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及季节变化研究 被引量:244
1
作者 孙睿 朱启疆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6-45,共10页
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 由1992 年4 月~1993年3 月12 个月的1 km AVHRR NDVI资料及同期地面气象资料确定地表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然后由光能利用率得到植被净第一... 利用植被指数与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 由1992 年4 月~1993年3 月12 个月的1 km AVHRR NDVI资料及同期地面气象资料确定地表植被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 然后由光能利用率得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为了更准确计算NPP, 本文还考虑了温度及土壤水分条件对光能利用率的影响,最后得到我国陆地植被年NPP分布图,并对中国陆地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分布情况的季节变化及不同植被类型的NPP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NPP的分布主要受水分条件的影响, 呈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 全国年总净第一性生产力约为2.645×109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 生产力 季节变化
下载PDF
1982-1999年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季节差异 被引量:263
2
作者 朴世龙 方精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9-125,共7页
利用NOAA-AVHRR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研究中国1982~1999年四季植被活动的变化,探讨植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主要响应方式.结果表明,18年来,中国植被四季平均NDVI均呈上升趋势.春季是中国植被平均NDVI上升趋势... 利用NOAA-AVHRR数据,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植被活动的指标,研究中国1982~1999年四季植被活动的变化,探讨植被活动对全球变化的主要响应方式.结果表明,18年来,中国植被四季平均NDVI均呈上升趋势.春季是中国植被平均NDVI上升趋势最为显著(P<0.001)、增加速率最快的季节,每年平均增加1.3%;而秋季是NDVI上升趋势最不显著的季节(P=0.075).不同植被类型的季节平均NDVI的年变化分析表明,生长季的提前是中国植被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最主要方式,但这种季节响应方式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夏季平均NDVI增加速率达到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区域和青藏高寒区域,而东部李风区域的植被主要表现为春季NDVI增加速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82-1999年 陆地 植被活动 NDVI 季节变化 气候变化 中国 二氧化碳
下载PDF
近47年中国沙尘暴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97
3
作者 周自江 王锡稳 牛若芸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3-200,共8页
利用 1 95 4~ 2 0 0 0年中国大陆 6 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 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 利用 1 95 4~ 2 0 0 0年中国大陆 6 81个站的观测资料 ,分析了近 47年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沙尘暴的易发区 ,其中西北地区是多发区 ;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差异 ;47年间除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小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呈增长趋势外 ,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在减少 ;甘肃民勤与新疆和田两个强沙尘暴多发区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的强沙尘暴明显少于 5 0和 70年代 ;2 0 0 0年华北和西北东部部分地区的沙尘暴多于 90年代均值 ,但绝大部分地区仍明显少于常年平均值 ;沙尘暴与大风的年际振荡及多年变化趋势有一致性 ,单站相关系数可以达到 0 .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沙尘暴 强沙尘暴 时空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变化 甘肃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诊断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180
4
作者 张顺利 陶诗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2-390,共1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 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20天左右。高原积雪通过以下物理过程影响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季的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环境风场→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我国长江流域易涝(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温度场 亚洲夏季风 气候异常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数值试验
下载PDF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被引量:171
5
作者 刘永强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东北地区最显著的低温也不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根据本文。结果对目前ENSO影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异常 季节变化 合成分析 厄尔尼诺
下载PDF
稻田甲烷排放及产生、转化、输送机理 被引量:147
6
作者 王明星 李晶 郑循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00-612,共13页
通过对中国五大水稻产区稻田甲烷排放的多年观测实验,描述了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特征并分析研究了其形成机理。稻田甲烷排放的日变化有四种类型,甲烷的传输效率是日变化形成的主要因素。稻田甲烷土壤中排放率的季节变化型式... 通过对中国五大水稻产区稻田甲烷排放的多年观测实验,描述了稻田甲烷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及特征并分析研究了其形成机理。稻田甲烷排放的日变化有四种类型,甲烷的传输效率是日变化形成的主要因素。稻田甲烷土壤中排放率的季节变化型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气温变化、水稻品种、施肥及水管理等不同因素。甲烷产生主要发生在稻田土壤耕作还原层(2~20cm),氧化主要发生在水土交界面的氧化层和根部氧化膜,并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土壤中的甲烷通过三个路径向大气排放,不同时期三个路径在甲烷传输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施用化肥和沼渣肥可以降低土壤中甲烷的产生和排放,而有机肥会增加土壤中甲烷的产生和排放。中国的稻田每年向大气中排放967~1266百万吨甲烷,全球稻田甲烷的总排放量约为35~56T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甲烷排放 变化 季节变化 输送机理 稻田
下载PDF
过去21a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动态监测与模拟 被引量:144
7
作者 马明国 董立新 王雪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2-236,共5页
利用 1981至 2 0 0 1年 8kmAVHRR数据 ,采用均值法、差值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法 ,分析西北植被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 ,并模拟近 2 1aNDVI最大化值的变化趋势线和NDVI增长幅度 .统计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在 7~ 8月达到年内最丰... 利用 1981至 2 0 0 1年 8kmAVHRR数据 ,采用均值法、差值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模拟法 ,分析西北植被年内变化、年际变化特征 ,并模拟近 2 1aNDVI最大化值的变化趋势线和NDVI增长幅度 .统计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在 7~ 8月达到年内最丰盛 ;近 2 1a来植被覆盖存在普遍退化的趋势 ,且后 10a变化幅度大于前 10a变化幅度 ;在局部区域有植被改善的趋势 ,改善幅度小于退化幅度 .模拟结果表明 ,植被改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值法 差值法 植被 年际变化 新疆 西北地区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固沙植被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被引量:141
8
作者 李新荣 马凤云 +1 位作者 龙立群 贾晓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7-222,共6页
沙坡头地区始建于 195 6年的无灌溉人工固沙植被 ,是我国交通干线防沙体系的成功模式。利用 40余年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 ,分析了不同期间建立的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 ,固沙植被发展至 9~ 10a后... 沙坡头地区始建于 195 6年的无灌溉人工固沙植被 ,是我国交通干线防沙体系的成功模式。利用 40余年的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 ,分析了不同期间建立的固沙植被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 ,固沙植被发展至 9~ 10a后土壤含水量开始明显下降 ,特别是较深层 (>10 0cm)的含水量下降明显 ;0~ 40cm层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相关显著 ,而降水对 40~ 30 0cm层土壤水分的含量影响不显著 ;深根系固沙植物对根际区域水分的利用 ,进一步恶化了固沙区土壤深层的水分状况 ,进而抑制了这些植物的生长和生存 ,间接地影响了原有固沙植被组成和稳定性 ;经过 40多年的演变 ,固沙植被中优势灌木种的盖度从最大盖度 47 6 %降至 6 %~ 9% ,群落中草本和微生物结皮层得到发育。当深根系灌木的盖度降低至 6 %~ 9%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坡头地区 固沙植被 土壤水分动态 防沙体系 季节变化 降水 蒸发量
下载PDF
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被引量:151
9
作者 徐桂玉 杨修群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9-307,共9页
本文根据我国南方 6 2个气象观测站 1971— 995年月雷暴日数资料 ,应用 EOF和小波统计分析方法 ,研究了雷暴的气候特征 ,包括它们的空间分布类型、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所得结论 。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EOF分析 小波分析 中国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下载PDF
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草本植物叶片N、P化学计量学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45
10
作者 吴统贵 吴明 +1 位作者 刘丽 萧江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8,共6页
动态平衡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有机体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化学计量比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优势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糙叶薹草(Carex scabr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 动态平衡理论是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有机体是否存在一个固定的化学计量比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该文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3种优势物种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糙叶薹草(Carex scabrifoli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叶片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结果发现,3种植物叶片N含量范围分别是7.41–17.12、7.47–13.15和6.03–18.09mg·g–1,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1.69±2.66)、(10.17±1.53)和(11.56±3.19)mg·g–1;叶片P范围分别是0.34–2.60、0.41–1.10和0.35–2.04mg·g–1,平均值为(0.93±0.62)、(0.74±0.23)和(0.82±0.53)mg·g–1;N:P范围分别是7.19–30.63、11.58–16.81和8.62–21.86,平均值为16.83±8.31、14.53±3.91和16.49±5.51,可见不同植物其生态化学计量值范围存在一定差异,但经方差分析发现3种草本植物间生长季节内N、P元素含量差异并不显著(p>0.05)。各物种叶片N、P含量均表现出在生长初期显著大于其他生长季节(p<0.05),生长旺季(6、7月)随着叶片生物量的持续增加,N、P含量逐渐降低并达到最小值,随后8–9月叶片不再生长而N、P含量逐渐回升,在10月叶片衰老时N、P含量再次下降;叶片N:P则在生长初期较小,在生长旺季先升高后降低,随后叶片成熟不再生长时又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滨海湿地 N、P化学计量学 季节变化 劫态平衡理论
下载PDF
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40
11
作者 王丽萍 陈少勇 董安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89-697,共9页
用中国范围604个台站1961年1月 ̄2000年12月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地理分布,讨论了不同区域雾的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主要有6个雾区:长江中游区、海岸区、云贵高原区、陇东-陕西区、淮河流域、天山及其北疆区。大多... 用中国范围604个台站1961年1月 ̄2000年12月的地面观测雾日资料,分析了雾的地理分布,讨论了不同区域雾的月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主要有6个雾区:长江中游区、海岸区、云贵高原区、陇东-陕西区、淮河流域、天山及其北疆区。大多数区域雾日年际变化有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下降趋势更明显,雾日显著趋势区呈西南-东北走向,上升和下降趋势区相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波列结构;中国大多数雾区秋冬季雾日最多,春夏季雾日较少。黄海岸区和北疆月际变化相似,都呈双峰型分布,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雾 地理分布 气候 变化 中国地区 季节变化 雾区 20世纪80年代 变化特征 地面观测
下载PDF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对冬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7
12
作者 孙继松 舒文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11-320,共10页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观测站最近30年(1975-2004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近30年来,北京城区与北部山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在明显加大,其中,冬季温度梯度的平均增幅为0.6℃/10a,夏季约为0.2℃/10a。(2)在北京城区南北两侧,冬季和夏季的降水日数、降水量的相对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相对区域平均而言,在城区及南部近郊区,冬季降水日数和降水量都在明显增加;夏季,城区北侧的降水日数呈加速增长趋势,尽管南部平原郊区的相对降水日数变化不大,但降水量在相对减少。(3)城市热岛效应对不同季节降水分布的影响,可能是城乡温度梯度与盛行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北京地区而言,地形的存在,强化了城区与北部郊区之间的温度梯度:冬季盛行北风气流,在北部郊区,热岛效应强迫产生的边界层下沉运动有可能造成局地降水天气过程相对减少,城区及其南侧则相反;夏季盛行南风气流,随着城市热岛效应的增强,发生在北部近郊区的弱降水天气过程趋于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年代际变化 降水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北京大气细粒子PM_(2.5)的化学组成 被引量:117
13
作者 杨复沫 贺克斌 +6 位作者 马永亮 张强 姚小红 Chak K. Chan Steven Cadle Tai Chan Patricia Mulawa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605-1608,共4页
为了解北京大气细粒子(PM2.5)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在车公庄和清华园进行了连续1年、每周1次同步采样和全样品分析。2个采样点PM2.5的化学组成相似。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是主要的组分,其质量浓度之和超过PM2.5的50%。有机碳、元素碳... 为了解北京大气细粒子(PM2.5)的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在车公庄和清华园进行了连续1年、每周1次同步采样和全样品分析。2个采样点PM2.5的化学组成相似。含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是主要的组分,其质量浓度之和超过PM2.5的50%。有机碳、元素碳和细粒子PM2.5的季节变化一致,即冬季质量浓度最高,夏季最低。夏季NO-3的质量浓度最低且在采样过程中从特氟隆滤膜上有近50%的挥发。SO2-4不同于PM2.5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SO2的转化率。地壳元素的质量浓度从冬季到春季大幅度上升,春季沙尘天气频是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PM2.5 城市大气细粒子 化学组成 含碳组分 水溶性离子 季节变化 大气污染
原文传递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被引量:117
14
作者 陈隆勋 李薇 +1 位作者 赵平 陶诗言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45-355,共11页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 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 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 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爆发过程 热带季风 南海夏季风爆发 副热带高压 南海季风爆发 降水资料 南亚地区 1997年 1995年 1998年 越赤道气流 亚洲地区 江南地区 中南半岛 华南沿海 南海中部 季节变化 环流系统 季风系统 印度季风 阿拉伯海
下载PDF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 被引量:107
15
作者 王绍武 龚道溢 +1 位作者 叶瑾琳 陈振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1-293,共13页
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 ,建立了我国 1 1 0°E以东 35个站 1 880~ 1 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1 880~ 1 89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 ;1 90 0~ 1 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 ,并用史料插补 ;1 951年以后完全是降... 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 ,建立了我国 1 1 0°E以东 35个站 1 880~ 1 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1 880~ 1 89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 ;1 90 0~ 1 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 ,并用史料插补 ;1 951年以后完全是降水量观测资料。 3段时间降水量观测记录分别占2 2 .6%、 69.0 %及 1 0 0 %。史料部分利用了近 30多年公布的 1 5种经过整编的旱涝记载。本文介绍了建立序列的方法及可能包含的误差大小。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的突出周期有两个 ,分别是 3.3a和 2 6.7a,前者可能与 ENSO的影响有关 ,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只有约 +0 .1 % /1 0 0 a。我国降水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 ,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降水量 变率 降水观测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上海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10
16
作者 邓莲堂 束炯 李朝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80,共8页
利用最近安装于上海城区和近郊的Davis自动气象观测每半小时一次详细的记录,对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热岛全年出现概率为87.8 %,月平均热岛强度值大于0.8 ℃;热岛强度日变化明显,存在24小时的主... 利用最近安装于上海城区和近郊的Davis自动气象观测每半小时一次详细的记录,对上海市城市热岛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城市热岛全年出现概率为87.8 %,月平均热岛强度值大于0.8 ℃;热岛强度日变化明显,存在24小时的主要周期和12小时的次周期,一般是夜间热岛强于白天;其季节变化亦较显著,平均热岛强度秋冬季节较强,夏季较弱;热岛中心存在位置漂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变化 季节变化 位置漂移 上海 城市气象
下载PDF
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析、变化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108
17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2 位作者 陈伟民 胡维平 杨顶田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2003年第2期30-36,共7页
本文根据 1993- 2 0 0 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 2 0 0 1- 2 0 0 2年周年实验资料 ,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 ,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 a的相互关系 ,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 本文根据 1993- 2 0 0 1年太湖站常规监测资料及 2 0 0 1- 2 0 0 2年周年实验资料 ,分析研究了太湖水体透明度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 ,重点分析了透明度与光学衰减系数、悬浮物及叶绿素 a的相互关系 ,阐述了影响透明度的主要因子。研究表明 :太湖透明度的区域分布为湖心区最低 ,其次是河口区 ,东太湖最高 ;季节变化表现为全湖平均透明度夏秋季大、冬春季小 ,不同湖区变化不尽相同 ;光学衰减系数与透明度的关系为 :Kd=0 .0 96 +1.85 2ST ;悬浮质与透明度的关系为 :S1/ 4 =8.10 3- 5 .84 7ln ST;对透明度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 ,发现太湖透明度主要受悬浮物的影响 ,透明度跟叶绿素的相关性不是很大 ,只存在微弱的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体 透明度 分布特征 季节变化 光学衰减系数 悬浮物 叶绿素A 塞克盘 富营养化
下载PDF
杉木中龄林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合特性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被引量:89
18
作者 张小全 徐德应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26,共8页
在不同季节光合最适温度、适宜空气湿度 (70± 5 % )和正常大气CO2 条件下测定了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 .)Hook .)中龄林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合特性及典型天气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当年生针叶最大净光合速... 在不同季节光合最适温度、适宜空气湿度 (70± 5 % )和正常大气CO2 条件下测定了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Lamb .)Hook .)中龄林不同部位和叶龄针叶光合特性及典型天气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结果表明 ,当年生针叶最大净光合速率 (Pmax)在生长中期 >盛期 >后期 ,1年生和 2年生针叶则从盛期经中期到后期呈下降趋势。从生长盛期至后期 ,光饱和点 (LSP)和暗呼吸速率 (Rd)降低而表观量子利用效率 (α)增加 ,其中尤以盛期与中后期的差别较明显。光补偿点 (LCP)除生长盛期当年生针叶明显高于生长中、后期以外 ,其它差异不明显。Pmax除生长盛期当年生针叶与 1年生接近外 ,均为当年生 >1年生 >2年生。随着叶龄的增长 ,针叶LSP、LCP和Rd 均降低 ,α提高。从上部至中部到下部针叶Pmax、LSP、LCP和Rd 均降低而α增加 ,尤其是上部和中部针叶与下部差异较大。不同季节针叶光合特性的差异与针叶光合生理活性有关 ;不同部位之间的差异则是长时间适应所处光环境的结果 ;而不同叶龄针叶之间的差异除了生理原因外 ,还可能与所处光环境有关。针叶净光合速率 (Pn)的日变化在阴天为单峰型 ,Pn 主要受光合有效辐射通量密度 (PPFD)的影响 ,同时受温度、湿度和CO2 浓度变化的微调。晴天Pn 日变化为双峰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光合特性 树冠部位 叶龄 季节变化 杉木林
下载PDF
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13
19
作者 杨凯 朱教君 +1 位作者 张金鑫 闫巧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00-5507,共8页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 为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角度分析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状况,对辽宁东部山区两种林龄(9年生,幼龄林;43年生,成熟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土层(腐殖质层和矿化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季节变化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变化与土壤养分及水分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林龄落叶松腐殖质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高于矿化层;在腐殖质层,幼龄林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高于成熟林。方差分析表明,在春、秋季节,同一土层两林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在观测的3个季节内,幼龄林腐殖质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无变化,而成熟林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在秋季达到最高;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氮均在夏季达到最高。在矿化层,两种林龄落叶松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在秋季达到最大。相关分析发现,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水分无相关性;另外,落叶松人工林内的灌木种类和数量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也有影响。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波动与土壤养分状况密切相关,幼龄林土壤养分状况优于成熟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季节变化 落叶松人工林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4
20
作者 黄荣辉 孙凤英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56-465,共10页
本文通过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OLR资料、500hPa高度奶和降水的逐旬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初夏向北突... 本文通过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OLR资料、500hPa高度奶和降水的逐旬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初夏向北突跳明显,即6月突跳明显,并且往往有两次向北突跳,这使得东亚夏季风降水雨带向北突跳明显,因此,雨带不可能在江淮流域维持;相反,在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初夏向北突跳不明显,即6月突跳不明显,它长期在江南上空维持,这样,东亚夏季风降水雨带往往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池 对流活动 季风 季节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