载《文学评论》1981年第1期)一文,很受启发。但文章对《寒夜》的女主人公曾树生的评价,却值得商榷。陈先生认为曾树生是一个“要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是一个“追求幸福与自由的新派女性”,尽管“资产阶级思想正在腐蚀着她”,但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树生 女主人公 个性解放 汪文宣 陈先生 安娜·卡列尼娜 资产阶级女性 资产阶级思想 评价 人生态度
原文传递
难以逃脱的藩篱——对安娜悲剧的再思考 被引量:8
5
作者 马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4-67,共4页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女主角则在世世代代的文学家所讴歌的永恒主题中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因为从女权或女性的角度去考察,爱情的确是一种激发人奋进的力量,然而对在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来说,则是牺牲自我多于确立和肯定自我,...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这一主题的女主角则在世世代代的文学家所讴歌的永恒主题中承受着无尽的痛苦,因为从女权或女性的角度去考察,爱情的确是一种激发人奋进的力量,然而对在男权社会中的女人来说,则是牺牲自我多于确立和肯定自我,女人在爱情中发现的是作为妻子、情人、母亲的自我,而并非真正自立的自我.所以,女性在爱情中似乎寻找到了自我,但却是陷入了更可怕的深渊,不论表面的爱情是否美满,妇女总摆脱不了内心痛苦的阴影的纠缠,终致无法逃脱男权文化的藩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权文化 托尔斯泰 追求爱情 贤妻良母 上流社会 男权社会 悲剧 追求自我 个性解放 安娜·卡列尼娜
下载PDF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 被引量:8
6
作者 衡吉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2-60,共9页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美)欧文·潘诺夫斯基衡吉译(编者按)这是美国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发表的唯一的一篇有关电影的论文,它描述了电影自诞生以来到发展成为一门不可否认的艺术的演进过程。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和社会... 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美)欧文·潘诺夫斯基衡吉译(编者按)这是美国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发表的唯一的一篇有关电影的论文,它描述了电影自诞生以来到发展成为一门不可否认的艺术的演进过程。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和社会学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这是一篇应载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 电影剧 商业艺术 莎士比亚 无声片 舞台剧 表现手段 观众 好莱坞 安娜·卡列尼娜
下载PDF
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 被引量:9
7
作者 刘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59-70,共12页
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刘敏一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先后产生了三部以已婚妇女的失足为题材的不朽名作,那就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 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刘敏一十九世纪下半叶,在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先后产生了三部以已婚妇女的失足为题材的不朽名作,那就是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冯塔纳的《艾菲·布里斯特》。其中,《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包法利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自然主义文学 长篇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 自然天性 女主人公 《包法利夫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家 日常生活
原文传递
生命“恶之花”——安娜悲剧的性爱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透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吴舜立 李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6-104,共9页
“恶魔般的”、“被压抑的生气”是安娜的精神本质,其中蕴涵着安娜强烈的性欲渴念和激烈的精神矛盾两大核心。正是这两大核心强化了安娜的情感张力,充盈了安娜的生命意识,提升了安娜的生命境界,使安娜成为了一朵光彩照人的生命“恶之花”。
关键词 安娜 性爱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 生命意识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 俄国 小说 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安娜·卡列尼娜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剖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马秀丽 孙颖 刘凤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87-189,共3页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卡列 伏伦斯基 性格悲剧
下载PDF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新论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思聪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77-83,共7页
托尔斯泰总是冷峻地审视着人生、人性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和冲突,他着力发掘左右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在灵肉拼搏中去观照人心深层的千变万化,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意蕴。托尔斯泰一生又在严酷地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 托尔斯泰总是冷峻地审视着人生、人性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和冲突,他着力发掘左右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在灵肉拼搏中去观照人心深层的千变万化,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意蕴。托尔斯泰一生又在严酷地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魂,并推已及人,将此扩展为认识普遍的人性和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途径。因此,他笔下的主从公大都具有难以企及的心理深度和思想容量,同时也带着深深的作者精神探索印记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她的爱情悲剧蕴含着托尔斯泰对社会、人性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也寄托着他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悲剧 渥伦斯基 爱欲 上流社会 人生理想 爱情追求 追求爱情 卡列
下载PDF
永恒的冲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试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实质 被引量:7
11
作者 欧阳琼晖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2007年第3期59-60,共2页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凸现人性、张扬人性,追求“人性”的解放,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同时代的社会性因其社会先进与否或多或少地限制了人的人性,一个具有先进性的时代是不会出现悲剧的,相反,...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托尔斯泰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追求凸现人性、张扬人性,追求“人性”的解放,但是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不同时代的社会性因其社会先进与否或多或少地限制了人的人性,一个具有先进性的时代是不会出现悲剧的,相反,落后的时代必然产生悲剧,安娜·卡列尼娜就是时代的牺牲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人性 社会性 矛盾 悲剧
下载PDF
《平凡的世界》:中国农民二次翻身的史诗——与《安娜·卡列尼娜》比较 被引量:6
12
作者 郑万鹏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9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平凡的世界》的小说时间是1975年至1985年。这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年,从万物不生的“浩劫”到神州大地欣欣向荣的,它横跨中国当代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很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 《平凡的世界》的小说时间是1975年至1985年。这是中国当代最具有历史意义的十年,从万物不生的“浩劫”到神州大地欣欣向荣的,它横跨中国当代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小说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很像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所描写的“不流血的革命”——“但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凡的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 孙少平 中国农民 黄土地 主人公 社会心理 列夫·托尔斯泰 高加林 现代史诗
原文传递
中国文化视野和托尔斯泰经典的重读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泽霖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3期27-32,共6页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 多年来,我国对托尔斯泰著作的理解主要基于俄国和欧美文化立场的阐释。而这些阐释的不足就在于对托尔斯泰一生东方走向的精神探索,对托尔斯泰与东方、特别是与中国文化思想的认同和共识缺乏重视。而这恰恰正构成托尔斯泰一生精神探索和创作的重要特征。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写作动因、主题和书名含义,过去多从社会宏观的外在动因进行说明,缺乏对托尔斯泰的"具体历史性"思考,没有顾及托尔斯泰长期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在他否弃了西方的进步观念之后,试图在俄国民族文化传统(和平)中寻求一种可以对抗滚滚而来的西方文明(战争)的力量。这就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书名具有的深刻内涵。而从托尔斯泰东方走向传统文明的视角,就会清楚地看出《安娜.卡列尼娜》整篇小说的拱形结构的意义。两组几乎表面无关的情节线索,形成东西方两种文明中人的不同境遇和命运的排列的鲜明对照,把两位同样可爱的主人公(安娜和列文)引向不同的结局。对小说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解读,不再是从安娜不能容于原来的上流社会等这些"来自人们"的"惩罚",寻找安娜毁灭的原因。安娜的惩罚来自上帝,这上帝就是托尔斯泰心目中一种类似天道的冥冥之中永存的法规。关于《复活》书名的辨析和超越的路径,也可以从中国文化思想加以诠释。在以基督教的关键词"复活"命名的故事中,缺乏的恰恰是基督教文化的情节内涵:讲述的不是基督教式的通过罪与罚的炼狱、蒙受神恩救赎而复活,而是像中国人那样的良心发现和弃恶从善。基督教的复活变成了中国人的"复性",也就是孟子的所谓"求放心"。这不是一种靠神恩和救赎的复活之路,而是中国人所走的自力提升、"内在超越"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视角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东方走向
下载PDF
哈金印象 被引量:4
14
作者 双叶 《华文文学》 2006年第2期24-26,共3页
  上星期六有个哈金演讲会.因为绕道接两个朋友一起去,又没有把时间打得足够宽,所以走进会场的时候,哈金的演讲已经开始了.当时不觉得什么,也没想到有遗憾,因为当时并不知道哈金会与其他文化名人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关键词 哈金 先生 美国 回答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安娜·卡列尼娜 图书奖
下载PDF
论托尔斯泰的女性思维模式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凡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63-68,共6页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女性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遵循的是好(妻子·母亲·女人)这样一个模式。无论是贵族出身的娜达莎、安娜、吉提、陶丽,还是平民女子玛丝洛娃,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女性从诞生... 托尔斯泰在创作中,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女性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基本上遵循的是好(妻子·母亲·女人)这样一个模式。无论是贵族出身的娜达莎、安娜、吉提、陶丽,还是平民女子玛丝洛娃,几乎无一不是如此。女性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要扮演妻子·母亲·女人的角色,因而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女性默默承担着侍奉丈夫,养育子女,料理家务的重任。托尔斯泰的女性思维模式正是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女性思维 贤妻良母 理想女性 妇女观 玛丝洛娃 家庭 责任和义务 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艺术形象
下载PDF
一个特定时代的“忏悔录”——《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辨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贵仁 《小说评论》 1986年第3期35-41,共7页
《红与黑》所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个浪子如何玩弄女性罢了;《卡门》所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荡妇如何玩弄男性罢了;《安娜·卡列尼娜》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一对不要脸的贵族男女如何“搞破鞋”罢了……何必哑然失笑?且看当今很流行的一种... 《红与黑》所描写的,只不过是一个浪子如何玩弄女性罢了;《卡门》所叙述的,只不过是一个荡妇如何玩弄男性罢了;《安娜·卡列尼娜》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一对不要脸的贵族男女如何“搞破鞋”罢了……何必哑然失笑?且看当今很流行的一种评论罢,不是很相似么:《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所以值得注意,乃是因为它把性生活作为主要内容表现得很突出,什么性饥渴呀,性压抑呀,性机能的丧失与恢复呀,等等等等,可谓皆备于作品中了;嘻嘻,真是一部形象化的《性知汉手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时代 忏悔录 文学作品 张贤亮 性压抑 性欲 男人 安娜·卡列尼娜 批评家 现实主义
下载PDF
哲学观的更新与文艺学的发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徐岱 《文学评论》 1986年第1期41-47,共7页
A “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安排。”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这句名言颇可以用来形容目前我们的文艺理论界。不管人们报之以欣喜、沉默还是愤懑,随着“控制”、“反馈”和“熵”等一大批新概念在当今有关文章中使... A “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才刚刚开始安排。”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里的这句名言颇可以用来形容目前我们的文艺理论界。不管人们报之以欣喜、沉默还是愤懑,随着“控制”、“反馈”和“熵”等一大批新概念在当今有关文章中使用频率的剧增,一种新的文艺学已经以它充满自信的声音宣告了自己的崛起。对一种仍处于学步阶段的理论所不可避免的幼稚吹毛求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新学科 哲学观 自然科学 哲学思想 方法论 安娜·卡列尼娜 恩格斯 耗散结构 规定性
原文传递
文学电影改编中的媒介意识——浅析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改编艺术 被引量:5
18
作者 许思悦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1-154,共4页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曾多次被搬上银幕。2012年英国导演乔·怀特(JoeWright)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诠释。为了将这部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学名著拍出新意,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者充分调动媒介...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曾多次被搬上银幕。2012年英国导演乔·怀特(JoeWright)对这一经典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诠释。为了将这部为世人所熟知的文学名著拍出新意,新版《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者充分调动媒介意识,以电影这一媒介的特性为基础,做出了一系列尝试,通过多种视觉手段的运用,力求在忠于原著与影片可看性之间找到平衡。近年来,此类改编热潮不减,既是电影表现手法的探索与创新,也促进了文学名著在当代读者群中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电影改编 媒介特性 视觉手段
原文传递
辉映历史 激励当代——国产电视剧发展概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大勤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8-11,17,共5页
关键词 中国电视剧 《水浒传》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古典名著 《红楼梦》 观众 山东电视台 安娜·卡列尼娜 《蹉跎岁月》 《西游记》
原文传递
永恒的彗星之光——谈安娜·卡列尼娜文学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4
20
作者 鲍涛 倪晓春 《池州师专学报》 2007年第4期76-78,85,共4页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与列夫·托尔斯泰名字联糸在一起的传世佳作。托翁在独特的爱情悲剧冲突中表现安娜·卡列尼娜善良的情怀;在复杂的社会悲剧气氛中,塑造安娜·卡列尼娜优美的灵魂。托翁以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述了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正爱情的过程和悲剧性结局,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优美崇高的悲剧主人公形象。托翁的卷首题词"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暗喻着安娜·卡列尼娜这一文学形象将象夜空中灿烂辉煌的彗星之光,留给后世读者永恒的惊叹和沉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文学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