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部夏季雨带类型与前期北半球500 hPa环流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2
1
作者 陈烈庭 吴仁广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849-857,共9页
根据1951~1986年的资料,在文献[1]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前期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各雨型的长期天气过程。发现不同雨型前期环流有不同的长期演变过程... 根据1951~1986年的资料,在文献[1]对中国东部夏季(6~8月)雨带分布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雨型与前期北半球500hPa环流异常的关系。重点研究了各雨型的长期天气过程。发现不同雨型前期环流有不同的长期演变过程。指出中高纬和低纬环流不同季节变异及其相互作用,可能是导致中国东部各种雨带分布类型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预报线索,可供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趋势的长期预报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雨带类型 环流 季节变化异常 大气环流
下载PDF
景谷6.6级地震前后MODIS卫星热红外信息分析
2
作者 苗崇刚 文翔 +3 位作者 周斌 张华 原永东 黄惠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1-1003,共13页
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云南景谷MS6.6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 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云南景谷MS6.6地震区连续的MODIS/Terra卫星遥感热红外资料,经过去云等数据处理,选取观测质量最佳的北京时间凌晨4—6时的热红外数据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分析地震前、后地表温度异常时间演化过程及其异常空间分布与活动断裂的关系,并讨论了震区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对地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景谷MS6.6地震发生前2个月震中附近出现热红外异常增温现象,异常增温与发震时间有一定的对应性。显著增温主要表现在震前半个月左右,震前7d异常增温幅度达到峰值,震后温度逐步降低,同时景谷MS5.8、MS5.9强余震发生前半月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升温;2)与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景谷MS6.6地震反映出破年变的震前构造"增温"信息;3)异常升温由震中沿SN—NE向共轭断裂交叉发育,这与景谷MS6.6地震区域构造应力场水平最大主应力NNE-SSW向优势分布较为一致,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季节性气候等非构造因素对异常升温的影响,认为此次景谷MS6.6地震前热红外升温可能为震前短临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Ms6.6地震 地表温度 地形地貌 季节变化前兆异常
下载PDF
热带对流季内振荡强度异常特征及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丽平 王盘兴 +1 位作者 管兆勇 杨松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振荡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SST)区,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 利用外逸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季内振荡(ISO)强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重点研究其与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最强的OLR季内振荡主要位于高海表温度(SST)区,即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洋区域,终年存在,冬、春季最强,振荡中心偏于夏半球。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区域是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西北太平洋区域和西南太平洋区域,它与SST年际异常存在局地正相关关系,伴随环流的辐合辐散,并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另外,El Ni^no事件发生之前,热带印度洋和热带西太平区域OLR季内振荡增强,其中心随事件的发展逐渐东移,事件发生后这两个区域ISO减弱,这与OLR季内振荡强度年际异常显著的区域具有内在连贯性。海表温度是决定OLR季内振荡强度季节变化、年际异常的一个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内振荡 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 热带对流 海表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