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論“子學思維”與“子學精神”
被引量:
3
1
作者
歐明俊
《诸子学刊》
2016年第1期11-22,共12页
相對於經學思維,子學思維是創新思維、理性思維、科學思維,如辯證思維、全息思維、中和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相對思維、變通思維、逆向思維、否定思維等。子學精神不同於求真求實的史學精神,最重要的是理論創造,是&...
相對於經學思維,子學思維是創新思維、理性思維、科學思維,如辯證思維、全息思維、中和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相對思維、變通思維、逆向思維、否定思維等。子學精神不同於求真求實的史學精神,最重要的是理論創造,是'大丈夫'精神、執著精神、犧牲奉獻精神、尚氣節精神、仁愛精神、謙虚好學精神、科學精神、自由精神、獨創精神、争鳴精神、叛逆精神、懷疑精神、批判精神、擔當精神、會通精神、開放精神、和諧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寬容精神等。子學精神一直鮮活地存在着,'新子學'的神聖使命,就是接續子學精神的'學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子
學
子
學
思維
子
學
精神
史
學
精神
學
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譙定乃宋代蜀易象數學學脈傳人代表
被引量:
1
2
作者
祁和暉
《宋代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一、漢唐時期巴蜀易學自成一脈巴蜀一體,由來已久,相傳距今四千年前,巴人、蜀人已從族群、文化、政治、經濟等全方位融為一體。雖仍各有地方特點,但文化一體化早已完成,其最大標誌即是統一方言——四川話的形成。凡操四川話的地區就是...
一、漢唐時期巴蜀易學自成一脈巴蜀一體,由來已久,相傳距今四千年前,巴人、蜀人已從族群、文化、政治、經濟等全方位融為一體。雖仍各有地方特點,但文化一體化早已完成,其最大標誌即是統一方言——四川話的形成。凡操四川話的地區就是巴蜀文化區。巴蜀文化區比後世巴蜀政區廣大,更比今日四川省、重慶市所轄區域廣大。《華陽國志》記述古蜀時代的巴蜀政區已有巴郡、蜀郡、漢中郡、南中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蜀易象
政區
學
脈
四川
文化
區域
華陽
重慶市
原文传递
三玄四典的學脈關係——論三玄思想的内在聯繫之一
3
作者
陳鼓應
《诸子学刊》
2009年第1期55-77,共23页
前言在先秦典籍中,由於《易》、《老》、《莊》之富有玄旨——深富思辨性與抽象性的哲學思維,因而漢以後歷代哲學家無不藉助於三玄之議題及其思想觀念與方法,爲其理論建構之基石。'三玄'之所以成爲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石,必有其共...
前言在先秦典籍中,由於《易》、《老》、《莊》之富有玄旨——深富思辨性與抽象性的哲學思維,因而漢以後歷代哲學家無不藉助於三玄之議題及其思想觀念與方法,爲其理論建構之基石。'三玄'之所以成爲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石,必有其共同的理論思維。而'三玄'名稱1使用至今,已經超過千年之久,但從未有過專文申論其間思想的内在聯繫及其學脈的關係。十餘年來,我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譜系學方法,論證《周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抽象性
學
脈
方法
哲
學
基石
思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宋濂的學術道統論考
4
作者
黄靈庚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5年第1期69-89,共21页
宋濂雖以文學家著稱,其實也是元末明初的理學大家。宋濂承傳吕祖謙的道統,是宋、元金華學派的集大成者。宋濂的心學理論是心、理一元論,雖同于陸九淵“心即理”,然後融彙了吕祖謙及北山“四先生”的因素,而且又吸取釋、道二家與儒學相...
宋濂雖以文學家著稱,其實也是元末明初的理學大家。宋濂承傳吕祖謙的道統,是宋、元金華學派的集大成者。宋濂的心學理論是心、理一元論,雖同于陸九淵“心即理”,然後融彙了吕祖謙及北山“四先生”的因素,而且又吸取釋、道二家與儒學相合的要義,内涵極爲豐富。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不是講論道家之作,與老、莊之學毫無關聯,而是闡發儒家心理之學、講究修身養性、承傳南宋金華學脈的代表之作。宋濂的《諸子辨》之旨,在於辨析秦漢諸子的是非問題,是屬於辟邪扶正的論道之作,而非考證諸子之書的真僞。這二種書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宋濂的儒學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溪
學
統
金華
學
脈
心
學
凝道記
諸子辨
原文传递
師門·學脈·道統:韓元震與李柬“湖洛論爭”之義理背景
5
作者
陳逢源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1期-,共40页
朝鮮儒學從四端七情之辨,進而及於人心道心問題,層層而進,逐漸明朗,性之所向,理氣問題,正是其中關鍵所在,韓元震與李柬所爭是師門宗旨,也是數代積累的儒學問題,"湖洛論爭"如同漣漪逐漸擴散,造成巨大影響,成爲朝鮮儒學史中最...
朝鮮儒學從四端七情之辨,進而及於人心道心問題,層層而進,逐漸明朗,性之所向,理氣問題,正是其中關鍵所在,韓元震與李柬所爭是師門宗旨,也是數代積累的儒學問題,"湖洛論爭"如同漣漪逐漸擴散,造成巨大影響,成爲朝鮮儒學史中最可注意的學術論辯。李柬以未發之時難言氣質之性,聖人與凡人同禀明德本體,提出"聖凡心同",主張"人物性同論";韓元震認爲未發仍有氣質之性,認爲聖人與凡人不同,提出"聖凡心不同",主張"人物性異論"。兩人針鋒相對,最後以老師權尚夏表態支持韓元震而告一段落,確立性於氣質得見,爲師門心法所在,韓元震於後標舉學脈宗旨,建構朝鮮學術主體地位,藏道統於東國,貢獻卓著,湖洛論爭正是觸發其儒學事業的關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韓元震
李柬
湖洛論爭
栗谷
學
脈
朝鮮儒
學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論“子學思維”與“子學精神”
被引量:
3
1
作者
歐明俊
机构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出处
《诸子学刊》
2016年第1期11-22,共12页
文摘
相對於經學思維,子學思維是創新思維、理性思維、科學思維,如辯證思維、全息思維、中和思維、抽象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相對思維、變通思維、逆向思維、否定思維等。子學精神不同於求真求實的史學精神,最重要的是理論創造,是'大丈夫'精神、執著精神、犧牲奉獻精神、尚氣節精神、仁愛精神、謙虚好學精神、科學精神、自由精神、獨創精神、争鳴精神、叛逆精神、懷疑精神、批判精神、擔當精神、會通精神、開放精神、和諧精神、自省精神、自律精神、寬容精神等。子學精神一直鮮活地存在着,'新子學'的神聖使命,就是接續子學精神的'學脈'。
关键词
新子
學
子
學
思維
子
學
精神
史
學
精神
學
脈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譙定乃宋代蜀易象數學學脈傳人代表
被引量:
1
2
作者
祁和暉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出处
《宋代文化研究》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文摘
一、漢唐時期巴蜀易學自成一脈巴蜀一體,由來已久,相傳距今四千年前,巴人、蜀人已從族群、文化、政治、經濟等全方位融為一體。雖仍各有地方特點,但文化一體化早已完成,其最大標誌即是統一方言——四川話的形成。凡操四川話的地區就是巴蜀文化區。巴蜀文化區比後世巴蜀政區廣大,更比今日四川省、重慶市所轄區域廣大。《華陽國志》記述古蜀時代的巴蜀政區已有巴郡、蜀郡、漢中郡、南中郡。
关键词
蜀易象
政區
學
脈
四川
文化
區域
華陽
重慶市
分类号
B24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三玄四典的學脈關係——論三玄思想的内在聯繫之一
3
作者
陳鼓應
机构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
出处
《诸子学刊》
2009年第1期55-77,共23页
文摘
前言在先秦典籍中,由於《易》、《老》、《莊》之富有玄旨——深富思辨性與抽象性的哲學思維,因而漢以後歷代哲學家無不藉助於三玄之議題及其思想觀念與方法,爲其理論建構之基石。'三玄'之所以成爲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石,必有其共同的理論思維。而'三玄'名稱1使用至今,已經超過千年之久,但從未有過專文申論其間思想的内在聯繫及其學脈的關係。十餘年來,我由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譜系學方法,論證《周易》
关键词
思想
抽象性
學
脈
方法
哲
學
基石
思維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宋濂的學術道統論考
4
作者
黄靈庚
机构
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5年第1期69-89,共21页
文摘
宋濂雖以文學家著稱,其實也是元末明初的理學大家。宋濂承傳吕祖謙的道統,是宋、元金華學派的集大成者。宋濂的心學理論是心、理一元論,雖同于陸九淵“心即理”,然後融彙了吕祖謙及北山“四先生”的因素,而且又吸取釋、道二家與儒學相合的要義,内涵極爲豐富。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不是講論道家之作,與老、莊之學毫無關聯,而是闡發儒家心理之學、講究修身養性、承傳南宋金華學脈的代表之作。宋濂的《諸子辨》之旨,在於辨析秦漢諸子的是非問題,是屬於辟邪扶正的論道之作,而非考證諸子之書的真僞。這二種書比較完整地體現了宋濂的儒學精神。
关键词
潜溪
學
統
金華
學
脈
心
學
凝道記
諸子辨
分类号
B244.9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師門·學脈·道統:韓元震與李柬“湖洛論爭”之義理背景
5
作者
陳逢源
机构
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
出处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1期-,共40页
基金
執行科技部計畫“衍繹與變易——明代四書學著作分系與斷限考察”,計畫編號:MOST1062410H004153MY3
文摘
朝鮮儒學從四端七情之辨,進而及於人心道心問題,層層而進,逐漸明朗,性之所向,理氣問題,正是其中關鍵所在,韓元震與李柬所爭是師門宗旨,也是數代積累的儒學問題,"湖洛論爭"如同漣漪逐漸擴散,造成巨大影響,成爲朝鮮儒學史中最可注意的學術論辯。李柬以未發之時難言氣質之性,聖人與凡人同禀明德本體,提出"聖凡心同",主張"人物性同論";韓元震認爲未發仍有氣質之性,認爲聖人與凡人不同,提出"聖凡心不同",主張"人物性異論"。兩人針鋒相對,最後以老師權尚夏表態支持韓元震而告一段落,確立性於氣質得見,爲師門心法所在,韓元震於後標舉學脈宗旨,建構朝鮮學術主體地位,藏道統於東國,貢獻卓著,湖洛論爭正是觸發其儒學事業的關鍵。
关键词
韓元震
李柬
湖洛論爭
栗谷
學
脈
朝鮮儒
學
Keywords
Han Yuanzhen
Li Jian
the Huluo Debate
Ligu School
Korean Confucianism
分类号
B31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論“子學思維”與“子學精神”
歐明俊
《诸子学刊》
2016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譙定乃宋代蜀易象數學學脈傳人代表
祁和暉
《宋代文化研究》
2016
1
原文传递
3
三玄四典的學脈關係——論三玄思想的内在聯繫之一
陳鼓應
《诸子学刊》
200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宋濂的學術道統論考
黄靈庚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5
0
原文传递
5
師門·學脈·道統:韓元震與李柬“湖洛論爭”之義理背景
陳逢源
《人文中国学报》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