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黄土区典型林地土壤抗冲性及相关物理性质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马璠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蔡进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7-43,共7页
研究宁南黄土区典型林分类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抗冲性能,旨在从土壤抗冲性角度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功能评价和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4种林型(山杏纯林、山桃纯林、山杏×沙棘混... 研究宁南黄土区典型林分类型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及抗冲性能,旨在从土壤抗冲性角度为该区域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功能评价和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4种林型(山杏纯林、山桃纯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的水文物理指标和土壤抗冲系数。结果表明:4种不同林型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持水性能与抗冲系数存在显著差异。在0—30 cm土层,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大小排序为山杏林×沙棘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其中山杏×柠条混交林的含量最高;最大持水量为山杏×沙棘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大小均为山杏×柠条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沙棘林;4种林型的土壤抗冲系数为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山杏林>山桃林。土壤容重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抗冲系数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田间持水量、抗冲系数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田间持水量、抗冲系数的相关性最好。通过上述分析,总体表现出山杏×柠条混交林优于其他3种林型,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黄土 人工林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土壤抗冲性能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评价
2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4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袁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5-223,共9页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 【目的】开展评估不同人工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亏缺程度,能为区域科学合理实施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5种不同植被类型(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苜蓿地,农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CSWDI)和干燥化指数(SDI)定量评价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下0~1 000 cm土壤水分亏缺及干燥化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与评价。【结果】不同植被类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明显,0~1 000 cm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农地(16.29%)>山桃林(13.06%)>沙棘林(12.22%)>柠条林(9.12%)>苜蓿地(8.08%)。在垂直剖面上,土壤水分随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再逐渐稳定的趋势。在0~1 000 cm农地基本没有水分亏缺和干层发生,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和苜蓿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土壤水分亏缺现象,平均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分别为0、0.22、0.62、0.35、0.79,平均土壤干燥化指数分别为185.5%、67.45%、51.55%、87.35%、36.10%,5种植被类型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其次为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农地。山桃林、柠条林、沙棘林、苜蓿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干层分布,分别呈现中度、轻度和严重干燥化,干层厚度(DSLT)分别为890、860、800、920 cm,DSL-SWC分别为12.42%、8.14%、11.56%、7.76%。【结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对深层土壤水分亏缺具有明显影响,导致不同程度土壤干层发生,其中苜蓿地土壤水分亏缺最严重,应采取相应措施恢复土壤水分,促进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土壤水分 水分亏缺 宁南黄土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林草地土壤水分年际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3 位作者 安钰 万海霞 韩新生 董立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68-75,共8页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典型林草地(山杏林、沙棘林、苜蓿地)为供试样地,采用土壤温湿度监测仪定位监测了2020—2022年样地生长季(5—10月)0~2 m土壤体积含水量,研究了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林草的合理选择和水资...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典型林草地(山杏林、沙棘林、苜蓿地)为供试样地,采用土壤温湿度监测仪定位监测了2020—2022年样地生长季(5—10月)0~2 m土壤体积含水量,研究了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以期为该区域林草的合理选择和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生长季内,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可以划分为消耗期(5—8月)和补偿期(9—10月),平水年(2020和2021年)土壤水分波动较大,干旱年(2022年)土壤水分变化较为平缓;3年间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均表现为山杏林>沙棘林>苜蓿地;2)不同林草地0~40 cm土壤水分易受降雨影响,季节波动性最大,40~10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较小,季节波动性开始减弱,100~20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最小,季节波动性相对比较稳定;3)不同林草地土壤水分剖面分布年度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土壤水分变化均表现为平水年(2020年)>平水年(2021年)>干旱年(2022年),与年度降雨量的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典型林草地 动态变化 宁南黄土
原文传递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月玲 蔡进军 +4 位作者 许浩 马璠 董立国 万海霞 韩新生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6期136-141,共6页
以宁南黄土区4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固定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计算,比较分析了宁南黄土区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地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 以宁南黄土区4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固定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计算,比较分析了宁南黄土区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地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群落种类组成在不同林分中总体呈现多年生草本与1年生草本伴生,且多年生草本优势较明显;(2)4种林分下重要值综合分析也表明不同人工林地植物群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林分类型对草本层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其重要值变化差异明显;(3)4种林分下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即生态优势度表现为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桃林>山杏×柠条,均匀度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林>山桃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桃林>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4)4种林分下植被的总盖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2016年高于2017年,主要受区域降水量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草本植物 群落多样性 宁南黄土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不同年限撂荒梯田土壤水文物理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月玲 马璠 +5 位作者 许浩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郭永忠 蔡进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21期293-293,294-297,共5页
以宁南黄土区5个不同年限的撂荒梯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撂荒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等物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对2016—2017年降水数据和多年平均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降水主要集中在植物... 以宁南黄土区5个不同年限的撂荒梯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撂荒地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等物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通过对2016—2017年降水数据和多年平均降水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降水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旺季6—8月,且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为不均,2017年全年降水的峰值出现在8月;(2)撂荒地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趋势总体表现为8月>9月>5月>6月>7月,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在垂直剖面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含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撂荒年限的延长,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是很明显,总体呈现波动变化趋势;(3)梯田撂荒后,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总体呈减少趋势,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总体呈升高趋势。说明梯田在撂荒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结构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果可为该区域撂荒地植被的恢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黄土 撂荒梯田 土壤水分 土壤容重 总孔隙度 毛管持水量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下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特征与养分关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月玲 许浩 +3 位作者 安钰 韩新生 万海霞 董立国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81-88,共8页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3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柠条林、沙棘林)为供试样地,以农地为对照,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组成,并测定了土壤养分相关参数,研究了3种不同人工林地土... 以宁夏彭阳中庄小流域3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柠条林、沙棘林)为供试样地,以农地为对照,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土壤粒径组成,并测定了土壤养分相关参数,研究了3种不同人工林地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及其与养分的关系,以期为宁南黄土区林地土壤健康评价和合理化经营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地0~100cm土层土壤颗粒以粉砂粒为主,其中柠条林和山杏林土壤粘粒含量、土壤分形维数均高于农地和沙棘林。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各级粒径的差异较大,与粘粒、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分形维数越大,所含细颗粒越多;2)3种人工林地在0~10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总体表现为农地>柠条林>山杏林>沙棘林;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呈波动性且无明显变化规律;3)土壤分形维数与粘粒、粉粒、全磷、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 土壤体积分形维数 土壤养分 人工林 宁南黄土
原文传递
宁南黄土区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月玲 王思成 +5 位作者 许浩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郭永忠 魏永东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3-91,共9页
[目的]研究宁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粒度特征,旨在为更有效地指导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小流域9... [目的]研究宁南黄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土壤粒度特征,旨在为更有效地指导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野外标准化方法采集0—100 cm土壤样品,利用Mastersizer 3000型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小流域9种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山杏林、山桃林、沙棘林、柠条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坝地、苜蓿地、撂荒地)216件样品,通过福克和沃德公式计算出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土壤粒度参数。[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粒度组成均以粉粒和极细砂为主,以粉粒含量在各粒度分级中所占比例最大。黏粒、粗砂、极粗沙和中砂含量分层整体趋于稳定,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粉粒、极细砂和细砂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起伏较大,各层段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各粒级变异系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黏粒的变异系数最高,其次为砂粒,粉粒最小。(3)土壤平均粒径表现为:山杏×柠条林>沙棘林>山桃林>柠条林>山杏林>苜蓿地>山杏×沙棘林>撂荒地>坝地。撂荒地、山桃林和柠条林的分选性明显优于其他立地,沙棘林的分选性最差。[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的土壤粒度分布主要受到植被类型及人类活动扰动等主要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小流域 植被恢复方式 宁南黄土
下载PDF
宁南黄土区典型林分林下草本植被根系分布特征
8
作者 王月玲 王思成 +3 位作者 许浩 万海霞 董立国 韩新生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76,共8页
以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4种典型林分(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林下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根钻法和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林地0~30 cm土层的草本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宁南... 以宁南黄土区彭阳中庄小流域4种典型林分(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柠条林、山杏沙棘林)林下草本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根钻法和Win RHIZO根系分析系统对不同林地0~30 cm土层的草本根系生物量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宁南黄土区不同人工林下草本根系分布特征,为研究区生态恢复和林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各林地草本总生物量、总根长密度和总根系表面积密度均表现出山杏柠条和山杏沙棘混交林较大,山杏林和山桃林较小且相差不大。根系参数主要分布于0~10 c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指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0~30 cm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基本以0~0.5 mm径级的根系分布最广,0~2 mm径级的细根所占比例较大,且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二者基本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层不同径级的根长密度基本表现为0~0.5 mm>0.5~1 mm>1~2 mm>2~3.5 mm>3.5 mm。总体反映出混交林林下草本植被各根系参数相较于纯林在土壤表层占比均较高,能够有效改善表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抗侵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黄土 林地 草本根系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