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5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冈石窟分期试论 被引量:123
1
作者 宿白 《考古学报》 1978年第1期25-38,共14页
云冈石窟明以前名武州山石窟,位在山西大同城西十六公里的十里河北岸的山崖上,东西连续约一公里。石窟的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按石窟形制和造象内容、样式的发展,可分三期。太武帝(424—452年)晚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 云冈石窟明以前名武州山石窟,位在山西大同城西十六公里的十里河北岸的山崖上,东西连续约一公里。石窟的绝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后期雕造的。按石窟形制和造象内容、样式的发展,可分三期。太武帝(424—452年)晚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北魏的统治开始衰弱。文成帝(452—465年)继位,马上颁布恢复佛教的诏书,诏书中特别强调佛教"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排斥群邪,开演正觉。恢复佛教是为了维持北魏政权,这是极为清楚的。接着,文成帝就"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 弥勒 佛教徒 孝文帝 佛像 山西大同 小盒 文成 造像内容
原文传递
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 被引量:59
2
作者 解廷琦 《文物》 1978年第7期29-35,99,共8页
大同城北二十五公里镇川公社附近的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的南部,有两个长满青草的大土丘,一南一北排列,相距不到一公里。南部的大土丘,就是埋葬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北边的土丘略小,是孝文帝元宏的寿陵即"万... 大同城北二十五公里镇川公社附近的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的南部,有两个长满青草的大土丘,一南一北排列,相距不到一公里。南部的大土丘,就是埋葬北魏文成帝拓跋濬之妻文明皇后冯氏的永固陵;北边的土丘略小,是孝文帝元宏的寿陵即"万年堂"(图一)。永固陵于太和五年(481年)开始营建,三年后即太和八年告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大同 前室 后室 石雕 门框 发掘 石门 艺术品
原文传递
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 被引量:57
3
作者 李聚宝 方孝廉 +1 位作者 钱国祥 段鹏琦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801-814,共14页
河南省洛阳市北郊邙山乡冢头村东有一巨大土冢,清洛阳知县龚崧林曾于冢前竖碑,妄指其为汉冲帝怀陵。经建国以来考古学者多方考证,断然否定龚氏的无稽之谈,正确判定其为北魏宣武帝景陵(图版壹,1;图一)。1961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 河南省洛阳市北郊邙山乡冢头村东有一巨大土冢,清洛阳知县龚崧林曾于冢前竖碑,妄指其为汉冲帝怀陵。经建国以来考古学者多方考证,断然否定龚氏的无稽之谈,正确判定其为北魏宣武帝景陵(图版壹,1;图一)。1961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筹建洛阳古墓博物馆,馆址即选定于大冢东侧。博物馆之第一期工程于1987年竣工并向游人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博物馆 陵墓 孝文帝 汉魏洛阳城 墓葬形制 河南省 图版 丁砖 长方形
原文传递
固原北魏漆棺画研究 被引量:50
4
作者 孙机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38-44,12,共8页
1973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雷祖庙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虽其后部已损毁,木胎亦朽失不存,但残漆皮经拼接复原后,仍使大部分画面得以恢复。这些绘画不仅在艺术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们所透露出的有关北魏历史面貌的若干信息,... 1973年出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雷祖庙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虽其后部已损毁,木胎亦朽失不存,但残漆皮经拼接复原后,仍使大部分画面得以恢复。这些绘画不仅在艺术史上应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们所透露出的有关北魏历史面貌的若干信息,更是弥足珍贵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先判定漆棺制作的年代。从已发表的文章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孝文帝 冯太后 西王母 拓跋鲜卑 重要地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 墓主 鲜卑语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王银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4,共8页
礼制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礼制性建筑中 ,明堂、辟雍、灵台在历代都城中位置十分重要 ,对明堂的研究应首先搞清楚它们彼此的关系。平城明堂作为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大量的建筑石料来自当时正在开凿的云冈石窟 ,这方面的研... 礼制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礼制性建筑中 ,明堂、辟雍、灵台在历代都城中位置十分重要 ,对明堂的研究应首先搞清楚它们彼此的关系。平城明堂作为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大量的建筑石料来自当时正在开凿的云冈石窟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深化问题本身 ,而且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也会有所启发。辟雍的水源出自如浑水 ,而如浑水与平城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与长安、洛阳另三处明堂遗址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平城明堂的显著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云冈石窟 遗址 孝文帝 礼制 北魏 都城 首先 核心内容 认同
原文传递
《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发现与研究——与日本长广敏雄教授讨论有关云冈石窟的某些问题 被引量:27
6
作者 宿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2期30-50,共21页
1956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3期,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对《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以下简称《金碑》)作了初步整理。二十年后,即1976年夏,为了辅导同学参观山西大... 1956年我在《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第3期,发表了《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以下简称《校注》),对《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以下简称《金碑》)作了初步整理。二十年后,即1976年夏,为了辅导同学参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即武州山石窟),根据《校注》的某些推论,结合北魏当时的历史情况,编写了《云冈石窟分期》的参考材料。粉碎“四人帮”后,略作修饰以《云冈石窟分期试论》(以下简称《试论》)为题,发表于《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1980年2月,日本长广敏雄先生写了一篇《驳宿白氏的云冈石窟分期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年 孝文帝 魏书 山西大同 二十年 十七年 北魏 太皇太后 金西 服制
原文传递
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金龙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51-67,共17页
本文通过考察全部已知的北朝墓志 ,结合有关文献记载 ,认为北魏洛阳里坊数以《魏书·世宗纪》之 32 3坊的记载最为近实 ,里坊名称已知 92里 ,以选取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及其褒义词作为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则 ,里坊的管理者是... 本文通过考察全部已知的北朝墓志 ,结合有关文献记载 ,认为北魏洛阳里坊数以《魏书·世宗纪》之 32 3坊的记载最为近实 ,里坊名称已知 92里 ,以选取反映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及其褒义词作为里坊命名的基本原则 ,里坊的管理者是洛阳令及下辖文职官吏 ,其管理制度是魏晋南朝向隋唐过渡的桥梁 ,洛阳现存的乡、里名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城 《洛阳伽蓝记》 北魏后期 里坊制度 乡里制 墓志 三长制 命名原则 孝文帝 东魏北齐
原文传递
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见拓跋职官初探 被引量:20
8
作者 张庆捷 郭春梅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7-69,共13页
《南巡碑》是北魏文成帝于和平二年(公元461年)南巡时所立的颂功碑,也是现存最早的北魏官方碑刻。有关该碑的详细报告已于去年发表①。由于体例所限,报告中未能对碑载职官展开研究。在该碑残存的280余位随从大臣的官号中,有... 《南巡碑》是北魏文成帝于和平二年(公元461年)南巡时所立的颂功碑,也是现存最早的北魏官方碑刻。有关该碑的详细报告已于去年发表①。由于体例所限,报告中未能对碑载职官展开研究。在该碑残存的280余位随从大臣的官号中,有不少鲜卑拓跋部官号,如折真、斛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巡碑》 幢将 将军 北魏前期 内行阿干 《魏书》 品阶 拓跋 墓志 孝文帝
原文传递
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新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9,共13页
本文根据《女史箴图》中一段山水及虎等的造型和画法,对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画像砖(石)、佛教造像碑和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及虎等的造型和画法,认为此图只能产生于北魏后期和南朝齐梁时代。从画作的题材论述,笔者认为刘向的《列女传》是一... 本文根据《女史箴图》中一段山水及虎等的造型和画法,对比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画像砖(石)、佛教造像碑和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及虎等的造型和画法,认为此图只能产生于北魏后期和南朝齐梁时代。从画作的题材论述,笔者认为刘向的《列女传》是一部对社会各阶层都适用的道德教科书,据此而创作的图画为社会所普遍需要,多见于早期画史记录;而张华的《女史箴》是一篇针对晋惠帝贾皇后的讽谏文章,一般只适合于宫廷,而且不是普遍需要,否则会激起宫廷内部矛盾,据此所创作的图画必须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即宫廷中出现有关类似贾皇后的人物,且握有实权的皇帝有整顿内宫的要求。因为没有最高权力的支持,画家是不敢进行创作的。在考察当时所存在的各朝政权时,笔者认为顾恺之没有创作的可能,其它各朝的可能性也极小。只有北魏孝文帝时期,前受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专政,后接废掉和诛杀两位皇后,符合前述历史背景和需要,故《女史箴图》应是魏孝文帝亲政后宫廷画家创作的。文章最后通过对原本与摹本书法风格的分析,否定其为“唐摹本”,而确定其为北魏宫廷绘画的原本。通过文献考证,笔者认为今本《女史箴图》上的“弘文之印”和“顾恺之画”书款均系米芾作伪,“三槐之裔”为王旦家族收藏印,“广仁殿”印为金章宗完颜景收藏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史 皇后 宫廷 北魏 佛教造像 晋惠帝 孝文帝 创作 画家 摹本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时代平城墓葬的文化转型 被引量:16
10
作者 倪润安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66,共34页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始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这九十七年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由于建都,平城从边郡之地发展成中国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移民迁入,大量财富汇聚,自魏晋以来文化...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始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这九十七年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由于建都,平城从边郡之地发展成中国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移民迁入,大量财富汇聚,自魏晋以来文化荒芜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为北朝晚期文化走出低谷、迎来隋唐盛世文明酝酿着文化体系的转型和前进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平城 北魏 墓葬 文化中心 文化体系 道武帝 孝文帝
原文传递
内蒙古包头市北魏姚齐姬墓 被引量:15
11
作者 郑隆 《考古》 1988年第9期856-857,共2页
1986年4月,在包头市东土右族萨拉齐镇北约2公里处,当地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座北魏时期的古墓葬。古墓地处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土默川平原,这一带地势坦荡,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历来为人所重视。
关键词 北魏 包头市 平整土地 土默川 大青山 古墓葬 墓葬形制 东土 孝文帝 内蒙古
原文传递
北魏前期的狩猎经济 被引量:15
12
作者 黎虎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关于拓跋魏的社会经济,史学界普遍只注意到其在建国前的畜牧经济和在建国后逐步发展壮大的农业经济,而忽略了它还有另一种经济成分——狩猎经济。事实上,狩猎经济曾经是鲜卑拓跋部的重要生产部门之一,即使在其建立北魏国家之后,这种传... 关于拓跋魏的社会经济,史学界普遍只注意到其在建国前的畜牧经济和在建国后逐步发展壮大的农业经济,而忽略了它还有另一种经济成分——狩猎经济。事实上,狩猎经济曾经是鲜卑拓跋部的重要生产部门之一,即使在其建立北魏国家之后,这种传统经济仍然存留过很长时间。本文拟就此问题略加论述,以期更全面地认识拓跋魏的社会经济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前期 狩猎经济 狩猎民族 拓跋氏 孝文帝 太武帝 拓跋鲜卑 社会经济状况 农业生产 建国后
原文传递
北魏宫廷音乐机构考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方元 李渝梅 《音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0-46,共7页
关键词 北魏宫廷音乐 公孙崇 魏书 音乐文化 乐志 太和 拓跋鲜卑 太乐署 尚书仆射 孝文帝
原文传递
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 被引量:9
14
作者 钱国旗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49-59,共11页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民族共同体流动、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和客观必然。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民族迁徙、经济转型、语言转换、意识形态的趋同、统治集团... 民族融合是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中的普遍现象,是民族共同体流动、发展、变化的典型特征和客观必然。本文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问题展开了系统的探讨,认为民族迁徙、经济转型、语言转换、意识形态的趋同、统治集团内部的民族合流等一系列相关要素,为鲜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建立了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以汉化为基本特征的融合模式代表了民族融合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汉族相互关系中的主导倾向,符合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因而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跋鲜卑 民族融合 《魏书》 发展模式 孝文帝 汉民族 汉族士人 北魏政权 统治集团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邙洛北魏孝子画像石棺考释 被引量:13
15
作者 宫大中 《中原文物》 1984年第2期48-53,共6页
随着孝文帝南迁伊洛,洛阳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魏承袭汉代厚葬之风,在以孝文长陵为中心的瀍河流域邙洛陵墓区内,出土了大批石刻艺术品,诸如神道雕刻石翁仲、石狮和墓葬中的石棺、棺床... 随着孝文帝南迁伊洛,洛阳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北魏承袭汉代厚葬之风,在以孝文长陵为中心的瀍河流域邙洛陵墓区内,出土了大批石刻艺术品,诸如神道雕刻石翁仲、石狮和墓葬中的石棺、棺床、墓志等精美多样的世俗石刻,可与龙门石窟的北魏佛教石刻堪称姊妹。它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有助于加深对北魏乃至整个北朝石刻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佛教 石棺 石刻艺术 少数民族 鲜卑族 龙门石窟 孝文帝 雕刻石 洛阳 墓志
原文传递
北朝后期六镇鲜卑群体心态的演变 被引量:8
16
作者 孔毅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3-20,共8页
关键词 六镇鲜卑 群体心态 北朝后期 民族融合 汉文化 东魏北齐 鲜卑族 鲜卑语 西魏北周 孝文帝
下载PDF
魏晋北朝考课制度述略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文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5期85-93,共9页
考课制度是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魏晋南北朝的考课制度,至今无人专门论及,本文拟就其中魏晋北朝的考课制度作一粗浅探讨。秦汉以来,对地方官的考课,逐渐形成以上计、考殿最为主,巡行制度为辅的一套制度。本文所要讨论... 考课制度是封建国家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魏晋南北朝的考课制度,至今无人专门论及,本文拟就其中魏晋北朝的考课制度作一粗浅探讨。秦汉以来,对地方官的考课,逐渐形成以上计、考殿最为主,巡行制度为辅的一套制度。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是上述意义的考课制度。魏晋考课制度大体循汉旧法,北朝基本上继承魏晋之法,但又多所创革。整个考课制度,如细加区分,应包括上计、考课、巡行三部份。以下依次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课制度 魏晋南北朝 官僚制度 封建国家 秦汉 北魏 上计制度 尚书省 孝文帝 魏书
下载PDF
释北魏高道悦墓志 被引量:12
18
作者 秦公 《文物》 1979年第9期61-63,共3页
北魏"高道悦墓志"原石,1969年于山东德州城北胡官营出土,现藏德州市文化馆。石高82、宽83、厚10厘米。失盖。碑书二十八行、行三十字。通体完好,无一字损泐。行间有细线介格,每格纵横各3厘米。刊于孝明帝元謝神龟二年(519年)... 北魏"高道悦墓志"原石,1969年于山东德州城北胡官营出土,现藏德州市文化馆。石高82、宽83、厚10厘米。失盖。碑书二十八行、行三十字。通体完好,无一字损泐。行间有细线介格,每格纵横各3厘米。刊于孝明帝元謝神龟二年(519年)二月廿日。无撰书者姓名(图一)。未见著录。其志文及书法,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兹据所获拓本,略加考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墓志 山东德州 德州市 书法 艺术价值 文化馆 考释 著录 孝文帝
原文传递
万佛堂石窟两方北魏题记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汛 《文物》 1980年第6期63-69,共7页
万佛堂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是一处北魏石窟群(图一)。它在我国北魏石窟中居最东最北。万佛堂现存大小二十余个窟龛,其中北魏造像虽然不多了,但有两方北魏题记却甚关重要(图二)。这两方题记过去已有不少文章提到,可是... 万佛堂在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是一处北魏石窟群(图一)。它在我国北魏石窟中居最东最北。万佛堂现存大小二十余个窟龛,其中北魏造像虽然不多了,但有两方北魏题记却甚关重要(图二)。这两方题记过去已有不少文章提到,可是问题还很多。一些著录和内容考释十分粗疏,甚至有的问题不仅未能解决,反被罩上重重迷雾。为此,这里仅就其中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求教正于方家和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佛堂 北魏 题记 石窟调查 契丹民族 大凌河 孝文帝 义县 魏书 梁启超
原文传递
陇西李氏初论──北朝时期的陇西李氏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金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陇西李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的高门士族,也是唯一出于西州而影响于中土的大族。本文系统考察了四世纪40年代陇西李氏进入中土并在北朝100余年历史中的兴衰变迁,着重论述了陇西李氏在北魏中后期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在北魏... 陇西李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的高门士族,也是唯一出于西州而影响于中土的大族。本文系统考察了四世纪40年代陇西李氏进入中土并在北朝100余年历史中的兴衰变迁,着重论述了陇西李氏在北魏中后期社会政治地位的上升,以及在北魏与东西魏交替之际动荡政局下的衰败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氏 陇西 孝文帝 北魏王朝 高门士族 《晋书》 河西地区 李冲 《魏书》 敦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