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43
1
作者 徐祥德 陶诗言 +3 位作者 王继志 陈联寿 周丽 王秀荣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6,T001,共11页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了副热带高压环流以及中纬度扰动等亚洲季风系统成员的总体动力影响效应 ;反映了该区域南半球跨赤道气流 ,赤道西太平洋季风槽及季风活动等水份循环特征。表现了东亚海陆热力强迫、青藏高原非绝热效应、海洋“暖池”及异常孟加拉湾对流活动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 ,大三角区域热源强信号源 (高原地 气与孟加拉湾、菲律宾、南海等海 气过程 )区域的水份循环时空演变、遥相关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综合影响等均是认识中国及东亚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青藏高原 季风 水汽输送 旱涝异常 地形 对流活动
下载PDF
亚洲冬夏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21
2
作者 陶诗言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9-407,共9页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na)年亚洲上空的环流型不利(有利)于寒潮向南爆发,导致亚洲冬季风和大洋洲夏季风弱(强)。在ElNino(LaNina)年冬季华南和青藏高原降水或降雪量为正(负)距平,这使得在晚春和初夏南亚的加热慢(快),导致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小(大),因而出现弱(强)夏季风。我们还发现强ElNino年冬季,在印度洋-亚洲上空出现类似于东太平洋-北美上空的PNA遥相关,我们称之为印度洋-亚洲遥相关型(IA),引起亚洲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都是由IA遥相关型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 印度洋-亚洲 遥相关型 厄尔尼诺
下载PDF
洛川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87
3
作者 鹿化煜 安芷生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69,共3页
中国黄土堆积记录了第四纪东亚古季风气候变迁历史,黄土古土壤的粒度作为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从黄土中分离的石英粒度可作为较好的冬季风强度指标外,在黄土全样粒度指标的选用上还存在着不确定性,现在常用到的... 中国黄土堆积记录了第四纪东亚古季风气候变迁历史,黄土古土壤的粒度作为季风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除了从黄土中分离的石英粒度可作为较好的冬季风强度指标外,在黄土全样粒度指标的选用上还存在着不确定性,现在常用到的就有“中值粒径”、“粗细颗粒比值”、“粗颗粒含量”等多种,究竟哪一个粒度指标可以作为较敏感的古气候变化代用指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本文以倒数第2次间冰期(S2)以来洛川黄土堆积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粒度 古气候 季风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被引量:183
4
作者 李吉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2,共12页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 青藏高原在新生代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发生三次上升和两次夷平,因而分别形成高低两级夷平面。较低夷平面形成于新第三纪,结束于3.6MaB.P.,其上常有红色风化壳保存,表明形成于气候温暖的低地环境,海拔不超过1000m。从3.6MaB.P.开始相继发生三次构造运动,分别命名为青藏运动(A幕3.6MaB.P.,B幕2.6MaB.P.和C幕1.7MaB.P.),昆仑-黄河运动(1.2MaB.P.,0.8MaB.P.和0.6MaB.P.)以及共和运动(0.15MaB.P.)。青藏运动B幕黄土开始堆积,高原达到2000m,冬季风稳定出现。昆仑-黄河运动使高原多数地面达到3000m或更高,许多地方冰期进入冰冻圈,气候转型可能与此有关。共和运动使高原达到现代高度,气候变干变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 地貌演化
下载PDF
近40年东亚夏季风及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气候异常 被引量:189
5
作者 施能 朱乾根 吴彬贵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575-583,共9页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 定义了一个反映东亚夏季大尺度季风强度的指数,计算了夏季逐月及季的东亚季风指数(1873~1989年)。用近40年资料研究了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大尺度天气的关系。指出,强夏季风时,我国夏季大范围高温。东亚夏季风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则表现在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置上。强夏季风时,雨带偏北。夏季雨带位置偏南均与弱季风有关。长江中下游夏季的涝年与弱季风有关,而强夏季风时,长江中下游经常是旱年。最后,研究了强、弱夏季风年时的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强度是造成我国夏季气温、降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东亚季风 大尺度天气 气候异常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 被引量:164
6
作者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0年第3期197-204,共8页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段中气候冷湿,内陆湖面普遍升高;而在全新世的高温期则夏季风十分强大,包括新疆和藏北高原气候均以暖湿为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环境 冰期 雨期 季风
下载PDF
近40年我国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76
7
作者 鲍名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57-1067,共11页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各地区暴雨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差异。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90年代江淮流域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作者还初步讨论了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年代际变化的气候背景,指出:70年代末开始的华北暴雨减少可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关,而90年代长江以南暴雨增多则可能与热带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热对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年代际变化 季风 海表面温度
下载PDF
论季风气候对我国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69
8
作者 卫克勤 林瑞芬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2-41,共10页
根据我国积累的雨水同位素组成资料,讨论了季风气候对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与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夏季雨水δ值偏低,雨水的δ值并不一定和降水量有关。夏季风期间暖湿汽团在亚洲登陆前,已经历较大的同位素分馏... 根据我国积累的雨水同位素组成资料,讨论了季风气候对雨水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受季风影响的地区,与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夏季雨水δ值偏低,雨水的δ值并不一定和降水量有关。夏季风期间暖湿汽团在亚洲登陆前,已经历较大的同位素分馏,故明显贫重同位素。用夏冬两季雨水平均δ18O之差讨论了雨水δ值受季风气候影响的程度。我国东部及云南和西藏南部受季风影响最为明显,而新疆则在影响范围之外。根据氘过剩值探讨了夏冬季风期间降水云团的不同水汽来源。季风气候的多变也使雨水δ值年变幅较大。本结果有助于将稳定同位素温度指示剂正确地应用于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冰川学、水文学以及古气候学等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 同位素 季风 气候
下载PDF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极端异常变化与东亚冬季风 被引量:162
9
作者 武炳义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41-651,共11页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 低) 时期,30 ~50oN 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 高) ,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 增强) ... 依据资料分析发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呈反向变化关系,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异常偏高( 低) 时期,30 ~50oN 的亚洲大陆中部气压显著偏低( 高) ,致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减弱( 增强) 以及亚洲大陆北部气温显著偏高( 低)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范围异常变化对北大西洋涛动没有显著的影响,其对北半球海平面气压、850 hPa 温度的影响也明显要弱于北大西洋涛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西洋涛动 西伯利亚高压 极端变化 季风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被引量:155
10
作者 吴国雄 张永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25-838,共14页
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ECMWF/TOGA补充数据集,美国NMC气候分析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存档的中国336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89年春天青藏高原和... 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客观分析资料、ECMWF/TOGA补充数据集,美国NMC气候分析中心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存档的中国336个测站的降水资料,研究了1989年春天青藏高原和邻近地区的热力特征和环流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区季节转换的影响。文中集中分析了表面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89年亚洲季风的爆发由三个接续的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5月上旬在孟加拉湾东岸,称为孟加拉(BOB)季风爆发阶段。第二阶段是5月20日左右开始的中国南海(SCS)季风爆发阶段。第三阶段是6月10日左右开始的印度上空的南亚季风(或称印度季风)的爆发阶段。分析表明,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才使亚洲季风首先在孟加拉湾地区出现。BOB季风环流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使SCS季风接着爆发。最后随着亚洲热带流型的西移,印度季风爆发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强迫作用 机械强迫作用 热量 季风
下载PDF
最近13万年黄土高原季风变迁的磁化率证据 被引量:133
11
作者 安芷生 S.Porter +1 位作者 G.Kukla 肖举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7期529-532,共4页
黄土高原的近代褐土属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褐土型古土壤和黑垆土的微形态特征及所保存的生物遗存,指示了干湿季节分明和高温与多雨季节相一致的季风气候特点。
关键词 季风 磁化率 太阳辐射 黄土高原
原文传递
西风带与季风对中国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被引量:140
12
作者 王可丽 江灏 赵红岩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32-438,共7页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西风带与季风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气水汽输送在西北地区的3个分区特征非常明显:高原切变线以南,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高...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气候资料,分析了西风带与季风对我国西北地区水汽输送的作用。分析表明,大气水汽输送在西北地区的3个分区特征非常明显:高原切变线以南,主要是来自西南季风的水汽输送;高原切变线以北,主要是来自西风带的水汽输送;高原切变线向东北方向的延长部位是一鞍型区,为西风带与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区。青藏高原东部的西南季风气流有绕行和向北翻越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而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由青藏高原周边向主体的水汽输送,没有明显的翻越青藏高原的水汽输送。在青藏高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对流层中层的水汽输送为主;在青藏高原南部以低层水汽输送为主。在青藏高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水汽输送为辐散,即输入的水汽又被扩散出去了;在青藏高原主体和我国西北地区东部为水汽输送的辐合区。西风带的水汽输送为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基本的水汽来源,西风变化对其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年际变化有直接的作用;南亚夏季风通过西南季风气流水汽输送直接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南部和东部,并且,其变化通过环流结构调整影响西风带的波动,进而影响西风带对西北地区的水汽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水汽输送 西风带 季风 中国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水资源
下载PDF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和与雨量的关系 被引量:128
13
作者 李建平 曾庆存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1-365,共15页
作者按曾庆存等所定义的标准化风场季节变率(和利用新的资料重新作了计算,为与国外传统的和至今大多数学者的定义一致,取δ*=-δ2>0(即冬、夏风向差大于π/2)作为季风区,结果涵盖了迄今国内外所指出的全球所有季风区(但比曾庆存等算... 作者按曾庆存等所定义的标准化风场季节变率(和利用新的资料重新作了计算,为与国外传统的和至今大多数学者的定义一致,取δ*=-δ2>0(即冬、夏风向差大于π/2)作为季风区,结果涵盖了迄今国内外所指出的全球所有季风区(但比曾庆存等算得的区域略为小些),尤其是热带季风区正处于冬季和夏季赤道幅合带(ITCZ)位置所夹的范围内。其后,用李建平和曾庆存建议的动态风场标准化季节变率δm*=δm-2(δm形式上与δ相似,但依赖于年份m)作为各年季风指数,计算了各主要季风区区域平均的δm*的年际变化,得到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夏季风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南海夏季风自20世纪80年代起和西非夏季风自1967年起都有不同程度的长期减弱趋势,尤其以西非夏季风减弱最明显。西非夏季风指数和南亚夏季风指数与当地夏季雨量呈显著正相关,东亚夏季风指数与中国和东亚夏季雨量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统计相关结构,而南海夏季风指数则与全球各海区夏季降水和海平面气压异常有较好的大范围统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季节变率 季风 季风指数 季风 年际变化
下载PDF
东亚冬、夏季风百年强度指数及其气候变化 被引量:131
14
作者 施能 鲁建军 朱乾根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 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北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冬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强度指数 气候变化 东亚地区
下载PDF
全球季风的地质演变 被引量:133
15
作者 汪品先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5-556,共22页
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积累,使得对季风的认识已经从区域性现象拓展为全球性系统.在300多年来,季风只看成是一种“巨型的海陆风”,而现在遥感和直接观测的资料支持新的假说,把季风看作是热带辐合带(ITCZ)季节性迁移的表现,因而是一个环... 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积累,使得对季风的认识已经从区域性现象拓展为全球性系统.在300多年来,季风只看成是一种“巨型的海陆风”,而现在遥感和直接观测的资料支持新的假说,把季风看作是热带辐合带(ITCZ)季节性迁移的表现,因而是一个环球系统.作为低纬区的气候现象,季风存在于除南极以外的各大洲,而且贯穿至少6亿年来显生宙的地质历史.系统研究全球季风在时间和空间里变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地质证据表明:在构造尺度即106~108年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受大陆分合的“威尔逊旋回”调控,合成“超级大陆”时出现“超级季风”,大陆分解后季风减弱.在轨道尺度即104~105年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受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的变化即轨道周期调控,呈现2万年的岁差周期以及10万年、尤其是40万年的偏心率周期.在千年及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受太阳活动周期等多种因素的调控.全球季风演变的周期性,是地球表层系统以及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一项基本因素,其40万年偏心率长周期被比喻为地球系统的“心跳”,季风的岁差周期导致4千年前一系列亚洲古文明的衰落,1千年前太阳活动的周期曾导致美洲玛雅文明的毁灭.因此,古气候研究不能只注意冰盖消长的高纬过程,季风、厄尔尼诺等低纬过程在地质历史上更具有普遍性;全球季风的研究是我国地学界有希望做出突破性贡献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风 热带辐合带 低纬过程 轨道驱动 威尔逊旋回
原文传递
东亚冬季风环流异常与中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天气的关系 被引量:111
16
作者 孙淑清 孙柏民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40-450,共11页
选取1951—1991年中的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各10年,对它们前期的中高纬大型环流形势,低纬环流特征,垂直环流强弱,热带海洋状况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其结果如下: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年前冬(12—1—2月),欧亚中高... 选取1951—1991年中的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涝各10年,对它们前期的中高纬大型环流形势,低纬环流特征,垂直环流强弱,热带海洋状况等进行了对比诊断分析,其结果如下:长江淮河流域夏季旱年前冬(12—1—2月),欧亚中高纬呈经向型环流,东亚大槽较常年强且南伸,乌拉尔山及鄂霍次克海阻塞形势发展,寒潮活动频繁,东亚沿海中低纬冷涌活动强烈,至使该经度带上的跨赤道气流加强,而且使南海至菲律宾地区的对流活动趋于活跃。而涝年前冬则基本上为相反形势。本文的分析清晰地揭示了旱涝年前冬东亚冬季风环流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促使我们寻找冬夏季风活动的可能联系及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旱涝 季风 冬季 江淮流域
下载PDF
El Ni盛期印度夏季风水汽输送在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中的作用 被引量:108
17
作者 张人禾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67-574,共8页
通过对1951 ~1994 年我国夏季160 个站降水资料的分析,指出El Ni珘no 盛期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为了解释这种降水负异常产生的原因,利用NCEP/NCAR1949 ~1996 年再分析资料,分... 通过对1951 ~1994 年我国夏季160 个站降水资料的分析,指出El Ni珘no 盛期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显著的降水负异常。为了解释这种降水负异常产生的原因,利用NCEP/NCAR1949 ~1996 年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在东亚季风区水汽输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与我国华北地区的水汽输送有显著的正相关。El Ni珘no期间往往对应着弱印度季风,即El Ni珘no 盛期与弱印度夏季风相联系的弱水汽输送造成了我国华北地区水汽输送的减弱,使得华北地区上空大气中可降水量产生显著负异常,由此导致了负的降水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季风 水汽输送 降水异常 厄尔尼诺
下载PDF
近4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16
18
作者 施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5-182,共8页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 文章利用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近40年冬季1月份东亚季风强度趋势、年际、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的关系.结果指出,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与我国冬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弱冬季风时,我国天气气候是暖、湿;强冬季风时,则冷、干.但是,季风与我国气候在近40年中的趋势变化关系则不如其年际、十年际变化更密切.近40年来,我国冬季气温已明显升高,季风减弱,但不太显著.80年代中期开始,冬季风已明显减弱.此外,还指出,东亚强冬季风时,大气环流具有强WP型、弱EU遥相关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年际变化 遥相关型 季风 东亚季风
下载PDF
全新世中国季风区西北缘沙漠演化初步研究 被引量:99
19
作者 高尚玉 陈渭南 +9 位作者 靳鹤龄 董光荣 李保生 杨根生 刘连友 关有志 孙忠 金炯 曹继秀 张宇田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202-208,共7页
本文在对区内几个全新世剖面研究的基础上,证明毛乌素沙漠和共和盆地沙区在最近一万年以来曾有过程度不同的6次固定成壤阶段,腾格里沙漠仅在最佳期被固定成壤。时间上风成砂与砂质古土壤波动交替、承袭穿时,空间上东侵西撤是我国季风区... 本文在对区内几个全新世剖面研究的基础上,证明毛乌素沙漠和共和盆地沙区在最近一万年以来曾有过程度不同的6次固定成壤阶段,腾格里沙漠仅在最佳期被固定成壤。时间上风成砂与砂质古土壤波动交替、承袭穿时,空间上东侵西撤是我国季风区西北边缘沙漠演化的特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风成砂剖面 沙漠演化 季风
原文传递
南北两半球大气的相互作用和季风的本质 被引量:106
20
作者 曾庆存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33-448,共16页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 理性分析和利用NCEP/NCA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越赤道气流即两半球的相互作用首先是由于赤道面与黄道面有交角而使太阳辐射有年变化所致,行星热对流环流是热带季风的“第一推动力”,而地表面特性差异(海陆热力特性差异以及地形高度等)所导致的准定常行星波为“第二推动力”。如以推动大气质量跨纬圈传输的效力来看,平均来说二推动力的功效之比为2:1。第二推动力在亚澳季风区与第一推动力合拍,使热带季风在亚澳区内最明显,而各经圈环流圈的上下及南北关联及与中高纬准定常行星波的配置则使全球范围内从低纬到高纬、从低空到高空有地域性的明显季节变化区,从而构成三度空间的全球季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两半球 大气 相互作用 季风 大气环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