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职研究中概念和问题的梳理 被引量:9
1
作者 陈英杰 《职业教育研究》 2006年第9期4-6,共3页
目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还缺乏统一的范式,学理性研究欠缺。作者从概念与问题的梳理入手,试图对高职研究的学科建设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关键词 概念 问题 中国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学科建设 学理性研究
下载PDF
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 被引量:8
2
作者 温儒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2-45,共4页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改革 作文命题 学理性研究 材料作文 语文 命题作文 高考作文题 文字材料
下载PDF
让理性之光点亮大学之灯——兼评张学文的《大学理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秦惠民 解水青 《中国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7-110,共4页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大学因校长们的频繁抛头露面而充斥媒体.大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关注。但与此同时,中国今日的大学精神却饱受诟病,甚或影响大学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亦受到质疑.中国当今的大学怎么了?
关键词 大学精神 学理性研究 教育基本理论 大学发展 中国 校长
原文传递
近代墨学研究简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解启扬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41-143,共3页
 本文从墨学研究概况、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考察了近代墨学研究。把近代墨学的发展划分为乾嘉奠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发展时期、20世纪前30年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后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孙诒让、梁启超与胡适。从墨学研究方...  本文从墨学研究概况、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考察了近代墨学研究。把近代墨学的发展划分为乾嘉奠基时期、19世纪下半叶发展时期、20世纪前30年三个发展阶段。认为后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孙诒让、梁启超与胡适。从墨学研究方法上看,近代墨学研究的历程也是近代墨学研究方法论近代化的历程,并由此可以反观近代学术方法近代化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学研究 方法论 近代化 儒家观念 学理性研究 校勘 训诂
下载PDF
回归大学的理性——评《大学理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占军 眭依凡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8-109,共2页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社会组织,也是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布鲁贝克所说,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 大学是传承和创造人类文化的社会组织,也是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布鲁贝克所说,大学存在的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需要。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经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性研究 大学 回归 社会组织 人类文化 布鲁贝克 科学思想 稳定性
原文传递
大学理性是中国大学改革与发展之基——读《大学理性研究》一书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福春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自中世纪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已近千年,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也从一元走向多元,其中对大学理性的探寻更是为大学之“大”提供了智慧之果。对于人类而言,出于生存与发展的双重目的,既需要感性的认识世界,也需要理性的改造世界,... 自中世纪至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发展已近千年,人们对大学的认识也从一元走向多元,其中对大学理性的探寻更是为大学之“大”提供了智慧之果。对于人类而言,出于生存与发展的双重目的,既需要感性的认识世界,也需要理性的改造世界,只有两者相得益彰,人类才无愧于“万物之灵”的称号。当前中国大学发展已进入了反思与调整阶段,新旧问题杂陈,更需要理性之光的照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性研究 大学改革 中国 大学发展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相得益彰 调整阶段
下载PDF
拨亮理性之灯——读张学文专著《大学理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弼成 李斌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F0002-F0002,68,共2页
理性是人性的罗盘,是大学人身上发出的光芒,既能指引人类行为的方向,也能照亮人类未来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大学理性是人类理性的先行者,是社会文明的守望者,是社会改革和文明进程的推动者。张学文先生的《大学理性研究》(北京师范... 理性是人性的罗盘,是大学人身上发出的光芒,既能指引人类行为的方向,也能照亮人类未来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大学理性是人类理性的先行者,是社会文明的守望者,是社会改革和文明进程的推动者。张学文先生的《大学理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性研究 人类理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专著 人类行为 人类未来 社会文明 文明进程
下载PDF
哈贝马斯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8
作者 洪波 《学术动态(北京)》 2002年第11期11-13,共3页
关键词 哈贝马斯 思想研究 研究视角 学术性研究 学理性研究
下载PDF
践行智库新担当 开掘经济新动能
9
作者 隆国强 《中国发展观察》 2016年第23期5-7,共3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专门组织各研究部(所)的研究人员,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专门组织各研究部(所)的研究人员,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的学理性研究阐释,初步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自本期起,《中国发展观察》开辟“‘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推进高端智库建设’笔谈”专栏,陆续刊发这些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库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动能 经济 研究成果 学理性研究 研究人员
下载PDF
写意中国
10
作者 杨晓阳 《美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0,共2页
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北京易阳博展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上海艺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于2010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展览... 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主办,北京易阳博展企业形象策划有限公司、上海艺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写意中国·中国国家画院2010大写意国画邀请展"于2010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在上海浦东展览馆举行。展览以特邀的方式汇集了国内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100位著名国画家的近200件作品参展,同时还展出了包括彩陶、岩画、玉器、青铜、雕塑、绘画在内的古代经典作品的图片资料。作为一次具有学理性研究价值的专题展览,围绕"写意中国"的展览主题,在呈现当代中国画写意价值和成就的同时,也是对贯穿于中国数千年艺术传统中的写意精神的整体梳理与呈现,对中国画当下的健康发展颇具战略意义与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大写意 企业形象策划 经典作品 2010年 学理性研究 上海浦东 文化传播
原文传递
一部具有开创性、学理性的著作——余三定《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读后
11
作者 张京华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8期141-144,共4页
余三定的学术专著《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是一部对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展开初步系统的学理性研究的、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关键词 学理性研究 学术专著 开创性 余三定 中国 著作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PDF
量化评价、知识生产与理性大学的追寻——兼评《大学理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任增元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24,共7页
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认识上,高等教育都面临着"理性偏见"的挑战,尽管形式多样但实质都是用大学理性的部分代替了整体。大学评价实践中的量化主义倾向,理论上把认知理性提升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符合完整的大学理性和中庸之道... 无论是实践上还是理论认识上,高等教育都面临着"理性偏见"的挑战,尽管形式多样但实质都是用大学理性的部分代替了整体。大学评价实践中的量化主义倾向,理论上把认知理性提升为高等教育的本质,不符合完整的大学理性和中庸之道。理性是拯救大学的重要出路,大学的定位、发展与评价都必须坚守大学理性精神,而不是拘泥于一种理性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评价 学理性 认知理性 《大学理性研究
原文传递
大学理性的力量三解——评张学文先生《大学理性研究》
13
作者 弓静 贺武华 《教育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对大学理性的研究始终是学界与时俱进的热门研究课题。大学的独有魅力源于其理性光芒的散发,而大学理性的力量源自大学内在的深厚历史底蕴,其实存于大学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之中,其坚守的关键在于适时审视现代大学之使命。
关键词 理性 学理性 学理性研究
原文传递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注入学理性的灵魂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拓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共1页
关键词 国际关系研究 学理性研究 灵魂 政府政策 自觉性 批评
原文传递
长篇小说文体研究的新收获 被引量:1
15
作者 滕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7-107,共1页
2013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收入了青年批评家晏杰雄博士的学术专著《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研究》,这是国内第一部对新世纪长篇小说文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专题性、学理性研究的专著。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体研究 作家出版社 学术专著 学理性研究 21世纪 小说文体 批评家
下载PDF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及其路径的批判性审视
16
作者 廖小平 《中国德育》 2008年第12期85-85,共1页
在我国,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少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理性研究不够、脱离“社会转型”的实际以及对成年人因素的忽视。与此相关的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的两种主流研究路径,即对未成年人道德... 在我国,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至少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理性研究不够、脱离“社会转型”的实际以及对成年人因素的忽视。与此相关的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的两种主流研究路径,即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一般性背景揭示和孤立地就未成年人论未成年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建设 路径 批判性 学理性研究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好服务社会
17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0-30,共1页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有所差异,但都研究人的需求、动机、行为、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以及制度化等问题.因而具有研究共性。从共性中可以看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与逻辑展开:在思维侧.表现为... 哲学社会科学以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有所差异,但都研究人的需求、动机、行为、社会关系或社会结构以及制度化等问题.因而具有研究共性。从共性中可以看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路径与逻辑展开:在思维侧.表现为现象研究、机理研究、规律研究的层层递进;在应用侧,分别以学理性研究、政策性研究、科普性研究满足不同主体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服务社会 人的行为 学理性研究 政策性研究 人的需求 社会结构 社会关系
原文传递
美国择校政策的价值分析
18
作者 周琴 李守福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6-96,共1页
义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是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鉴于我国现实中的择校面临着“政策失真”、“政策失效”的困境,本文以美国择校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政策价值分析... 义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阶段的择校是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的主要议题。鉴于我国现实中的择校面临着“政策失真”、“政策失效”的困境,本文以美国择校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政策价值分析的方法论,沿“择校分析→择校政策分析→择校政策的价值分析”的逻辑主线进行了学理性研究。除导论与结语,论文的逻辑结构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择校政策 价值分析 美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基础教育阶段 学理性研究 教育发展 义务教育
原文传递
张学文:大学理性研究
19
《中国教师》 2015年第11期60-60,共1页
张学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新华文摘》杂志社教育学专栏编辑,编审,高校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期刊编辑与管理。近年来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人民日报》... 张学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现为《新华文摘》杂志社教育学专栏编辑,编审,高校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期刊编辑与管理。近年来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权威报刊媒体上发表数十篇专业研究论文,出版高等教育哲学专著《大学理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率先提出“大学理性…‘教育民生论”概念并给予学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性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等教育哲学 高等教育管理 《教育研究 《新华文摘》 《光明日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