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9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被引量:96
1
作者 梁秋英 孙刚成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7-91,共5页
孔子所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更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切的... 孔子所提出和践行的"因材施教"思想对中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影响深远。今天,重新认识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诠释其深刻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深入地认识教育均衡发展,更有助于我们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接受适切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我们的教育回归生活、回归本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 教育均衡 人尽其才
原文传递
法律拟制正名 被引量:83
2
作者 卢鹏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8-143,共6页
法律拟制的概念尽管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但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仍是众说纷纭和五花八门的.法律拟制作为一个与法律相伴生的古老现象尽管今天仍具有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但至今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讳莫如深的.孔子曰:"名不正,... 法律拟制的概念尽管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但直到今天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仍是众说纷纭和五花八门的.法律拟制作为一个与法律相伴生的古老现象尽管今天仍具有存在的基础和价值,但至今人们对它的态度却是讳莫如深的.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2]尸子曰:"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辨,名定也."[3]正名,可以是价值评价上的正名分,也可以是概念分析上的正名实.为法律拟制"正名",就是要廓清法律拟制的概念、揭示法律拟制的存在基础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拟制 古代罗马 概念 基础 正名 价值 现象 存在 孔子 理解
原文传递
《论语》:为政篇 被引量:89
3
《走向世界》 2010年第13期93-94,共2页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释义】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关键词 《论语》 为政 从心所欲 知天命 孔子
原文传递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 被引量:64
4
作者 张如珍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73-76,共4页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 “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及其现代化●张如珍“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孔子以后,这条教育原则被我国历代的教育家继承,并不断地发展完善,时至今日,还在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演进 教育现代化 教育过程 孔子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育思想 同心圆 《孟子》 教学方法 教育实践
原文传递
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70
5
作者 习近平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8,共5页
各位嘉宾, 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 各位嘉宾, 各位专家学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北京,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国际儒学界和国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首先,我谨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朋友们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员大会 民族文化 诞辰 孔子 纪念 专家学者 国际学术界
原文传递
论语《卫灵公篇》 被引量:68
6
《走向世界》 2011年第7期81-82,共2页
一、【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释义】孔子说:"能够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关键词 论语 无为而治 安静 孔子
原文传递
论儒教的形成 被引量:64
7
作者 任继愈 《中国社会科学》 1980年第1期61-74,共14页
本文论述了儒家逐渐演化为儒教的过程: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至宋明理学的建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面形成"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作者在论证了儒教的形成之后,指出:不可把春秋时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尔后被... 本文论述了儒家逐渐演化为儒教的过程:从汉代董仲舒开始至宋明理学的建立,经历了千余年的时间,面形成"不具宗教之名而有宗教之实的儒教"。作者在论证了儒教的形成之后,指出:不可把春秋时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和尔后被儒教奉为教主的孔子混为一谈。说孔子必须打倒是不对的。说儒教应该废除则是应该的;因为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灾难、是桎梏、是毒瘤,它是封建宗法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使中国人民长期愚昧落后、思想僵化的总根源,也是阻碍我国现代化的极大的思想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儒家 宗教 孔子 封建宗法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 宋明理学 中国人民 精神支柱 董仲舒
原文传递
简论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 被引量:52
8
作者 张西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7,共3页
2006年中国在软实力上最大的亮点就是100所孔子学院在海外建立,平均每4天就有一所“孔子学院”诞生。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京召开,向全球25所“孔子学院”授牌。至今,“孔子学院”已发展到133所,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
关键词 软实力 学院 孔子 简论
原文传递
论语《八佾篇》 被引量:54
9
《走向世界》 2011年第28期79-80,共2页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释义】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关键词 论语 《周礼》 卿大夫 孔子
原文传递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46
10
作者 陈开先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7-55,共9页
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 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仁学思想 学而优则仕 范导
原文传递
《论语》核心概念“仁”的英译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杨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3,共3页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赋予“仁”以丰富的内涵及显著的地位。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以及所有道德的总和,“仁”的理解和翻译多种多样。通过总结分析数种翻译方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为了忠实全面地传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仁”最好是不译即用音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翻译
下载PDF
《论语》:季氏篇 被引量:50
12
《走向世界》 2011年第10期85-86,共2页
一、【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释义】
关键词 《论语》 血气 君子 孔子 方刚
原文传递
“仁”字古文考辩 被引量:45
13
作者 白奚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0年第3期96-98,共3页
关键词 同类意识 甲骨文 直接思想来源 郭沫若 楚墓竹简 古文字 孔子 “二” 战国时期 中山
下载PDF
唐宋间的孟子升格运动 被引量:48
14
作者 徐洪兴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101-116,共16页
本文考察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历史过程,认为在唐宋以前,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不高,而伴随唐宋间儒学思潮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孟子升格运动'。此后,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 本文考察了唐宋间'孟子升格运动'的历史过程,认为在唐宋以前,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不高,而伴随唐宋间儒学思潮的复兴,出现了一个'孟子升格运动'。此后,孟子其人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受到官方封爵,准许配享孔庙;孟子其书也由'子'升'经',悬为科举功令,进而超越'五经'而入'四书'之列。作者分析了出现这一运动的历史根源,同时展示了这一运动中出现的一股逆向思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孟子升格运动 韩愈之 扬子云 唐宋 王安石 孔子 孔丘(前551-前479) 仲尼 孟柯 《习学记言序目》 扬雄 《孟子》 圣人之道
原文传递
论儒家色彩观 被引量:37
15
作者 王文娟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9-91,共3页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 据《韩非子》记载,战国以降,儒分为八,孔子的门徒散入列国,聚众讲学。虽然他们都称自己是在传扬孔子的思想,但这“八儒”在学理旨趣上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都在各自的向度上发展或改造着孔子的思想。其后出现的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经学等都对孔子学说作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发挥,在此情形下,孔子学说的真意变得日渐模糊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色彩观 “礼” 孔子 “仁” “度” “绘事后素” 绘画理念
原文传递
对于孔子所讲的仁的进一步理解和体会 被引量:45
16
作者 冯友兰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4,共2页
《论语》记载孔子讲仁的地方很多,而其内容都不一致。他所讲的仁的确切意义究竟是甚么,前人的说法也不一致。我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 《论语》记载孔子讲仁的地方很多,而其内容都不一致。他所讲的仁的确切意义究竟是甚么,前人的说法也不一致。我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认为:《论语》所讲的仁,有些是“四德”(仁、义、礼、智)或“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而居其首;有些是全德之名,包括诸德。这个说法,是以蔡元培先生的说法为根据,而加以发挥的。这个说法,似乎是解决了问题;而其实,并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因为照这个说法,作为“四德之一”的仁、或作为“全德之名”的仁的不同,只是一个名词定义的问题,并没有说出这两种仁的实质上的不同及其内部联系。本文的目的,是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实质上的不同及其内部联系。本文认为:作为四德之一的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境界 孔子 论语 道德范畴 道德境界 种仁 功利境界 内部联系 中国哲学史 仁者
原文传递
论儒家的实践智慧 被引量:47
17
作者 陈来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6-41,128,共6页
中国哲学的传统非常重视实践智慧,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儒家的实践智慧始终是强调以道... 中国哲学的传统非常重视实践智慧,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儒家的实践智慧始终是强调以道德为基础,从不脱离德性;同时,儒家的实践智慧又突出体现在重视修身成己的向度,亦即个人内心的全面自我转化;最后,儒家哲学思想总是强调实践智慧必须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智慧 儒家 中国哲学 哲学思想 自我转化 知行合一 强调 孔子
原文传递
论语《为政篇》 被引量:46
18
《走向世界》 2011年第25期83-84,共2页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 论语 老百姓 道德教化 引导 孔子 廉耻
原文传递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被引量:30
19
作者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47-57,共11页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晁福林在政治史、社会史的一般叙述中,春秋时期常被说成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大致是不错的。但是,这个叙述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它限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就整个春秋时期的社... 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晁福林在政治史、社会史的一般叙述中,春秋时期常被说成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大致是不错的。但是,这个叙述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把它限定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之内。就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而言,“礼崩乐坏”并非其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春秋时期 社会观念 卿大夫 礼仪 春秋后期 诸侯 晋文公 孔子 《国语·晋语》
下载PDF
《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 被引量:41
20
作者 陈来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7-145,160,共19页
初看起来,儒家伦理的主导特性与德性伦理学很接近,但深入研究表明,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德行即道德的行为,德性则是道德的品质。所谓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 初看起来,儒家伦理的主导特性与德性伦理学很接近,但深入研究表明,两者也有一些差异。德行即道德的行为,德性则是道德的品质。所谓德性伦理学,就是以品质为关注核心的伦理学,但古代中国文化中,德字的使用,德目的列表,常常兼德行与德性而言。这是我们引入德性伦理学方法时要注意的。孔子伦理学的体系虽然包含了部分德性的讨论,但却是以"德行"为主导框架的,始终不脱离"行为"来展开的。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即"心行合一"的立场,在德目的讨论中,不离开行而去谈心,不离开行为去谈德性,不离开行为谈做人,总是倾向于把两者联系起来讨论。而且,孔子虽然也非常关注德目的讨论,但在具体德目的讨论之外,更关注整体人格的目标,故孔子的伦理学不只是一套德目的体系,而是以"君子"作为理想人格、美善行为的整体体现,从而超越了单纯的德性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行 德性 孔子 论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