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孙方杰:诗歌典藏馆里的风韵济南
1
作者 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6年第15期58-60,共3页
把诗歌打造成收藏的艺术2011年1月,与《诗刊》合作筹备"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期间,孙方杰准备策划一个当代诗人诗集、手稿展,随即向全国各地诗人发出了两千余份邀请函。后来,他带着反馈回来的几百份手稿,在昌乐一中举办了一场"当代诗... 把诗歌打造成收藏的艺术2011年1月,与《诗刊》合作筹备"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期间,孙方杰准备策划一个当代诗人诗集、手稿展,随即向全国各地诗人发出了两千余份邀请函。后来,他带着反馈回来的几百份手稿,在昌乐一中举办了一场"当代诗人手稿展"。活动期间,他和河北诗人李寒住一个房间。两人是多年的老朋友,晚上有一搭无一搭聊起该为诗歌做点儿什么?李寒想了想,说:"我准备做书店,卖诗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杰 当代诗人 《诗刊》 臧克家 孔孚 王渔洋 新诗 桑恒昌 诗坛
原文传递
古典美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读孙国章《诗神与爱神》
2
作者 任维清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4期43-46,共4页
“雪落着……”/ 美丽的静默,/冷冻成一座雕像。/ 目光摔倒在路上。/心说:/那里梅花开了。” 这是印在《诗神与爱神》背面的一首诗,题目为《远山》。它很美,但是“目光摔倒在路上”却打破了静态的美的平衡,“目光”先于身体前去寻梅,“... “雪落着……”/ 美丽的静默,/冷冻成一座雕像。/ 目光摔倒在路上。/心说:/那里梅花开了。” 这是印在《诗神与爱神》背面的一首诗,题目为《远山》。它很美,但是“目光摔倒在路上”却打破了静态的美的平衡,“目光”先于身体前去寻梅,“摔倒”而不停止,原来终于看到“那里梅花开了”。诗人孙国章对美的执意追求,塑造得何等动人! 对美的追求源于对生活的热爱。诗人作为共和国历史的见证人与生活的参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神 古典美 在路上 古代诗歌 现代派诗歌 审美价值 生命形式 意象并置 寻梅
下载PDF
自觉找寻“被放逐的美”——关于孔孚、孙国章诗歌创作的对话
3
作者 张丽军 乔宏智 计昀 《百家评论》 2013年第2期65-80,共16页
主持人: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副教授参加者:孙国章:著名诗人、原《当代小说》主编赵林云:著名诗人、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耿成义:《中国成人教育》编辑部主任、编审马兵: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 主持人:张丽军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副教授参加者:孙国章:著名诗人、原《当代小说》主编赵林云:著名诗人、山东政法学院教授、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耿成义:《中国成人教育》编辑部主任、编审马兵: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副教授严纪照:著名青年诗人王夫刚:著名青年诗人宋嵩、常思佳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硕士研究生时间:2013年4月4日晚6:00-9:00点地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一、孔孚诗歌的个体阅读接受史张丽军:我第一次接触到孔孚诗歌大概是2006年左右,刚来山师工作的时候。当时读了无比喜欢,觉得孔孚先生是位高人,其诗歌过目不忘,一下子就入心入脑。关于写济南的诗歌,如《春日远眺佛慧山》:'佛头/青了',《飞雪中远眺华不注》:'几十亿年/仍是一个骨朵',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性,又有着蕴藉丰厚、耐人寻味的哲理性。让我动起研讨孔孚诗歌念头的机缘,来自去年春天在济南大学举办的孔孚书法展览。牵线人就是《中国成人教育》杂志社的耿成义先生。看了孔孚书法艺术之后,我又一次大为震惊。会上,遇到孙国章先生,得到先生的赠书。孙国章先生的诗歌和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孚 先生 诗集 诗歌创作 文学创作 诗人
下载PDF
编后语
4
作者 本刊编辑部 《百家评论》 2013年第2期130-130,共1页
本期'理论经纬度'专栏,重磅推出著名评论家张清华《乡土叙事与中国经验,网络冲击与社会承担》一文,此文从乡土文学的历史和现实,网络时代的伦理与美学,中国经验、世界性与文学性,及社会承担与价值重建四个维度,宏观论析并探讨... 本期'理论经纬度'专栏,重磅推出著名评论家张清华《乡土叙事与中国经验,网络冲击与社会承担》一文,此文从乡土文学的历史和现实,网络时代的伦理与美学,中国经验、世界性与文学性,及社会承担与价值重建四个维度,宏观论析并探讨了现时代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间中国文坛存在的一系列文化症候;张学军的《论先锋小说的审丑意识》,就当代先锋作家反唯美主义的文本审丑化呈现展开论述,认为其无定性丑质形象的堆砌背后实则指向具有定向性意义的哲学思考。'文本细读'专栏邀请著名学者刘川鄂、张学昕教授,对曾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两部长篇小说《天行者》(刘醒龙)与《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进行深度精微的读解与评析,刘川鄂认为,《天行者》作为刘醒龙又一部立足乡土、扎根民间的作品,从中国乡村教育的现实入手,剖析乡村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呈示民办教师的荒诞命运,虽以人性、道德之善爱作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孚 迟子建 文学 中华人民共和 专栏 郭沫若 作家 刘醒龙 《天行者》 《额尔古纳河右岸》 家文化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