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让“教”与“学”融为一体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李镇西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2期45-46,共2页
-
-
关键词
《孔乙已》
公开课
鲁迅
小说
中学
语文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烙在我心中的《孔乙己》——读《孔乙己》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傅书华
-
机构
山西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5年第5期62-63,共2页
-
文摘
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平凡的读书人的缘故,我对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已》有着一份比其他作品都更为特殊的感情。我知道对《孔乙己》的评析文章已有许多,我对此也读过一些,但总感到未能写出我读《孔乙己》时的复杂感受。我也曾多次试图写一写自己阅读《孔乙己》的感受,但每每一试图落笔,就苦于不知从何说起,而且觉得怎么写也写不出、写不清楚我的感受,由此,我算是真真体会到什么是“言不尽意”了。
-
关键词
《孔乙己》
“言不尽意”
《孔乙已》
短篇小说
读书人
感受
文章
阅读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孔乙己》教学设计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杨秀云
雷永光
-
机构
山东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4年第1期42-46,共5页
-
-
关键词
《孔乙已》
教学设计
小说
教学重点
研究性学习
中学
语文教学
-
分类号
G633.3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02
-
-
题名“苦人”孔乙己
- 4
-
-
作者
卢健红
-
机构
绍兴文理学院南山校区
-
出处
《中学语文》
2020年第34期47-50,共4页
-
文摘
《孔乙已》历来就被赋予了很高的评价。鲁迅本人认为《孔乙已》是其小说的真正成熟。这篇评价极高的小说,数年来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解读。在众多解读中,《孔乙已》的主题往往被搭配上鲁迅“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叫喊与反抗”。出于此,人们一般认为孔乙已是一个精神上迁腐、虚伪,生活上懒惰、穷困,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知识分子的形象。揭示的是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然而,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提到过一段他与鲁迅先生的对话,我问《孔乙已》的好处。
-
关键词
封建地主阶级
封建制度
孙伏园
孔乙己
疗救
《孔乙已》
-
分类号
I2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试论《孔乙己》的主题意义
- 5
-
-
作者
刘静生
-
出处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76年第3期69-73,共5页
-
文摘
鲁迅小说中,用人的绰号代替篇名的,《孔乙己》是唯一的一部。这个从描红簿上取下的三个字,叫人“半懂不懂”,但却发人深思。
有些同志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抨击科举制度的,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大家知道,《孔乙已》是写于五四运动的前夜,上距清末的维新变法已经二十年,而科举制度早在百日维新中已经废除了,如果小说《孔乙己》是专对科举制度而发,唤起人们反对早巳经消亡了的制度,这岂不是和“昨天”作战,向风车开仗吗?这倒不免会把人陷进“半懂不懂”的困境。
-
关键词
《孔乙己》
主题意义
科举制度
鲁迅小说
《孔乙已》
知识分子
五四运动
维新变法
-
分类号
D691.3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从“长衫”和“脸色”的符号性看孔乙己形象
- 6
-
-
作者
孙亚
-
机构
安徽省桐城师范学校
-
出处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9年第6期35-35,34,共2页
-
文摘
鲁迅在《孔乙已》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一栩栩如生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形象丰富而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使作品达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试从“长衫”和“脸色”两方面对孔乙己形象的符号性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以探究其形象的深层意蕴。
-
关键词
孔乙己形象
符号性
知识分子形象
封建社会
《孔乙已》
审美价值
艺术价值
思想意义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H0
[语言文字—语言学]
-
-
题名从《孔乙己》看鲁迅的悲剧意识
- 7
-
-
作者
张秀兰
-
机构
甘肃省山丹县清泉镇双桥学校
-
出处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年第6期49-50,共2页
-
文摘
作为鲁迅的作品,《孔乙己》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的必选篇目。谈到孔乙己,我们就会想到他满嘴的之乎者也、他的自命清高,以及他是站着喝酒的唯一读书人。我们常常把这些当作孔乙己的标志,甚至是当作笑料来看待。我们总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可笑、可悲、可叹的人。
-
关键词
《孔乙已》
悲剧意识
鲁迅
《孔乙己》
语文课文
读书人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孔乙己》:人物心理结构距离
- 8
-
-
作者
徐长清
-
机构
兴化市沈伦中学
-
出处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1期27-28,共2页
-
文摘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
关键词
《孔乙己》
人物形象
心理结构
距离
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孔乙已》
创作意图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
- 9
-
-
作者
谭玉良
-
机构
康定民族师专中文系
-
出处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54-56,共3页
-
文摘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写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被封建思想毒害致死的故事。本文通过周围人们对他的嘲笑、自身形象的滑稽和死亡原因的分析,揭露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深化了作品反封建的主题。
-
关键词
听笑声
数铜钱
人生悲剧
《孔乙已》
鲁迅
封建制度
“吃人”本质
小说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经典文本与闲书闲文
- 10
-
-
作者
聂鑫森
-
机构
中国作协
-
出处
《湖南教育(综合版)》
2007年第4期44-45,共2页
-
文摘
我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小说创作,也算是有了不少的年头,似乎可以自谓是“作家”了。供职于教育界的文友,常盛情邀请我去给青年教师和中学生开文学讲座。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不知道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面。好在我对历年的中学语文课本较为熟悉.此中的许多文章都出自大师们的手笔,有散文也有小说,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检验,可算是经典文本了。就小说而言,如鲁迅的《故乡》、《孔乙已》、《药》,都德的《最后一课》,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项链》,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契诃夫的《苦恼》、《万卡》,等等。这些篇目谁没读过呢?以它们作为例证,说一说自己的不同于讲义上的理解,寻找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
关键词
经典文本
《我的叔叔于勒》
《麦琪的礼物》
小说创作
《最后一课》
《孔乙已》
文学创作
文学讲座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细节精妙 典型深刻
- 11
-
-
作者
张德清
胡家曙
-
出处
《初中生必读》
2004年第7期82-83,共2页
-
文摘
《孔乙已》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反封建主义的作品。《孔乙己》的不朽.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偷生于贫穷、冷漠与嬉笑之中备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封建思想毒害而至死不悟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
关键词
细节描写
《孔乙已》
反封建主义
鲁迅
小说
初中
语文
阅读指导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文本探究法
- 12
-
-
作者
吴永福
-
机构
福建省长汀一中
-
出处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年第6期39-40,共2页
-
文摘
探究,就是对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文本探究,先要找出探究的问题来。比如叶圣陶的《揣摩》就是以《孔乙已》为例,提出问题来揣摩。“理解一篇作品,当然着重在它的主要意思。但是主要意思是靠全篇的各个部分烘托出来的,所以各个部分全都不能轻轻放过。体会各个部分,总要不离作品的主要意思。提出来的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值得揣摩的问题,要是硬找些不相干的问题来抠,那就没有意义了。”这里讲到揣摩即探究的途径,是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相结合,再就是探究的问题必须是值得揣摩的,并以此来设置问题,免得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
-
关键词
文本
探究法
《孔乙已》
提出问题
设置问题
揣摩
叶圣陶
意思
-
分类号
G633.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析孔乙己由人到非人的转变轨迹
- 13
-
-
作者
贾平丽
-
机构
山西省省建一公司中学
-
出处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6年第3期43-44,共2页
-
文摘
孔乙己没有进学,没有起码的生存技能,他的思想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深深毒害。精神上不肯放弃,现实中又不得不面对,是夹缝中苟且偷生的人。他本性善良未泯,是他人性的亮点。他偶然又必然的偷窃,注定他悲惨的命运,最后被剥夺了做人的资格,沦为非人。
-
关键词
孔乙已
人
非人
转变轨迹
-
分类号
V412.4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
-
题名结合语文教材谈鲁迅作品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14
-
-
作者
王辉
姜卿
-
机构
山东省金乡县金曼克中学
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中学
-
出处
《阅读与鉴赏(教研)》
2007年第3期50-51,49,共3页
-
文摘
我们阅读鲁迅先生的《药》《祝福》《故乡》《一件小事》等作品时。就会发现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来透视人物的灵魂,表达深邃的思想。这种手法在小说《孔乙已》中的运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浑然天成又全无斧凿痕迹,且对比形式多样,无处不在,今人击案叫绝。
-
关键词
对比手法
鲁迅作品
语文教材
《一件小事》
人物形象
《孔乙已》
《故乡》
《祝福》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鲁迅小说人物姓氏管窥
- 15
-
-
作者
甘建英
-
机构
富顺一中
-
出处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32-33,共2页
-
文摘
鲁迅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和现代散文诗的开山祖师,"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闯将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能比的.毛泽东同志给予了他崇高的评价,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人物姓氏
“孔乙已”
“祥林嫂
”
“阿Q
”
人物面具
人物形象
-
分类号
I21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简析《孔乙已》的白描手法
- 16
-
-
作者
廖克科
-
机构
凤山县二中
-
出处
《河池师专学报》
1994年第B08期30-31,共2页
-
-
关键词
《孔乙已》
白描手法
鲁迅
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人物
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
分类号
I207.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异化与孤绝——《孔乙己》的另一种读解方式
- 17
-
-
作者
岁涵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5-48,共4页
-
文摘
正如卡夫卡《变形记》中被异化为虫形的葛里高尔一样 ,孔乙己及其所处环境中的其他人都是在封建文化背景下被扭曲变形的人物。本文从“异化”的角度入手 ,对这一经典文本进行全新观照 。
-
关键词
异化
异已力量
权力结构
虚无
文学评论
鲁迅
小说
《孔乙已》
精神内涵
文学解读
国民性
人格
-
Keywords
alienation
isolation
alien force
power construction
nihility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I207.42
-
-
题名《孔乙己》的叙述者
- 18
-
-
作者
张鸿阁
-
机构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9-61,共3页
-
文摘
一部小说对叙述人的选择是十分慎重而又复杂的,而小说《孔乙己》则是十分典型的一篇。在对前人探讨的基础上, 以《孔乙己》为例,从叙事线条、叙事眼光及叙述分析的具体操作为切入点,从《孔乙己》的叙事者究竟为何人,作者将其作为叙述者的意图又何在作为探讨的中心,重新作了进一步的深究。
-
关键词
孔乙已
叙事者
叙事线条
叙事时态
视角
-
Keywords
Kong Yiji
the narrator
the stroia of narration
the tense of narration
angle of view
-
分类号
I21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接受美学看“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
被引量:3
- 19
-
-
作者
张心科
-
机构
安徽黄山学院中文系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2期20-21,共2页
-
-
关键词
创造性阅读
接受美学
中学
语文教学
《孔乙已告状》
教学案例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从接受美学看“无中生有式的创造性阅读”
- 20
-
-
作者
张心科
-
出处
《阅读与写作》
2006年第10期25-27,共3页
-
-
关键词
创造性阅读
接受美学
《中学语文教学》
《孔乙已告状》
文本价值
教学案例
文学作品
阅读理论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