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实践历程与创新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晶金 李成智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24年第3期364-374,共11页
嫦娥探月工程在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中是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本文通过梳理嫦娥探月工程的实践历程,分析了嫦娥探月工程决策的背景、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嫦娥探月工程“三步... 嫦娥探月工程在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中是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本文通过梳理嫦娥探月工程的实践历程,分析了嫦娥探月工程决策的背景、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嫦娥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形成背景及各阶段创新之处,对嫦娥探月工程中涉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嫦娥探月工程开创的三级组织体系、多主体决策、第三方前置风险评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等立足于科技自立自强,为未来重大工程实施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工程 工程创新 航天史
下载PDF
微波雷达在嫦娥探月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
作者 丁春雨 刘凯军 +2 位作者 黄少鹏 苏彦 李佳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805-2822,共18页
微波穿透雷达对月球的观测方式可以分为地基、星载环绕、星地联合以及就位探测等。对比其他探测手段,微波雷达在探测范围和空间分辨率上有很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月球和其他行星探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深空探测任务已经或... 微波穿透雷达对月球的观测方式可以分为地基、星载环绕、星地联合以及就位探测等。对比其他探测手段,微波雷达在探测范围和空间分辨率上有很明显的优势,因此在月球和其他行星探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深空探测任务已经或准备携带微波雷达,用于探索地外天体的浅表层地质结构,以了解行星地质过程和演化历史。本文综述了我国嫦娥三号和四号月球车玉兔号和玉兔2号在就位微波雷达(测月雷达)探测月球浅表层地质结构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重点阐述了测月雷达在揭示月壤内部的精细结构、表层与次表层地质结构探测等方面的应用。最后,展望了我国月球微波雷达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地球物理 雷达 表地质过程 介电特性 嫦娥工程
下载PDF
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多 《民间文化论坛》 2018年第2期29-34,共6页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著名的月神。嫦娥神话不仅粘连了后羿、西王母、月中桂而构成一个神话群,而且借助中秋拜月习俗,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随着宇宙科技的发展,嫦娥在当代探月科学活动中被作为象征,在大众媒体话语中被重述为登月...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著名的月神。嫦娥神话不仅粘连了后羿、西王母、月中桂而构成一个神话群,而且借助中秋拜月习俗,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随着宇宙科技的发展,嫦娥在当代探月科学活动中被作为象征,在大众媒体话语中被重述为登月英雄。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若干仪器,甚至月球地理都以"嫦娥""玉兔""广寒宫"命名,体现了古老神话仍在现代科技传播中延续。神话重述与科技传播的跨界融合,带来了知识创新的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 神话重述 嫦娥工程 神话-科学 科技传播
下载PDF
嫦娥四号讲述的月球“土壤”故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杨挺 《自然杂志》 2020年第6期433-440,共8页
嫦娥四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的着陆,从而开启月球探测的新篇章。着陆区位于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即南极艾肯盆地,那里隐藏着月球深部物质组成以及早期撞击历史等秘密。该地区经历了约36亿年的小行星撞击粉碎和太阳风的注入,表... 嫦娥四号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的着陆,从而开启月球探测的新篇章。着陆区位于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即南极艾肯盆地,那里隐藏着月球深部物质组成以及早期撞击历史等秘密。该地区经历了约36亿年的小行星撞击粉碎和太阳风的注入,表面形成10多米厚的一层月球土壤(月壤)。月球车"玉兔二号"行走在月壤上,利用携带的立体相机沿途摄取高精度的立体照片,通过向下发射雷达电波探测出月壤的厚度和更深处的撞击坑溅射石块、溢出的熔岩流等,还利用光谱仪测定了月壤和石块的成分。这些信息解开了着陆区的小行星撞击历史,并且得到月球深部的物质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背面 球南极艾肯盆地 嫦娥工程 球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