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康德和孔子认识论之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聂长建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7,共4页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不在于哲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方法和对结论的表述上。通过对康德的认识论命题“先天综合判断”与孔子的认识论命题“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比较可证明这一观点。从思维方式差异的对比上,也可为“中国的思...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不在于哲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方法和对结论的表述上。通过对康德的认识论命题“先天综合判断”与孔子的认识论命题“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比较可证明这一观点。从思维方式差异的对比上,也可为“中国的思想和科学开始领先于西方而最后又为西方所反超”这一学术公案寻找到一定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康德 先天综合判断
下载PDF
“有教无类”解 被引量:5
2
作者 谢质彬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1期79-82,共4页
'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见于《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 教育思想 论语新探 戴鸡佩豚 下愚不移 七十子 孔门 智愚 子贡
原文传递
孔子认识论新探 被引量:2
3
作者 田光辉 龚振黔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3-59,共7页
关于孔子认识论的性质,长期以来,哲学界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从总体上看,孔子的认识论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我们认为,孔子认识论是有一些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其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的。
关键词 孔子认识论 朴素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能力 识来源 基本问题 智力 基本倾向
原文传递
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诠释史为中心 被引量:4
4
作者 王玉彬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57,共7页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本是孔子自述的"学而知之"之序。然而,随着孔子"圣人"形象的逐步确立,魏晋之后的诸多学者认为"生而知之"的孔子之所以降格陈述这一"学以成圣"...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本是孔子自述的"学而知之"之序。然而,随着孔子"圣人"形象的逐步确立,魏晋之后的诸多学者认为"生而知之"的孔子之所以降格陈述这一"学以成圣"过程,意在通过"隐圣同凡"的方式"为学者立法"。问题在于,虽然"隐圣同凡"的"退讬"策略消解了"学知"与"生知"之间的张力,却有割裂圣人之言与行、为人与为己的危险。因此,"圣道无隐"的"亲证"原则在其他一些学者那里又被重新确立起来。但"圣道无隐"也蕴涵着一个内在难题,即"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是否"恰好"意味着孔子生命境界的"至极"?对此,张载的解读指示出孔子生命境界的"未尽"之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即凡
原文传递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说略
5
作者 孙希国 《湖湘论坛》 1994年第5期40-43,共4页
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开始于16至17世纪之间,即从明朝嘉靖(1522——1566)到万历(1573——1619)年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对延续千年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满意了,他们“从狭小的天地中出来,开... 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开始于16至17世纪之间,即从明朝嘉靖(1522——1566)到万历(1573——1619)年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刚刚开始萌芽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人们已经对延续千年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满意了,他们“从狭小的天地中出来,开始探望了自然经济以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朱理 封建统治阶级 启蒙 陈确 中国历史 颜李 思想启蒙 丰义
下载PDF
“生而知之”辨 被引量:2
6
作者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4,24,共5页
孔子关于"生而知之"的思想理论应该首先从认知路径的划分上去把握,应该着眼社会历史实践进行相关分析,简单悬置或虚化这一理论是不妥的。孔子重视"生而知之"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关键词 社会生活 天才
下载PDF
论孔子“生而知之”思想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启武 《长白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1-33,共3页
孔子在哲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对认识理论具有较大贡献.其中“生而知之”及知识的来源、积累等思想构成了其认识论的积极内容.1 孔子“生而知之”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 孔子在哲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提出的认识论的一系列问题,对认识理论具有较大贡献.其中“生而知之”及知识的来源、积累等思想构成了其认识论的积极内容.1 孔子“生而知之”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而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理论 差异问题 子贡 季氏 阳货 人我 子思 里仁
下载PDF
孔子的思想模式初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溪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89年第5期39-55,共17页
儒学自先秦始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虽几经波折,但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仍基本上保持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其思想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在封建社会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思潮的分合激盪下,都发生... 儒学自先秦始创,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虽几经波折,但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仍基本上保持了统治地位。儒学的奠基者孔子,其思想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在封建社会漫长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在各种思潮的分合激盪下,都发生了种种嬗变。然而,其思想的基本模式,却被世代儒学承接下来,虽不断变换种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一思想模式,就是在伦理本位的基础之上天命、仁、智三者的统一,也即天道观、政治伦理观和认识论三者的统一,三位一体。这是孔子思想的基本构架。孔子诸方面的思想只有置入此构架时,才能现出其本来面目。本文从理智的天命观、伦理化的天命、仁与智的统一等三个方面分析研究这一思想模式,揭示这一思想模式犹如世代相传的基因,塑造了儒学的特质;剖析这一思想模式给中华民族文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天命观 思想模式 天道观 天命 天地万物 天人关系 丧斯文
下载PDF
启发式教学探研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雁楼 《教育科学研究》 1994年第2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孔子思想 现代教 发现法 子贡 闻一 冉有 公西华 私人办 苏格拉底法
原文传递
孔子认识论评价中的一个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葛懋春 《文史哲》 1978年第5期41-47,共7页
孔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认识论上持有先验论的观点,吹捧“生而知之”,肯定“上智与下愚不移”,贱视生产技术知识,强调学习贵族政治,伦理教条,无疑都是应该加以认真批判的。但是,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教学实践是以“学而知之”... 孔子的哲学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他在认识论上持有先验论的观点,吹捧“生而知之”,肯定“上智与下愚不移”,贱视生产技术知识,强调学习贵族政治,伦理教条,无疑都是应该加以认真批判的。但是,孔子作为教育家,他的教学实践是以“学而知之”思想为指导,以多见、多闻等感性活动为知识的源泉,注重力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这些在先秦认识论发展史上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认识论 论语 子贡 积极意义 伦理 朱熹 子曰 思想 实用主义
下载PDF
二程的“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
11
作者 叶玉殿 《中州学刊》 1986年第2期55-58,67,共5页
“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是程颢、程颐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二程的认识论包含着唯心主义体系同唯物主义因素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相互关系上。人们关于二程认识论的不同见解也往往通过对这对范... “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是程颢、程颐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二程的认识论包含着唯心主义体系同唯物主义因素的矛盾,这种矛盾集中表现在“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的相互关系上。人们关于二程认识论的不同见解也往往通过对这对范畴的不同理解反映出来。本文就二程“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谈点初步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程颐 圣人 认识论 具体事物 外界事物 封建制度 体认 万物
下载PDF
孔子“为己之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远笋 《人文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72-79,共8页
一、引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主张'为己之学',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此处的己,即个人人格之谓,而完全的人格即是仁。~①与'为己之学'相对的是'... 一、引言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主张'为己之学',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此处的己,即个人人格之谓,而完全的人格即是仁。~①与'为己之学'相对的是'为人之学',其目的则是向别人炫耀自己的学问,而与自己的人格完善不相干,学习并不是出于完善自己人格的内在要求。'为己之学'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读书人的最终关怀。《论语》以《学而》开篇,《学而》首句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孔子所说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知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己 君子不器
下载PDF
《实践论》的知行观之我见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明建 《理论探索》 1987年第4期31-34,共4页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 知行关系问题,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在中国认识论史上经历了两千年的发展,但是,在《实践论》诞生之前,却始终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纵观中国认识论发展史,大约在先秦之际,就开始流行着“知之非艰,行之唯艰”的朴素知行观。孔子第一个探讨了知与行的问题,并提出“圣人”“生而知之”和“后人”“学而知之”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荀子反对圣人生而知之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行”高于“知”、重于“知”的观点。他认为:“闻之”、“见之”、“知之”、“行之”之中,“行”最为重要;主张“学至于行之而止矣”。两汉之际,董仲舒从神学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观 《实践论》 中国认识论史 行关系 认识过程 辩证法思想 行说
下载PDF
孔子知论探析--从“学而知之”谈起
14
作者 于肖寒 赵海燕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53-58,共6页
"知"既是立己达人的渐修方法,又是为学求道的终极目的。孔子的知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十分重要的议题,他承认"生而知之"的存在,但重点论述的是"学而知之"的必要性和方法,"学"与"知"是... "知"既是立己达人的渐修方法,又是为学求道的终极目的。孔子的知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十分重要的议题,他承认"生而知之"的存在,但重点论述的是"学而知之"的必要性和方法,"学"与"知"是辩证统一的,"知"内在于"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的升华与超越。孔子不仅仅是要对"知"与"无知"划清界限,而是求索无知之知的最高境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有殊途同归的意味,同时也展示出中西哲学精神的不同之处。在"知天命"的问题上,孔子不是从宗教主义、神秘主义或宿命论者的角度展开论述,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直觉 天命
下载PDF
言天而不尊天,谈命而不认命——也谈孔子的“天命观”
15
作者 赵昌 《兰州学刊》 CSSCI 1990年第6期21-26,共6页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可靠的主要资料。孔子的语录中,曾多次涉及到“天”,“命”,“天命”等词语。对此,应如何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能否提到哲学观的高度给予判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且有时随政治气候的波动而波动。《中...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可靠的主要资料。孔子的语录中,曾多次涉及到“天”,“命”,“天命”等词语。对此,应如何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能否提到哲学观的高度给予判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且有时随政治气候的波动而波动。《中国古代哲学史》88年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哲史》)一书,从哲学观的高度给予丁概括和判定,认为孔子思想深处的“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孔子是“尊天”的,和殷周以来的尊天思想无甚差别;孔子思想深处的“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毕生致力于挽救奴隶制的危亡碰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天命观 尊天 中国古代哲 命运感 人格神 为政以德 罕言利 子服景伯
下载PDF
忠·勇·智——谈电影“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光辉形象 被引量:1
16
作者 谢逢松 《前线》 1961年第7期19-20,共2页
小说“林海雪原”早已烩炙人口,电影“林海雪原”现在正在影院上映。读过小说和看过电影的人,无不喜欢杨子荣。杨子荣是人民英雄,在他身上集中了革命的忠、勇、智。我们学习杨子荣,就要学习他的忠、勇、智。一个革命战士,只有具备了忠... 小说“林海雪原”早已烩炙人口,电影“林海雪原”现在正在影院上映。读过小说和看过电影的人,无不喜欢杨子荣。杨子荣是人民英雄,在他身上集中了革命的忠、勇、智。我们学习杨子荣,就要学习他的忠、勇、智。一个革命战士,只有具备了忠、勇、智,才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更多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海雪原 杨子荣 革命战士 座山雕 褐子 大智 智深 威虎山 子炎
下载PDF
孔子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魏冰娥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9年第3期134-139,共6页
孔子劳动教育思想是孔子成德成人之教的重要组成,其内容主要有:以文行合一兼顾体力与脑力劳动教育;勤劳是成仁尽孝的内在德性;自谦“学而知之”,高扬勤奋好学精神。它对劳动教育的现实启示是:文行合一培育健全劳动者;以“以劳治身”等... 孔子劳动教育思想是孔子成德成人之教的重要组成,其内容主要有:以文行合一兼顾体力与脑力劳动教育;勤劳是成仁尽孝的内在德性;自谦“学而知之”,高扬勤奋好学精神。它对劳动教育的现实启示是:文行合一培育健全劳动者;以“以劳治身”等营造勤劳勤奋之社会风尚;在劳动教育中践行道德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劳动教育 文行合一 勤劳
下载PDF
也谈孔子的认识论
18
作者 程良庆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12-115,122,共5页
关于孔子的认识论问题,素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是唯心的先验论,因孔子曾鼓吹过“生而知之”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说是建立在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认识论,因孔子曾倡导过“学而知之”和“学而不厌”。双方各执一端... 关于孔子的认识论问题,素来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说是唯心的先验论,因孔子曾鼓吹过“生而知之”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一说是建立在自发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辩证认识论,因孔子曾倡导过“学而知之”和“学而不厌”。双方各执一端。列宁说过,判断一个哲学家,“应当根据他们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理论问题、他们同什么人携手并进、他们过去和现在用什么教导自己的学生和追随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226—227页)这就是说,评价一个哲学家,要从总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思想 下愚不移 认识论思想 认识论问题 阳货 天命 樊迟 里仁
下载PDF
传神授艺——评说素描教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类维顺 《美术之友》 2004年第2期60-61,共2页
关键词 素描教 素描基础 中央美术 神授 苏高礼 素描训练 造型能力 结构素描 艺术创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