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9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治的历史考察与思考 被引量:48
1
作者 马小红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31,共12页
早在百年前,法治就已是中国学界、政界、甚至百姓口中的时髦词。今天,当法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研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时,我们法学界有责任对法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作一番考察,也有必要对法治在中国的现状作一些理性的思考。... 早在百年前,法治就已是中国学界、政界、甚至百姓口中的时髦词。今天,当法治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研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时,我们法学界有责任对法治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作一番考察,也有必要对法治在中国的现状作一些理性的思考。一、关于法治的历史考察毋庸讳言,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法治理论 法观念 毛泽东 历史考察 资产阶级 传统法律 孙中山 “礼治” 法治建设 考察与思考
原文传递
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6
2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共72页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 ,曾与中共合作 ,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 ,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 ...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 ,曾与中共合作 ,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 ,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 ,孙中山看重的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个当时在全国才只有区区几百人的政治小团体 ,尽管他相当欣赏中共党员所具有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 ,并不惜委以重任 ,然而他的基本意图只是要借助这种办法来推进国民党在组织上的发展。只要注意到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及坚持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中国的态度 ,就不难看出他绝难按照共产党人的意志改造国民党。国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孙中山在世时之所以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一个重要的原因仅仅在于孙中山太过自信 ,并且独断独行。一旦孙中山不在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难免会以相当尖锐的形式公开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共党员 国民党 共产党人 苏维埃制度 适用 国共两党 国民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 俄国
原文传递
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 被引量:28
3
作者 孙光妍 于逸生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9-151,共13页
在 2 0世纪中国历史上 ,苏联的革命法制理论和若干重要制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发展进程。孙中山曾主张“以俄为师”并进行过法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也是以苏联为标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创立社会主... 在 2 0世纪中国历史上 ,苏联的革命法制理论和若干重要制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发展进程。孙中山曾主张“以俄为师”并进行过法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也是以苏联为标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创立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 ,更是将苏联法全方位地移植到了中国。苏联法制为中国革命政党所接受与其自身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需要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法 中国 法制 发展进程 法律移植 孙中山 法制史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被引量:40
4
作者 金冲及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20,共20页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来的,但后来因为担心它会导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满”主张而抛开了这面旗帜。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继续高涨,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做了思想准备,但其中有些人又有着浓烈...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在20世纪初最早提出来的,但后来因为担心它会导致要求推翻清政府的“排满”主张而抛开了这面旗帜。民族主义思潮在留日学生中继续高涨,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主义纲领做了思想准备,但其中有些人又有着浓烈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孙中山先生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巨大贡献在于:不仅把民族主义同民主、民生幸福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突出地强调民族平等的现念,既不容许其他民族压迫和奴役本民族,也不容许本民族反过来去压迫和奴役其他民族,而是提倡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奴役 民族压迫 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 清政府 孙中山 狭隘民族主义 民主 纲领
原文传递
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 被引量:33
5
作者 陈蕴茜 《开放时代》 CSSCI 2005年第4期63-81,共19页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父)纪念周与纪念日的设置。纪念周是规模最大、频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时间符...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父)纪念周与纪念日的设置。纪念周是规模最大、频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时间符号,本文从制度时间与仪式操演的双重维度,考察国民党如何通过纪念周制度时间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推广来实现其对社会的控制与意识形态传输,揭示纪念周制度所隐含的现代政治权力技术。同时,考察社会各界对纪念周的不同反应以及抗战时期纪念周的特殊功能。由于国民党脱离底层民众,政治腐败,纪念周的推行并未使国民党完全实现对民众党化意识形态的塑造。但总体而言,孙中山符号通过纪念周而得到广泛传输,构成生活在民国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影响着1949年后人们接受孙中山符号的新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 时间 仪式 总理 意识形态 1949年 国民党 孙中山 日常生活 双重维度 政治权力 抗战时期 政治腐败 集体记忆 民国时期 符号 社会 山崇拜 传输 民众
原文传递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 被引量:37
6
作者 村田雄二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 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五族共和 孙中山 张謇 杨度
下载PDF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被引量:26
7
作者 杨天宏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2-129,共16页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杨天宏1912年3月31日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具有共和民主性质、可以“伦比宪法”的文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将它悬为国典,... 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杨天宏1912年3月31日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具有共和民主性质、可以“伦比宪法”的文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人士将它悬为国典,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宣布废除君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约法 责任内阁制 孙中山 袁世凯 总统制 宋教仁 临时大总统 改变政体 同意权 参议院
原文传递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奇生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0-80,共41页
192 4年国民党改组后 ,其基本力量主要是一批“有些知识而又没有充分知识”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的纷纷涌入 ,大大强化了国民党的党势和声威 ,但随之而起的是对国民党构成新的政治参与压力 ,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党的组... 192 4年国民党改组后 ,其基本力量主要是一批“有些知识而又没有充分知识”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的纷纷涌入 ,大大强化了国民党的党势和声威 ,但随之而起的是对国民党构成新的政治参与压力 ,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党的组织运作。就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初衷而言 ,党务组织是其改组重心所在。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 ,国民党改组实际上是不成功的。在“中体俄用”的治党策略下 ,仅袭用了俄共的组织形式 ,而未能得其组织内蕴 ,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未如孙中山所期望的那样改造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 ,两党组织形态的异同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党合作的命运。大量事实表明 ,国共后来成败分殊的结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改组 党的组织 治党 知识青年 俄共 政治参与 制约 孙中山 国共合作 社会构成
原文传递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 被引量:26
9
作者 章开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93-99,共7页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章开沅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经强调指出:“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可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章开沅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经强调指出:“夫中国专制政治之毒,至二百余年来而滋甚,一旦以国民之力踣而去之,起事不可数旬,光复已十余行省,自有历史以来,成功未有如是之速也。”〔1〕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时期 社会动员 民族主义 孙中山 革命党人 章太炎 辛亥革命前 排满 《民报》 大汉族主义
下载PDF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 被引量:31
10
作者 易剑东 《体育文化导刊》 1998年第1期22-27,共6页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易剑东20世纪的中国武术在苦痛与抗争、欣慰与悲怆中走过来了。回首她即将逝去的百年历程时,我们的心头不能不激起几缕复杂的情感,我们的胸中不能不涌起几丝历史的苍凉。忘记历史就... 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易剑东20世纪的中国武术在苦痛与抗争、欣慰与悲怆中走过来了。回首她即将逝去的百年历程时,我们的心头不能不激起几缕复杂的情感,我们的胸中不能不涌起几丝历史的苍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武术 百年历程回顾 传统武术 尚武精神 面向21世纪 孙中山 秘密社会 武侠小说 体育文史工作 民间武术
下载PDF
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 被引量:25
11
作者 蒋大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1-204,共14页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 :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 ,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 ;二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表明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认识。他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 孙中山民生史观的基本涵义有二 :一为民生是历史的重心 ,表明孙中山对社会历史内容和基本结构的见解 ,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人 ;二为人类求生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 ,表明孙中山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动力的认识。他认为阶级斗争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 ,社会进化的原动力一是民生 ,二是“人类求生存” ,三是“民生主义”。民生史观的实质是多元动力的主体进化史观。本文认为 ,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唯物辩证的实践史观 ,并以此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命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 民生史观 历史重心 进化定律
原文传递
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被引量:26
12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7-99,共23页
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 ,具体所指 ,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 ,内部则几乎涵盖国家主义以外新文化阵营各个派系的代表 ,甚至包括一度倾向社... 五四运动以后孙中山反驳有人用世界主义反对其提倡民族主义 ,具体所指 ,外部渊源主要是英国的罗素、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和德国的社会主义者马克思 ,内部则几乎涵盖国家主义以外新文化阵营各个派系的代表 ,甚至包括一度倾向社会主义的国民党人如戴季陶等。世界主义自清末取代以天下观为主导的大同思想进入中国 ,由于“西方”在中国人的观念世界中地位日益上升 ,以及欧战宣告国家主义破产 ,世界主义在以西为尊的新青年中渐成流行趋势。经过与外力压迫下不断高涨的爱国情绪相融合 ,形成“世界的国家主义”或“世界主义的国家”观念 ,与孙中山改造后的民族主义虽有分歧 ,亦存在沟通的基础。随着民族危亡的日趋严重 ,越来越多的新文化派重新回到民族国家的立场。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取舍 ,始终是困扰后发展国家的两难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孙中山 新文化派 三民主义 政治思想
原文传递
立政关系法:宪法概念的新定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俞德鹏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文认为传统的宪法定义未能揭示它的本质属性,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宪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因而它的定义为“宪法是调整狭义政治关系即人们在参与、组织、争夺国家政权的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 本文认为传统的宪法定义未能揭示它的本质属性,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文章认为宪法的调整对象是人们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因而它的定义为“宪法是调整狭义政治关系即人们在参与、组织、争夺国家政权的活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作者认为这个定义尽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很不完善,可以用“立政”一词来表示人们参与、组织、争夺国家政权的行为和活动,相应的社会关系便是“立政关系”。“立政”作为表示宪法中心内涵的一个重要概念,必然引出“立政关系”、“立政主体”、“立政权”、“立政方式”和“立政程序”等一系列相关的新概念。于是,作者将上述宪法定义进一步改为:“宪法是调整立政关系即人们在确立国家重要制度和决定国家重大事情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文章认为宪法定义为“立政法和立政关系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概念变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概念 独立的调整对象 立政 宪法学体系 宪法本质属性 国家政权 政治关系 孙中山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立法关系
下载PDF
南京政府时期国民党的土地政策与实践 被引量:20
14
作者 郭德宏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69-191,共23页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始了在中国22年的统治。在这个期间,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口声声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并通过一些法令。但是,他们除在个别地方搞过一点改革和减租外...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开始了在中国22年的统治。在这个期间,国民党和蒋介石口口声声要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并通过一些法令。但是,他们除在个别地方搞过一点改革和减租外,一般来说并没有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民党 国共合作破裂 耕者有其田 土地政策 国民政府 孙中山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蒋介石 南京
原文传递
近现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来龙去脉 被引量:23
15
作者 高放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2期19-29,共11页
何谓条约?何谓不平等条约?诺大的中华文明古国,从何时起开始同外国签订平等条约?后来为何又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旧中国究竟先后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它给我们伟大祖国造成多大的耻辱和灾难?我国人民是怎样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才... 何谓条约?何谓不平等条约?诺大的中华文明古国,从何时起开始同外国签订平等条约?后来为何又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旧中国究竟先后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它给我们伟大祖国造成多大的耻辱和灾难?我国人民是怎样经过长期不懈的斗争才废除了这些不平等条约,并且消除了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除不平等条约 国民党政府 孙中山 近现代中国 中国人民 《友好通商条约》 修改不平等条约 中国政府 帝国主义 在华治外法权
下载PDF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王钧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9,共9页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ple)和“民享”(forthepeople)的观念上 ,二者大同小异 ;而在“民治”(bythepeople)的观念上 ,却是一有一无 ,截然分别。“民治”观念为儒家民本主义所当有而未有 ,孙中山先生补其阙 ,济其穷 ,乃以比较完备的民权主义完成了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儒家 民本 民主 民治
下载PDF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79-194,共16页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张海鹏本文考察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情况。作者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人数约有十万余人,远超过同期赴欧美留学的人数,但其中90%的人没有毕业就提前归国... 中国留日学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张海鹏本文考察了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留日学生的情况。作者指出,在这个时期中国人赴日本留学的人数约有十万余人,远超过同期赴欧美留学的人数,但其中90%的人没有毕业就提前归国了,而且往往是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留日学生 中国留学生 日本 近代中国 留日生 日俄战争 国民政府 实藤惠秀 孙中山 张之洞
原文传递
陈炯明事变前后的胡适与孙中山 被引量:22
18
作者 桑兵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3-103,共31页
由 192 2年陈炯明事变引发的胡适与孙中山之间的冲突 ,除了表现新文化派一翼与国民党 (尤其是孙中山 ,孙“系”另当别论 )的观念分歧以及统一与分治的政见不合外 ,中共中央及北京、广东支部和苏俄、共产国际对于孙、陈态度、策略的变化... 由 192 2年陈炯明事变引发的胡适与孙中山之间的冲突 ,除了表现新文化派一翼与国民党 (尤其是孙中山 ,孙“系”另当别论 )的观念分歧以及统一与分治的政见不合外 ,中共中央及北京、广东支部和苏俄、共产国际对于孙、陈态度、策略的变化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事变引起各方利益关系的急剧变动 ,导致苏俄和中共对孙、陈的态度迅速发生重大调整。作为同路人 ,胡适虽然适时得知变动的内情 ,并力图协调口径 ,毕竟没有组织约束 ,而能保持独立姿态。由此可见 ,围绕这一事件 ,胡适的动向非但不显示其成为列强和军阀的代言人 ,反而是当时胡适“左倾”的一个例证 ,表明其在倾向社会主义和国民革命的过程中 ,一度与苏俄及中共走得相当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 左倾 剧变 孙中山 陈炯明 苏俄 社会主义 胡适 军阀 国民革命
原文传递
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角度的再探讨 被引量:21
19
作者 邱捷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3-66,共14页
以往关于广州商团事变的记述和研究 ,多偏重于革命政府方面 ,对商团方面的探讨明显不足。有关事变由英国和南北军阀阴谋策动的传统说法 ,迄今缺乏有力的证据。商团事变是广州商界同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冲突 ,其性质是反革命的 ,这场事变的... 以往关于广州商团事变的记述和研究 ,多偏重于革命政府方面 ,对商团方面的探讨明显不足。有关事变由英国和南北军阀阴谋策动的传统说法 ,迄今缺乏有力的证据。商团事变是广州商界同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冲突 ,其性质是反革命的 ,这场事变的发生与清末及民国初年以来广东特殊的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商团 军阀 革命 孙中山 清末 历史特点 记述 证据 政府 冲突
原文传递
岭南文化的三次大兼容与三个发展高峰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明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98-101,共4页
本文作者认为 ,兼容是岭南文化的最优的特质 ,也是岭南文化发展的内在机制。兼容体现在岭南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并给岭文化带来一次次的大发展。岭南文化在兼容中迅速崛起 ,经历了古代近代和当代三次大的兼容 。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发展史 陈献章 康有为 孙中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