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7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被引量:57
1
作者 李学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3,共4页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 《诗论》为亲闻孔子《诗》学的弟子所作,对照文献, 最可能是子夏。现在看,《诗论》和《诗序》、《毛传》,在思想观点上虽有承袭,但实际 距离是相当大的,即以《关雎》等七篇而论,差别即很明显。《诗序》不可能是子夏本人的 作品,只能说是由子夏开始的《诗》学系统的产物。但无论《诗序》还是《毛传》,都确实 有《诗论》的影子,这对我们认识《诗》学传承,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简 《诗论》 《关睢》
下载PDF
上博竹简《诗论》的作者及其与今传本《毛诗序》的关系 被引量:32
2
作者 江林昌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15,共12页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竹简《诗论》可能是失传了两千年的子夏《诗序》;第二,竹简《诗论》可能是《毛诗序》的原始祖本。竹简《诗论》的基本观点大多为《毛诗序》所继承。结论:《毛诗序》确实传自子夏。
关键词 《毛诗序》 《诗论》 传本 《诗序》 上博 作者 竹简 始祖
原文传递
阜阳汉简《诗经》简论 被引量:21
3
作者 胡平生 韩自强 《文物》 1984年第8期13-21,共9页
阜阳汉简《诗经》(以下简称《阜诗》)是现存最早的《诗经》古本。虽然残简断编,破碎得惊人,仍十分珍贵。因为它毕竟多多少少展现了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关键词 毛诗序 诗经 异文 语言文字 今本 汉简 王先谦 次序 阜阳
原文传递
子夏及其传经之学考论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朝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8-38,共11页
子夏是孔子后期的弟子 ,他果敢率直、为人勇武 ,善与贤己者处 ,孔子生前 ,子夏曾经出仕 ,孔子去世后 ,他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子夏于诸经皆有钻研 ,也有所侧重。他尤善于《诗》《乐》 ,曾作《诗大序》 ;他也研习《尚书》 ,但不如他经 ;... 子夏是孔子后期的弟子 ,他果敢率直、为人勇武 ,善与贤己者处 ,孔子生前 ,子夏曾经出仕 ,孔子去世后 ,他主要在魏国西河讲学。子夏于诸经皆有钻研 ,也有所侧重。他尤善于《诗》《乐》 ,曾作《诗大序》 ;他也研习《尚书》 ,但不如他经 ;他擅长《易》理 ,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 ;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 ,撰有《丧服传》 ;于《春秋》学 ,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 ,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 ,他整理编订六经 ,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子夏所传经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六经 《诗经》 《尚书》 《礼》 《丧服传》 《乐》 《易》 《春秋》
原文传递
子夏易学考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彬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30,共12页
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献... 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学研究忽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学 《归藏》系统 《周易》系统
下载PDF
游夏文学发微 被引量:10
6
作者 王齐洲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9,共9页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肇端于孔子所云"文学子游子夏"。对于游夏文学的涵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分析子游子夏的特长以及孔子教育的特点入手,指出孔子所谓文学既是对子游子夏为学趣向的一种概括,更是对他们从政能力的...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肇端于孔子所云"文学子游子夏"。对于游夏文学的涵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分析子游子夏的特长以及孔子教育的特点入手,指出孔子所谓文学既是对子游子夏为学趣向的一种概括,更是对他们从政能力的一种评价,包括了礼乐典章知识和礼乐教化实践两方面内容。游夏文学在孔子逝世后有较大发展,推动这一发展的是子夏。由于子夏在传播儒学典籍方面的杰出成就和深远影响,他的文学观念便作为传统文学观念制约着后人对文学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包括:与礼乐教化相联系的泛文学观,为政教服务的文学功用论,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文学本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观念
原文传递
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银琴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9,共10页
本文首先借助于家谱资料,详细考证了子夏"居西河教授"之"西河"的地理位置,确认此西河为卫国西河而非魏国西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子夏行迹的进一步考察,讨论了子夏被奉为魏文侯师的实质,以及子夏游学、游教于魏国... 本文首先借助于家谱资料,详细考证了子夏"居西河教授"之"西河"的地理位置,确认此西河为卫国西河而非魏国西河。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子夏行迹的进一步考察,讨论了子夏被奉为魏文侯师的实质,以及子夏游学、游教于魏国对《诗》在三晋之地传播的推动作用。在文章的最后,还对子夏序《诗》问题进行了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河 三晋 《诗》
原文传递
孔子、子夏诗论比较——兼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之命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54,共7页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 从传世文献看 ,孔子论《诗》是站在文化的立场 ,运用引譬连类的方法加以推演 ,揭示其礼乐文化意义 ,以指导学《诗》者提高道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子夏虽然接受了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 ,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认识的差距 ,其论 .《诗》则偏重于站在政治的立场 ,从诗反映社会政治和为社会政治服务的角度来揭示诗义 ,其基本方法是以“美刺”说诗 ,以期发挥《诗》的政教作用。比较传世文献与上博楚竹书《诗论》对具体作品的评论 ,楚竹书《诗论》的立场和方法与孔子较为一致 ,竹书整理者定名为《孔子诗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立场 方法 传世文献 楚竹书
下载PDF
由古文经学的渊源再论《诗论》与《毛诗序》的关系  被引量:5
9
作者 江林昌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0-108,共9页
以战国至秦汉的古文经学流传情况为背景,以子夏、李 克、吴起以至《毛诗序》的流传情况为线索,以上博简《诗论》、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与《毛 诗序》的对比研究为依据,可以进一步证明《诗论》与《毛诗序》之间的源流关系。
关键词 上博简 《诗论》 《毛诗序》古文经学
下载PDF
洙泗之学与西河之学——孔子殁后的儒家道路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学功 《齐鲁学刊》 CSSCI 1991年第4期81-86,共6页
孔子殁后儒家派别的分化,据《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两千多年来,围绕着韩非子的话,先儒近贤说解极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不打算全面... 孔子殁后儒家派别的分化,据《韩非子·显学》篇说:“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两千多年来,围绕着韩非子的话,先儒近贤说解极多,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不打算全面涉及韩非子上述所列八派,只谈孔门第一批弟子的分化情况;并且也不准备作面面俱到的论述,只想就其中影响最大的曾子洙泗学派和子夏氏西河学派谈点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学派 儒家学说 大戴礼记 魏文侯 曾参 后儒家 政治范畴
下载PDF
论子夏在中国经学史上的地位——从《史记·孔子世家》"六艺"的本义说起 被引量:4
11
作者 裴传永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0-47,共8页
子夏是被孔子寄予厚望并着意栽培的一位得意门生。他"身通六经",并凭借深厚的学养大规模设坛授徒,弟子众多且不少人后来都颇有成就,其经学传播之功在孔门弟子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子夏在注重经学传播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学研究... 子夏是被孔子寄予厚望并着意栽培的一位得意门生。他"身通六经",并凭借深厚的学养大规模设坛授徒,弟子众多且不少人后来都颇有成就,其经学传播之功在孔门弟子当中无人能出其右。子夏在注重经学传播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经学研究。在这方面,他既有训释元典的若干具体成果,更有研究方法上的发凡起例。子夏堪称中国经学史上一位"导夫先路"的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艺” 经学史 本义 世家 史记 经学研究 研究方法 中国经学 传播
下载PDF
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 被引量:6
12
作者 袁传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74-681,共8页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艺 章句义理 卫国 西河
下载PDF
关于子夏的几个问题——与《中国教育通史》作者商榷 被引量:6
13
作者 高培华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2-88,共7页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 子夏,晋国温邑人,作为孔门四科之“文学”高徒,在孔子晚年整理古文献时已是得力助手。在阐发孔子思想的同时,有所发挥和发展,在孔门深得上、下信赖。20岁即得到孔子的举荐,“为莒父宰”。孔子逝世后,经过“心战”,最终放弃从政,退居家乡设馆授徒,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参与主持编纂《论语》,整理并传授《六经》,被两汉经学家奉为经学鼻祖。不仅对荀子及其后的儒家经学一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法家、墨家、道家等其他战国各家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催生或助长作用,是为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做了开拓、奠基性工作的一代文化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通史》 晋国 儒家思想 毛礼锐
原文传递
论孔子学说中“仁”与“礼”的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光贤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57-64,共8页
目前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争论很热烈,那就是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哪个是他的思想核心,居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对孔子和他的学说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 目前在孔子学说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问题争论很热烈,那就是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哪个是他的思想核心,居更重要的地位?这在孔子研究中是一个根本问题,它直接关系着对孔子和他的学说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这里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说 “礼” 管仲 奴隶制 思想 知礼 贵族们 重礼
下载PDF
子夏氏“西河学派”再探 被引量:7
15
作者 孔祥骅 《学术月刊》 1987年第7期75-77,共3页
大概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最初分为有子与曾子两大派别,后来,有子一派的子夏、子游、子张也都各立门户,广收弟子,且留传甚广,他们在礼乐仪文之节上不断争论着,其目的只是为了在孔门争一个正宗的地位,然而又各自变化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儒... 大概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最初分为有子与曾子两大派别,后来,有子一派的子夏、子游、子张也都各立门户,广收弟子,且留传甚广,他们在礼乐仪文之节上不断争论着,其目的只是为了在孔门争一个正宗的地位,然而又各自变化孔子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说的不同派别。有子与曾子的派别之争到后来又演化为子夏与曾子的派别之争。为了进一步弄清子夏氏“西河学派”的渊源流变,本文就子夏与曾子、与子游、与子张间的争论做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制度 西河 学派 礼乐学说 派别
原文传递
子夏的孔门求学时期 被引量:4
16
作者 高培华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15-117,共3页
关键词 史料 求学时期
下载PDF
“孔子成六经说”考辩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天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9-140,共12页
孟子至今,学者多称“先王陈迹”杂乱,不堪作学堂教材和治国指南,故孔子删之;或称先贤删之,孔子复删定之;甚至称孔子作之。孔子所删所作,或称某经,或称六经,总之,“孔子成六经”以作弟子教材和治国指南,后世效仿,故六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 孟子至今,学者多称“先王陈迹”杂乱,不堪作学堂教材和治国指南,故孔子删之;或称先贤删之,孔子复删定之;甚至称孔子作之。孔子所删所作,或称某经,或称六经,总之,“孔子成六经”以作弟子教材和治国指南,后世效仿,故六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典。根据杨伯峻、高亨、卫聚贤三位先生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推论,“孔子成六经说”的真正源头不是孟子,而是孔子的授业弟子子夏。孔子死后,子夏传经,多次暗示明示“孔子成某经”,本欲让孔子与六经互相成就,不料孟子等后世学者越说越玄,以致成为一笔糊涂账。从礼制礼法上讲,孔子无权删经,更无权作经,作经删经者皆另有其人,“孔子成六经说”有违礼制礼法。从时代先后上讲,“先王陈迹”早在孔子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即已删修定型:列国之《春秋》由各国历代史官长期记录,并反复删修定型为本国官学教材和治国指南,其余五经则由王朝历代官员统一作之并反复删修定型为华夏官学教材和治国指南,故“孔子成六经说”不合历史逻辑。不过孔子虽未“成六经”,但他遵从传统,以六经授徒,徒子徒孙代代传授,这对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亦居功至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经 钱玄同
下载PDF
子夏氏“西河学派”初探 被引量:6
18
作者 孔祥骅 《学术月刊》 1985年第2期44-47,67,共5页
子夏是孔门中的高足,孔子去世时,他才二十九岁,又一直活到战国初期,其后迁居魏国,讲学西河,做过魏文侯的老师。西河成了他传播学术思想的场所。曾子曾经责备子夏说: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 子夏是孔门中的高足,孔子去世时,他才二十九岁,又一直活到战国初期,其后迁居魏国,讲学西河,做过魏文侯的老师。西河成了他传播学术思想的场所。曾子曾经责备子夏说: “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这段话不但透露了子夏和曾子都在孔子死后移居西河,同时也揭示出以孔子为代表的洙泗学派及其后以子夏为代表的“西河学派”之间的亲缘和变异的关系。可见孔子死后,儒家形成鲁、魏两大派。作为魏派的子夏氏之儒曾经对儒家经典做过一番整理工作。《论语》由他与仲弓撰辑,《诗》、《易》由他传于后人,《诗序》由他写成,《春秋三传》由他传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文侯 西河 学派 学说 魏国 战国时代 整理工 学术思想
原文传递
读帛书本《春秋事语》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荣曾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5-38,共4页
一闵子辛即闵子骞的补证《春秋事语》共有十六章,其中有三章都有闵子辛的议论。张政烺先生以为:“闵子辛此人它书不见,疑即闵子骞。《说文》三篇上:‘辛,罪也,从干二,读若愆。’辛辛形近,愆骞音同。闵子骞名损,辛、愆和损义亦相应。”... 一闵子辛即闵子骞的补证《春秋事语》共有十六章,其中有三章都有闵子辛的议论。张政烺先生以为:“闵子辛此人它书不见,疑即闵子骞。《说文》三篇上:‘辛,罪也,从干二,读若愆。’辛辛形近,愆骞音同。闵子骞名损,辛、愆和损义亦相应。”。张先生以为辛愆音同,而愆又同于骞,故见于《春秋事语》的闵子辛即闵子骞。这样的推断,极为合理。现在还可找出其他的旁证来证实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事语 春秋传 左传 董仲舒 战国 引用 汉画像石 公羊
原文传递
诗本义与《诗论》、《诗序》——以《关雎》篇为例看《诗论》、《诗序》作者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怀信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1-94,共4页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 探明诗本义,对于正确理解《诗论》与《诗序》,判别其各自作者,有积极意义;区别《诗序》之大、小,同样有助于判别其各自之作者,并可加深对《诗》学传承与发展的认识。而诗本义,则历古以来多被义理之学所歪曲;《诗序》之大、小,自陆德明以来亦已不甚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论》 《诗序》 《毛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