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孝治的终结与法治的兴起——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切入 被引量:12
1
作者 喻中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29,共10页
孝治是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和圣贤政治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从圣贤政治到民主政治、从家国同构到家国两分、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传统的孝治也逐渐被法治所取代。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既体现了... 孝治是传统中国家国同构和圣贤政治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从圣贤政治到民主政治、从家国同构到家国两分、从"家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传统的孝治也逐渐被法治所取代。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既体现了法治的精义,又标志着法治在当代中国的兴起。这是因为,法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容易接受法律治理的领域是一些与个人身份无关的领域,家庭关系是法治最难攻克的堡垒。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并非"孝道入法",它把传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性的伦理关系变成了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在这个条款中,传统的需要尽孝的"父母"已经不复存在,已经被替换成为没有任何伦理指向的"老年人"。传统的子女则被替换成"家庭成员"或"赡养人"。这样的替换从制度上抹去了传统的孝道,同时也在法律上终结了传统的孝治。与此同时,随着家庭内部关系完全纳入到法律调整的领域,表明家庭这个最难被法治攻克的领域,已经成为法治的辖区。因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7条具有标本意义:它既是孝治终结的标本,亦是法治兴起的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下载PDF
宋代孝文化述论 被引量:8
2
作者 黄修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9-126,共8页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迁转官吏等等 ,都是“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内容。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 ,不仅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 ,而且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及其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黄修明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76-282,共7页
儒家孝道伦理的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的法律施政体现 ,是在立法上把“不孝”列为罪中重罪予以严惩 ,并通过制定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对各种不孝行为或不孝犯罪实施严格的社会控制。历代封建王朝“孝治”施政的法律... 儒家孝道伦理的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的法律施政体现 ,是在立法上把“不孝”列为罪中重罪予以严惩 ,并通过制定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对各种不孝行为或不孝犯罪实施严格的社会控制。历代封建王朝“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 ,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 ,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共性现象 ,从而使中国传统法律诉讼文化被打上极其鲜明的人伦道德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法制 犯罪
下载PDF
儒家“孝治”对“血亲复仇”的扬抑 被引量:7
4
作者 唐红林 邹剑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5年第6期26-30,58,共6页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伦理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统治者也极力推行儒家理论的“孝”观念,对维护和保护家族利益而侵犯他人的违法行为予以宽宥,以彰显统治者的仁政。血亲复仇作为道德伦理的义务,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儒家孝观念的吹...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伦理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统治者也极力推行儒家理论的“孝”观念,对维护和保护家族利益而侵犯他人的违法行为予以宽宥,以彰显统治者的仁政。血亲复仇作为道德伦理的义务,体现了人的自然本性,受到了儒家孝观念的吹捧,但是血亲复仇本身就是一种仇杀。历代统治者对此采取不同的态度,意图将血亲复仇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也体现了中华法系所带有的浓厚的伦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亲复仇 伦理法
下载PDF
孝:从家庭伦理到政治义务——基于《孝经》的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戴木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9-34,共6页
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家庭生活看,子女孝顺父母是基本道德要求;从政治生活看,通过"移孝为忠"来论证臣民的政治义务是有中国特色的孝治理论。周朝在从家发展为国的社会结构支撑下,以孝治国具有源于人情的自然正当性... 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家庭生活看,子女孝顺父母是基本道德要求;从政治生活看,通过"移孝为忠"来论证臣民的政治义务是有中国特色的孝治理论。周朝在从家发展为国的社会结构支撑下,以孝治国具有源于人情的自然正当性。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丰富了孝的内涵,但此时儒家对孝的强调更侧重于观念。汉朝以孝治天下、推崇《孝经》,形成从重视孝观念向重视孝行为的转变。在"从上往下"看的视角中,《孝经》对"差序义务"的强调,使得统治者的责任对上不对下,但是在分封制废除、郡县制确立的背景下,"天子"与"士"直接相连,基于自然情感的孝被抽空了自然正当性。这一方面促使在上者以"恩惠"赐予在下者利益,另一方面促使在下者在"孝"的情感中由对人的"敬"转变为对位的"尊",这就为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埋下了伏笔,同时,此种权利-义务关系的思维模式对于当代中国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行为 社会结构 差序义务
下载PDF
孝文化与唐代社会政治 被引量:2
6
作者 黄修明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103-108,共6页
 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唐代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孝文化的核心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唐统治者普及《孝经》、旌表孝行、奉行尊老国策、设立孝名科目以孝举人选官以及制订严密的法律条文,对各种...  孝文化作为儒家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唐代社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孝文化的核心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唐统治者普及《孝经》、旌表孝行、奉行尊老国策、设立孝名科目以孝举人选官以及制订严密的法律条文,对各种不孝犯罪行为予以惩处遏制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运用。有唐一代封建统治相对稳定,社会秩序相对良好,与唐统治者注重"孝治"所形成的浓厚孝文化气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社会政 唐代
下载PDF
汉代的孝治及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凡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37,共6页
汉代统治者在社会秩序建构中以孝治作为德化的治道,希望把儒家孝道通过政治运作机制推行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建立一种基于善良情感之上的秩序运作模式,在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孝治的必然... 汉代统治者在社会秩序建构中以孝治作为德化的治道,希望把儒家孝道通过政治运作机制推行到社会共同体中,成为社会成员的核心价值,建立一种基于善良情感之上的秩序运作模式,在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以阴阳五行学说论证孝治的必然性,再以伦理感召为孝治提供了现实通道,最后通过礼乐教化与法制建构构成其制度化生活方式。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治道之思,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德化 秩序建构
下载PDF
以传统孝善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8
作者 赵志浩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良好的家教家风和乡风民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传统孝善文化能在乡村振兴和以孝治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消解了传统乡村孝善文化,青壮年脱离农村,血缘亲情关系变得陌生与冷漠,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被... 良好的家教家风和乡风民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传统孝善文化能在乡村振兴和以孝治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然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消解了传统乡村孝善文化,青壮年脱离农村,血缘亲情关系变得陌生与冷漠,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丧失了话语权和主导权。隔代溺爱导致轻老重幼,孝善观念淡化,子女对父母尽孝变得功利化和理性化。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和孝道监督,增加孝道收益和不孝行为成本,把孝善文化融入现代乡村生活,引导村民自觉践行孝道,积极主动孝老爱亲,积极传承乡村孝善文化,推进易风易俗建设,培养乡村文明,用优良家风提升家庭文化和社会道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家风 善文化
下载PDF
《孟子》对虞舜孝行的书写与“忠”“孝”一体的理论构设 被引量:6
9
作者 梁奇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5-151,共7页
在早期典籍中,舜为乐官、贤臣和圣君。孟子着力宣扬舜的孝道与孝迹,突出其"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将舜塑造成"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孟子之所以选择舜,是因为他既是天子,又... 在早期典籍中,舜为乐官、贤臣和圣君。孟子着力宣扬舜的孝道与孝迹,突出其"父子有亲"的人伦道德规范,从而将舜塑造成"孝""贤""圣"三者兼具的典型形象。孟子之所以选择舜,是因为他既是天子,又有孝行见载于先前文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但是,当"孝"和"忠"产生冲突而不得不取舍时,孟子和孔子、曾子等先哲一样,主张取"孝"舍"忠"。孟子凸现舜的孝行孝迹,倡导崇孝与治国密不可分,解决了个体家庭形成后"孝"与"忠""家"与"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孝"与"忠"相契合,以构设"忠""孝"合一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虞舜 合一 学理构设
原文传递
汉朝“以孝治天下”管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224-227,共4页
以“孝治天下”是汉朝的治国纲领,两汉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孝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两汉的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孝治天下”是汉朝的治国纲领,两汉统治者在政治制度、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行孝治,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两汉的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此种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认识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朝 举措 效果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代儒家孝道政治观念中的“人臣之孝”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修明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 ,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 ,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 ,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 儒家孝道政治的最高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在中国古代“孝治”施政实践中 ,作为社会施政群体的朝廷官员及地方各级政府官吏 ,其自身的臣孝素养及行孝方式 ,对朝廷孝治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人臣之孝既包括一般孝道伦理所共性的“事亲”道德内容 ,同时也包括一系列“事君”的仕宦政治行为。在古代官场政治生活中 ,每当“事亲”的人伦道德与“事君”的政治行为发生抵牾冲突之时 ,封建国家孝道政治的原则 ,总是以牺牲“事亲”的个体道德完善 ,去满足“事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儒家
下载PDF
漢簡所見《孝經》之傳注或解説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劉嬌 《出土文献》 2015年第1期293-303,共11页
《孝經》是漢代十分流行的一部儒家著作。西漢文帝始置《孝經》博士,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詔令舉賢良文學治《孝經》。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立學官,郡縣置學校,鄉聚設庠序,庠序置《孝經》師一人,《孝經》成爲小學課本,迅速普及... 《孝經》是漢代十分流行的一部儒家著作。西漢文帝始置《孝經》博士,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詔令舉賢良文學治《孝經》。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立學官,郡縣置學校,鄉聚設庠序,庠序置《孝經》師一人,《孝經》成爲小學課本,迅速普及。[1]邢義田先生指出:'漢代皇帝號稱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皆以‘孝’入謚號。……皇帝以孝治的觀念更落實在地方官的職掌及教育中。……漢代最流行的一部書是《孝經》,在地方學校設置最普遍的經師也是孝經師傅。[原注:《漢書》卷一二《平帝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漢 經師 觀念 地方官 設置 庠序
下载PDF
孝治与社会自治——以《孝经》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方朝晖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9-69,共11页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儒家孝治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最大差别,是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个不是基于血缘纽带的巨大空间,即市民社会,由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公共领域等构成。市民社会的自治和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健...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儒家孝治思想的现代意义。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最大差别,是在家庭和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个不是基于血缘纽带的巨大空间,即市民社会,由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公共领域等构成。市民社会的自治和理性化是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古典儒家修、齐、治、平的个人成长设计,由于在家和国之间缺少"社会"这个环节而面临挑战。本文分析认为,《孝经》主张基于人的尊严、遵循人的天性、顺应人民自生自发需求等孝治思想,与现代市民社会自治与理性化的思路一致,可以转化为促进行业及社会自治的重要资源。从黑格尔、涂尔干重视从宗教、道德、习俗等传统资源来实现市民社会自我管理这一思路看,儒家孝治天下的治道思想,同样有助于今天中国市民社会的自治与理性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社会自
原文传递
从家庭伦理到政治伦理——《孝经》在儒家孝道思想史上的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江丽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5,共6页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 《孝经》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内容看,《孝经》应该是先秦两汉时期"经过几代儒家人物的增删、润色与整理"而成。以孔子、曾子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虽然也有忠孝相通的观念,但是,其关注重点是家庭伦理;《孝经》中,事亲之孝只是立论的基础和前提,其核心内容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因此,《孝经》完成了儒家孝道由家庭伦理向政治理论的关键性转变。秦汉以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提倡的正是《孝经》之"孝",因此,其与原始儒家孝道思想渐行渐远也就不足为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 家庭伦理 伦理
原文传递
“孝”与“孝治”: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
15
作者 韩桥生 秦颖 《云梦学刊》 2023年第2期84-92,共9页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政
下载PDF
孝之家国意义的多维阐发——汉代四家《诗》视域下的孝亲诗
16
作者 何海燕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汉代崇尚以孝治国,亦推经术为治术,故《诗经》中的孝亲诗因为汉代文化的需要而获得了丰厚的传播土壤,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亲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齐、韩、毛四家《诗》不约而同地参与到对《诗经》孝亲诗的阐释中来,对作为政... 汉代崇尚以孝治国,亦推经术为治术,故《诗经》中的孝亲诗因为汉代文化的需要而获得了丰厚的传播土壤,形成了汉代独特的“孝亲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鲁、齐、韩、毛四家《诗》不约而同地参与到对《诗经》孝亲诗的阐释中来,对作为政教文学的《诗经》在汉代孝治中的具体价值作了多维阐发:视孝为家国延续的重要品格,赋予孝之传承性是四家《诗》的基本立场,其中鲁、齐、韩三家《诗》更强调母亲在孝教中的作用;面临忠孝抉择的矛盾冲突时,“公义”逐渐盖过“私恩”,呈现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倾向;对行役制度和归宁制度下民众无法行孝持同情态度,体现了对君王之德的要求和对人类基本孝情的肯定,蕴含着人本主义精神及家国和谐意识。对家庭伦理之孝情的关怀和对国家之孝治的关注,构成了四家《诗》浓郁的家国孝道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家《诗》 亲诗 家国情怀 家国意义
下载PDF
汉代的孝治政策论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明勋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37-41,共5页
汉代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以孝选官与设官弘孝并举,奖孝与惩不孝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尊养老者相结合。
关键词 选官 设官弘 养老
下载PDF
变化中的孝悌:乡土文化振兴视域下留守老人的生活记忆和社会关怀研究——基于H省T村的口述史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静 栾文敬 《兰州学刊》 CSSCI 2019年第6期183-194,共12页
乡土文化振兴蕴涵“孝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家风家德建设、社区保障的完善以及乡村养老文化的重塑。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记忆既是家风家德建设的纽带,也是乡土文明的根系;根植在乡村留守老人生活记忆中的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变... 乡土文化振兴蕴涵“孝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家风家德建设、社区保障的完善以及乡村养老文化的重塑。乡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记忆既是家风家德建设的纽带,也是乡土文明的根系;根植在乡村留守老人生活记忆中的不仅是乡村社会的变迁,也是对乡风乡俗的深刻体悟与活态传承。孝文化家庭传承的断裂、社会养老文化变迁和家庭照料机制的变化是留守老人生活困境的深层成因。家庭结构、乡村共同体的生活模式和文化共性是留守老人生活记忆的抽象载体和构建老年社会关怀制度的重要切入点。基于“记忆—教育—传承”的框架梳理老年人生活记忆、养老文化变迁和敬老环境优化的内在关联机制,明晰留守老人社会关怀的内容包括基于代际合作的家庭亲情关怀、社区邻里互助网络和公共生活空间营造、敬老助老的社会道德关怀、以及老年人自我关怀能力的构建。建议通过家庭教育的传承、学校教育的引导、社会教育的倡导和熏陶绵续乡土社会的孝治关怀和文化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老人 乡土文化 生活记忆 社会关怀
下载PDF
从乾隆皇帝的书画创作看其政治文化理念
19
作者 伏冲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6-67,共2页
乾隆帝书画创作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独特性,是其构建盛世伟业,展现为君理政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留给后世的政治文化遗产。本文将以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御笔书画为例,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内容进行梳理,旨在总结出作品所蕴含的乾... 乾隆帝书画创作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独特性,是其构建盛世伟业,展现为君理政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留给后世的政治文化遗产。本文将以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御笔书画为例,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内容进行梳理,旨在总结出作品所蕴含的乾隆帝政治文化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笔书画 三希堂 爱民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以“孝”选官考论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修明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 2004年第6期65-69,共5页
以孝选官肇端于汉代 ,其后历代承袭相沿 ,成为中国古代“孝治天下”政治原则付诸官场人事铨选活动的重要施政表现形式。以孝选官注重为官者的孝德修身即孝悌品行的完善 ,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在... 以孝选官肇端于汉代 ,其后历代承袭相沿 ,成为中国古代“孝治天下”政治原则付诸官场人事铨选活动的重要施政表现形式。以孝选官注重为官者的孝德修身即孝悌品行的完善 ,是儒家“寓政于德”政治伦理思想在官场人事制度中的具体实践。在儒家孝道政治化的施政实践中 ,孝悌品行不仅是步入仕途的一种潜在政治资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政 宦官 承袭 仕宦 考论 铨选 资源 原则 官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